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双碳”教育的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分析论文

2024-04-29 11:26:39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双碳”教育是从人类所面临的气候问题出发,从地球气温升高带来的环境危机入手,到探究地球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生存之间的关系,再到减排降碳的知识普及,通过教育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节能减排的重要性,推动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文章强调“双碳”教育在初中地理学科中的重要价值,提出“双碳”教育融入初中地理教学、促进学生“双碳”问题解决能力的设计思路,包括组建教学共同体、整合学科知识、结合良构与劣构问题等。在具体案例中,以“天气与气候”为主题,将“双碳”教育融入跨学科主题学习,通过研学活动设计、研学资源整合、学科融合等策略,引导
摘要:“双碳”教育是从人类所面临的气候问题出发,从地球气温升高带来的环境危机入手,到探究地球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生存之间的关系,再到减排降碳的知识普及,通过教育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节能减排的重要性,推动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文章强调“双碳”教育在初中地理学科中的重要价值,提出“双碳”教育融入初中地理教学、促进学生“双碳”问题解决能力的设计思路,包括组建教学共同体、整合学科知识、结合良构与劣构问题等。在具体案例中,以“天气与气候”为主题,将“双碳”教育融入跨学科主题学习,通过研学活动设计、研学资源整合、学科融合等策略,引导学生从身边出发为“双碳”目标实现贡献力量。
关键词:“双碳”教育,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
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开展是以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和学习兴趣为依据,选取特定的研究主题,将地理课程相关内容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起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特征。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跨学科学习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特别是在“双碳”理念的影响下,地理学科的跨学科学习需要突出相关内容,因为“双碳”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课题,实现“双碳”目标成为当今时代的新命题,需要积极落实“双碳”教育。
一、“双碳”教育在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重要价值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的关系,认识到地球资源是有限的、生态环境是脆弱的,形成保护地球家园的观念、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以及关心世界的态度,不断增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和责任担当。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地理学科作为研究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重要学科,要将“双碳”教育理念充分融入初中地理教学当中,将地理知识渗透到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相关教育当中,让初中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有效提升,同时能够提升学生的“双碳”问题解决能力。将“双碳”教育理念融入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当中,能够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认知、价值判断,帮助学生形成环境保护、社会责任意识,逐步成为新时代低碳生活的主要人群,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二、“双碳”教育融入初中地理跨学科学习的设计思路
1.组建教学共同体,突出多元主体的协同价值
教学共同体的构建主要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基础,形成学生、其他学科教师、专家学者、相关企业人士和家长的共同体。通过调动不同主体的作用,通过思维和行为的碰撞,实现大于个体的协同教学价值。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设计主题研修活动。其他学科教师是跨学科知识整合的基础。专家学者、相关企业人士和家长在专业理论、实际生产和生活经验方面提供帮助。地理学科教师作为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统筹者,需要积极参与设计,发挥多元主体的协同价值。
2.整合学科知识,联合“双碳”理念实现内容迁移
在“双碳”教育理念下的初中地理学习中,涉及学科知识和“双碳”相关知识。在“双碳”知识方面,主要涉及碳循环、碳排放、碳中和等相关概念。在具体设计初中地理主题学习内容时,教师需要将“双碳”知识与其他跨学科知识整合在一起,构建一个完整的跨学科知识网络,引导初中生在差异化的情境与学习任务中,实现相关知识的自由迁移与应用,让原本的浅显化学习可以朝着深度化学习的方向发展。
3.结合良构、劣构问题,推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
跨学科主题教学活动的设计通常以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为核心探究内容,这类问题通常没有唯一确定的答案。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他们学到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以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案。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相关活动中,教师可以以差异化学科知识为导向,设计项目式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来提升学习效果。美国教学设计专家乔纳森将问题划分为良构问题和劣构问题两种类型,前者具有明确的初始状态、问题目标和受限制的逻辑性因素,后者则有多种解决方法和较少确定的条件。在“双碳”教育背景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问题设计中,教师可以将良构问题和劣构问题结合起来应用,逐步形成简单到复杂、单维到多维的学习问题链,通过逐层递进的方式推动初中生的综合素养发展。
三、“双碳”教育指向下的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案例
在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的背景下,进行气候变化相关教育是地理学科需要着重关注的内容。以“天气与气候”主题教学为例,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开展研学主题活动,以气候、能源等问题为中心,深入渗透“双碳”目标,引导学生从身边入手,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一分力量。
1.确定研学主题,融入“双碳”理念
在进行“双碳”主题研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突破口,确立“助力碳排放,我们在行动”的跨学科主题研学活动,重点研究能源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关系,研学框架包括“项目启动→项目计划→项目执行→项目终结”。在项目计划阶段,教师可以设置初步设问和提出计划两个步骤,任务是对全球气候变暖与能源应用之间的关系进行调研。在计划实施阶段,包含企业访谈、考察产品、实验验证与提出计划方案四个步骤。任务涵盖了了解光伏发电原理与应用场景,以及了解节能新技术,分析其在碳减排中的价值。在形成结果阶段,包括校内调研与设计方案两个步骤,主要任务是对前期的调研结果进行综合,为校园“低碳”设计提出相应方案。整个研学方案要充分体现综合素养、任务驱动、跨学科思维以及反思思维。
2.整合研学资源,提炼研学任务
在设计跨学科主题研学活动时,教师需要考虑所在地区的产业特点,形成特色型研学课程。这有助于学生结合当地的生产、生活实际以及自然环境,验证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在家庭的低碳建设中。本次研学活动由教师带领学生对当地两家光伏发电企业进行走访与调研,从能源供给和消耗两个层面来探索碳排量的降低,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低碳+校园”的方案,为实现“双碳”的目标提供助力。在具体研学活动中,需要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细化研学课程任务,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果汇报”的方式推动跨学科主题研学的开展。
3.打破学科桎梏,强化学科融合
本次跨学科主题研学活动的重要优势在于强调跨学科思维。通过整合不同学科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知识,彻底打破差异化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地理学科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美术等学科知识有机融合。这有助于学生更清晰地理解全球变暖的原理与概念,逐步认识到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球的影响。通过引导学生深刻了解“双碳”教育的重要意义,实现深度研学。此外,在实施跨学科主题研学过程中,为了强化学科融合效果,教师可以引入实际活动中的情境创设。通过以贴近生活和生产场景的情境为学习活动提供背景,再搭配良构和劣构问题,让学生了解不同情境状态应采取的行动,帮助他们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促进其综合素养的发展。
4.展示课程成果,评价课程效果
成果展示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环节。在此环节的开展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运用不同学科中学到的知识,促使全校师生逐步形成健康且环保的低碳消费理念。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整个社会都参与到碳减排的积极贡献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不同节能技术的应用场景和前景进行调查,设计符合校园实际情况的“低碳校园”方案,并将差异化学科的知识有机融入其中。这样的实践旨在倡导学生从现在、从身边做起,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除了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这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果汇报”过程中展现的综合能力,同时重点关注其在探究结果呈现中的素养表现。在实施这种评价时,教师应着重关注学生在复杂情境中的问题探究素养、实践活动中展现的参与责任意识,以及跨学科融合过程中的思维广度和深度。
参考文献
[1]巩俐倩.初中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设计—以“玉门市新能源的利用”为例[J].地理教育,2023(4):20-23.
[2]罗祖兵,邱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基本路径与促进策略—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思考[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3(3):17-23.
[3]刘娇辉,程林.“双碳”视角的初中地理、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6):11-15.
[4]王晨.基于生态观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J].新课程究,2023(4):1-5.
[5]郝鹏翔,施美彬,刘媛,等.开展跨学科深度研学,实现“双碳”目标教育—能源与全球气候变化项目式主题学习[J].地理教学,2023(3):36-40.
[6]邹金伟.基于主题活动的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设计—以“二十四节气与我们的生活”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21):15-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