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与创新研究论文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与创新研究论文

54

2024-04-20 10:58:55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如何落实“双减”对中小学阶段各学科教学而言都是新的挑战。在“双减”背景下,教师不仅要考虑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还需要思考如何给学生减负。作业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落实“双减”的有效路径。如何在给作业减量的同时最大化发挥作业的价值,是教师关注的重点问题。为此,文章先简单分析了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现状,并提出了优化设计策略,以期能够提升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质量。

  摘要:如何落实“双减”对中小学阶段各学科教学而言都是新的挑战。在“双减”背景下,教师不仅要考虑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还需要思考如何给学生减负。作业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落实“双减”的有效路径。如何在给作业减量的同时最大化发挥作业的价值,是教师关注的重点问题。为此,文章先简单分析了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现状,并提出了优化设计策略,以期能够提升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双减”

  作为义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学科一直受到学校、教师及家长的关注。特别是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多数教师在为学生布置作业时,过于注重通过“题海战术”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这就给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学习负担,导致学生在课后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来完成作业。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了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双减”的出台对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作业设计提出了明确、规范的要求,需要教师调整优化作业设计方式。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教师应认识到“双减”所要求的“减负”并不是“一减了之”,而是要减去机械、重复的作业,减轻学生的身心压力,但同时还需要充分发挥作业的价值,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所以,小学数学教师也应立足“双减”要求,努力探索优化数学作业设计的策略。

  一、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现状分析

  作业是教学活动开展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增强学习效果。分析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能帮助教师了解学情,诊断教学效果,为教师调整教学方案、进度提供有效参考[1]。因此,作业设置一直非常受教师关注。然而,在应试观念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仍然存在作业量过大、重复机械化作业过多等情况。这类情况的存在不仅不利于作业诊断、反馈、巩固作用的发挥,还会增加学生的身心负担及学习压力,亟待改进。分析作业设计情况可以发现,当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作业量过大。数学学科知识的抽象性、逻辑性较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相对更高,仅通过课堂听讲以及有限的课堂练习很难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通常会在课后为学生布置大量作业,旨在促使学生通过反复、大量的练习来熟练掌握所学知识及解题方法,从而更好地应对考试。所以,当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普遍存在作业量大、机械重复性作业多等现象。过于关注作业量,追求练习的数量及难度,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课后作业压力及负担,甚至会占用学生过多的休息、睡眠时间,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第二,作业形式单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知识应用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作业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该目标实现中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然而,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很多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布置课后作业时,往往是以成绩为导向,作业设计多以书面作业为主,作业形式往往局限于做练习册、做卷子等,形式固化单一。这样的作业设计方式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还会给学生带来枯燥感,甚至会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情绪,久而久之,必然会对数学学科的整体教学效果造成影响[2]。

  第三,作业缺乏差异。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但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其生活环境、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各不相同,在面对相同学习内容、作业任务时,必然会出现一定的差异。传统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无论是作业量、作业内容还是作业难度均是统一标准,所有学生都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同的作业任务。这种作业设计方式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考虑,不仅无法兼顾全体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还可能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吃不了”的局面产生,使作业设计流于形式,难以真正发挥价值。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创新策略

  (一)转变观念,合理把控作业量

  “双减”背景下,教师要想真正摆脱传统作业设计方式的桎梏,就必须转变认知观念,充分理解“双减”的内涵与要求,了解“减负”与“增效”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重新思考作业设计的目的,科学地把控作业的“量”与“质”,从而为“减负增效”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3]。

  具体实践中,教师应立足“双减”的“减负”要求,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指向,科学地调整作业设计目标,并严格控制课后作业量。通常情况下,小学阶段需要布置课后作业的学科以语文、数学、英语三科为主。在进行课后作业设计时,教师需要将作业用时总长平均分至三个学科中。从这个角度来看,3~4年级阶段,数学课后作业时间应控制在15分钟左右,5~6年级阶段数学课后作业时间则应在20分钟左右。作业控量提质的关键在于“整合”。“控量”不是盲目减量,更不是完全不布置作业。要在有限的作业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作业的全面育人功能,关键在于“整合”。为此,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切实把握真实学情,认真感受作业涵盖的知识点和作业的难易程度,以中等学生的学习水平为基准,确定作业完成所需要的时间。

360截图20230321164056885.jpg

  (二)创新方法,丰富作业设计形式

  从当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情况来看,作业形式单一固化是常见问题,也是影响学生完成作业积极性的重要原因。为此,“双减”背景下,教师在为学生设计数学作业时,应注意创新作业形式,通过多样化的作业来丰富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和积极性,使作业价值得到发挥。

  1.阅读型作业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阅读是让学生变聪明的有效方法。”新课程改革也强调,数学教学应重视发展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为此,在进行作业设计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适宜的阅读型作业,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数学材料,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并引导学生学会以数学思维来观察、表达现实世界,实现对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4]。

  例如,针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趣味性较强的数学阅读材料,如《帮你学数学》《好玩的数学》等;对于中年级学生则可以为其推荐《荒岛历险》《数学营养菜》等可读性强并具有一定趣味性的阅读材料;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可以为其推荐《数学家的眼光》。教师通过为学生布置阅读作业,加深学生对数学家故事的了解,能够引导学生体会数学家身上具备的严谨态度和钻研精神,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此外,为了保证阅读效果,教师可以在每节课开始时,先预留3分钟,让学生按照一定顺序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在督促学生认真完成阅读任务的同时,为学生提供表达、输出的机会,实现知识输入与输出的有机结合,更好地发挥阅读作业的价值。

  2.生活化作业

  数学和生活实际的关系十分紧密,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多源于生活。“双减”背景下,教师在进行数学作业设计时,应充分把握数学学科的这一特点,挖掘数学知识和生活元素之间的关联,并为学生设计生活化作业,降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让学生在鲜活、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应用数学知识并解决问题,实现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时、分、秒”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设计生活化作业。比如,教师可通过PPT展示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景,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图片场景以及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几点几分”的方式说一说自己的起床时间、上学、放学、休息时间等。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课后观察爸爸妈妈的作息时间,如起床、上班、下班时间等,然后以“几点、几分”的方式整理出来,在下次上课时与同学分享。以这样的方式进行作业设计可以将学生的生活和数学知识融合起来,将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可感,更易于学生理解和应用,这对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均有积极意义。

  3.实践性作业

  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双减”背景下,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注重实践性作业设计,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促使学生在完成实践性作业的过程中内化吸收知识,同时发展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复式统计表”这部分内容后,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实践性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对自己家中一周内使用的一次性物品进行统计,如一次性筷子、一次性茶杯、一次性塑料袋等,并利用统计表来展示统计结果。又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实践性作业:(1)最近天气温度起伏变化较大,若要整理最近1周内每天的温度情况,你会如何操作?(2)尝试用折线图、条形统计图等不同方式,对最近1周内的天气温度数据进行呈现,并对比两种整理方式的异同。

  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能够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创造条件,加深学生对折线统计图使用方法和特点的了解,并锻炼学生的数据收集、整理能力,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培养。

  (三)兼顾差异,落实分层作业设计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强调教育要“因材施教”,他认为育人如种植花木,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寻求不同的教育方法。“双减”所倡导的“个性化发展”也是“因材施教”理念的延伸。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认识到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性的,这一点不可避免,也不可忽视。因此,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在为学生布置数学作业时,要正视、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从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作业,让各层次学生都能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获得提升,真正将因材施教理念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保证作业设计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充分发挥作业的价值[5]。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简便计算”后,教师可根据学情,将学生分为基础层、提高层和拔高层,然后根据各层次学生的数学基础、现有学习水平,以分层差异化方式进行如下作业设计:

  (1)基础题:25×44×8=?27×20×8=?26×25×9=?

  (2)进阶题:104×25=?108×15=?(28×25)+(22×25)=?

  (3)挑战题:0.25×5.68×4=?(125×8)+(125×14)-(128×5)=?

  通过这样分层的方式进行作业设计,可以实现作业难度的分层递进,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能力完成相应的作业任务。基础题面向全体学生,旨在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强化学生对“小数乘法简便计算”方法的掌握。进阶题则主要面向提高层学生,主要在于强化其运算能力。挑战题则可满足拔高层学生进一步提升能力的需求。如此,通过分层差异方式进行作业设计,教师可以真正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让各层次学生都能通过完成作业获得相应能力的提升。

  三、结束语

  总之,作业不仅是学生巩固知识的有效手段,还是反馈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主动转变教育观念,创新作业设计形式,提升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在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同时,真正达到“减负增效”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洪鹏双.控量减负,创新增效:“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J].教师,2022(17):51-53.

  [2]郁燕.控量减负,创新增效:“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思考[J].数学之友,2022,36(8):14-17.

  [3]邱七妹.优化作业设计,点燃思维火花:“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随堂作业设计的策略[J].亚太教育,2022(20):146-148.

  [4]蒋小娟,彭正,卫卫.“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思与行: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单元作业设计[J].安徽教育科研,2023(19):50-53.

  [5]陈明霞.“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图形的平移”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23(5):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