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学生读本》的课堂建构教学实践论文

2024-04-22 10:02:54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是推进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标志性成果,是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历史性跨越。秉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型学科定位,探索构建“校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课堂,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入行。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是推进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标志性成果,是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历史性跨越。秉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型学科定位,探索构建“校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课堂,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入行。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建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以下简称《读本》)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整理成册,是统编教材的有益补充。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着力研究如何立足于学生实际,用好《读本》教材,创新《读本》课堂构建,从而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读本》使用的现实意义
1.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拔节孕穗期’,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尤其需要精心引导和培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自我意识逐渐成熟,思维能力迅速发展,需要引导树立正确价值观。《读本》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整理,上好《读本》课有利于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头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定跟党走的信念,培养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2.推动不同学段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通知》明确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明确指出,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对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阶段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不同要求。《读本》由教育部根据不同年龄段特点和学习要求编写,侧重点、呈现方式都有不同,是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教材。上好《读本》课是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二、初中《读本》课堂建构要素
立足于《读本》教学的课堂建构,需要融合校内与校外学习场所,构建“校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模式,引导学生学习理解理论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力求做到知行合一。其中,“校内小课堂”可以分为理论学习和专题教育,“社会大课堂”主要为实践学习,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让社会大课堂成为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也作为对所学理论内容成果检验的一种评价方式。
1.“校内小课堂”之理论学习
“校内小课堂”之理论学习,可以从“习”之语、“习”之思、“习”之行三方面进行教学流程设计。其中,“习”之语流程主要围绕教学主题,通过查找习近平总书记经典语录、音频、视频等,了解所学内容主要观点,学生结合读本内容建构起知识体系;“习”之思流程要引导学生用“习”之语环节建构的知识体系分析社会时政热点和生活现象,找到事件与理论之间的联系点,学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析理解现实生活中的事,领悟这一思想的重要现实意义,提高政治认同感;“习”之行流程聚焦学生思想认识和实际行动相一致的难点,从“怎么做”角度,充分运用议题形式,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从而将理论贴近学生,思想上理解如何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校内小课堂”之专题教育
“校内小课堂”之专题教育需要承接“校内小课堂”之理论学习教学内容,通过组织校内丰富多彩的专题教育活动,巩固和加强理论学习成果。“校内小课堂”专题教育可以是党团员教师讲授国旗下的思政课、班级开展时政专栏宣传、主题时政演讲、时政小报、制作宣传册、观看主题影片等,让学生在搜索资料、积极分享、体验感悟等多种参与体验中,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师要积极与学校领导沟通,以重大节日为契机,与党组织、团委、少先队活动相结合,实现合力育人,提升育人品质。
3.“社会大课堂”之积极践行
“社会大课堂”之积极践行,既是“校内小课堂”的延伸拓展,也是对前期理论学习和专题教育学习的评价,充分体现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以及“教—学—评”一体化的评价建议。这一环节可以利用小长假或者寒暑假设计研学活动,也可以借助博物馆、社区等资源开展实践活动。研学活动要围绕主题设置真实研学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开展研学,最终完成个性化学习成果展示。这也是学生运用知识要点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测量,也能够将思想伟力真正转化为自身行动。通过自评、他评、家长评、师评等多主体评价方式,评选“学‘习’小达人”,将学“习”成果在班级、年级、学校层面进行展示,从而引导其他学生向身边榜样看齐,在生活中主动践行。
三、初中《读本》课堂建构教学实践例析
以《读本》第2讲第二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例,开展如下教学设计。
1.精心研读,开展“校内小课堂”之理论学习
本课聚焦的主要核心素养是政治认同和责任意识。通过研读《读本》,可以明确主要教学内容是紧紧围绕“人民”展开,主要有两层含义: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因为人民,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为了人民。包含了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根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内涵等主要知识点。通过对比《读本》和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内容,可以确定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内涵是重点,党带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最终为了人民是难点。形成学教目标:一是通过观看视频、自主阅读的方式,理解和领悟党的立场、宗旨,坚持党的领导,培养政治认同素养;二是通过教师举例、小组实例分享,全面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情感,提升政治认同感;三是通过小组探究,学生认识到应积极投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去,培养责任意识。
在“习”之语环节通过视频展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相关讲话合集,学生阅读《读本》相关内容,理解并整理出本课主要观点和逻辑关系。
在“习”之思环节,一方面,学生回忆学过的中国近现代史,列举史实说明党和国家取得的成绩都是依靠人民群众;另一方面,从现实生活情境出发,小组展示课前收集的美好生活、人民面临重大危难时党和国家的举措等事例,在鲜活事例中理解党和国家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的理念。然后,教师进行补充,让学生在感受基础上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刻内涵。
在“习”之行环节,小组围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造美好生活,每个人能做些什么”教学议题展开交流讨论,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解决知行合一的难点,从而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认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知识,懂得行动可以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
2.选好时机,做好“校内小课堂”之专题教育
在“校内小课堂”专题教育中,可以利用“七一”建党节、“十一”国庆节的契机,组织学生观看《建党伟业》《建国大业》电影,写下观后感,在直观感性体验中感受党和国家的历史伟业创建都是源自人民。开展“美好生活我来说”主题演讲比赛,学生采访家人,感受不同时代的人眼中美好生活的变化,感悟党和国家的发展都是为了人民;通过讲述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新闻,体会自己生活在美好时代,拥有幸福生活;通过发现国家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懂得祖国的发展需要依靠广大人民,能够立志为祖国发展、人民美好生活的创造努力奋斗,从点滴小事做起,主动为他人提供帮助。
四、结语
用好地方性资源,形成育人特色。地方性资源在学生身边,源于学生生活,让学生有亲切感,容易感知、理解和接受。不论是“校内小课堂”还是“社会大课堂”设计,都要善于利用地方性资源举例、设置专题教育和实践,促进学生将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知,将理论学习转化为身体践行。
开展跨学科学习,拓宽落地途径。新课标提倡开展跨学科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在落地《读本》教育时,应当主动借助其他学科力量,拓宽途径,增强课程育人合力。在组织研学、社会实践时,与内容关联的其他学科教师一同开展教研,确定探究主题,设计问题,从而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落地途径更加多元。
初中《读本》课堂建构需要教师不断探索,遵循理论指导实践原则,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走进学生心里,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为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奠定牢固的思想基础、理论根基。
参考文献
[1]徐倍伟.开启铸魂育人新局面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的实践探究[J].上海教育,2022(S1):38-41.
[2]朱张虎.重大主题教育进思政课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教学为例[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1(12):29-33.
[3]孙晨佳.合理使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讲好铸魂育人故事—以初中第2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例[J].现代教学,2022(24):60-62.
[4]卢开贤.新时代青少年要做有家国情怀意识形态的践行者与维护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初中分册课堂教学思考[J].新教育,2022(35):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