小学语文班主任在教学中对品德教育的渗透路径论文

2024-04-30 11:07:12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在义务教育基础阶段,新课标明确要求语文教育必须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作为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小学语文教师,在保证语文学业质量标准基础上,要坚持德育为先,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强化课程育人导向,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增强学科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中品德教育的意义为出发点,探讨实施品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并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开展的有效路径,旨在为小学语文教学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摘要]在义务教育基础阶段,新课标明确要求语文教育必须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作为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小学语文教师,在保证语文学业质量标准基础上,要坚持德育为先,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强化课程育人导向,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增强学科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中品德教育的意义为出发点,探讨实施品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并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开展的有效路径,旨在为小学语文教学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班主任,小学语文,品德教育,渗透路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强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因此,作为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小学语文教师,在具体语文教学活动中,应充分重视品德教育的渗透,引导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的意义
首先,语文学科是品德教育的重要载体。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内含的丰富文学作品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蕴含着文章作者对于善与恶、正义与不义、诚信与欺诈等一系列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深刻思考。通过阅读和理解这些作品,学生不仅能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更能在情感共鸣和思想碰撞中,接触和领悟到各种道德观念。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道德感知力得以提升,具备一定的甄别能力,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语文学科是品德教育的实践平台。语文学习并非单一的知识传授过程,更是一个涉及多方面技能的综合实践过程。在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写作、演讲、辩论等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些活动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要求他们在表达过程中恪守诚实守信的原则,尊重他人,公正客观地处理信息。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的品德得到实际锻炼和提升,他们学会如何在言行中体现个人的道德素养。
再次,语文学科是品德教育的评价标准。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成果往往能够反映出他们的品德状况。例如,在作文中,学生是否能够体现出对他人的尊重,是否能够公正客观地分析和处理问题,是否能够展现出对社会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批判性思考,这些都是评价学生品德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通过对学生语文学习成果的观察和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品德教育方面的进展,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最后,语文学科是品德教育的创新途径。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语文学科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这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跳出传统框架,主动探索和质疑,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坚持正确的道德判断,做出符合社会期望的品德选择。
二、小学语文教师兼任班主任在教学中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与便利性
在小学教育中,语文教师担任班主任的角色不仅涉及学科教学,还涵盖了学生的德育及班级管理工作。品德教育在小学阶段尤为重要,它关乎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和人格发展。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兼任班主任,在教学中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与便利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语文学科本身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其中刊载的一些文学作品、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等都是传递道德观念的载体。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诚信、勇敢、尊重、责任等基本道德规范,从而在学生心中播下品行端正的种子。
其次,班主任作为学生日常行为的直接管理者,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品德表现有着最直接的观察和影响力。在日常管理和班级活动中,班主任可以及时对学生的一些不当言行进行引导和纠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判断力。
再者,由于班级管理工作方面的缘故,班主任与学生之间一般有着较为深厚的情感联系,这种情感基础使得班主任的品德教育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通常愿意模仿和学习他们尊敬和喜爱的老师,因此,班主任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尤为显著。
最后,品德教育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可以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通过语文教学,学生不仅学习了语文知识,还能学会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去进行社会道德实践。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家国情怀、有责任感、有爱心、有公民意识的人。
所以,小学语文教师作为班主任,在教学中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和便利性是显而易见的。他们能够便利地利用语文学科的丰富资源,结合日常班级工作管理和情感联系,以及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可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小学语文教学开展品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一)交互原则
小学语文课程强调品德教育至关重要,因为语文作为母语学科,伴随学生终身,是沟通与理解世界的关键。教师需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及时反馈,接受监督与建议,营造平等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使用平和亲切的语言有助于增进师生关系,而教师自身的谦逊态度和勇于承认错误也是重要的榜样力量。
(二)导向原则
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应坚持导向原则,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远大理想,培养诚实、善良、勤劳等优秀品质,营造一个轻松愉悦且正能量充沛的成长环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班主任需保持教育连续性,确保教学的承前启后作用,并将品质教育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发展成为自律严格、乐于助人的优秀人才。
(三)科学原则
品德教育的实施应与实际联系起来,教师应结合学生的思想水平与教学进度实施品德教育,需在教学前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规划,根据教学资源向学生渗透正确的价值观,从而顺利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开展品德教育。语文课本蕴含的内容丰富,主题明确,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引导学生近距离体会生活中的美好,通过识字、阅读、写作、演讲等方式表达情感,以此帮助学生培养美好的意志品质。
四、班主任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品德教育的渗透路径
(一)在写字过程中融入品德教育
识字写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每个学生学习旅程的起点。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方针,教师需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特点,精心设计适宜的识字写字教学方案。这样的方案旨在使学生不仅能够正确读出字音,而且能够准确书写字形。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能够初步感受到汉字的结构美,进而深入理解文字承载的丰富思想与文化内涵。通过有效的识字、写字等教学,学生将学习到扎实的语文知识,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如,在《秋天的雨》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指引学生通过部件法记忆汉字“钥”,根据动作记忆“趁”“衔”,还可以通过联想的方式教会学生记住“柿”“菠”等生字,然后将这些汉字置于一定的学习情境中,让学生有感情地识读汉字,最后经过教师的示范指导,学生才能正确、规范地书写汉字,当他们摆正姿势,端正学习态度,勤奋练习课文中的汉字,才能近距离感悟汉字的魅力,将这些汉字带到课文中重新学习,学生才能更加感受、热爱生活,并由衷欣赏生活之美,从而激发自身热爱祖国与家乡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在阅读过程中融入品德教育
学生与教材文本产生思想交流的最好媒介就是阅读,同时阅读也是帮助学生塑造美好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班主任在课堂开展阅读教学时,应当充分挖掘教材文本所蕴藏的人文价值,再根据这一阶段学生情感认知的特点,融入品德教育,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实现思想道德的发展。
比如,在《黄继光》一课的阅读指导中,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细细品味人物间的对话,让学生深刻理解我们的英雄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奋不顾身,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枪口的英雄事迹,表现了黄继光不怕牺牲,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一课文主题。从中更是拓展延伸出一些体现英雄气概的诗句供大家交流学习,这种英雄身上的优秀品质值得学生学习。再比如,在文言文《铁杵成针》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细细阅读、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意思,从对人物的描写中,感受到诗人李白身上持之以恒的品质,并从课堂学习延展到现实生活,启发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只要持之以恒,就能学有所成。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塑造。
(三)在写作过程中融入品德教育
写作不但是学生内化情感的过程,也是其抒发情感的渠道,班主任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出具体的教学指导,即在融入品德教育的过程中确定写作价值导向。
比如以“身边的一个人”为写作主题,教师进行写作指导时,应引导学生回归现实生活,以身边的某一个人为写作对象,仔细观察,从写作对象身上或感悟道理,或获取经验,或吸取教训,这样才是正确、有效的审题,把具有正确价值引领的观点恰当融入写作主题中;指导学生选择合理的题材,比如从现实世界、文学作品中选择合适的创作材料,从中提取出与主题相契合的内容,并深入分析其中的人文价值,将“写作”与“做人”有效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保证写作内容的感染力与表现力;教师还应注意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根据写作内容,评改学生所具备的文字表达能力,发现学生从中表达出的思想情感,并给予及时的赞扬与纠正,引导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以此加强语文教学品德教育的整体效果。
(四)在日常交流中融入品德教育
日常口语交流是帮助学生开展人际交往、促进学生表达能力发展、推动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主要途径。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根据课程标准,确定不同学习阶段学生口语交流能力需要达到的目标,并联系品德教育具体要求,给学生营造口语交流的情境,促使学生在日常的口语表达中实现德育发展。
比如,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敏性,引导学生具备正确的网络观念,教师便可以组织一场班级辩论活动,并以“网络对学生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辩题,在辩论活动中将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让正反两方各自收集资料,组织好发言,从不同层面说明网络与学生发展的关系,从而促进学生根据现实生活引发思考,并结合自己的言行举止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这也是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的方式之一。
(五)在课外活动中融入品德教育
除开课内教学,在课外活动中,班主任同样也要关注品德教育的渗透,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语文知识增加之外,道德水平也得到提升。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教师还可以推荐不同的课外书目阅读。
比如,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推荐《中华歌谣100首》,让学生学会借助拼音来阅读《中华歌谣100首》,以此达到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目的。这种教学安排不但能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还能让学生感受课外阅读的趣味。当然,课外活动的形式丰富多样,比如各类主题的演讲、辩论比赛,都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在此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体现了语文学科深厚的人文内涵。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小学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结合语文课程内容渗透品德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好语文知识,还要让他们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培养他们完善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来说,课堂尤其是语文课堂是品德教育的关键场所。因此,教师需深刻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积极积累经验,探索更有效的德育教学方法,实现智育与德育的双重提升,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少年。
参考文献:
[1]杨茜.班主任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德育教育的渗透[J].小学生(中旬刊),2021(5):26.
[2]张涛.班主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德育的渗透[J].吉林教育,2020(34):87-88.
[3]王蓉.小学语文教学与班主任管理工作结合的方法探讨[J].华夏教师,2023(35):30-32.
[4]窦春玲.小学语文教学与班主任管理工作结合的有效性分析[J].学周刊,2023(10):157-159.
[5]刘淑文.班主任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品德教育的渗透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8(27):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