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初中物理情境创设实现提质增效的探究论文

2024-04-22 09:41:37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教师需识别并改进传统教学的不足,顺应新课标要求,更新教学模式以适应学生需求。“双减”政策虽强调减负,但教学质量仍须保证。尤其在初中物理领域,探索如何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提升教学效率成为关键。教师可以通过构建物理情境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和实际,从而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本文将分析在“双减”政策下如何有效构建物理情境,以及提出实现这一目标的策略。
[摘要]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教师需识别并改进传统教学的不足,顺应新课标要求,更新教学模式以适应学生需求。“双减”政策虽强调减负,但教学质量仍须保证。尤其在初中物理领域,探索如何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提升教学效率成为关键。教师可以通过构建物理情境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和实际,从而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本文将分析在“双减”政策下如何有效构建物理情境,以及提出实现这一目标的策略。
[关键词]“双减”政策;初中物理;情境创设;提质增效
初中物理是一门探究性学科,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要求教师采用创新的教学模式。为了提升学生的理解力,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学到更多知识,创设贴近生活的物理情境变得尤为重要。通过将生活实例融入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物理概念及原理,从而实现教学的提质增效。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物理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更加扎实和高效。
一、创设物理情境的教学意义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需要改变以题海战术巩固学生知识的观念,基于物理学习的难度,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特点合理创设情境教学法,以启发学生的思考实现知识迁移和应用,以此提升物理学科教学质量。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要提升教学效率,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课业负担重的初中生,传统灌输式教学易引发枯燥感,难以唤起学习热情。教师需创新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思考,促进师生互动。在情境中提高学生主体性,实现角色互换,增加自主探究机会。如此,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加深,理论与实践结合更紧密,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知,使学生能够全面把握理论知识,学科素养自然能得到提升。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体验感
初中物理知识对于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一些概念和抽象的理论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合理创设情境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引导,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物理知识的内在规律,掌握物理与环境和物理与自然的内在联系。通过结合真实情境进行教学,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实现知识迁移和应用
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需要全面解读初中物理的教学要求,着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采用情境教学法,依据物理学科知识对其进行延伸和拓展,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充分了解物理知识的奥妙,帮助学生构建物理知识体系,最终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各种有关物理方面的问题。
二、“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一)情境创设手段单一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尽管教师认识到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并希望通过此法提升学生兴趣和理解能力,但实践常常局限于传统的举例方式。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难以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且知识转化效果有限。
(二)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无序化
在“双减”政策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提升,教师更加重视素养培养。但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对情境创设的理解表面化,甚至认为数量越多越好,导致教学情境过多,学生难以消化。此外,未考虑学生特点的情境设计可能超出其理解范围,造成困惑,从而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
(三)情境创设目标不明确
在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过分强调分数,教学聚焦于解题技巧,对教材仅是按部就班,这种本末倒置可能引发学生抵触。另一些则在情境创设上耗时过多,忽视知识基础教学,使课堂目标偏离。故教师需平衡情境与技巧教学的比重,确保学生在理解基础上有效地构建物理知识体系。
三、“双减”政策下初中物理情境创设原则
(一)真实性和直观性原则
在物理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目的是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化,以扫除学生的认知阻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真实的案例,通过设计实验以体现物理学科的真实性。在教学中,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也必须具备真实性的特点,以便学生全面认知物理学科。通过物理现象对学生进行引导,用实验操作以强化学生的想象力,以直观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二)趣味性和生动性原则
在物理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对于吸引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教师需要通过有趣的场景和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例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物理现象,或者组织实验、游戏等互动环节,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同时,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难点,采用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增强学习信心。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持续兴趣和深入探究的欲望。
(三)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情境创设旨在辅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但若超出其认知水平,可能适得其反,导致学习障碍。故教师应基于学生认知能力设计情境,以促进深入学习,正确理解物理现象,提升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创设物理情境时,要做到基于学生认知水平进行创设,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从而提高物理的教学质量。教师可从日常生活出发,创造贴近学生的易懂情境,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物理知识。
四、基于“双减”政策下初中物理情境创设提质增效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情境目标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在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主要依据应试教育理念,过于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情境的创设,其教学手段传统单一。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教师要合理确定物理情境教学目标,优化学生学习过程,提高学生解题技巧,从而实现对学生情境目标的培养。
(二)创设实验情境,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为了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实验教学情境。由于物理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探究性学科,很多知识是通过实验得来的。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教师能够让学生体验到物理学习的快乐,并坚定他们学习物理的信心。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还注重师生之间角色的转换,将课堂时间更多地还给学生,留给他们自我展示的空间。例如:在教学“科学探究欧姆定律”这个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1.创设情境、提出课题
借助多媒体手段展示电压、电阻对电流的作用,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1)演示实验:灯泡接入电路中,闭合开关,灯泡发光,提出问题:①灯泡工作后,怎样才能把灯泡变亮呢?学生回答:给电路中加几节电池;或者减小电路中的电阻。②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哪些因素会影响通过导体的电流呢?学生回答:电压和电阻。③那么今天我们研究的对象就是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和导体自身电阻的关系。板书研究对象:电流、电压、电阻;(2)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说明电流与电阻存在联系?学生回答:电风扇的控制旋钮,可控台灯的按钮,录音机的声音控制旋钮等。(3)引入:要解释上述现象,需要研究电流与电阻、电压的具体关系。今天我们就研究其中的一部分: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2.实验方案的初步设计
师: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讨论分析:影响电流大小的因素有电压和电阻,为了保证研究的准确性,我们应该采用什么物理学方法呢?学生讨论结果:控制变量法,既保证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改变导体自身的电阻,观察记录通过导体的电流。
师: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要观察记录通过导体的电流,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生:给导体串联一个电流表。
师:为了知道在实验过程中导体两端的电压有没有发生变化,该怎么办呢?
生:给导体并联一个电压表。
师:经过大家的思考与讨论,我们便得到了一个可以研究在导体两端电压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自身电阻关系的实验电路图(见图1),大家同意这个电路图吗?用多媒体展示初步的电路设计图:
3.进行实验与问题发现
师:按照大家的设计,我已经连接好了一个电路图,下面就让我们开始实验并记录数据:
学生讨论给出记录表格(见表1)。
师:下面我们要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要控制不变,不断改变,(生答)记录不同电阻情况下的电压和电流。进行实验,记录数据。
师:下面我们要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要控制不变,不断改变,(生答)记录不同电阻情况下的电压和电流。进行实验,记录数据。
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并揭示欧姆定律。
(三)结合趣味性语言创设物理情境
物理知识的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的趣味性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语言的应用。趣味性语言的应用还能够让物理课堂充满新鲜感,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有趣。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其一言一行都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在进行创设情境时,如果教师能够融入真实情感,抓住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就可以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启迪学生深度思考。当然,趣味性的语言不能脱离实际,也不能脱离教材内容,而是要做到言之有理,这样才能够让学生通过语言,掌握深层次的物理知识,帮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物理情境
物理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时,应该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认识。而通过构建生活化的物理情境,有利于学生学会认真观察生活现象。例如,在讲解“半导体”这些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生活中LED灯的应用情境。LED灯在我们每个家庭都有使用,但是它比普通的电灯更明亮,也更节能。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进行知识讲解,让学生了解半导体的作用以及LED灯的工作原理。通过将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能够站在科学的角度去看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保持一颗探索的心。
总而言之,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师要深入理解“双减”政策教学目标,并以此为引导科学创设出符合学生认知的物理情境,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基于各种物理知识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获取知识,并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以达到提质增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尚祥栋.情境创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22(27):140.
[2]韩秀芹.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21(31):95-97.
[3]樊琴.探究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外交流,2021(5):192-93.
[4]张咏梅.情景交融趣疑随生——基于情境创设的初中物理课例分析与思考[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6(1):35-36.
[5]杨永平,白少民.初中物理习题教学生活化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2017(64):1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