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地理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论文

2024-04-29 10:17:01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效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文章运用经验总结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在简要介绍大单元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教学案例归纳了“围绕大概念,确定大单元教学内容”“关注核心素养,设计大单元教学目标”“布置探究任务,推动大单元教学开展”“有效展开评价,把控大单元教学流程”“推动长远发展,组织大单元拓展探究”五种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地理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策略。
摘要: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效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文章运用经验总结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在简要介绍大单元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教学案例归纳了“围绕大概念,确定大单元教学内容”“关注核心素养,设计大单元教学目标”“布置探究任务,推动大单元教学开展”“有效展开评价,把控大单元教学流程”“推动长远发展,组织大单元拓展探究”五种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地理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策略。
关键词: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大单元教学设计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期间需要着重探索的课题。通过研读《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教师可以认识到:地理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为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初中地理教师可以积极开展大单元教学活动,通过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大单元教学概述
为有效理解大单元教学,教师需要解决一个关键问题:大单元教学“大”在何处?笔者认为,大单元教学的“大”可以从如下三个角度解读:
(一)内容角度
从内容角度来说,教师在开展大单元教学时需要挣脱教材的束缚,以教材一课时、一单元或多个单元的主题为切入点,确定教学的大概念,并从大概念出发,科学整合教材内容,收集有助于学生理解大概念的课外信息,将课内外教学资源加以整合,形成大单元教学的内容。
(二)目标角度
从目标角度来说,教师在开展大单元教学期间,不仅要关注学科知识的讲授、学生考试成绩的提升,还要注重学生能力、品质、个人修养的发展,将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工作与教学活动有效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时间角度
从时间角度来说,教师在组织大单元教学工作期间,需要统筹安排多个课时的教学计划,指导学生高效利用课外时间展开探究活动。在某些情况下,学生的大单元探究活动可能会持续一个月、一个学期甚至更长。在此期间,学生能够不断加深对大单元大概念的理解,并有效整合、内化与迁移和大概念相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地理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策略
(一)围绕大概念,确定大单元教学内容
开展大单元教学的基础是确定大单元教学的大概念和主要内容[1]。教师可以结合《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板块的要求确定大概念,也可以结合教材中的部分课时内容确定大概念,并引出与之相关的子概念,整合课内外教学资源,确定大单元教学内容。
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前,可以研读《课程标准》中与教材相关的内容,关注“地球的表层”这一主题,以此为大概念,收集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两个子概念相关的内容。
首先,教师可以整合教材中与“自然环境”这一子概念相关的信息,即“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找出与“人文环境”相关的内容,即“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然后将这三章内容作为本次大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此外,教师还可以补充与之相关的课外学习材料。例如,针对“天气与气候”相关内容,教师可以展示一个地区多年的平均气温,让学生感知气候的含义,加深对“一个地区的气候具有一定特征”的印象。教师通过确定大单元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在后续学习活动中感知大单元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取得相对理想的学习成果。
(二)关注核心素养,设计大单元教学目标
为高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设计大单元教学目标[2]。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深入探究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方向,结合大单元内容的复杂程度、学生的地理学习经验等因素合理设计大单元教学目标,防止出现教学目标过于复杂或过于简单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期间,教师需要让学生在基本了解亚洲的位置和范围、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形成学习其他大洲信息的能力。对此,教师可以开展“认识大洲”大单元教学活动。在教学设计期间,教师无须设计过于复杂的大单元教学目标。结合学情分析成果,教师可以确定如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大单元综合目标:
人地协调观:推动学生初步了解亚洲的六个区域,了解各地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究其他大洲的人们如何结合生活地区的资源、环境等特点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综合思维:启发学生结合特定区域的地理要素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
区域认知:引导学生以亚洲自然环境学习为出发点,掌握分析区域自然环境的一般方法。
地理实践力:启发学生以中国为切入点,初步探究东亚区域的信息。
(三)布置探究任务,推动大单元教学开展
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主动参与大单元探究活动。初中阶段的学生地理学习经验不足,容易出现过度依赖教师的问题[3]。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探究任务的方式弱化自己的影响,让学生以任务为支架,由浅入深地展开探究,合理利用课内外资源。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围绕单元大概念设计一个完成难度较高的“主任务”,在此基础上设计多个有助于学生完成主任务的“子任务”,推动大单元教学开展,使学生在任务的推动下逐步达成大单元学习目标,发展核心素养。在明确主任务和子任务后,教师也要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学习资源,整合子任务完成成果,使学生在完成子任务后,能够快速地完成大单元教学主任务,建构大单元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时,教师可以开展“认识中国全貌”大单元教学活动,将教材中四个章节的内容整合为大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由此出发,教师可以借助大单元任务清单布置大单元教学任务(见表1)。
在本次大单元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巧妙引入任务清单,让学生结合清单展开探究活动。这样,在子任务的辅助下,学生便可以有序开展大单元学习活动。同时,对于大单元任务清单中的“任务参考”一栏,教师可以让学生掌握本次大单元探究的主要内容,并在教材的辅助下,逐步结合各个子任务展开探究。由此,教师在组织本次大单元教学活动期间,便可以启发学生结合中国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分析中国的经济发展相关信息,推动学生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素养的发展,顺利达成单元教学目标。
(四)有效展开评价,把控大单元教学流程
在大单元教学期间,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全过程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可以展开评价,巧妙设计或调整大单元教学流程,合理设计教学形式,及时解答学生的困惑,满足学生的探究需求,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保护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热情和信心。为提升评价的及时性和全面性,确保全体学生都能够得到指导,教师既要在课前评价学情和教学内容,也要在教学期间结合学生的地理基础、学习表现、大单元作业完成情况等展开评价,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4]。此外,教师还要让学生参与评价活动。这样,教师便可以更细致、全面地了解学情,通过补充课内学习和练习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线上学习等途径,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促进学生发展。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期间,教师可以围绕“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这一大概念组织大单元教学活动,并设计如下评价活动:
1.教学开始前的评价
在教学开始前,教师要注意评价教学内容。此时,教师会发现: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内容较少,探究难度较低,而第六章至第九章内容较多,分别围绕“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四个关键词展开,四个章节知识探究过程有较多相似之处。由此,教师可以初步设计大单元教学流程:指导学生自主探究第五章内容→师生共同深度挖掘第六章信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第七章、第八章内容→学生自主探究第九章内容。这样,结合教学前的评价成果,教师便可以基本明确大单元教学流程,逐步提升学习难度,让学生思考地理学科相关资源,收集学科知识,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2.教学过程中的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都可以参加评价活动。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等,为学生提供帮助,并调整后续大单元教学细节。例如,教师在教学第五章时,要找出对大单元内容探究兴趣浓厚的学生;在教学第六章的过程中,要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确定“哪些学生学习效率较高”“哪些学生学习效率较低”,在帮助学生有效学习这两个章节内容的同时,合理划分学习小组,确保各组都有大单元学习兴趣浓厚、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阶段性测试,通过评价学生的测试效果检验学生的知识探究成果,辅助学生查漏补缺。从学生角度来说,学生要找出自己学习期间存在的问题,并分析组员在合作学习期间是否存在注意力分散的问题,向教师分享自己学习期间的困惑、收获和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可由此出发调整教学细节,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3.教学后的评价
在教学后,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综合测试、组织汇报等形式了解学生的探究成果,全面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情况,在必要的情况下设计补充教学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五)推动长远发展,组织大单元拓展探究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看到成效。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不可以已”的意识,让学生在完成课内学习任务后,主动参与大单元拓展探究活动,扩充大单元知识储备,通过各类学习、思考与实践活动提升核心素养。在设计大单元拓展探究活动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参与课外学习活动[5]。同时,教师也可以分享有助于学生开展拓展探究活动的补充资源或探究提示,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承接上例,教师在完成“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大单元教学后,可以鼓励学生找出自己感兴趣的探究方向,自主展开拓展探究。例如,部分学生可能对“黄土高原退耕还林”相关内容有探究兴趣,思考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让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部分学生可能会产生深度探究“水乡的文化特色”的想法。学生可以基于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以独立探究或小组探究的方式收集更多地理信息,在享受地理学习乐趣的同时,扩充大单元知识储备。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及时分享自己的阶段性探究成果,并结合学生的探究成果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引导学生在收集信息的同时将自己带入特定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并基于已有知识开展地理实践、综合讨论等活动,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结束语
简言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宏观角度展开教学设计,通过大单元教学让学生系统参与学习活动,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发展核心素养。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围绕大概念确定大单元教学内容,有序开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任务布置、教学评价开展以及大单元拓展探究指导等工作,助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国雄.践行“三学”课堂理念内化初中地理核心素养[J].中学课程辅导,2022(36):63-65.
[2]马丹丹,陈彩霞,王仲智.初中地理主题式单元教学实践探索[J].江苏教育,2022(3):44-47.
[3]郭文龙.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J].科幻画报,2022(11):219-220.
[4]张建敏.探讨初中地理“大单元”教学的意义及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2022(23):63-65.
[5]秦肖肖.基于大概念的初中地理单元教学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14):44-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