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小说人物形象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初中语文小说人物形象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13

2024-04-29 09:24:16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人物”是小说的三大要素之一,是学生阅读、理解小说的切入点。学生通过解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可以在理解小说内容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尽管初中语文教师重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教学,但是教学实践仍然问题重重,影响了小说人物形象教学价值的实现。文章指出,教师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实施小说人物形象教学,切实解决现有问题,实现小说人物形象价值,增强小说阅读教学效果。

  摘要:“人物”是小说的三大要素之一,是学生阅读、理解小说的切入点。学生通过解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可以在理解小说内容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尽管初中语文教师重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教学,但是教学实践仍然问题重重,影响了小说人物形象教学价值的实现。文章指出,教师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实施小说人物形象教学,切实解决现有问题,实现小说人物形象价值,增强小说阅读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小说,人物形象,教学问题,教学措施

  小说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半壁江山。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小说往往借助人物形象来感染读者,让读者在与人物形象互动的过程中感悟作者创作意图和思想情感。作为小说的三要素之一,人物是学生理解小说内容、形成良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助力。尽管人物形象早已被当作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教学实践过程中却出现了诸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人物形象价值的实现,甚至影响了小说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因此,解决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小说人物形象问题迫在眉睫。

  一、初中语文小说人物形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对人物细节的品读

  作家李准曾说,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一般情况下,作者会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作为描写点,使用多样的方法进行详细描述,借此塑造出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充分地展现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学生通过品读人物细节,可以从不同角度认识人物,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但是,当前的小说阅读教学缺少对人物细节的品读。具体而言,在阅读长篇小说时,部分学生采取“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方式,整体地探寻人物形象,很少逐个分析人物形象的具体描写内容。同时,他们往往将关注点放在直接体现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语句上,忽视具有深刻内涵的细枝末节。

  (二)对次要人物的分析不足

  小说中的人物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分。其中,主要人物是作者展现创作意图、思想情感的“工具”。实际上,次要人物也具有鲜明的个性,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凸显主要人物形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例如,鲁四老爷、祥林嫂的婆婆和大伯、鲁镇中的那些人、柳妈等是《祝福》中的次要人物。他们对待祥林嫂的态度反映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通过分析这些次要人物对祥林嫂的态度,学生可以走进小说深处,深刻地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学生都将注意力放在祥林嫂身上,很少分析这些次要人物,导致小说阅读理解浮于表层。

111.gif

  (三)人物形象分析模式僵化

  1.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单一

  受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在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时往往先勾画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内容,接着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最后归纳人物形象特点及自身的阅读感悟[2]。这样的人物形象分析方法看似面面俱到,可以将小说中有关某一人物的不同内容整合在一起,塑造出一个较为完整的人物形象,实际上却容易阻碍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学生长期使用这种公式化的方式来分析人物形象,会慢慢地失去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兴趣,甚至失去小说阅读兴趣。

  2.缺乏对人物形象的个性解读

  长期使用单一、固化的人物形象分析方法,学生很容易形成一种套路,机械地分析人物形象,很少产生个性的看法。比如,学生知道杜小康是《孤独之旅》的主人公。通过分析小说内容,学生很容易发现杜小康是一个正面人物,由此积极地探寻其身上具备的美好品质,并与他人交流。然而,不少学生认为自己了解了杜小康身上的美好品质就完成了对人物形象的解读。实际上,杜小康虽然是一个勇敢、坚强的人,但他身上也有很多的不足。例如,在鸭子们跑出鸭栏后,杜小康不顾一切地追赶鸭子。后来他尽管找到了鸭子,却迷了路。从这里可以看出杜小康是一个鲁莽、考虑事情不够全面的人。学生忽视分析杜小康身上的不足,难以对杜小康建立全面的认知,同时不利于储备个性解读经验。

  二、初中语文小说人物形象教学的策略

  (一)品读人物细节

  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是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方式,也是凸显人物性格特点、展现自己所思所想的重要方式[3]。在阅读小说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以人物描写的细节内容为入手点,反复品读,深刻地感受人物心境,了解人物性格,体会人物情感。

  1.品读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心境

  大部分小说的语言刻画得生动、形象,展现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中,当菲利普先生打算请全家人吃牡蛎时,菲利普太太却因为心疼花钱而游移不定,嘴上不痛快地说道:“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别把男孩惯坏了。”短短的一两句话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菲利普太太的自私、虚伪。菲利普太太明明心疼花钱,不想让菲利普先生买牡蛎,却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打着“为他人好”的旗号,表现出自己的吝啬。菲利普太太自己不吃牡蛎是害怕伤胃;孩子们要少吃牡蛎是因为吃多了对身体不好;若瑟夫不应该吃牡蛎是因为他是男孩子,不应该被惯坏了。这种借口令人不快,但无法反驳。学生通过品读菲利普太太的语言,不但可以深刻地了解到她是一个自私、虚伪的人,还可以体会到若瑟夫当时的心境。

  2.品读人物动作,了解人物性格

  动作往往可以反映出小说人物的习性。而习性则可以体现出人物的身份地位、人生经历、性格特点等。例如,在《少年闰土》中,作者借助闰土的视角描述了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瓜田刺猹、看跳鱼儿这四件事。在描述的过程中,着重展现了少年闰土不同的动作,如“捏”“刺”等。从这些动作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身手敏捷、有勇有谋且生活多姿多彩的人。但是,中年闰土却与少年闰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故乡》中,当迅哥儿询问他境况时,在絮絮叨叨地讲述了艰难的生活后,闰土“只是摇头”。“摇头”这一简单的动作凸显了中年闰土的麻木、迟钝。在艰难生活的百般磋磨下,闰土除了摇头表示自己的无奈之外,没有其他可以说的、做的,甚至他都无法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生活的艰难。从少年到中年,闰土从一个原本充满活力的人变成了一个麻木迟钝的人。学生通过品读人物的动作,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性格变化情况。这有利于学生深入地探寻造成人物性格变化的原因,深刻感悟到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

  3.品读人物心理,体会人物情感

  心理活动往往可以揭示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反映出主人公的思想、情感变化[4]。例如,在《孔乙己》中,作者描写了酒店小二的心理独白内容:“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所以至今还记得。”酒店小二每天站在柜台里是为了生存,为了生活。但是,在每天专管自己的职务时,酒店小二倍感压抑,感受不到快乐,“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记得”。相较于赚钱而言,孔乙己带给店小二的乐趣更多。这反映出了店小二如同其他人一般以孔乙己为乐,更加凸显了孔乙己的不幸。孔乙己的不幸归根结底是自己好吃懒做,是受社会的压迫。抨击当时的社会正是作者的创作意图所在。因此,通过细读人物心理,学生可以在体会人物情感的同时感知作者的创作意图,有利于建立深刻的阅读认知。

  (二)分析次要人物

  1.品读对话,建立整体印象

  完整的人物对话不但可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还可以展现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所处的社会阶层、生活经历、性格特点,便于读者建立整体印象[5]。以《故乡》中主要人物(闰土)和次要人物(“我”和母亲)之间的对话为例。在时隔二十年后,“我”与闰土再次相见。“我”兴奋地大喊“闰土哥”。但是,闰土整个人变得拘谨、恭敬起来,回了“我”一声“老爷”。一声“闰土哥”仿佛使时间倒流到了少时,“我”的心里充满着激动、惊喜和快乐。然而,一声“老爷”却将“我”带回到了现实中,将“我”和闰土之间的地位差距、思想隔阂赤裸裸地摆在面前。为了消除“我”和闰土之间的隔阂,母亲真心实意地劝说闰土和“我”以兄弟相称。母亲不知道的是,封建规矩、体统早已在闰土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沉重的封建思想枷锁的束缚下,闰土从一个活泼少年变成了迟钝麻木的中年人。学生通过品读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间的对话内容,可以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点,深刻体会影响人物性格的因素,由此建立对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整体印象。

  2.关联对比,发现人物联系

  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形象画面。不同的人物之间有不同的关系,学生通过梳理人物之间的关系,可以感知作者塑造次要人物形象的原因,感悟次要人物的价值。例如,“我”是《溜索》中的次要人物。“我”在没有使用渡河工具的情况下身体倍感不适,甚至承受着过重的心理压力。然而,“首领”(主要人物)却身手矫健地渡过河流。“我”与“首领”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通过对比“我”和“首领”,可以发现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尤其深刻地感知主要人物身上认真负责、胸有成竹的美好品质。同时,学生站在“我”的角度,可以直接感受到“首领”对下属的关心、关怀。

  3.回归背景,感知社会现实

  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其性格和命运都与社会现实息息相关。将次要人物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可以借助其一言一行透视社会现实。例如,张乡绅是《范进中举》中的一个次要人物,虽然仅仅出现在了文章的倒数第二段中,却浓缩着腐败的封建王朝官场黑暗的一面,揭示了社会现实。具体而言,张乡绅是举人出身,曾做过知县。他原本和范进之间毫无交集,但是在范进中举后,不请自到。他的出场很是高调,从侧面反映出了热衷仕途名利、趋炎附势的社会风气。这种社会风气也正是范进热衷于科举考试的一大原因。在庆贺范进中举时,张乡绅放下自己的架子,与范进称兄道弟、互相奉承,露出了虚伪的嘴脸。学生在了解小说创作背景的前提下剖析张乡绅的所作所为,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当时的社会现实。

222.jpg

  (三)丰富分析模式

  在从细节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和次要人物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取多样的人物形象分析方法,积累人物形象分析经验。在读有所得的情况下,学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地使用不同的方式充实人物形象,形成独特的见解或观点,实现个性化解读。例如,在《植树的牧羊人》中,“我”三次来到牧羊人植树的那片荒地上。在这片荒地上,“我”和牧羊人经历各种事情。在此过程中,牧羊人的所作所为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学生可以了解发生在“我”和牧羊人身上的事情,分析“我”和牧羊人之间的关系,借此感受牧羊人身上的品质。同时,学生可以自主思考问题:“倘若我是牧羊人,我会选择放弃还是坚持?”借此发挥批判性思维作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个性化地解读“我”这一人物形象。在解读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感受到“我”身上的审美价值,加深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同时积累个性解读经验,提升个性解读小说的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解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便于学生走进小说深处,感悟人物性格特点,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及寄托其中的思想情感,同时掌握人物形象分析方法,增强小说阅读效果。初中语文教师应把握日常教学时机,以现有的教学问题为入手点,采用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品读人物细节,分析次要人物,丰富分析模式,使学生在掌握小说人物形象分析主动权的同时,获取小说人物形象分析方法,深入地解读人物形象,建立深刻的阅读认知,尤其增强小说人物形象分析能力,提升个性化解读小说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黄道宁.初中语文教学中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探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7(10):31-32.

  [2]吴娴.初级中学小说人物形象的教学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22.

  [3]施凌云.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研究[J].教育界,2021(2):43-44.

  [4]吴腾辉.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小说人物形象分析[J].中学语文,2021(2):83-84.

  [5]温斯斯.初中语文小说人物形象教学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