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环导学”模式的初中生物学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2024-04-29 10:46:48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五环导学”是一种以学生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可以促使教师、学生转变传统的教与学的角色,增强教学效果。“五环导学”模式契合新课标要求,值得教师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文章根据“五环导学”教学模式的内涵,探寻“五环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原则,并以“蒸腾作用”为例,围绕五大教学环节重点探寻应用“五环导学”教学模式的策略,希望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良好发展,增强初中生物学教学效果。
摘要:“五环导学”是一种以学生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可以促使教师、学生转变传统的教与学的角色,增强教学效果。“五环导学”模式契合新课标要求,值得教师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文章根据“五环导学”教学模式的内涵,探寻“五环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原则,并以“蒸腾作用”为例,围绕五大教学环节重点探寻应用“五环导学”教学模式的策略,希望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良好发展,增强初中生物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五环导学”模式;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过程重实践”这一课程理念,强调学生要主动参与生物学学习过程,积极体验多样的探究类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方法、能力等协同发展。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教师应尝试应用“五环导学”模式进行初中生物学教学。
一、“五环导学”模式概述
“五环导学”模式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采用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五大教学环节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1]。五大教学环节是指定向自学、合作研学、展示激学、精讲领学、反馈固学。定向自学是指教师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初步建构认知框架。合作研学是指教师提出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增加认知深度。展示激学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展示探究成果,激发智能。精讲领学是指教师围绕学生的探究问题或未能掌握的内容,集中精力进行学习引导,促使学生深入探究,完善认知。反馈固学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随堂练习,体验练习讲评活动,内化课堂认知。
应用“五环导学”模式实施生物学教学契合《课程标准》要求。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过去的“灌输者”转变为“引导者”,学生可以从过去的“接受者”转变为“探究者”[2]。在教与学角色转变的情况下,生物学的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均可以得到转变。例如,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情,并以此为基础,采用恰当的方式不断引导学生探究。学生可以踊跃投身探究活动,有针对性地使用实验、观察、分析、交流等方法,解决不同的生物学问题,并得到教师的点拨,建构深刻的生物学认知。同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发展问题解决能力、探究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二、“五环导学”模式的应用
(一)“五环导学”模式的应用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关注定向自学、合作研学、展示激学、精讲领学、反馈固学五大环节,使之自然衔接,循环往复,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具体的课程类型、课程内容及学生学习表现,在保证教学整体性的基础上,灵活调整五大环节的顺序,真正让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机会。
2.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借助多样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指导[3]。如此,学生可以成为课堂的主人,尤其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彰显自我。与此同时,生物学课堂教学会更有针对性,便于教师、学生实现教学相长。
3.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的学情,应用恰当的方式给予学生启发,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不应直接给出问题答案,而应采用恰当的启发方式,帮助学生活跃思维,积极探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发展。
4.合作性原则
合作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探究情况,组织合作交流活动,让学生携手完成教学任务。一般情况下,异质小组是学生进行合作交流的支撑。在异质小组中,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可以展现自身的闪光点,或提出疑问,或操作实验,或观察对比……由此顺利解决问题或完成学习任务,掌握学习内容,发展多样能力。
(二)“五环导学”模式应用策略
以“蒸腾作用”为例,教师可以应用的策略如下:
1.定向自学
定向自学是“五环导学”模式的第一个环节。在此环节,教师要呈现明确的学习目标,布置具体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理清自主学习方向,驱动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自主探究[4]。一般情况下,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应当具有层次性,最大限度地保证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自主学习机会。
“蒸腾作用”的教学目标之一是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感受蒸腾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教材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编排了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这三大内容。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布置两个学习任务。任务一:阅读教材,试着梳理蒸腾作用的概念、蒸腾作用的过程和蒸腾作用的意义。任务二:结合教材中的情境图和文字内容,思考蒸腾作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任务一是全体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二可由学生选择完成。在具体任务的推动下,学生可以走进生物学教材中,有目的地进行阅读、思考、整理,初步认识新知内容。
2.合作研学
合作研学是“五环导学”模式的第二个环节。在此环节,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定向自学情况,联系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内容,设计有深度的问题或任务,驱动学生与小组成员一起探究[5]。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走进每个小组中,了解他们的探究情况,及时介入,推动合作探究活动顺利开展。
例如,在定向自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建构了初步的认知。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了解蒸腾作用、植物体内的水分主要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体外),教师可以在电子白板上演示实验视频,并提出系列问题。演示实验内容为:从一株阔叶植物上剪下两根大小一样的枝条,剪去一根枝条上的全部枝叶,另一根枝条上的枝叶保留,将两根枝条分别插入装有等量清水的试管中,向试管内的水面上滴加少量的植物油,分别用透明塑料袋套住两根枝条,扎紧袋口,将其放在阳光下。系列问题为:为什么要在两个试管内的水面上滴加植物油?为什么要将实验设施放到阳光下?在时间流逝的过程中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基于上述实验内容和问题,教师播放视频,提出问题,同时鼓励学生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解决问题。
在问题的引导下,大部分学生会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主动投身合作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踊跃彰显自身优点,使用适当的方式建构个性观点,并主动与他人交流,不断地碰撞出思维火花。经过一番交流,大部分学生可以在组员的帮助下解决问题,同时建构一定的认知。大部分学生能够因此活跃思维,锻炼观察能力、总结能力、交流能力等,提升学习探究水平。
3.展示激学
展示激学是“五环导学”模式的第三个环节。在此环节,教师要搭建展示的舞台,鼓励学生展示探究成果。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发现学生的探究成果和探究漏洞,并以探究漏洞为重点,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点拨,使全体学生共同弥补探究漏洞,进一步完善认知。
在学生合作探究植物的蒸腾作用后,教师选取一名中等生(中等生在班级中占据较大比重,可以代表大部分学生的探究情况),鼓励其描述本组的探究成果。同时,教师鼓励其他学生认真倾听,主动对比本组的探究成果,分析、发现彼此的探究漏洞。在中等生的引导下,其他学生进入良好的倾听、思考状态。在中等生展示探究成果后,教师可先鼓励其他学生提出疑问。例如,有学生问道:“滴加植物油是为了防止试管内的水分蒸发。为什么要防止水分蒸发?除了滴加植物油外,还可以怎样防止水分蒸发?”“为什么没有叶片的枝条的塑料袋上没有水珠,有叶片的枝条的塑料袋上有水珠?”教师及时赞赏学生,并鼓励全体学生一起讨论。在讨论时,学生发散思维,提出个性观点。面对不同的观点,大部分学生调动已有认知和生活经验,提出各种证据进行论证。如此一来,课堂上生成了热热闹闹的“辩论”活动。大部分学生在“辩论”过程中,能够建立清晰的思维逻辑,建构深刻的认知。
4.精讲领学
精讲领学是“五环导学”模式的第四个环节。在学生探究、展示过程中,教师要始终给予关注,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发现他们未能掌握的知识或未能解决的问题。在第四个环节,教师要依据学情,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讲解,助力学生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效率。
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蒸腾作用的过程中,教师细心观察,确定大部分学生认识了蒸腾作用,了解了叶子是蒸腾水分的主要器官。但是,部分学生将叶子作为蒸腾水分的唯一器官。针对此情况,在精讲领学环节,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植物体的其他部分可以蒸腾水分吗?”然后,教师在电子白板上播放其他演示实验,让学生观看、思考问题答案。直观的实验现象很容易使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教师则在学生表述后,进行概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可以蒸腾水分,但蒸腾水分的主要器官是叶,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而深刻的认知。
5.反馈固学
反馈固学是“五环导学”模式的第五个环节。在此环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出示难度不同的练习题,使学生迁移运用课堂认知。实际上,在解决随堂练习题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会暴露自己的认知问题。教师要给予学生尊重,并以他们的认知问题为着眼点,使用适当的方式讲解,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同时积累生物学运用经验。
例如,在学生探究植物的蒸腾作用后,教师可在电子白板上出示以下随堂练习题:
(1)将一个透明的塑料袋套在盆栽植物上,扎紧塑料袋口。在阳光下静置一小时后,透明的塑料袋内壁上出现了一些水珠。这些水珠来自()。
A.叶的光合作用B.叶的蒸腾作用
C.土壤中水分的蒸发D.叶的呼吸作用
(2)某同学从同一棵植物上剪下两根长势相近的枝条,之后按照下图(如图1)进行实验,探究植物的蒸腾作用。在此实验中,甲、乙形成了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有无叶片。关于此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A.在试管的水面上滴加植物油是为了防止水分自然蒸发
B.需要将两个试管放在相同的环境中
C.在阳光下静置数小时后,试管内水面下降最多的是乙试管
D.该对照实验说明了叶是植物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
(3)在春季植树时,移栽的树苗往往会被减去枝叶来提高成活率。其原因是()。
A.为了降低叶片的光合作用
B.为了促进植物的呼吸作用
C.为了降低叶片的蒸腾作用
D.为了促进水和无机盐的吸收
在完成随堂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分析题目条件和问题,联想相关生物学知识,做出正确选择。同时,学生会圈点批注自己有问题的地方,做好查漏补缺。教师则组织讲评活动,围绕学生出现问题的地方进行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使学生联想相关知识点,踊跃作答。如此一来,大部分学生既可以弥补课堂认知不足,加深对课堂所学的理解,又可以从生物学课堂走进现实生活,在生活中运用生物学,提高生物学知识运用水平。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五环导学”模式可以转变教师和学生传统的教、学角色,扭转固化的教学局面,使学生掌握学习生物学的主动权,积极与教师互动,尤其在教师的引导下使用多样的方法探究、解决问题或任务,由浅入深地掌握生物学知识。初中生物学教师应形成良好的教学意识,善于应用“五环导学”模式实施生物学教学。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围绕定向自学、合作研学、展示激学、精讲领学、反馈固学这五大环节,应用恰当的策略引导学生体验多样的探究活动,实现“五环导学”模式的价值,推动生物学教学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李耀升.问题导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原则及方法:以“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为例[J].新课程导学,2022(29):69-72.
[2]张立敏.基于“导、学、展、练、评”的生物高效课堂的构建实践研究[J].教师,2022(16):75-77.
[3]谷荟鑫.智慧课堂下的“五环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学的应用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2.
[4]严锦芳.“四环节”教学模式在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21.
[5]王相军.学本教学“二、三、五”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