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题式学习”小学生量感培养的有效方法论文

2024-04-23 11:19:53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量感不仅涉及数字认知,还包括对数量和度量的敏感性、理解能力以及实际应用技能。主题式学习是一种跨学科教育方法,通过将课程内容组织成特定主题的学习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量概念。本文在“主题式学习”下,探讨通过引入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加强实际应用与实验、逐步建立量感的策略来培养小学生的量感。
摘要:量感不仅涉及数字认知,还包括对数量和度量的敏感性、理解能力以及实际应用技能。主题式学习是一种跨学科教育方法,通过将课程内容组织成特定主题的学习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量概念。本文在“主题式学习”下,探讨通过引入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加强实际应用与实验、逐步建立量感的策略来培养小学生的量感。
关键词:“主题式学习”;小学生量感;培养策略
一、“主题式学习”与量感的概述
“主题式学习”的核心思想是将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组织成以特定主题或话题为基础的学习体验。在“主题式学习”中,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紧密围绕主题展开,以跨学科方式探索与该主题相关的知识、概念和技能。“主题式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激发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问题解决能力。在“主题式学习”中,学生需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到一个主题中,有助于培养综合性思维能力。可知,“主题式学习”通过跨学科整合、实际应用和激发兴趣,提供了丰富而有意义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
量感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和应用数学知识的关键。量感不是简单地认识数字,它是指个体对数量和度量的敏感性和理解程度,包括了对数量的感知、理解、比较和应用的能力。它主要包括数量感知、单位理解、估算技能、数量比较和关联这几个因素。在小学教学中,通过培养量感,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如数字大小、数值关系,有助于在后续学习中建立坚实的数学基础。量感培养了学生数量敏感性和观察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分析问题、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主题式学习”对小学生量感培养的作用
1.情境化学习,提高学生数量感知能力
在“主题式学习”中,教师可将特定主题作为学习中心,然后通过模拟或依据真实生活情境来引入数量和度量的概念。这种方法将学生置身于有意义的背景中,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量概念。以“食物和烹饪”为例,学生可能会参与一系列跟食材和食物准备有关的活动。他们可以测量不同食材的重量和体积,了解克、千克等不同度量单位的用途。通过实际测量和烹饪活动,学生会逐渐体验到抽象的数量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这种情境化学习不仅使学习更具深度,还提高了学生数量感知力。他们不仅仅是被动接受抽象概念,而是在实际情境中积极应用和体验这些概念。
2.跨学科学习,加深学生数量理解能力
跨学科整合是“主题式学习”的重要特征,旨在鼓励学生在特定主题下探索多个学科领域。在“主题式学习”中,学生不再被限制在单一学科范围内,而是将数量和度量的概念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如果主题是“太阳能和可持续能源”,学生将不仅学习太阳能的工作原理(物理学),还会了解太阳能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应用(环境科学和社会学),还可能涉及数学,用数值来分析太阳能电池板的效率和能源产量,以及语言学科,用于撰写有关太阳能的报告或进行口头表达。这种跨学科学习,有助于小学生更全面理解数量和度量的重要性。他们能够看到这些概念如何贯穿不同学科,如何与现实生活和实际问题紧密相连。
3.问题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数量应用能力
问题探究是“主题式学习”的核心要素,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主动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和深入研究,从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能力。“主题式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当学生被引导到一个特定主题时,他们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涉及数量和度量方面的概念,例如,如何测量、估算、比较或应用特定的数量?学生会积极提出这些问题,并寻找答案。
学生在“主题式学习”中有机会进行实验和观察。他们可以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并从中获得有关数量和度量的见解。可知,“主题式学习”通过问题解决、实验和深入研究,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掌握数量感知技能的机会。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更深入理解数量概念,还培养了他们数量应用能力。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培养的现状
1.量感培养方式相对单一
在传统教育环境中,量感培养会受限于课堂讲解和课本练习。教师多以讲解和演示为主,学生被动吸收知识,缺乏实际参与和互动。教学内容往往依然偏向于传统数量概念,而忽视了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情境创设和实际应用。量感培养经常依赖于纸笔练习,学生主要进行算术题和数学运算。这种练习虽然有助于掌握基本计算技能,但缺乏实际应用和问题解决元素。量感培养往往局限在数学领域,而忽视了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量感在科学、工程、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都有重要作用,但传统教学在跨学科涉足这些领域方面还有所欠缺。这种单一的培养方式可能导致学生对数量的理解局限,难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情境相联系,也缺乏多元化和创新性。
2.量感培养缺乏实践性
在当前教育环境下,学生量感培养有时会受到缺乏实际应用和实践经验的限制。首先,量感培养往往侧重于纸上的计算和数学题目,学生主要进行抽象的数值计算和算术操作。这种纸上练习虽然重要,但不能充分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量概念的能力。其次,学生将所学数量概念应用于解决真实问题或实际生活情境的机会有限。最后,传统量感培养会因受限于教材和工具的单一性。让学生仅能使用教科书和标准计算工具,缺乏接触更广泛数量工具和技术的机会。缺乏实践性的量感培养方法,可能使学生难以将所学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和解决实际问题中。
3.量感培养的渐进性不足
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培养有时不够系统和渐进,缺乏逐步深化和复杂化的教学方法。有时出现数量知识点孤立现象,学生能够学习一些基本概念,但难以将它们整合到更广泛的数量框架中。缺乏渐进性的教学,这可能导致学生数量领域的知识零散,难以建立系统性的理解。知识还存在难度跳跃问题,即在不同年级或学期之间,教学内容和难度变化较大。这可能导致学生难以逐步迈向更复杂的数量概念,因而容易让他们有挫败感或感到失望。量感培养通常需要将抽象的数量概念与实际应用逐步连接起来。然而,一些教育方法可能忽视了实际应用的渐进性,导致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感到困难。总之,量感培养的渐进性不足,可能导致学生数学学习遇到挑战。
四、基于“主题式学习”的小学生量感培养有效策略
1.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主题式学习”下,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是促进量感培养的关键步骤。教师可以采用各种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量和度量的概念。可以围绕教学主题,通过讲述故事的教学方法,将数量概念嵌入具体情节中,使学生在故事中体验数量的重要性。可以围绕“分数”这个主题,编写一个关于商店购物的故事,学生需要学会如何计算物品的折扣,以确保他们能够节省足够的钱。对于量感培养,可以使用数学游戏来强化概念。例如,围绕“图形的周长与面积”设计游戏。在这个游戏中,学生需要分组,每小组创建一个周长与面积都最大的花园,最后找到最优解决方案的那组为获胜组,并获得相应奖励。游戏教学使学生更容易掌握这些数学概念,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和沟通技能。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需求,使量感培养更具趣味性和实用性。这些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数量感知能力,还培养了他们问题解决技能和创造力,使数学教育更加生动和有意义。
2.加强实际应用和实验
在“主题式学习”下,为了更有效培养学生的量感,强调实际应用和实验是一种非常有益的策略。在某个学习主题下,通过将数量概念融入实际情境和实验,学生可以更深入、更具体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实际应用项目,让他们将数量概念应用于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例如,以“货币和零花钱管理”为主题,教师可以组织模拟购物活动,学生需要计算购物清单的总价并确定找零。实验也是非常有价值的方法。例如,围绕“容量”这个学习主题,让学生亲自进行液体的调配实验。他们可以使用不同容器测量液体的体积,观察容器的容量差异,并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容量的概念。通过强调实际应用和实验,学生可以在具体情境中更加深刻认识与理解数学概念,并通过具体实践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不仅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也提高了知识实际应用能力。
3.逐步建立量感
在“主题式学习”下,逐步建立量感是重要的培养策略。它确保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建立坚实的基础并逐渐深化理解。例如,以“时间与日常生活”为主题,教授学生有关时间的基本概念:小时与分钟的概念与整点时间的读取。在教授完这些基本知识后,引入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加深学生对时间概念的理解。如为学生提供一份模拟的日常时间表,要求他们计算和填写各项活动的开始和结束时间。最后,通过创造性问题的解决,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时间的理解。如让学生记录自己每天的活动时间表,包括起床、吃早餐、学校时间、娱乐时间等。他们可以使用钟表图示或写出时间表,以巩固对时间的认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主题式学习”环境中,在实际情境中逐步建立对时间的量感。他们从基础概念出发,逐渐引入复杂的时间单位和问题,通过实际应用和创造性问题解决来巩固和深化理解。这种渐进性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更容易掌握量感,也提高了他们的数学技能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强调了培养小学生数量感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基于“主题式学习”的量感培养有效策略。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加强实际应用和实验、逐步建立量感教学策略,将有助于培养学生数量感知技能,并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裴一凡.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策略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3.
[2]盛燕莹.浅谈小学生数学量感的培养策略[J].基础教育参考,2019(19):60-61.
[3]陈银萍,刘世清,张娟.小学生数学“量感”及其培养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2,38(3):31-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