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趣”阅读科学衔接――新课标背景下幼小衔接阅读实践探析论文

2024-04-29 11:13:43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幼小衔接阶段是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要加强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文章以统编教材一年级“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为例,探究新课标背景下幼小阅读科学衔接的实施策略。
摘要:幼小衔接阶段是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要加强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文章以统编教材一年级“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为例,探究新课标背景下幼小阅读科学衔接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幼小衔接,阅读教学,科学衔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意见中指出“注意幼小衔接,减缓坡度,降低难度,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1]。统编教材中,编者精心设计了“和大人一起读”这个栏目,编选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儿歌,提倡无压力亲子共读,是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重要载体,也是幼小衔接口语向书面语过渡的重要桥梁。
一、契合心理需求,激发阅读兴趣
在幼小衔接阶段,学生对社交的需求表现最为明显。他们刚刚告别幼儿园,来到新的交际圈,需要重新自我定位,结交新的朋友,融进新的班集体[2]。教师正好可通过“和大人一起读”开展形式多样的趣味阅读活动,这既能有效促进幼小阅读衔接,又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一)结伴而行,趣味朗读
一年级学生刚入学,接触最多的就是同桌。教师可以通过言语指导和活动设计,形成一个温暖、有爱的“同桌阅读圈”,这既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又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如《谁会飞》《谁和谁好》等儿歌,学生在读正确、通顺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同桌之间拍手读,带上动作读一读。这既能增加阅读趣味,又能联结同桌情感。对于《拔萝卜》《狐狸和乌鸦》等童话故事,同桌之间可以轮流扮演角色,一边读、一边演。同桌交流后,教师可以请他们上台展示协同学习的成果,评选“默契搭档”。对于《小松鼠找花生》《夏夜多美》等故事,同桌之间可通过阅读、观察、讨论等方式,积极思考为什么小松鼠没有找到花生,为什么萤火虫能在夏夜里送小蚂蚁回家。这样,学生能在思辨中获得阅读感悟,初步体验文学阅读的乐趣,满足自我需求。
(二)个性展示,趣味创编
幼小衔接阶段的儿童正处于语言与思维的发展期。“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中的阅读材料体现了低学段儿童认知事物的特点——篇幅短小,情节单一,结构相似。如儿歌《小兔子乖乖》《谁会飞》《谁和谁好》每小节之间格式和字数基本相同,有的小节甚至完全相同。这样回环复沓的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读了《谁和谁好》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模仿句式结构“谁和谁好?他们是怎样的?”创编一首儿歌;同桌表演完《谁会飞》,可拓展“谁会爬?谁怎样爬?”或“谁会跳?谁怎样跳?”等句式,创作新的儿歌。童话故事《拔萝卜》《小熊住山洞》《猴子捞月亮》中也有大量结构相同的段落或反复出现的语言。比如,《拔萝卜》里的“嗨哟!嗨哟!”“拔呀拔,拔不动”,《猴子捞月亮》里的“糟啦,糟啦!月亮掉在井里啦!”这样反复的构段方式和词语,有利于学生迁移朗读。根据这些阅读材料语言图式的特点,教师除了引导学生积累语言,还可以设计语言实践点,实现学生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
学生在幼儿园期间大多是在教师、家长的陪伴下听读故事;到了小学,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陪伴到自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和大人一起读”,创建“同桌阅读圈”,让学生结伴而读,搭建友谊的桥梁,从“我会读”变为“一起读”“一起编”“一起演”,互相交流、展示,是满足儿童心理需求、有效衔接幼儿园和小学学段的学习方式[3]。
二、立足儿童本位,拓展阅读材料
幼儿园大多是无纸化教学,听故事居多;到了小学,主要使用纸质的阅读材料。一年级学生一般还不会自己读书,所以需要大人和他们一起读。这是幼小衔接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先和大人一起读,慢慢过渡到自己读,这个过程需要大人的引导。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儿童为本”和“双向衔接”,旨在促使幼儿园与小学协同合作,促进儿童的顺利过渡。对于刚步入小学的学生而言,教师要引导他们看哪些合适的书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认为可分三步走。
一是由诵读儿歌、儿童诗出发。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大人一起读”栏目选择的多是短小精悍、富有童趣的童谣和儿歌。但若局限于教材,学生的阅读视野会比较狭窄。为此,教师可拓展相关书籍,如陈先云主编的《和大人一起读》、薛瑞萍等主编的《日有所诵》等。这些诵读材料紧贴儿童生活,音韵和谐,朗朗上口,适合学生每日诵读。笔者曾执教过一年级,一入学就要求学生每日阅读二十分钟并打卡。大多数学生都是父母陪伴读《安徒生童话》等经典作品,学生的阅读热情并不高。等到家长会座谈时,一位家长的话引发笔者深思。她说:“每次读童话书我们都会吵架,因为孩子不认字,不会读。后来您布置阅读《日有所诵》,她能自己拼读一部分,我再和她一起读几遍,她就能流利读下来,甚至会背,可喜欢了。”由此可见,教师只有推送适宜学生阅读的书籍,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图书,才有可能带领他们主动地推开阅读的大门[4]。
二是用桥梁书、漫画书过渡。幼儿园早期阅读的内容分为前阅读、前识字和前书写。前阅读材料一般是绘本,没有对阅读量、识字量、书写做要求。到了小学,课文大多是简短的儿歌、诗歌。对比之下,“和大人一起读”的文本稍微有点难度,童话和寓言故事自然段多,词语易混淆。如《猴子捞月亮》全文一共7个自然段,人物对话多,还有许多未学过的词语和长句子。对此,教师要在幼儿阅读绘本基础上,推荐桥梁书,让学生逐步过渡。桥梁书是介于绘本与纯文字书之间的童书,字数不多又重复,每页配有插图,故事充满想象力,有利于学生自主阅读。如《深夜放屁大赛系列》《小黄兔和绿薄荷》《小大人朱古莉》《小狐狸奇奇》等内容都非常有趣,贴合儿童的心理和生活,适合幼小衔接阅读。美国著名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说,童年时期爱看漫画的人,长大以后往往会成为阅读能力较强的读者。漫画书的趣味性更强,小小的几张图,短短的几行字,就能让儿童体会到阅读的乐趣。笔者曾组建一年级“乐学悦读漂书队”,第一期推荐书目包含《凯叔讲历史》,自以为是“好书”,没想到却受到“冷遇”。同是历史书,《漫画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则大受欢迎。究其原因,在于该漫画书富有深度和内涵,又趣味十足。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
三是由拼音读物走向自主阅读。《课程标准》提出,低学段整本书阅读要“阅读富有童趣的图画书等浅易的读物,体验读书的快乐;阅读、朗诵优秀的儿歌集,感受儿歌的韵味和童趣;阅读自己喜欢的童话书,想象故事重点画面,学习讲述书中的故事”。当学生认识拼音,拼读速度提升后,他们能认识更多的汉字,自主阅读拼音读物。教师可为学生推荐相关拼音读物,鼓励学生自主阅读[5]。如《小猪稀哩呼噜》《笨狼托克打电话》《装在口袋里的爸爸》等故事生动有趣,容易吸引学生主动阅读。学生在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和阅读量后,自主阅读能力会慢慢提升。
三、构建“三位一体”,养成阅读习惯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幼儿园、小学、家庭三方应联动,密切配合,共同携手,构建“三位一体”幼小衔接体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他们顺利步入小学做好充分准备。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实现快乐与阅读连接
家、校、园可联手建设图书角、阅览室、公益图书室,“开门见书山,推窗闻书香”,给儿童提供阅读空间;牵手开展“故事爸妈进课堂”“公益读书讲座”“阅读沙龙”等;联系市图书馆、气象站、科技馆、博物馆等开展研学活动。从幼儿园起,通过阅读活动,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将快乐和阅读联结,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如幼儿园和小学携手开展“萌宝进校初体验幼小携手共成长”的体验活动,让幼儿投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可以结合“和大人一起读”阅读材料,引导一年级学生带领幼儿开展“绘声绘色读童谣”(《谁和谁好》《孙悟空打妖怪》);“能说会道绕口令”(《妞妞赶牛》);“童言童语讲故事”(《狐狸和乌鸦》《小熊住山洞》)等活动。然后,鼓励幼儿在“小老师”的带领下,登台展示。在热烈的掌声中,幼儿充分体验到了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无限魅力,对进入小学学习有了强烈的憧憬。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幼儿科学、顺利地从幼儿园的阅读状态过渡到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
(二)构建幼小衔接阅读课堂,在同伴互动中习得方法
教师可根据单元主题,或以“和大人一起读”为引,或结合“快乐读书吧”,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如“童言稚语”朗诵活动、国学经典诵读、绘本猜想阅读。笔者组织学生参与几期“百班千人”线上共读活动,在初读阶段,指导学生根据书名、封面猜故事、编写故事;根据书名给书设计封面;了解封面、封底、书脊信息;给作者写信。在共读阶段,笔者根据书中故事指导学生制作故事人物表、故事情节表;给重要情节画插画;最后召开思享会,指导学生创意写作。开展“共读一本书”活动,能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指导学生掌握课外阅读方法,提升学生阅读能力,进一步落实幼小阅读的科学衔接。
(三)幼小衔接阅读有梯度,从陪伴共读到自主阅读
“和大人一起读”就好像和孩子手牵手到故事的王国里去旅行,是最容易让学生爱上阅读的方式。“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会讲故事的妈妈。”我想,这里“妈妈”可以换成任何一位长辈、大朋友。在阅读过程中,每位“大人”都可以对学生的阅读方法与习惯等进行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思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设计阅读单,如“21天阅读打卡”《阅读点亮童年》,分为“我主动看书”“我自己阅读”“我能连续看”“大人肯定”等环节,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减小幼小阅读衔接坡度,促进亲子陪伴共读走向独立自主阅读,落实语文学习中的幼小衔接。
(四)利用多元评价促阅读,激发儿童阅读内驱力
学校可开展阅读活动,评选“书香班级”“阅读之星”;班级制定阅读激励制度,通过阅读存折、线上打卡等方式,评选“读书小达人”“读书好儿郎”;家庭可开展“父母和孩子阅读PK排行榜”比赛,每周根据读书量或阅读时长,评选“读书小冠军”,获胜者可满足一个小心愿。这样的多元开放的评价能激励学生主动阅读,培养学生阅读的专注力,提升阅读活动的后动力,促进从图画阅读到文字阅读,从被动阅读到主动阅读的幼小阅读衔接。
四、结束语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是孩子成长的源泉,是一个求真、求美的过程,幼小衔接并不是孩子学多少知识,关键是对孩子习惯、兴趣的培养以及生理上的适应。愿我们能通过“和大人一起读”栏目的推进,借助适宜儿童阅读的图书,和儿童一起阅读,引领他们真正认识“精彩的人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一起奔赴“诗意的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黎晓敏.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园和小学低段阅读教学的研究[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2(3):212-214.刘颖.语文素养视域下的课外阅读实践:以“和大人一起读”为例[J].福建教育,2019(9):32-33.
[3]刘仁增.课外阅读教材化,怎么教?[J].福建教育,2019(9):28-31.
[4]徐帆.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低段阅读教学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20.
[5]郑桂梅.“双减”背景下幼小衔接阶段幼儿阅读能力提升研究[J].学周刊,2024(6):161-1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