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以群文阅读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反思与展望论文

以群文阅读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反思与展望论文

2

2024-04-26 11:15:55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理念为指导,基于学校大阅读活动推进的成效,本文阐述了以群文阅读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具体内涵和举措,结合平时的阅读教学实践,从“议题的设置、文本的组合、教学方式的运用、评价方式的设计”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旨在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摘要]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理念为指导,基于学校大阅读活动推进的成效,本文阐述了以群文阅读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具体内涵和举措,结合平时的阅读教学实践,从“议题的设置、文本的组合、教学方式的运用、评价方式的设计”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旨在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群文阅读;思辨能力;核心素养

  新课标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概念,注重知识的领域性,强调单元整合教学,着眼师生共同合作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设置,强调了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为一线教师如何以群文阅读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提供了理论基础。新课标的修订启示着当前一线教师要加快转变教学模式,顺应时代要求。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城关第二小学于2018年开始推进大阅读活动,建构多元阅读校本课程。课程内容以统编版教材为主,左翼依托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进行课内大量阅读,右翼拓展国学经典诵读、文学名著进行课外深度阅读,创新“五型多元”阅读体系,推行多样的阅读课,其中群文阅读是主要研究课型。但由于议题选择较狭隘,文本互文性不强,集体建构意识不强,实践三年后遇到了瓶颈。新课标出台后,学校教师认真研读课标,探究以群文阅读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教学策略,以此解决群文阅读教学上的难题。

  一、以群文阅读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内涵

  学校依托“一主两翼”优质多元的阅读材料,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为核心,以人文主题、作者、体裁、写作风格、表达方式、阅读策略等为抓手设置议题,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进行群文阅读的框架建构。在群文阅读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学生主动与文本展开多元对话,通过一系列的辨别、推断、质疑、创新等理性思维方式认知世界,形成自己的观点,由此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完整性和批判性的目的,实现思辨能力的提升。

360截图20230321164425995.jpg

  二、以群文阅读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策略

  (一)设置思辨性议题任务

  群文阅读课绝不是随意堆砌几篇文本,而是围绕一个议题选择相关的文本。议题要从作家、体裁、观点、表达方式、人文主题、阅读策略等多重角度,尽可能地勾连多元理解的可能性,选取具有思辨性的议题,给予教师和学生可以思考、辨析、讨论的空间。

  1.以作家为议题

  万事开头难。群文教学中设置一个议题需要教师有丰富的文本储备,翻阅大量的文章,而组合同一个作家的作品来设置议题是相对容易的。同一个作家大多有系列的写作主题,写作风格也有相似之处,教师通过解读文本,发现其中的异同点,就能挖掘出思辨性的议题。例如,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时,课后选做题让学生讲讲自己小时候的趣事。为拓宽学生的思路,笔者以“囧事?趣事?”为议题,拓展阅读了冯至同一时期的作品《猫儿眼》和《彩色的鸟》。学生从文章主题、人物形象、文章结尾这三方面展开交流和探讨,发现了三篇文章描写的都是冯至的童年往事,虽然有些幼稚,但很有趣,都展现了一个善于观察、好奇心强的孩童形象,这些往事或者是幼稚可笑的,或者是让自己明白了道理的,或者是令自己有丰富感受的。有了三篇文本的类文互读,学生的思路得到了启发,交流的童年往事角度多样,内容丰富。

  2.以人文主题为议题

  从人文主题的角度设置议题是比较常见的方式。不少专家推广的主题阅读,议题多为人文主题,如友情、人与自然、父母之爱等;统编版教材的普通单元也有人文主题,如家乡风俗、革命岁月、艺术之旅等。以人文主题设置议题,内容丰富多样,教师操作起来比较得心应手。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舐犊情深”,整个单元的课文都与父母之爱有关。设置议题时,发现很多作家和诗人都在极力赞扬母爱,相反,父爱因其内敛、低调,赞扬的文章并不多。另外,在生活中发现孩子对父爱的感受也不如母爱丰富。因此,笔者以“父爱情深深几许”为议题,组合了《爸爸的花谢了》《有太阳味的童年》《不敢老的父亲》三篇文本。学生通过品读三篇文本的一个个场景、一处处细节,在不断地对比、质疑、判断中感受到不同的父爱,有严厉苛刻的、温暖包容的、伟大无私的……父爱逐渐立体饱满、清晰明朗。由人及己,回想自己与父亲朝夕相处的时光,那些令人动容的场景和微小的细节在脑海中涌现,学生畅所欲言,一个个片段触动人心。

  3.以表达方式为议题

  新课标指出,要注重阅读引导,培养阅读兴趣,提高读书品位,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要求一线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必须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表达方式。单篇阅读难以让学生自己体会到表达方式,教师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引导,而群文阅读则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多篇文本的对比阅读,增加了学生自主发现表达方式的可能性。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是一篇小小说,欧•亨利式的结尾让人出乎意料,但在情理之中,起到了震撼人心的作用。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要关注小说结尾的表达特点,以“探秘小说的结尾”为议题,组织学生阅读两篇文本《桥》《烛心》。学生通过寻找两篇小说的伏笔,对比结尾的表达特点,归纳欧•亨利式结尾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再迁移练习,给《谁把耳朵给了我》设计一个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来突显人物形象。在富有层次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比、推断、创新,培养了思辨能力和理性精神。

  4.以阅读策略为议题

  阅读策略是提升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为阅读表达和阅读创作提供了思维框架。统编版教材增设了阅读策略单元,强调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而阅读文言文更要注重阅读策略。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普遍的教法是解决字词、理解句意、关注主旨,过程千篇一律,学生对文言文常有畏难情绪。基于此,教师可以适当绕开字词句法等障碍,赋予文言文更多趣味性。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一课,杨氏子的应答之所以让孔君平无言以对,是因为如果孔君平否定了杨氏子的回答,那就否定了自己之前说的“此是君家果”,杨氏子的回答堪称绝妙。因此,可以“巧答妙应”为议题,组合语文主题丛书中的另外两篇文言文《晏子使楚》《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教学时,先让学生借助注释、译文读懂文言文,再对比《杨氏之子》《晏子使楚》中应答者的巧妙之处,得顺水推舟的思维密码,最后尝试运用,猜猜《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中孔融会怎样巧妙应答。在精心设计的议题中,学生研读、对比、探讨、创新,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积极性高涨,既学会了阅读策略,又提升了思辨能力。

  思辨性的议题还远不止这些,只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广泛阅读书籍,积极思考探索,一定能设置出更多思辨性的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组合丰富多元的文本

  文本的选择极为重要,十分考验教师的阅读面、理解力及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思辨性的群文阅读课,应以增强逻辑性思维、提升批判性思维、培养系统性思维为目的,明晰不同文体下的教学内容,组合丰富多元的文本。

  1.有适当的矛盾点

  适当的矛盾和冲突可以引起学生的质疑,引发学生的思考。如“父爱情深深几许”选用的三篇文章呈现的父爱各不相同,《爸爸的花谢了》的父爱严厉苛刻,《有太阳味的童年》的父爱温暖包容,《不敢老的父亲》的父爱伟大无私,不同的父爱产生了强大的矛盾冲突,尤其是严厉苛刻的父爱,有些学生甚至不认同这是爱。在研读、对比、质疑中,研读每一个场景和细节后,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虽然这些父爱表现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是都情深似海。

  2.有明显的异同点

  文本的选择不能各行其是,没有任何的关联性和互文性,应有明显的异同点。学生在总结归纳群文的共有规律后,可以将规律应用到下一篇文本,或群文类读,或读写联动。如议题“巧答妙应我能行”中,学生发现杨氏子和晏子的妙答规律后,尝试着猜测孔融的应答;“探秘小说的结尾”中,学生归结出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后,给《谁把耳朵给了我》设计了许多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尾。

  3.有合适的整合点

  在“囧事?趣事?”这一议题下,《表里的生物》《猫儿眼》《彩色的鸟》三篇文本在文章主题、人物形象、文章结尾有共同点,但主人公探究生物的想法和做法有不同的倾向性,这样的文本放在一起就有很好的整合效果。学生在阅读对比中,才能深度思考,深入探讨,思辨能力得以发展。

  (三)注重开放性的教学方式

  1.设计思辨性的问题

  教师应设计具有关联性、开放性、质疑性的问题,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以教学“巧答妙应我能行”为例,教师可以提问:你能发现应答者相同的妙应规律是什么吗?对于晏子的应答,楚王为什么无话可说了呢?再如教学“探秘小说的结尾”,学生可以思考:为什么作者要在结尾才揭晓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通过思辨性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阅读和纵向思考,同时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2.采用对比阅读策略

  群文阅读需要运用多种阅读策略,其中对比的阅读策略是必不可少的。对比阅读可以使学生在辨别异同、探究成因中,深入研读对比文本,建构起对文本内容更丰富的认知,从而提高阅读品质。例如,“探秘小说的结尾”中学生通过对比三篇小说的结尾、伏笔和人物形象的异同点,探究欧•亨利式结尾的作用,了解这样的结尾主要是为了突显人物形象。学生在迁移运用时,就能从突显人物形象的角度去设计《谁把耳朵给了我》的结尾。这样的群文阅读教学才能真正提升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而过程性评价要贯穿语文学习全过程。由此可见,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注重评价过程的多样化

  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群文阅读要特别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交流、研讨、分享等现场表现,还要特别关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观点、练笔、思维导图等学习成果,以及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和思维方法。例如,教学“巧答妙应我能行”时,要注重巧答妙应思维密码的形成过程,以及学生在迁移运用过程中的思维方式;教学“父爱情深深几许”时,着重评价学生的练笔,是否抓住了微小的细节,是否刻画出了感人的场景来表达父爱;教学“囧事?趣事?”时,注重评价学生在回顾往事时形成的思维导图,指导学生拟定小练笔的提纲。

  2.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群文阅读要注重探索灵活多元的评价方式。课堂中与教师、学习同伴的互动互评,课后与家长交流分享,丰富阅读策略,提高阅读能力。例如,教学“探秘小说的结尾”,学生依据评价量表与学习伙伴互动互评,探讨什么样的结尾才是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并且能凸显人物形象的。课外拓展阅读文章《窗》《爱之链》等,在与同伴、教师、家长的交流探讨中,在一次次的多元评价中,学生对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如何凸显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完成本单元的习作——创编小说时,不少学生尝试创编欧•亨利式结尾,在是否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凸显人物形象的评价标准中,通过自我评价、同伴互评、教师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自我反思,重复修改,从而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三、结语

  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群文阅读得到了越来越多一线教师的认可。未来之路任重而道远,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引,以大阅读活动为基石,不断探索与创新,丰富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逐步完善阅读体系,从而提升学生学习质量,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蒋军晶.群文阅读这样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3]倪文锦.群文阅读中的思维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20(2):72-76.

  [4]王园园.基于群文阅读教学思辨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以统编版必修教材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