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音乐课堂优化路径——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北国之声”为例论文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音乐课堂优化路径——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北国之声”为例论文

23

2024-04-20 13:39:25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音乐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推动学生全面综合发展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从当前小学音乐教学情况来看,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基于此,本文从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入手,对小学音乐教学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以人教版五年级“北国之声”这一单元为例,提出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音乐教学的改进策略,旨在提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

  [摘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音乐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推动学生全面综合发展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从当前小学音乐教学情况来看,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基于此,本文从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入手,对小学音乐教学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以人教版五年级“北国之声”这一单元为例,提出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音乐教学的改进策略,旨在提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教学;核心素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创新教学模式、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已经成为各学科改革的重要方向及目标。音乐学科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在推动素质教育落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价值。作为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音乐教师应以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导向,积极探索音乐学科的创新思路与方法,不断为音乐教学注入新鲜血液,切实推动该学科教学质量提升,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

  一、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核心素养为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应具备的关键能力及必备品格”,这一内容充分强调了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对于艺术课程而言,其核心素养通常包含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第一,审美感知,即学生对于音乐特点、音乐形式、音乐表现要素与手段、音乐独特美观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听,让学生学会通过聆听、分析音乐的力度、速度、旋律等要素,感受不同风格的音乐变化,以发展学生听音乐、感受音乐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聆听、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获得审美感知素养、审美能力的发展。

  第二,文化理解,即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文化内涵与特征、艺术表现形式等内容的了解和掌握。文化理解同时也是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音乐文化多样性的理解,是学生对不同文化语境中音乐作品内涵、情感的理解。文化理解素养的培养,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文化自信的形成均有积极帮助。

  第三,艺术表现,主要是指学生通过适宜的音乐活动,如演唱、演奏、音乐创编、艺术表演等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理解的能力。艺术表现素养的培养,能够真正带领学生走进、融入音乐,使其充分地感受和理解音乐,对增强音乐课程的教学效果有积极意义。

  第四,创意实践,即学生以自身对音乐作品内涵、情感的理解,以及对音乐节奏、旋律的把握为基础,发挥创造力、想象力,所开展的音乐创造、制作、表演等活动。音乐创意实践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实践力。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重视度不足

  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目前仍有很多教师及家长持有一切以分数为导向的教育理念,认为音乐学科并不重要,将其当作是可有可无的“副科”,对该学科教育的重视度不足。在这种认知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往往应付了事,简单地按照既往经验、形式化地开展教学活动,自然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式陈旧单一

  从当前小学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在实际授课时,以自己为课堂主体,通过灌输式教学模式为学生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阐述音乐作品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学唱歌曲,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深入分析、对教学方法的有效探索,使得音乐教学模式过于陈旧单调,很难激起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此外,部分教师受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影响,开始有意识地将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育手段应用到音乐课堂。但在具体实践中只是简单地利用网络录音来代替教师范唱,或者为学生播放一些背景图片,并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价值,未能形成良好的音乐氛围,导致音乐教学活动流于形式,教学内容肤浅简单,不利于音乐学科育人价值的发挥,难以实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

360截图20230321163045713.jpg

  三、小学音乐教学设计融入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情境创设,培养审美感知素养

  审美感知素养是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来说就是学生对音乐艺术相关要素的体验、理解、感悟能力。而音乐要素的内容丰富,音乐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听觉特性、独特美感等均属于这一范畴,想要培养和真正发展学生的音乐审美感知素养,单纯依靠传统的理论知识讲解及反复的学唱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将音乐作品和具体文化融合,为学生创设生动的音乐情境,丰富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认知,同时通过音乐情境调动其听觉、视觉,让学生在多重感官的共同作用下,更加全面、深刻地欣赏音乐作品,感受音乐作品的魅力。教师还可以结合音乐作品的速度、节奏、旋律等,引导学生感受不同音乐风格的特点,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其审美感知能力,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一单元“北国之声”中《鸿雁》这首音乐作品时,考虑到多数学生对民族歌曲的了解较少,若简单地按照“聆听范唱——讲解歌词内涵——学唱”模式进行教学,难以让学生感受到蒙古族音乐文化之美,不利于学生审美感知素养的发展。因此,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蒙语版《鸿雁》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认真聆听音乐,并观看视频中呈现的内容,如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奔跑的骏马、魅力的蒙古包、载歌载舞的蒙古人等。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学生营造浓厚的音乐情境,让学生在视觉、听觉的共同感知下,对内蒙古的风土人情形成初步了解,并感受歌曲的意境、传达的情感等,让学生对蒙古族音乐之美形成一定的了解和感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则可以带领学生从细节上分析音乐,并结合蒙古族文化进行作品的讲解,进一步深化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使其真正体会这首音乐作品的美,实现对其音乐审美感知素养的培养。

  (二)拓展延伸,培养文化理解素养

  文化理解素养也是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对音乐艺术形式、文化内涵理解能力的体现。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是深化学生对音乐作品理解、感知能力的重要基础,只有了解了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以及音乐的艺术形式,才能更全面、深刻地感受和理解音乐,其审美感知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创意实践能力等能力素养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文化理解素养培养的重视十分必要。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北国之声”单元中《美丽的家乡》这首音乐作品时,为了让学生对北方民歌的特点产生深刻印象,教师可以在带领学生初步聆听作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多媒体技术,为学生介绍这首音乐作品的背景知识、文化内涵,如达斡尔族的相关介绍、当地的民风民俗等,通过视频、图片的方式来展示民族的环境、服饰、特色风俗活动等内容,带领学生走近北方民族文化,增进学生对这首音乐作品文化背景的了解,使其充分地体会北方民歌的豪放、粗犷等特色。此外,教师可以为学生拓展歌剧《傲蕾·一兰》的相关知识,以及傲蕾·一兰抵抗沙俄入侵达斡尔族的历史故事,加深学生对达斡尔族的文化和特色的感知。拓展延伸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增加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还可为学生深入理解音乐、发展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奠定基础,在无形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对比聆听,培养艺术表现素养

  学生的知识面、生活经验有限,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体会,以及音乐作品艺术表现形式的了解较为局限。这也是影响学生艺术表现素养培养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具体音乐作品内容出发,灵活地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如可以通过对比,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音乐作品在表现形式、节奏、旋律等方面的差异,让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形成更多的了解,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音乐学习体验和感受。

  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家乡》这首作品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教师可以通过对比聆听的方式,为学生播放《茉莉花》和《美丽的家乡》两首不同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在听完后想一想哪首作品是北方音乐,同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以聆听对比的方式切入,让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形成更鲜明、直观的感受。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两首音乐的相关演唱视频,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对南北方生活环境的差异形成直观了解,促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地区音乐作品在表现形式上的不同。在此基础上,教师则可为学生讲解两首音乐作品是如何通过不同的旋律、节奏来表现南北方差异的。这样通过对比聆听、视听联觉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够让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产生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实现学生艺术表现感知素养的培养。

  (四)开展实践活动,体会音乐内涵

  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是激发学生音乐欣赏学习兴趣、发展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不可拘泥于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形式,要敢于创新突破,结合学科特点,大胆地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例如,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欣赏与唱歌进行有效结合,通过带领学生唱歌来加深学生对歌曲内容的理解和感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鉴赏能力,在欣赏课本中风格轻快的歌曲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共同歌唱歌曲内容,让学生通过唱歌感受歌曲中展现出来的幸福、愉快,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音乐学习,提升其音乐欣赏能力。在完成了音乐欣赏教学之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结合音乐内容及自己的感受,大胆地对乐曲进行填词创作,同时教师则需要根据学生的创作情况,与其进行讨论及分析,帮助学生一起改进调整,最后与学生共同演绎其创作的歌曲。这样在欣赏的基础上,展开创造实践,学生能够在创作中反复推敲,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从而实现了对学生艺术表现能力的培养。

  (五)鼓励创编,培养创意实践素养

  创编活动是小学音乐教学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其在发展学生创意实践素养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创编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学生在充分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同时需要学生大胆地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并干预实践操作、演示,这对学生音乐创意实践素养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新课改下,教师在开展小学音乐教学时,需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灵活地组织学生开展创编教学活动。

  例如,在完成了《美丽的家乡》这首音乐作品的教学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旋律、表达的情感内容,结合自身的理解,发挥创造力,为这首音乐作品伴舞或者用声势动作为演唱的学生伴奏,让学生随着音乐的旋律动起来。在载歌载舞的氛围中,让学生以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对这首音乐作品的理解,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这首音乐作品的旋律、内容及自己的感受,进行乐曲填词创作,对歌曲内容进行改编。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共同讨论、及时调整,并进行演绎,从而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基础上,反复推敲与创作,进而在无形中深化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单一是传统小学音乐教学的常见问题,也是导致很多学生对音乐学习兴趣不足的重要原因。新课改下,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注意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调整,以丰富、多元的方式组织开展音乐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多元化学习中感受音乐的魅力,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从而达到更理想的音乐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佩姗.高效教学,唱响课堂——小学音乐课堂歌唱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小学时代,2021(11):69-70.

  [2]钟早秀.智慧课堂下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分析[J].当代教研论丛,2020(4):125.

  [3]王芳.智慧课堂下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实践分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0(8):83-84.

  [4]黄蕊.教智融合背景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课堂互动的有效策略研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3(6):27-29.

  [5]苏亚楠.教学改革背景下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J].海外文摘,2022(23):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