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双减”背景下语文课堂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策略探析论文

“双减”背景下语文课堂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策略探析论文

16

2024-04-22 09:22:03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蕴含着博大精深、丰富深刻的人文精神。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弘扬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学科与传统文化高度对接,教师可以通过深入剖析教材、拓宽阅读视野、组织品鉴活动等方式,从更多角度展开设计和组织教学。在“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以传统文化融入为契机,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实现文化传承目标。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蕴含着博大精深、丰富深刻的人文精神。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弘扬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学科与传统文化高度对接,教师可以通过深入剖析教材、拓宽阅读视野、组织品鉴活动等方式,从更多角度展开设计和组织教学。在“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以传统文化融入为契机,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实现文化传承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融入策略;“双减”政策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将传统文化内容融入语文课堂不仅符合新课标的基本要求,而且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培养他们的良好品行。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文字教学,而应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这需要教师进行科学的教学规划,找到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的契合点,以实现文化传承的目标。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茁壮成长,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一、深入剖析教材,设定传统文化渗透起点

  语文课程不仅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语文素养,也肩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教师需深挖教材,提炼传统文化精髓,融入教学,丰富课堂内涵。

  (一)深潜教材发掘传统文化资源

  纵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我们不难发现,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大量增加了传统文化篇目,如每一单元的“人文主题”一般都以一首古诗或名言名句的形式来展现,这样不仅能把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直接地显现出来,更让孩子直观感受中国诗词、名言文化的魅力;在“日积月累”中也包含着传统文化,这个部分有古诗词、成语、俗语、经典古文等,让学生诵读、积累这些名句,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有渗透在课后习题之中,一些实践性、探究性习题,目的就是为了拓宽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学习古诗,让学生搜集同类型的诗;学习神话故事,让学生阅读中国的神话,让学生体会古人的想象创作。此外,在插图、封面等处处都有中华文化的元素存在。因此,教师有意识深入教材之中,深度发掘一些传统文化素材,并根据教学目标将其融合与渗透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相互促进。

  如教学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铁杵成针》,这是一篇文言故事,教师组织故事讲述活动,感受故事蕴含的哲理。学生对故事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对寓言体裁特点进行解读,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寓意探究是寓言学习的重要目标,教师从这个角度展开设计,学生回馈主动。这篇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将坚持就是胜利这个道理充分展示出来,从这个故事中可以让读者感悟,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太浮躁,唯有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教师指导学生从文言故事哲理特点进行学习思考,课堂研学氛围逐渐形成。学生主动进行研学行动,其学习压力得到有效释放,自然达成减负的目标。

  (二)对接校本吸纳并发展传统文化素材

  传统文化资源丰盈厚重,教师在关注教科书的基础上,应积极整合校本课程资源,拓展教学选择。学生热衷于参与文化学习,教师需多方位搜集素材,丰富教学内容。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文化资源的整合、演绎及延伸,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促进其学科素养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曹冲称象》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开展相应演绎活动。这篇短文不仅展现了化整为零的智慧,也启迪读者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在教学中,通过角色演绎活动,学生能更深刻理解文中思想,并从角色分析中获取学习启发。这种互动式学习方式受学生喜爱,能促使他们对故事寓意有更深体会。教师可进一步拓展话题,设计相关实际问题让学生探讨,引导他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的教学既传授知识,又锻炼学生的生活技能,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60截图20230321163045713.jpg

  (三)借助网络搜集传统文化信息

  “双减”政策为学科教学划定一些“红线”,语文教师需要注重作业设计的科学性与高效性,避免出现一些机械作业,摆脱单一形式的作业,真正将作业内容与生活相结合,设计一些开放性、综合性的作业,增强作业创新性与有效性。为此语文教师可以设计信息搜集、故事讲述、角色演绎、课本剧创编、文化墙建设、班级网站维护等,都可以渗透传统文化内容,学生对此比较欢迎,教师要做好优化设计,以提升其学习效率。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文章,教师组织学习活动时,为学生准备了介绍恐龙传说故事的展示任务,中国各地也有不少恐龙化石及恐龙蛋化石等,学生课前借助多种信息渠道搜集相关此类信息,在课堂互动环节讲述展示相关传说故事,将课堂学习推向互动环节,学生参与热情高涨。关于恐龙的传说故事有很多,学生讲述故事呈现个性化,这些故事带有传奇色彩,学生认同感更高。无论是负责讲述的,还是负责聆听的,大家都能够集中精神,关注故事的发展,从故事中获得学习启示。教师要求学生开展互动评价活动,从故事情节设计、故事讲述效果、故事选择角度等多个方向进行学习讨论,学生都能够主动发言,课堂研学氛围逐渐形成。

  二、拓宽阅读视野,促进传统文化意识建立

  教师在语文学科训练设计时,要严格执行“双减”政策要求,积极渗透传统文化内容,延伸训练维度,对接学生生活,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训练学习中完成传统文化的传承任务。

  (一)针对目标渗透传统文化内容

  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要渗透一些灵动的、开放性的学习内容,为活动顺利展开创造条件。教师科学应用媒体、优化问题设计、推出活动方案、组织实地参观等,都可以创造文化学习情境,学生会积极回馈,课堂学习进入文化探究环节。学生学习主动性被激活,自然不存在所谓学业压力问题,与“双减”政策高度对接。

  如教学《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教师先让学生介绍纳米技术特点,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信息,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结合课文阅读,了解纳米技术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人们是如何进行长度计量、长度计量发展到今天是什么样的情况等。学生从其他学科了解不少科技发明,其认知积累比较丰富,教师利用图片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对传统纳米技术比较好奇,这是教师设计教程最需要关注的点,从这个角度展开设计,势必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触动。

  (二)依据学法推出传统文化案例

  在“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面临更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基础上做到均衡设计,让学生学有成效,这是教师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教材内容本身就是一些典型的文化案例,教师对教材内容展开深度发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和学习,从文化视角展开思考和讨论,都能够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

  如教学三年级语文下册《荷花》这篇课文,教师先介绍荷花的特点,然后要求学生背诵关于荷花的古诗词,学生大多有这方面的积累,自然会积极回应。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教师引导学生鉴赏文本内容,重点关注荷花描写语句,让学生从荷花气质方面展开深度思考,揭示其内在的含义。教师特别推出了《爱莲说》这篇短文,要求学生展开对接学习,对荷花清廉精神有了全新认知。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对应处理,渗透一些传统文化信息,要求学生进行融合性学习,使其学习体验丰富起来。

  (三)围绕主体拓宽传统文化阅读

  语文学科渗透传统文化教学内容,教师要有优化组织的意识,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具体调整,对学生学习效率展开科学评估,都能够为语文课堂带来更多内驱动力。阅读、思考、讨论、训练、读写等,都属于语文学科学习训练方式,教师从不同角度展开研究,对传统文化融入可行性展开研讨,对组织形式和操作效果做具体分析,给予必要的技术指导,确保学科学习顺利展开。

  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研读课文内容,对海底世界进行专业研读,然后设计鉴赏任务,让学生选择精彩的语句展开互动交流学习。为丰富学生学习体验,教师引入了关于“大海”的传说故事,要求学生结合认知积累,讲述熟悉的传说。学生对“海龙王”“哪吒闹海”“精卫填海”等神话传说比较熟悉,纷纷参与故事讲述活动。在这个教学环节,教师有意识渗透传统文化内容,目的是丰富学习形式,虽然这些传说故事与说明文没有多少联系,却成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其助学效果显著。学生主动展示传说故事,其学习体验更为真实可感,说明教师教学设计是比较有创意的。

  三、组织品鉴活动,强化传统文化感悟体验

  语言评鉴活动是语文学科核心内容,学生在具体参与过程中获得的学习体验更为丰富。教师在教学组织时,注意优化学习活动形式,利用多种辅学手段渗透教学设计,势必对学生多种感官造成一些冲击。

  (一)精选片段设计传统文化鉴赏

  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做客观分析,可以大幅提升教学方案设计品质,也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迪,达到减轻其学业压力的目的。改进教学传导方法,包括教师的教学引导方式,也包括学生的学法应用,教师要有方法研究的主观意识,对教学设计、教学程序、教学组织、教学训练等环节展开科学分析,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细致观察,给出一些方法指导,以提升其学习效度。教师执行教案过程中,可能要遇到许多教学生成情况,如何做出理性安排,这是教师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如教学童话《我变成了一棵树》,这篇童话以一个孩子的口吻展开情节,自然充满童趣,学生对这样的故事比较感兴趣,教师先组织学生阅读这篇童话,然后要求学生自行组建演绎团队,集体演绎故事,并利用手机拍摄成视频。学生对演绎活动情有独钟,教师要给演绎活动拍摄视频,无疑是比较有创意的安排。学生对演绎活动比较熟悉,但大多没有拍摄视频的经历和体验,教师针对学生关注展开创意设计,其助学作用凸显出来。童话故事本身属于传统文化范畴,教师不仅要求学生阅读故事,还要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演绎活动,其传承效果逐渐体现出来。

  (二)创新研读传授传统文化学法

  教师在训练设计中适时渗透传统文化内容,不仅能够调动学生训练主动性,减轻其学业压力,还能够培养学生文化传承意识,这是学科教学核心目标。语文学科教学肩负文化传承重任,教师在语文学科训练中渗透传统文化内容是自然选择,与“双减”政策的多点对接,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也有重要影响。

  《漏》是一篇民间传说故事,其故事情节灵动有趣,学生阅读兴趣很高,教师在训练设计环节推出了传统民间故事展示大会任务:利用多种信息渠道搜集民间故事,进入学习小组讲述给同学听,小组成员进行集体评选活动。学生喜欢听民间故事,也愿意讲民间故事,教师训练任务下达后,学生都能够积极行动起来,利用多种手段展开故事信息搜集,主动参与小组故事讲述活动。故事本身具有吸引力,学生对灵动的民间故事有特殊感情,教师从这个角度展开设计,形成有效突破,达成了减负的目的,教与学达成更多和谐。

  (三)深度融合优化传统文化训练

  语文学科训练内容和形式都需要改进和升级,教师从“双减”角度展开思考和探索,适时融入传统文化内容,这样才能实现教学兼顾。学生学业压力主要来自作业,教师要大幅减少一些机械性作业,还要做好学情分析,真正实现分层教学,给不同群体学生布设不同作业任务,以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在传统文化内容渗透融入时,要充分考虑学生接受实际,学生认同感高的,其适合性也越高。教师推出有创意的训练任务,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启示。如,在学完《姓氏歌》后,为了把课堂延伸至生活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后了解自己爸爸、爷爷、叔叔等的姓氏,并在《百家姓》中找到自己的姓氏,这样的作业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到姓氏代表了家庭血缘的传承,激发起他们对自己姓氏的自豪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身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综上,语文学科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教师需遵循新课标精神,深挖教材文化内涵,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活动组织,以提供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这种做法不仅契合“双减”政策,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文化传承意识。在“双减”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创新与改革显得尤为迫切,而从传统文化的融入出发进行教学改进,可提升教学适宜性和效果。

 参考文献:

  [1]于琼琼.小学语文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路径[J].天津教育,2023(31):114-116.

  [2]闫培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路径[J].基础教育论坛,2023(23):102-103.

  [3]董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华夏教师,2022(21):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