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究论文

2024-04-29 09:32:24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教师是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引导者。在学生缺乏小说整本书阅读经验的情况下,教师要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采用恰当的策略实施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助力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学会阅读小说整本书,提升阅读能力。文章重在介绍四种初中语文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即信息重组策略、捕捉重复策略、对照阅读策略、跨界阅读策略,旨在助力教师的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
摘要:教师是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引导者。在学生缺乏小说整本书阅读经验的情况下,教师要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采用恰当的策略实施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助力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学会阅读小说整本书,提升阅读能力。文章重在介绍四种初中语文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即信息重组策略、捕捉重复策略、对照阅读策略、跨界阅读策略,旨在助力教师的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具有多种教学组织形态,整本书阅读是其中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整本书阅读作为语文学习任务群之一,阐明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提出了整本书阅读教学内容和教学建议。所谓整本书阅读是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分析、理解、评价阅读面广泛且连贯的文学作品的过程[1]。在此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作用,要采用恰当的策略引导学生体验多样的阅读活动,帮助学生走进整本书中,促使学生在认知整本书内容的同时,掌握阅读方法,锻炼阅读能力。然而,当前的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情况不尽如人意。以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往往单向地引导学生解读小说中的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学生在缺乏阅读主动权的情况下,只能囫囵吞枣,机械地识记小说内容。长此以往,学生非但无法深刻地理解小说内容,还难以掌握小说整本书阅读方法,甚至失去小说整本书阅读兴趣。对此,教师应发挥自身的教学智慧,应用恰当的策略实施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改变当前的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使学生学有所获。
一、信息重组策略
与单篇阅读相比,小说整本书阅读的篇幅较长,用时也较长。尤其在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分布于不同的章节中,不利于学生建构连贯的阅读认知。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建立整体认知,而梳理、重组信息是实现此目的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可以小说的三要素为切入点,应用信息重组策略实施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
(一)全面了解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主要人物贯穿小说始终,串联不同的情节。为了凸显人物形象特点,作者甚至会采用多种描写手法。简言之,在了解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学生会了解与之相关的描写手法和故事情节,这有利于学生建构完整的认知。教师可以在学生第一次通读小说后,引导他们确定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并利用跳读法、圈点批注法,筛选出与其有关的内容,绘制思维导图、人物画像等,借此初步对人物形象建立认知。
以《水浒传》为例,林冲是这部小说中的一个主要人物。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林冲有不同的身份,如总教头、犯人、复仇者、贼寇、英雄等。身份的转变串联起了林冲的整个人生,而不同的身份彰显出了林冲不同的性格特点。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梳理林冲的不同身份,再以不同的身份为着眼点,阅读与之相关的情节,了解发生在林冲身上的故事,感受林冲的性格特点。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或人物画像,介绍林冲的身份、重大事件、性格特点等,使学生全面地了解林冲这一人物形象。
(二)完整呈现事件经过
在小说中,一个完整的事件往往有着特殊的意义,彰显着作者的写作意图[2]。同时,完整的事件可以展现出人物的形象特点,便于学生深入阅读后续内容。初中生探寻完整事件经过的能力不强,因此,教师可以某一完整事件为切入点,提出任务,驱动学生使用恰当的方式进行梳理,建构完善的认知。
以《西游记》为例,在这部小说中,唐僧师徒四人的身份有不同的变化。但他们的身份背后有共同之处。在取经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地救赎他人,也救赎自己。最终,他们取得真经。通过梳理唐僧师徒四人的身份变化,学生可以完整地了解师徒四人取经的经过。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如下任务:沿着取经前、取经中、取经后这一过程,梳理唐僧师徒四人的不同身份,了解与之相关的事件。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会有目的地走进整本书中,自觉使用多样的方法阅读整本书,获取关键信息,借助唐僧师徒四人身份的变化,了解整个事件的发展,建立整体认知。教师则可以依据学生的整体认知情况,揭示事件背后蕴含的思想,促使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重点关注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小说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有诸多作用,如凸显人物形象特点、暗示故事走向等[3]。但在进行小说整本书阅读时,大部分学生会忽视环境描写,导致阅读体验不连贯、阅读理解不深刻。教师可以环境描写为重点,引导学生梳理和分析。
仍以《水浒传》为例,在《林冲风雪山神庙》中先后出现了三次“风雪”。三次“风雪”出现的场景不同,且有不同的含义。第一次描写出现在林冲、管营、差拨一起去往草料场时。此处的“风雪”既指自然环境中的风雪,又指林冲人生中即将面临的变化。第二次描写出现在林冲因忍受不了寒冷的环境准备出门买酒时。此处的“风雪”既展现出了林冲当下生活环境的恶劣,又渲染了林冲当时凄苦的心境。第三次描写出现在林冲买酒返回山神庙的途中。此处的“风雪”不仅凸显出了恶劣的环境,还推动了故事进一步发展,尤其揭示出了林冲即将遭遇的悲惨命运。从这三处描写可以确定,环境描写具有三大作用:(1)渲染环境;(2)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人物心境;(3)推动故事发展。通过分析环境描写,学生不仅可以深入地了解小说内容,还可以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积累更多小说阅读经验。
二、捕捉重复策略
在创作小说时,作者往往会有意识地安排反复出现一个人物、一句话、一个场景、一个动作等,借此凸显自己的写作意图,增强小说内容的深刻性。在学生阅读整本小说时,教师可以使用捕捉重复策略,以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内容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反复阅读,与作者对话。
(一)捕捉重复出现的语言
人物语言是小说内容的重要构成,直接传递信息[4]。有时,小说的主人公会在不同的场景中说同样的语言,这些语言都有特殊的意义,如说明自己的身份、展现自己的雄心壮志、说明自己所作所为的意图等。通过了解重复出现的语言的特殊意义,学生可以切实地了解人物形象,感受作者的真实意图。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捕捉小说中重复出现的语言,探究小说整本书阅读策略。
以《三国演义》为例,刘备在向他人介绍自己时,总是提到“我乃汉室宗亲”。一句简单的身份介绍却有两重特殊的意义。第一,在群雄争霸的三国时期,有一个正统的身份是一件有很大优势的事情。刘备自称“我乃汉室宗亲”,与曹操、孙坚、袁绍等人相比,更加名正言顺,师出有名,可以获得天下豪杰的支持。第二,刘备自称“我乃汉室宗亲”,是为了表明他是为复兴汉室才举兵起义的,政治目的明确。在《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刘备向他人介绍“我乃汉室宗亲”的相关场景,并分析其意图。
(二)捕捉重复出现的动作
了解人物性格特点是学生阅读小说的目的之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捕捉小说中某一人物重复出现的动作,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原因,由此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
以《红楼梦》为例,林黛玉和薛宝钗是这部小说中的两个重要人物形象。为了凸显她们的性格特点及差异,作者描绘了她们反复出现的动作,如抚琴、读书、葬花、写诗是林黛玉重复出现的动作,而结璎珞、送宫花、送燕窝是薛宝钗重复出现的动作。林黛玉是绛珠仙草转世,整个人充满灵气,冰清玉洁,但又有些高傲。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特点,林黛玉总是抚琴、读书、葬花、写诗。而薛宝钗是一个俗世完人,知世故、懂圆滑,种种举动都符合封建社会对女性的要求。通过分析林黛玉和薛宝钗重复出现的动作,学生可以看出她们的性格特点。在对比她们的重复动作及性格特点时,学生可以感受到她们在思想观念上的差异,了解产生不同思想观念的原因,与作者实现深度对话。
三、对照阅读策略
对照阅读是通过对比有一定关系的人、事、物,发现产生结果、差别的根本原因[5]。通过对照阅读,学生可以走进小说,建立深刻的认知。对照阅读的切入点有文本内的对照和文本外的对照。
(一)文本内的对照
文本内的对照是指对同一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等进行对照。在对照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入地探寻相关内容背后的深刻内涵,增加小说整本书阅读的深度。
以《儒林外史》为例,这部小说借助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对人物自相矛盾的言行的描写,以及对故事情节前后对比的描写,表达了讽刺意义,真实地揭露了人性被腐蚀的构成和原因,深刻地批判了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通过对照人物外貌、自相矛盾的言行及故事情节,学生可以感受到其中的讽刺意味,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例如,在范进中举之前,胡屠户称其为“现世宝”“没用的人”。在范进中举后,胡屠户马上变换称呼,将范进称作“贤婿”“老爷”“天上的星宿”“文曲星下凡”,甚至一路低着头不断地为范进拉衣襟。胡屠户这一前倨后恭的行为恰好展现出了“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的世风,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小人物的影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圈点勾画范进中举前后描写胡屠户言谈举止的内容,对比其言行的变化,感受作者的讽刺意图。
(二)文本外的对照
文本外的对照是指从一部小说拓展到多部小说,对比不同小说中的人、事、物,发现其共同之处的阅读活动。在文本外的对照阅读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发现这些人、事、物背后折射出的不同的文化观念,从而建立深刻的阅读认知。
以《骆驼祥子》为例,这部小说真实地描述了北京城一个人力车夫从上进好强到自甘堕落的悲惨命运,揭示了旧社会对人的摧残。鲁迅先生的《故乡》描写了闰土的变化,揭示了旧社会的“吃人”本质。教师引导学生对比祥子和闰土的性格变化,可以使学生深入探寻其背后的社会原因和思想原因,感受作者的创作目的——抨击封建旧社会、旧思想。对此,教师可以呈现导学案(见表1),引导学生对比祥子和闰土的性格变化情况,探寻背后原因。
四、跨界阅读策略
跨界阅读是指跨越不同艺术门类的阅读,是多学科结合在一起的综合阅读。对于大部分初中生来说,整本书阅读耗费的时间、精力较多。对此,教师可以应用跨界阅读策略,引导学生综合数学、科学、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进行深入阅读,或借助绘本、戏曲、影视剧等进行细致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三国演义》为例,这部著作被改编成了多个版本的电视剧。其中,1994年版《三国演义》电视剧制作精良,内容丰富、形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整本书阅读计划,观看电视剧中的相关片段。同时,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出相应任务,如分析“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的“笑”,分析诸葛亮在笑谁及为什么笑。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会留心观看电视剧片段,细心剖析小说中的文字内容,建立深刻的认知。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推动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深入开展,促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小说内容,掌握小说阅读方法,锻炼小说阅读能力。对此,在实施初中语文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应用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相关策略,使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小说整本书阅读,使学生在知识、方法、能力等方面获得良好发展,增强小说整本书阅读效果。
参考文献
[1]梁颖.初中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与实施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23.
[2]陈静,姚连军.文化视角下初中语文深度学习能力提升路径分析:以《儒林外史》整本书阅读为例[J].安徽教育科研,2022(36):11-13.
[3]王健,刘晓敏.名著阅读有“方法”,课堂“任务”要“活动”:浅谈初中语文名著整本书阅读课堂教学策略[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12):15-17.
[4]施英.读书应知出入法:浅谈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J].学苑教育,2022(3):69-71.
[5]曹浩隽.初中语文古典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以《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为例[J].新智慧,2021(35):101-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