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历史“读思达”教学范式 应用案例研究――以“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之五四运动部分为例论文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历史“读思达”教学范式 应用案例研究――以“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之五四运动部分为例论文

1

2024-04-20 11:56:24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文章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立足点,以高中历史教学为研究对象,提出“读思达”教学范式,将历史课堂教学分为阅读、思考和表达三个步骤,在了解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前提下,分析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现状,并以“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课的五四运动部分为例,深入研究“读思达”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文章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立足点,以高中历史教学为研究对象,提出“读思达”教学范式,将历史课堂教学分为阅读、思考和表达三个步骤,在了解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前提下,分析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现状,并以“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课的五四运动部分为例,深入研究“读思达”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读思达”

  中国基础教育正在迈向核心素养的新时代,课堂教学改革经历了由“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的转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倡高中历史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这五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1]。然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教学方法单一落后。从已有研究和实践得知,“读思达”教学法凭借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的优势得到了部分教师的重视和运用[2]。

  本文以“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之五四运动部分的教学为例,运用“读思达”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巧“读”、深“思”和精“达”来达到掌握相关知识的目的,并使学生在掌握这些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现状

  虽然新课程改革提倡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但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并不理想[3]。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学生对已经形成的唯物史观并不清晰

  对于高中历史学习而言,唯物史观有着比较重要的辅助地位。然而高中生对唯物史观的重视程度不够,表现在不能自觉运用唯物史观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这导致学生难以深入分析历史事件和展开历史研究,最终导致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大打折扣。

  (二)学生历史基础薄弱,难以在历史事件分析中形成时空观念

  在历史学习中,学生借助时间、地点和社会环境等背景信息能够更深入地分析历史事件,但是历史基础薄弱的学生不容易记住与历史相关的时空信息,这导致他们在分析历史事件时难以借助时空信息来树立时空观念。

  (三)学生史料分析和实证能力有所欠缺

  史料分析能力与历史解释素养关系密切。史料实证素养水平直接影响历史解释素养的发展水平。史料实证素养是其他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高中生往往不能深入理解和分析史料,主要表现在难以正确获取史料所表达的信息或难以建立史料间的联系。

  (四)学生历史解释缺乏历史素材

  历史解释素养主要表现在对历史事件的合理阐释和对事件和人物的评价上,对历史的解释受相应的历史观点和态度的影响。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薄弱,他们在历史解释中无法找到可以用来做历史解释的相应史料。

  (五)学生缺乏爱国情怀和文化自觉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对历史中的爱国人物和爱国事件漠不关心,缺乏爱国意识。

  从这五个方面可以发现现阶段高中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师有必要创新教学方法。

  二、“读思达”教学法概述

  “读思达”教学法认为学习过程主要包括阅读、思考和表达三个步骤。这种教学法是基于信息加工的心理学理论被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信息加工过程包括信息的输入、对输入信息的加工和对加工信息进行输出这三个步骤。这三个步骤分别对应“读思达”教学法的阅读、思考和表达[4]。

  “读思达”教学法的提出者徐文森结合信息加工理论阐述了阅读的对象包括人能够感知到的一切信息,如书籍、图画、物体和人物等;思考包括人的所有认知加工活动,如记忆、思维加工、想象等;表达是对所有教学成果的展示,包括书面表达、口语表达、肢体表达,甚至包括受阅读和思考影响的认知变化。“读”是“思”与“达”的前提和基础,“思”是“读”与“达”的关键和核心,“达”是“读”与“思”的归宿。“读思达”是一种以学生学习为本位,让核心素养落地的教学法[5]。这是因为“读思达”教学法的运行机制是学生阅读信息,并在头脑中对信息进行表征,并且对表征的信息进行认真加工(思考),最终通过表达来展示信息加工成果的过程。只有经过“读思达”的认知加工机制,表层知识才能转化为深层知识,最终转化为核心素养。

360截图20230404155758815.jpg

  三、“读思达”教学法的应用策略——以“五四运动

  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之五四运动”为例

  (一)教学目标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课主要包括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运动这几部分内容,本文聚焦于五四运动的内容,通过引导学生巧读、深思和精达,旨在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五四运动产生的原因、过程和产生的意义;(2)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3)让学生领悟五四精神,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二)运用“读思达”教学法讲授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图片,引导学生借助教材图片(为什么会爆发五四运动的世界形势地图)所表达的内容思考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及经过。首先,教师告诉学生五四运动前夕,中国的内外部矛盾进一步激化,此时中国就像一把干燥的柴,只需一点火星就能点燃起来,然后询问学生点燃干柴的火星是什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学生通过阅读图片了解到在巴黎和会上美、英、法、日等国为了自己的利益继续对中国进行了瓜分,再结合五四运动发生的时间很容易总结出: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然后,每个小组派出小组代表来回答教师的提问。接着,教师让学生继续阅读图片,并告诉学生“社会生产力决定社会关系,社会现象发生的根源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引导学生聚焦于经济状况的变化,从此图中找到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学生很容易从材料中发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得到提高,然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了进一步发展经济,反帝反封建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样,五四运动就爆发了。在这一点的教学设计中,巧“读”体现在学生读图上,在让学生读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组内深“思”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最后让小组代表总结组内成员的观点,并在课堂上分享表“达”给大家。案例通过“读思达”三步骤让学生掌握了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本设计更值得一提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读图、研图,从图中总结出历史观点,这是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来获取五四运动产生的背景是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引导学生聚焦于经济状况的变化,从图中找到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能起到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作用。

  (三)运用“读思达”教学法讲授五四运动的过程及意义

  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我的1919》视频,并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思考五四运动期间发生了哪些重要的事件并制作成五四大事记。教师把自己制作的五四大事记分享给学生,并向学生解释这些事件产生的重要原因,也鼓励学生踊跃分享自己制作的大事件,并向大家解释为什么自己要把这几件事情作为大事件,由此进入下一个问题的探究:五四运动的意义是什么?学生在制作五四大事记并分享事件产生的重要原因后已经了解了五四运动的部分意义。接下来,教师给学生呈现《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专号)》目录、鲁迅小说《一件小事》《呐喊》等史料,让学生思考五四运动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学生在组内讨论,最终回答出五四运动后中国发生了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之前的封建思想被批判,科学先进的思想纷纷涌出,最值得一提的是,马克思主义成为近代中国的一股新思潮。接着,教师继续提问:五四运动还有哪些其他方面的意义呢?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傅斯年《〈新潮〉之回顾与前瞻》和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对五四运动的评价,并根据提供的这些材料向学生提问:傅斯年、毛泽东他们二人是从什么角度评价五四运动的?他们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评价五四运动?你认为他们的评价是否客观合理,你如何评价五四运动的影响?在五四运动的问题上教师还应进一步追问,如五四运动对我国思想界的影响是什么?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是怎样的?五四运动在中国革命中有着什么样的地位?最后,教师让学生在思考后,归纳五四运动的意义,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反馈。本知识点设计,“读”的环节体现在学生观看《我的1919》视频以及阅读《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专号)》目录、鲁迅小说《一件小事》和《呐喊》等史料,阅读傅斯年《〈新潮〉之回顾与前瞻》和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这些材料都是教师精心选择的材料,能保证学生所接收的信息与课程目标相匹配。“思”的环节体现在学生在头脑中对五四大事件的搜集和对五四运动意义的思考。“达”的环节体现在学生制作五四大事记以及对五四运动意义的归纳。通过阅读材料和回答问题,能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通过回答傅斯年、毛泽东为何如此评价五四运动能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通过观看《我的1919》能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

  (四)运用“读思达”教学法讲授五四运动的精神

  教师向学生呈现罗家伦1919年5月4日发表的《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教师可让学生朗读这份宣言,感受历史人物当时的心境,并要求学生假设自己是当时的五四青年来撰写一份爱国宣言。教师挑选出4份宣言在课堂上分享给学生,让学生对教师分享的爱国宣言与自己所写的爱国宣言进行比较,进一步感受五四运动时期革命青年们对挽救祖国危亡的使命感和对国家和人民表现出的热爱之情。在学生感受到爱国情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检索五四运动时期的史料,思考五四运动时期还展现出了哪些精神。学生可以根据所收集到的资料在课堂上展开讨论。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给予反馈,最后以“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作为结尾。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对五四精神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而要引导学生把课堂的所读所思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用自己的行动展现出来。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时代需要,寻找五四好青年,并且就主题“我应如何传承五四精神”让学生写一篇课后感。在这一点的设计上,“读”体现在学生阅读罗家伦1919年5月4日发表的《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上,“思”体现在对五四精神的思考上,“达”体现在学生撰写爱国宣言,搜寻生活中的五四精神和写主题为“我应如何传承五四精神”课后感上。撰写爱国宣言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和时空观念,通过学习五四精神可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结束语

  “读思达”教学法通过给学生呈现有价值、有趣味的知识,启发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认知加工,并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高中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形式僵化的问题。本文借助“读思达”教学法,让学生掌握了五四运动产生的原因,重温了五四运动的经过,分析总结了五四运动的意义,领悟到五四运动的精神。本案例在“巧读”“深思”“精达”中通过让学生阅读历史素材,穿越时空与前人对话,培养了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傅卿卿.以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历史智慧课堂教学路径探究[J].考试周刊,2021(73):139-141.

  [2]余文森.论“读思达”教学法[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4):50-57.

  [3]洪辉煌.新课标下“读思达”教学法落实核心素养的实践[J].学苑教育,2023(10):4-6.

  [4]叶燕红.基于“读思达”教学法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22.

  [5]田爱清.“读·思·达”: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路径探索[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2(8):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