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基于责任意识培养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基于责任意识培养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1

2024-04-23 11:14:00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塑造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过分关注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成绩的提升,容易使教师忽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深层教育目标,弱化了课程培养个体责任感、正义感和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教学价值。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责任意识以及法律素养,关注学生的人格健全和社会责任感的塑造,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基于责任意识培养,以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

  [摘要]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塑造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过分关注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成绩的提升,容易使教师忽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深层教育目标,弱化了课程培养个体责任感、正义感和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教学价值。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责任意识以及法律素养,关注学生的人格健全和社会责任感的塑造,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基于责任意识培养,以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

  [关键词]责任意识培养;道德与法治;初中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正处于人格和行为习惯形成重要阶段,责任意识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边界,建立正确的行为选择和判断力,通过教育引导,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责任价值观。

  一、基于责任意识培养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价值

  (一)以理致知,夯实责任认知

  责任意识是个人对于自身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的认知和觉醒,是个人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前提。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的内涵与外延,帮助学生明确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角色和责任、义务。这种责任认知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同时,这种责任认知也是学生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的基础,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正确的道德认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责任认知水平和是非善恶明辨能力,有助于学生作出正确的道德决策。

  (二)以知引情,巩固责任情感

  道德认知是产生道德情感的基础。学生通过对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的认知和理解,能够深入体会到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这种认知可以引发学生对社会责任的关注和思考,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情感反应,对社会责任产生敬畏和尊崇之情。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通过对他人处境和需求的了解和关注,可以产生对他人的同情和关爱之情,从而更加愿意关注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权益,自觉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在实践中更加坚定地遵循这些规范和制度,自觉地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和谐。

  (三)以情促意,高筑责任意识

  道德情感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因素,而情感与意志之间又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情感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道德动机。情感是人类行为的驱动力,积极的情感能够激发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关注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权益。当学生对社会责任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时,会更愿意主动承担责任,关注社会问题,并采取实际行动服务社会。并且情感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选择力,积极的情感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完善人格,当学生对社会责任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时,更容易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和价值观念。

  (四)以意化行,强化责任行为

  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进而促进其形成积极的道德行为。通过学习道德规范和法律,学生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做出正确选择。对公正、诚信等价值观的理解使他们能自觉行动,维护社会和谐。这种积极的道德意识是坚定道德行为的关键,能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克服挑战,坚持规范,将责任意识转变为具体行动,最终养成稳定的道德习惯。

360截图20230324162740944.jpg

  二、基于责任意识培养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一)情境化教学,激发责任意识

  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趣味化、生动化的教学形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情境化教学具有生动性和启发性,通过模拟实际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特定情境下的情感和责任,更加轻松地掌握教学内容。

  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实际学习兴趣让情境化教学具有针对性,增加教学趣味性。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走进法治天地”单元为例,学生对于法律、法治并不陌生,经常能够从各种新闻报道中了解到各种法律事件和案例,但是对于法治社会的内涵、法律的本质等认识不足,本单元的课程围绕“法治”主题展开,以引导学生认识法律、解读法律、感受法律。对于各种法律条文相关的课程内容,学生常常感到抽象难懂,难以理解和记忆,进而影响对单元课程内容的“消化”,利用情境化教学,能够将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化为具体的案例和情境,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法律条文的内涵和意义。

  怎样创设趣味性教学情境?可以将目光投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从班级学生日常关注话题发现,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于明星、网红、游戏这三类话题较为关注,情境化教学就可以从这三方面入手,将其与教材内容进行融合,设计出有趣、有针对性、有效的教学情境,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进而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

  以单元中《法律保障生活》一课为例,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明确教学目标:感受法律对生活的保障作用,知道法律的特征,理解法律的作用,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初步形成自觉按照法律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对于导入环节,设计了游戏情境,邀请两名同学上台在黑板上“作画”,一名用圆规和直尺画方和圆,另一名不用任何工具,台下的学生比较所画的结果,能够得出结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游戏的带入让学生对于法律这一特征有了深刻的意识,教师继续进行深入引导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责任意识,利用情境感悟法律与道德的联系。

  1.情境一:明星捐款事件

  某明星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宣布,他将为近期台风灾害的受灾地区捐款100万元。然而,有网友发现该明星在之前的慈善捐款中存在未兑现承诺的情况。对此,该明星回应称,他的捐款从未缩水,也从未借助慈善捐款来炒作自己。

  2.情境二:网红抄袭事件

  某平台网红在社交媒体上宣称自己亲身实践某个饮食减肥方案,因涉嫌抄袭受到广泛谴责,但她却将责任归咎于“团队失误”。

  让学生根据这两个情境思考:这两个事例有什么不同?情境中的两人行为是否属于道德败坏?如果该网红的抄袭行为涉及法律侵权,她应该承担怎样的法律后果?在网络社会中如果你作为公众人物,如何才能做到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规定?对于这些学生较为感兴趣的话题情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习、参与积极性,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思考,同时也能激发责任意识,引导学生知道:法律、道德等都是人们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它们是不同的但它们也是相互联系的,共同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另一方面,根据教学内容,考虑情境教学形式,确定情境教学的主题和重点,采用多种形式,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互动游戏等,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情境,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情境中,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的责任意识。

  例如,在教授《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一课时,可以设计一个角色扮演的情境,让学生扮演一个公民,通过思考和行动来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情境,例如购买商品时遇到质量问题、出行时遇到交通安全问题等,让学生根据法律规定和道德原则来处理这些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权利和义务的内涵。此外,互动游戏也是一个很好的情境化教学方式,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互动游戏,如“法律知识竞赛”“道德困境解决”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掌握法律和道德知识,同时也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行动,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的责任意识。通过情境化教学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道德与法治教育,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社会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多元化互动,提升责任意识

  情感是人自身行为的内在动力,只有让学生在情感上认同并接受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内容,才能激发他们的责任意识。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采用情感互动的方式,通过生动、真实的案例或故事来引导学生感受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例如,在部编版《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互动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这些互动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通过多样化的互动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对道德和法治教育的参与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目标。结合课堂实例,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针对“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如红绿灯的作用、公共场所的秩序等,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这些规则对社会生活的意义以及个人责任如何发挥作用,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并从中形成自己的责任意识。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阅读和讲述相关的真实故事或新闻事件,向学生展示道德与法治的价值和力量,引用一些真实的案例,如交通违法的后果、环境污染引发的社会问题等,来向学生说明个人在遵守和维护规则方面所承担的责任,通过故事讲述,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对道德与法治的责任,进而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培养责任意识的过程中。

  多元化互动教学是提升学生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真正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并培养出具有高尚品德和法治精神的公民。

  (三)生活化引导,培养责任意识

  生活化引导是培养责任意识的金钥匙,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塑造,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融入生活化教学资源、内容,以及素材,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知责任,树立责任意识。

  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相连,以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讲道德》一课为例,以“尊重他人”和“以礼待人”两个课程板块的教学来引导学生树立公共责任意识,在社会生活的“大家庭”中,需要遵守公共秩序,需要与人和谐相处。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联系,帮助其理解道德规范和责任意识的实际意义,讲解“尊重他人”这一道德规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习惯,是否尊重了他人的权益、是否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是否考虑了他人的感受。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来说明这一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如让学生思考在班级中如何尊重同学的发言权、如何尊重老师的指导等,通过这些具体的实例,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对在社会生活中该承担的公共责任和应有的道德素养有清晰的认知,正确认识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在学习“社会公德”这一公共道德规范时,可以组织实践活动,模拟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如商店购物、排队安检、乘坐地铁等,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的角色和情境,思考如何在不同情况下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

  例如,在商店购物时,学生需要考虑如何尊重他人的隐私、如何不侵犯他人的权益;在排队安检时,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尊重他人的时间和权益,不插队、不拥挤;在乘坐地铁时,学生需要学会如何文明乘车,不吵闹、不乱扔垃圾等。通过这些具体的生活实例再现,可以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从而培养积极的责任意识。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入一些正反两方面的案例,例如一些表现出尊重他人的行为的正面例子,以及一些表现出不尊重他人的行为的负面例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案例,并讨论其中的责任意识和道德素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再让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表现出尊重他人、有责任心的行为。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责任意识的内涵和重要性,从而培养自身的道德与法律素养,自觉地树立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做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好公民。

  综上所述,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责任意识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道德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启蒙者,需要基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情境化教学、多元化互动、生活化引导,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学习、探究的热情,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质量的提升提供高效、高质量的课程教学保障。


 参考文献:

  [1]张万策.指向法治意识培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3(34):155-158.

  [2]蔡雪静.基于学生公共参与意识培养的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教学策略[J].广西教育,2018(30):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