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论文

2024-04-22 10:51:51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在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稳步性提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情感情操、激发学生的审美创作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本文结合教学案例提出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具体实施策略,教师通过加强阅读训练、深入分析内容、展开丰富联想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内容的外在美、感受文学作品的情感美、感悟字里行间的意境美。
摘要: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在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稳步性提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情感情操、激发学生的审美创作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本文结合教学案例提出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具体实施策略,教师通过加强阅读训练、深入分析内容、展开丰富联想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内容的外在美、感受文学作品的情感美、感悟字里行间的意境美。
关键词:初中语文;审美创造能力;培养策略
审美创造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核心素养内涵之一。新课标明确指出,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更能够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重要价值
1.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稳步性提升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有效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稳步提升。在实践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从多个角度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学之美和思想之韵,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当学生在阅读中深刻体验和感悟时,他们的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会逐渐得到锻炼和提升。审美创造的过程常伴随着对文本深度的探索和解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思考角度,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审美体验出发,写下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和评价。这种写作训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逐步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审美创造不仅局限于文学作品,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拓宽审美的领域。将历史、哲学、社会科学等知识纳入审美的范畴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丰富了他们的审美体验,使其能够在多领域中都得到成长。
2.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情感情操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对学生人文素养和情感情操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文学作品是历史、文化和人性的集中反映。通过深入鉴赏这些作品,学生能够窥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出对世界观察的宽广视角和深厚的人文关怀。这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正确认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其次,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是引导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资源。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展示不同作品中的情感冲突、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使学生体验从欢愉到忧伤、从希望到失落的多种情感。这样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共鸣中产生更为深沉与细腻的情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他人的情感需求。此外,当学生深度鉴赏文学作品时,他们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更是主动的参与者。通过与文学作品的互动,学生能够得到情感上的洗礼和人文素养的升华。
3.激发学生的审美创作和创新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不仅涉及如何教授他们欣赏文学作品,更应激发学生的审美创作和创新意识。在现代社会,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而审美创作创新意识则是个体在文化和艺术领域的创新表现。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入鉴赏文学作品时,实际上是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他们能够从文本中汲取灵感,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观点。当学生在鉴赏过程中产生与众不同的观点和感受时,他们会产生强烈的表达愿望。在这样的思考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文学作品的阅读者,更可能成为文学作品的创作者。他们可能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个场景,用自己的方式解读一个故事,并且还可能延伸到其他艺术领域。这种从鉴赏到创作的转变是审美教育最宝贵的收获,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不仅仅使学生具备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更能够激发他们在不同领域进行创新和创作的勇气与热情。
二、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具体策略
1.加强阅读训练,感知文本内容的外在美
阅读要求学生不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层,而是要深入文本之中,与之产生情感的交流,帮助学生感受文字的韵律、节奏和音乐性,从而产生审美的享受。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加强阅读训练,引导学生深入感知文本内容的外在美,进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敏感度和鉴赏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引导他们体会重点语句带来的不同感受,而不仅仅追求阅读速度或是理解文本的大意。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寻找和体会文本中的审美元素,如修辞、结构、意象等,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鉴赏文本的美。另外,教师还应为学生提供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文本,让他们在广泛的阅读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取向和鉴赏标准,从而让学生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感受文本美,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在教学七年级上册课文《济南的冬天》这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时,教师可以着重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标题的内涵,使他们感知标题背后的地点和节令所带来的富有层次的意象。紧接着,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作者是如何利用“温晴”这一特点将济南的冬景进行细致的描述,以让学生慢慢品味文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用来描绘济南冬天“温晴”景色的“温情”之感,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投射和审美情趣。在语言层面上,教师应指导学生理解“温晴”不仅仅是描述济南冬天的气候现象,更是一个载体,通过它来传达济南冬天的“温情”。这种“温情”是作者对济南冬天深厚的情感、生命和人生感悟的体现。最后,教师可强调虽然文章在描述济南冬天的景色时不遗余力,但其核心是对济南冬天的深深喜爱和赞美,使他们感受到文中所描述的外在美。
2.深入分析内容,感受文学作品的情感美
情感美是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深沉、真挚和细腻的情感,它能触动人心,引起读者或观众的共鸣。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情感美,教师必须深入分析文本内容。首先,教师需要通过对作品的精读,洞察作品的主题思想,从中挖掘情感的深度和广度。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教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情感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作者的情感世界。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反复阅读体会作品中的情感色彩,尤其是那些难以言传的细微之处,并且应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中情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他们认识到情感并非单一和固定,而是多元和多变的。另外,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情感评价体系,让他们学会如何评价和鉴赏作品中的情感表达,以及如何在情感的基础上进行审美的鉴赏。总之,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敏感度和审美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够真正地感受和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情感美。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课文《背影》的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背景,诸如作者与其父亲在特定情境下的别离,以及这种别离所引发的强烈情感回响。教师可指出“背影”不仅仅是文字描述的物理影子,更多地代表了父亲深沉而又无私的关爱与牺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注意文章的结构。首段即点出“背影”,利用倒叙手法为奠定全文情感基调;中段回忆的往事则描述了那次离别的细节,深入描绘了父亲身影中透露出的关爱与牵挂;文末将深深的思念和无法割舍的情感再度凝结在“背影”二字上,展现出泪光中的怀念与无尽的思念。在鉴赏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读出每一句话,使其感受其中蕴含的深情。例如,父亲在车站上的各种细致入微的关心、温暖的话语,直至转身离去的那一刹那,都为“背影”赋予了丰富而深沉的情感内涵,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其背后所承载的父子情深、亲情厚重的意义。
3.展开丰富联想,感悟字里行间的意境美
感悟文中意境美的过程,实质是一种深入文本的审美体验与情感沉浸。首先,教师应深入理解文本,将其情感和意境内化为自己的审美体验,进而引导学生超越文字的表面,探索其背后隐含的情感与意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启示、反思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与文本之间的深度联结,使其能够自然而然地产生与文本相关的情感共鸣和审美联想。同时,教师还需创设一个开放、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不拘泥于固定答案,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独特见解,帮助学生获得多元化审美体验,进而产生丰富的联想,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意境之美。此外,真正的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层面,而是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人文素养,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悟力和联想力,与学生共同探寻文学作品背后的人生哲理和审美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其成为有情感、有审美、有人文关怀的人。
在九年级下册课文《定风波》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深入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带领其展开想象深入感悟词中的意境之美。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一蓑烟雨任平生”之中的“蓑”和“烟雨”如何勾画出一个清晰而又朦胧的画面,使学生联想到:漫步在细雨中的诗人身披蓑衣,行走在烟雨蒙蒙的江南水乡,展现出悠然自得的心境。接下来,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何妨吟啸且徐行”中的“吟啸”与“徐行”如何相辅相成,展现诗人行走在大自然中,既有对美景的欣赏,又不忘随声吟唱,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画面,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传达了诗人遇事不焦躁、泰然自若的人生态度。最后,通过“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探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所要传达的是一种超脱于世俗,不受外界环境变化所影响的人生哲学。
三、结语
初中语文课程中的审美教育,不仅是文学知识的积累,更关乎对学生情操的培养和人生观的塑造。正确的教学方法将引导他们开阔眼界、深化理解,并敏锐地捕捉到文本中的美感和生活中的美好,不仅能够增强他们的人文素养,还将对其未来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初中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审美教育的价值,致力于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美感的学习环境。在反复阅读和深度思考中,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不断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通过多样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形式,激发学生对美的感知和理解,培养他们对于不同审美风格的敏感性。教师还应该注重激发学生对美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鼓励他们通过作文、讨论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美的见解和感受。通过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还能够锻炼他们独立思考和审美判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平安.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20(24):136-137.
[2]徐仲琳.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J].求知导刊,2020(35):45-46.
[3]鲁秀明.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审美鉴赏力培养[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6):104-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