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粤澳高等教育合作赋能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脉络、挑战与进路论文

粤澳高等教育合作赋能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脉络、挑战与进路论文

4

2024-04-29 15:04:01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旨在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彰显“一国两制”优势的区域开发示范,亟需粤澳高等教育合作赋能该区域发展。从历史脉络分析,粤澳高等教育合作具有良好的基础,但现有格局仍以校际协议推动、教学和科研合作为主,以功能性合作、教育系统内部整合占主导,尚未实现粤澳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粤澳高等教育在推动区域发展中尚面临若干挑战,在合作中亦存在因双方差异造成的障碍。从历史、辩证逻辑出发,粤澳高等教育合作要赋能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理念共识、融合共生是前提;协同共治、机制创新是条件;高等教育共同体建立、高等教育集群

    摘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旨在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彰显“一国两制”优势的区域开发示范,亟需粤澳高等教育合作赋能该区域发展。从历史脉络分析,粤澳高等教育合作具有良好的基础,但现有格局仍以校际协议推动、教学和科研合作为主,以功能性合作、教育系统内部整合占主导,尚未实现粤澳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粤澳高等教育在推动区域发展中尚面临若干挑战,在合作中亦存在因双方差异造成的障碍。从历史、辩证逻辑出发,粤澳高等教育合作要赋能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理念共识、融合共生是前提;协同共治、机制创新是条件;高等教育共同体建立、高等教育集群发展是组织基础;落地于产业协同、赋能经济发展是行动路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合作,赋能,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格局,进路

  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并鲜明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要论断。高等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重要职能,以其独有的智力供给、知识创生、文化服务和国际化交流优势,成为赋能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新动力。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简称“横琴深合区”)是继粤港澳大湾区之后又一重要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继2021年9月《横琴粤澳深度深合区建设总体方案》颁布后,2023年3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促进条例》落地实施,充分体现出国家开发、开放横琴的决心和力度。建设横琴深合区的目标在于发展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的新产业,构建与澳门一体化高水平开放的新体系。高等教育既是这一新体系的重要构成内容,也是其战略性支撑要素。粤澳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具有良好的基础,但现有格局未能对横琴深合区建设及澳门产业多元化发展提供有效支撑,亟须通过加强粤澳高等教育合作来赋能区域发展。

  高等教育合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高等教育合作赋能区域发展更是一个复杂、多元的问题。不能“仅就教育谈教育”,而应基于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开展系统分析。既要遵循教育内部的关系规律,也要遵循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外部关系规律;既需要跨越粤澳两地的空间分割、体制差异和制度壁垒,也需要跨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领域分割。

111.jpeg

  一、粤澳高等教育合作的脉络

  1.粤澳高等教育合作的历史沿革

  从历史发展上看,广东与澳门地缘相近、文化同源、经济相通,两地间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具有良好传统,且日益加强。16世纪澳门开埠后,创办了远东第一所高校—圣保禄学院,西方教育逐渐传播,澳门的新教育和开放文化对广东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初,广东开始创立新大学,高等教育随之向澳门辐射,加之抗战时期广东一些高校迁至澳门,实现了20世纪上半叶粤澳高等教育的相互交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当时澳门高等教育尚不发达,大量澳门侨生自发返回与其在地缘、文化上最具亲和性的广东接受高等教育,广东也积极支持响应,为澳门学生赴粤升学提供了诸多便利。

  改革开放以来,粤澳两地高校、民间教育机构自发组织交流与合作,从互访参观、专家讲学,到共同举办学术研讨会、科研项目合作,直至广东高校在澳门举办各类课程班、与澳门教育机构合作开展师资培训、成人教育等,两地高校陆续达成校际间合作协议,推动了双方高等教育的发展。1999年澳门回归后,粤澳高等教育互动不断加强,跨境招生、师生流动、联合培养、课程合作、科研交流及合作办学等逐步拓展。在一系列促进内地与澳门交流合作的政府间协议的支持下,粤澳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方面的合作日益多元化、正式化和常态化,双方在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提升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开放办学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步。

  2009年横琴新区设立后,国家批准澳门大学在横琴建设新校区并授权由澳门实施管辖。2013年横琴校区全面投入使用,2014年澳门大学整体迁入横琴校区,这是对粤澳合作办学形式的制度创新。2013年以后,在《粤澳合作框架协议》背景下签署了《关于加强粤澳高等教育合作备忘录》等政府间协议。2016年中山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共同发起成立粤港澳高校联盟,汇聚了粤港澳三地40所精英高校,亦成为粤澳高等教育深入交流与合作的组织平台。

  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来,粤澳高等教育合作继续深化,高校之间签订校际战略合作协议日益增多。2020年教育部、广东省政府联合印发《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提出体制机制改革、互联互通、创新引领、高端引育、互学互鉴的五大突出任务和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创新、合作服务的发展体系,可视为对粤澳高校合作的指导性规划。

  2.粤澳高等教育合作的现有格局

  就目前的合作格局而言,粤澳两地高校在学生交换、联合培养、课程交流、科研协同创新、实践项目合作等方面已形成落地模式,为进一步深化粤澳高等教育合作、赋能区域发展奠定了基础。不过,粤澳高等教育仍以校际协议推动、以教学和科研合作为主,以功能性合作、教育系统内部的整合占主导,尚未实现粤澳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均有待提高。

  就合作形式而言,从学术和人员交流到各类教学、科研项目的合作,形式已趋于多样化。不过,仍以粤澳高校间校际合作协议的推动为主、以不同高等教育主体之间自发和分散的合作为主,仍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也缺少通过高校合作赋能区域建设的明确的理念共识和合作目标。从合作内容来看,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主,在社会服务层面的合作尚不明显。粤澳高等教育合作与产业联结还不够紧密,以教育合作赋能区域发展的意识还不足,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也有待提升。

  就合作机制而言,仍以功能性合作为主,制度性安排尚未深化。多数合作体现为部分粤澳高校之间少数学生流动、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大多数高校师生并未实质性参与其中。尽管政府层面出台多项文件对高等教育的合作与发展加以统筹,但专门性、制度性的安排仍较少,尚未达到体制机制高度协调的制度性合作。

  从合作层次来看,仍以教育系统内部整合为主,与外部经济系统的整合尚不充分。粤澳高校间人员与组织联系日益紧密,以联合培养、项目合作等形式促进了教育系统内部的要素流动和资源整合。但粤澳高等教育合作尚未与产业经济系统紧密结合,未能有效支撑区域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匹配度也有待提高。

  二、粤澳高等教育推动区域发展的若干挑战

  1.粤澳高等教育在推动区域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观念始于“威斯康星思想”。20世纪初,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提出大学教育应当为区域发展服务的理念,创建了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与服务社会三位一体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横琴深合区建设的出发点是为澳门长远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空间和新动能,其四大产业定位于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业、中医药业、文旅会展商贸业和现代金融业。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彰显‘一国两制’优势的区域开发示范”,亟需高等教育赋能区域发展,为横琴深合区建设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

  基于此,粤澳高等教育在推动区域发展中尚面临若干挑战。一是粤澳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办学质量还有待提高。澳门现有10所高校(授予学士学位6所、授予博士学位4所)、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现有174所高校、1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3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高校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学科专业体系较为齐备,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较少,粤澳均无进入QS世界大学排名前200位的大学。二是粤澳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难以为区域产业多元化发展提供有效支撑,人才供给未充分满足当前产业发展需求。澳门高校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商务管理类,人才培养结构较为单一。在旅游管理、中医药学科虽有优势,但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广东省高校专业较为齐全,但横琴所在地珠海的高校专业设置偏重于经济管理等人文社会学科,理工专业尚属短板,与横琴深合区重点发展四大产业所需的人才结构还不够匹配。三是粤澳高校的科学研究在科研成果转化、促进区域产业技术研发方面也有待提高。粤澳高校产教合作、科教合作还不充分,服务横琴深合区和澳门产业发展的特征还不明显。四是服务横琴深合区建设的意识不强,通过高校间合作服务区域建设的能力也亟待提升。

  2.粤澳高等教育在合作中面临的挑战

  要在较短时间内解决上述问题,不仅要靠粤澳高校各自发展,更需加强粤澳高等教育合作。粤澳高等教育的宏观治理体系、中观管理机制和微观运作方式均有所不同,澳门与广东两地高校在管理体制、办学模式、教育理念和学生培养方面仍存在显著差异。

  在管理体制方面,澳门高等教育高度国际化,高校行政自治、自主管理,政府对高校一般不直接干预,仅提供意见、协助沟通和监督指导。在办学模式方面,澳门高校在课程提供、升学渠道、求学资助方面显现出多样化的模式,多渠道、多主体、多种经费来源的办学格局已经形成,各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学生招生和教师人事任免方面均拥有自主权,可按规章制度和程序自行决定。

  在教育理念和学生培养方面,澳门高校依国际惯例,以“全人教育”为目标,注重通过通识教育来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广东高校则强调中国特色,主要参照传统方式来确定课程体系和结构。

  三、粤澳高等教育合作赋能横琴深合区建设的路径

  依据历史与现实分析,粤澳高等教育需进一步克服粤澳之间制度、资源和文化观念的障碍,从主体间合作延伸到全域化合作,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合作拓展至社会服务层面的合作,从功能性合作走向制度性合作,从教育系统内部整合扩展到与外部产业经济系统的融合。逻辑上,以高等教育合作赋能横琴深合区建设,理念共识、融合共生是前提;协同共治、机制创新是条件;高等教育共同体建立、高等教育集群发展是组织基础;落地于产业协同、赋能经济发展是行动路径。

  1.推进理念共识,确立粤澳高等教育系统的融合共生目标

  高等教育本身是文化的产物,高等教育合作首先需要文化、价值观等理念层面的共识。由于区域发展历程不同,粤澳两地的文化价值观存在显著差异。经历殖民历史的澳门深受西方文化思想影响,客观上导致了两地高校在教育理念、国家观念、办学风格上存有差异,对于参与粤澳合作的意愿和目标也有所不同。

  首先,要推进粤澳高校理念共识。一是求同存异,培养树立“共同体”意识,促进澳门高校提升家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这是推动粤澳高等教育合作的前提。二是互利共赢,培育塑造“协作共生”价值观,促使澳门高校与广东合作的动力从单纯吸纳内地生源,转移到支撑粤澳区域发展上来。

  其次,要确立粤澳高等教育系统的融合共生目标。一是粤澳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融合,即在现有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创新、资源共享、均衡发展、优势互补等战略,进一步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整合与高等教育布局的优化,构建粤澳、特别是珠澳一体化发展的高等教育系统;二是粤澳高等教育系统与横琴深合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融合,即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等方式,以人才产出、知识生产与服务供给为纽带,密切高等教育系统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之间的关系,使高等教育系统真正成为推动区域全面发展的动力之源。借助于高等教育三大职能的发挥,进一步培养澳门民众的融合共生意识。

  2.推进区域协同共治,创新社会服务机制,实现粤澳高等教育系统的内外部统合。

  区域高等教育合作的关键是规则衔接和制度对接。横琴深合区最大的特色就是粤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管理体制创新,这为粤澳高等教育合作机制创新提供了特有优势。

  首先,要推进粤澳区域协同共治,实现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协调、优势互补。一是建立政府层面的高等教育合作议事机制,成立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对粤澳高等教育合作进行指导与协调,组织商讨并制定阶段性合作目标与计划,着力解决当下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建立高等教育合作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寻求利益相关者各方的共同利益,消除局部利益对共同利益的侵蚀,确保基于共同利益的政策和规范制定;三是健全粤澳高等教育合作交流制度,推动双向互补,推进两地教育系统的衔接与协调。

  其次,要创新粤澳高校为社会服务的机制,实现高等教育系统的外部整合、统筹互动。一是建设高校与横琴深合区政府及企业之间的对接合作机制,二是完善“政府-高校-企业”三螺旋模型的协同运行机制。具体而言,为形成高等教育与外部系统开放、合作新格局,需要探索建立高校学科与深合区四大产业的对接机制;完善粤澳高校之间、学科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落实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的衔接机制。只有实现建设内外协同化、管理一体化、资源共享化的外部统筹,才能促进粤澳区域内知识、人才、科技、信息等各要素自由流通,实现以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合作推动区域发展。

  3.依托高等教育共同体、高等教育集群发展,促进粤澳高等教育的区域合作

  粤澳高等教育的区域合作需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共同体,促进高等教育集群发展。高等教育共同体从设想到建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区域高等教育的多边合作、区域交流以及院校联结,逐步搭建粤澳高等教育合作的总体格局。集群发展是区域高等教育合作的必由之路,需要通过“科—产—教”融合,推进粤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与不同产业之间的衔接互动。

  首先,要发挥高等教育联盟的作用。一方面,以资源整合和社会服务为主旨,建设区域内高等教育合作联盟。其中,既要发挥已有的粤港澳高校联盟(2016年11月创立)、粤港澳高校智慧校园联盟(2020年7月创立)的作用,完善其管理方式与制度机制,亦可考虑创设新的粤澳、特别是珠澳高校合作联盟,制订粤澳两地高等教育合作的战略规划。另一方面,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主线,构建国际高等教育合作联盟。发挥澳门办学模式、师资构成的国际化优势,带动广东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构建多区域、多类型、多层次的大学系统国际协作网络,形成全方位的教育国际化体系,促进粤澳高校提升办学质量。

  其次,要加快高校智库建设。一方面,以区域发展为导向、以服务决策为宗旨,支持粤澳高校在更多学科专业领域建立高水平智库。鼓励智库突出区域特色,提高服务粤澳区域发展的能力,特别是引导智库直接贡献于横琴深合区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以研究型高校为依托,建立粤澳高校联合智库以及联合数据库,推动高校智库之间开展实质性合作,形成跨学科研究团队,联合参与深合区各类招投标研究项目,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和决策咨询研究。

  4.粤澳高等教育合作要落地于产业协同,通过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来赋能经济发展
       横琴深合区建设的初心就是为澳门产业多元发展创造条件,促进澳门经济多元发展、推动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粤澳高等教育合作要落地于能对横琴深合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做出响应。

222.jpeg

  首先,推动粤澳高等教育合作与产业协同发展。粤澳高校均应在合作中探寻学科专业调整、办学资源整合乃至高校布局优化,提高与横琴深合区产业结构的契合度。通过产教融合,主动加强与深合区四大产业之间联系的深度和广度。通过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提升高校自身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协调程度,尤其是与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中医药生产和服务业相匹配。

  其次,促进粤澳高等教育合作与产业资源深度融合。粤澳高校应从有效的人力资本供给、科研成果产出入手,加强与本地产业深入而广泛的合作。通过科教融合,与深合区日渐活跃的企业研发相结合,让企业创新要素与高校科研成果更好地叠加并发挥效应,为深合区经济发展和“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支点”提供一流的研究支持和人才支撑。

  最后,推动产学研联合体建设。粤澳高校要与深合区的企业、研发机构、民间智库等结成联盟,创建产学研联合体,实现粤澳高等教育系统与外部系统的整合。产学研联合体是教育与经济系统整合的产物,与高校之间的联盟相比,产学研联合体作为跨领域的平台,更有助于汇聚信息、优势互补,突破经济和学术难题。建立产学研联合体可以采取共建研究机构、基于项目的联盟和共建经营实体等多种形式,可以开展跨境项目合作,缩短新技术从研究到应用的过程,最终为实现粤澳高等教育的外部整合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善民,史欣向.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21(24):12-14.

  [2]赵明仁,陆春萍.高等教育赋能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21(24):15-17.

  [3]卢晓中,陈先哲.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理论审思与实践策略[J].大学教育科学,2021(4):12-19.

  [4]卓泽林,杨体荣,马早明.高等教育改革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为例[J].江苏高教,2020(12):35-43.

  [5]李家新,谢爱磊,范冬清.区域化发展视角下的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基础、困境与展望[J].复旦教育论坛,2020,18(1):84-90.

  [6]蔡炜,耿丹青.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体系建设结合点的思考[J].高教探索,2019(12):42-47.

  [7]陈伟,郑文.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的现实基础和实践理路[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6):67-72,192.

  [8]李一希,袁旭阳.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动粤港澳融合发展的逻辑与进路[J].中国高教研究,2019(11):41-47.

  [9]谢爱磊,李家新,刘群群.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背景、基础与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9(5):58-63+69.

  [10]李丹,高芳.高等教育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思考[J].学习与探索,2019(2):158-162.

  [11]阎豫桂.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一流创新人才高地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9(9):59-65.

  [12]许长青,卢晓中.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理念、现实与制度同构[J].高等教育研究,2019,40(1):28-36.

  [13]冯增俊,周红莉,邹一戈.新时期粤澳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战略思路及对策[J].现代大学教育,2011(2):102-106.

  [14]朱建成.粤港澳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探讨[J].高教探索,2009(6):77-80.

  [15]冯增俊.粤澳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回顾及世纪展望[J].现代教育论丛,1997(6):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