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沃土”――谈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策略论文

2024-04-20 14:18:31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生活化教学是契合科学学科生活性特点的一种教学策略,可以使学生在“生活”中进行科学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科学探究能力。文章基于生活化教学的价值,对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以小学教学的课前阶段、课中阶段和课后阶段入手,联系具体的科学教学内容,探寻切实可行的生活化教学策略,希望在凸显科学教学“生活味”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良好发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
摘要:生活化教学是契合科学学科生活性特点的一种教学策略,可以使学生在“生活”中进行科学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科学探究能力。文章基于生活化教学的价值,对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以小学教学的课前阶段、课中阶段和课后阶段入手,联系具体的科学教学内容,探寻切实可行的生活化教学策略,希望在凸显科学教学“生活味”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良好发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策略。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相比,生活化教学更具新颖性、趣味性,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生活化教学具有探究性,既可以使学生获得探究机会,又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获得良好的探究成果。基于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价值,《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了“激发学习动机,加强探究实践”这一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的各种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提出适当的探究问题,促使学生运用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亲历学习过程。《课程标准》指明了科学教学的方向——在生活中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因此,教师可以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尝试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课前:布置任务,走进生活,自主感知
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无处不在,其具有直观性,契合学生的认知、思维发展特点,有助于学生建立感性的科学认知[1]。在感性的科学认知的助力下,学生可以积极地体验科学课堂教学活动,深入探究,进一步提升科学认知水平。课前阶段是科学生活化教学的起始阶段,也是学生走进生活中,建立感性认知的阶段。在此阶段,教师要依据科学教学需要,布置适当的任务,驱动学生走进生活,建立自主感知。
以“调查家乡的植物”为例,本节课需要学生调查家乡的植物种类,了解它们与当地人生活的关系,知道人类活动对植物的生存有一定的影响。在体验现实生活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早已接触了各种各样的植物,但是他们没有用科学的眼睛进行观察,没有用科学的思维进行思考。为了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发展,教师在“调查家乡的植物”这节课的课前阶段布置任务:“(1)请大家和小组成员一起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我们常见的农作物,用自己擅长或喜欢的方式了解以下信息:家乡的农作物有哪些?家乡的农作物是如何种植和管理的?家乡的农作物经常会遇到哪些自然灾害?人们是怎样进行防治的?家乡的农作物有哪些用途?家乡的农产品是如何加工、保存的?(2)在收集相关信息后,请与小组成员认真分析、整理,用思维导图展示有价值的信息,准备在科学课堂上和大家分享、交流。”
在明确的任务驱动下,大部分学生会有目的地走进现实生活,使用观察、网络调查、阅读书籍、与父母交流等方式获取丰富的真实信息,建构感性认知,同时体会到科学学科的生活性。
二、课中:走进课堂,体验生活,积极探究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走进科学课堂,积极体验科学课堂的保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表明,学习情境是学习者产生学习兴趣的助力[2]。因此,在实施科学生活化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主动走进科学课堂,夯实科学探究基础。
以“食物到哪里去了”为例,在课堂教学之初,教师先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我们每天都要吃东西。吃下去的东西会在我们体内经历怎样的旅行?会产生哪些变化呢?”这样的问题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接着,教师创设“跟着食物在体内旅行”情境。在创设情境时,教师选取一名学生代表鼓励其到讲台上吃饼干。与此同时,教师鼓励其他学生认真观察学生代表吃饼干的过程,并思考问题:“食物会从什么地方开始旅行?在旅行的过程中经过了哪些‘景点’(器官)才到了我们的肚子里?在肚子里,食物又会经过哪些‘景点’(器官)才能被消化呢?”大部分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进行观察、思考,自觉迁移已有的生活认知,建立感性认知,并对本课话题产生了探究兴趣,便于在课堂上进行深入探究。
(二)实验操作,促使学生积极探究
实验操作是科学学科的基本活动,也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做中学”是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实践诠释[3]。所以,在实施科学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立足科学学科的特点,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组织实验操作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以获得良好发展。
以“燃烧与灭火”为例,为使学生了解燃烧所需条件,教师在电子白板上出示三个对比实验任务,鼓励各组成员合作实验。
实验任务1:用酒精灯分别点燃小纸条和小石头,观察现象,合作交流。
实验任务2:用透明的玻璃杯罩住正在燃烧的小蜡烛,观察现象,合作交流。
实验任务3:用酒精灯分别点燃小木条、纸条,观察现象,合作交流谁先被点燃。
大部分学生依据具体的实验任务,认真操作、观察、思考,建立一定的认知,并主动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他们会轮流描述实验现象,介绍实验结果,进一步强化已有认知。基于此,教师随机选择一个小组,鼓励他们派出代表,描述三个实验现象,归纳燃烧所需要的条件,讲述相关原因。在小组代表踊跃展示实验成果的过程中,教师和其他学生认真观看、倾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小组代表提到“纸条可以燃烧,石头不可以燃烧”,但是说不出原因。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对比实验1和实验3,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全体学生回想实验1和实验3的现象,认真对比,发现了其中的不同之处。有的学生说道:“石头不可以燃烧,纸条可以燃烧。这是因为本身材质的原因。纸条有可以燃烧的点,石头没有。”还有的学生说:“木头和纸条都可以燃烧,但是二者燃烧所需要的时间长短不同。这说明二者的燃烧点不同。”教师在赞赏学生良好表现的基础上引出“着火点”这一知识点。同时,教师在电子白板上展示纸条、木头、塑料、布料等燃烧的画面,帮助学生加深对“着火点”的认知。由此,大部分学生活跃了思维,锻炼了实验探究能力,同时积累科学学习经验,便于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实验探究,提升科学探究水平。
三、课后:设计作业,回归生活,迁移应用
课后阶段是学生从科学课堂回归现实生活的阶段。科学作业是科学课堂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4]。实践性的科学作业具有趣味性、探究性,可以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灵活地运用科学学习成果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由此进一步强化科学认知,提升科学探究水平。在实施科学生活化教学时,教师要紧抓科学课堂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联,设计实践性作业,促使学生回归生活,迁移应用科学学习成果。
以“声音的传播”为例,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通过体验探究活动,逐步了解了声音的传播方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噪声,而建造降噪隔音墙是减小噪声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建造噪音墙时,使用不同的材质可以起到不同的降噪效果。“声音的传播”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学生探寻不同材质降噪效果的支撑。基于此,在“声音的传播”课后阶段,教师布置实践性作业——建造隔音墙。
在此作业内容的推动下,学生会从科学课堂走进家庭生活中,联想、运用课堂中所学内容,认真操作,获得真实数据、结果,做到学以致用。同时,不少学生通过体验如此活动可以感受到科学知识的实用性,在父母的帮助下自主改造卧室环境,减少噪声。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有效的生活化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提质增效的助力[5]。学生通过体验科学生活化教学,可以在生活中建构科学认知,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尤其增强科学学习生活化的意识,便于实现科学学习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提高科学学习效率。对此,小学科学教师应在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指引下,以科学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阶段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进行科学探究,实现生活化教学实践价值,提高科学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彩霞.小学科学课中的生活化教学法的实施策略[J].文理导航,2023(7):61-63.
[2]李牡华.浅谈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1):137-139.
[3]王海燕.浅析小学科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J].考试周刊,2022(39):17-21.
[4]蒋燕芬.挖掘生活元素助力科学思维:生活化教学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新智慧,2022(17):14-15.
[5]于红.生活化教学理念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8):87-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