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作业探寻论文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作业探寻论文

3

2024-04-20 10:54:53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作业设计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和引导学生课后复习的重要环节,但考虑到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能力特点,教师应通过优化作业设计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认知水平,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因此教师需设计生活化的数学作业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并通过生活化作业来落实“双减”政策对小学数学学科提出的减负增效要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本文以小学数学为研究对象,就“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作业的设计方法展开简要探讨,旨在提升小学数学作业质量。

  [摘要]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作业设计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和引导学生课后复习的重要环节,但考虑到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能力特点,教师应通过优化作业设计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认知水平,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因此教师需设计生活化的数学作业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并通过生活化作业来落实“双减”政策对小学数学学科提出的减负增效要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本文以小学数学为研究对象,就“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作业的设计方法展开简要探讨,旨在提升小学数学作业质量。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生活化作业

  数学是具有抽象性特点的一门学科,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不足,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这可能会打消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学生的能力发展。结合数学学科的生活化特点来进行生活化作业的设计与布置,不仅能够使学生领悟数学学科的内涵,也可以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印象,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为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作业设计的重要性

  (一)契合新课改的发展趋势

  小学数学生活化作业设计本质上是数学生活化教学的一种体现,符合课程改革标准对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提出的教学改革要求。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能够使学生对学科的内涵进行深入理解,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科认知水平,对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也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在“双减”背景下进行小学数学的生活化作业设计,不仅可以提升作业设计质量,也能够将作业作为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途径,这符合小学数学的教学改革发展要求。

  (二)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将生活化作业设计代替传统的课后习题训练模式,实现了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转型。学生不仅可以通过习题练习复习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内容,还能在习题解答中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对如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展开更为深入的探索。这有助于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在进行生活化作业习题的训练过程中,学生的理性思维得到了良好发展,能够联系生活背景思考数学知识的用法和用处,更好地对数学学科的知识本质进行探究,有助于提高数学综合学习能力。

  (三)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生活化作业设计不仅为教师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提供了良好的方法,也是提升数学学科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掌握学生的生活化作业内容完成情况,教师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情况有所了解,进而在课堂教学中有选择性地进行教学方案的优化或者教学方法的转变,并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基于“双减”政策的要求,教师应在学科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基准进行教学设计,而布置生活化作业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正有助于教师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保证学科教学质量。

360截图20230321163045713.jpg

  二、当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作业形式单一

  正因为数学是重点学科,在各种考试中的分值占比较大,所以教师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才会过于注重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目标便是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为追求效率,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够实现成绩的大幅度提升,多数教师会采用“题海战术”来进行作业习题的设计和布置,并没有花费过多的心思在作业习题的类型和内容上进行创新设计,导致学生的作业内容中大多为计算类习题内容,作业练习过程枯燥乏味,难以体现数学学科育人价值。

  (二)重量轻质问题

  “双减”政策的提出,在减负增效的要求下,虽然部分教师能够在课后习题的数量上做“减法”,在减轻学生课业压力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教师忽略了在作业习题的质量上做“加法”的重要性,无法实现通过少量但高质的习题使学生实现高效学习和有效学习的目的。究其原因,教师对“双减”政策下的学科作业设计优化要求未能进行正确解读,认为减少作业数量便完成了减负增效,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更多的实践探索,掌握优化作业设计的科学方法。

  (三)作业自主性弱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工作中,教师面向学生进行作业布置时,往往具有强制性,学生并没有机会选择自己想要进行训练的内容和方式,部分学生在课后重点训练的内容与自身的薄弱环节不符,造成无效学习。因此,在“双减”政策下进行小学数学生活化作业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应认识到作业设计中缺乏对学生自主性进行考虑的这一问题,需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有选择性地进行作业内容设计和针对性布置,真正实现减负增效的作业优化目标。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作业设计的方法

  (一)融入生活场景,设计拓展型作业

  小学数学生活化作业设计不仅要实现加深学生知识理解的目的,还应注重拓展学生的学科认知,使学生能够对数学学科的知识内容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这对加强学生的数学知识理解能力及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生活化作业设计中应秉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原则,在了解小学阶段学生认知模式的基础上,将学科教材中未涉及的生活数学内容融入数学作业,以生活场景为背景进行作业内容的设计,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营造良好的作业练习氛围。

  以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游览北京——万以内数的认识”为例,课程教学目标为使学生在认识数的读法、掌握数的书写及认识数位和数值的基础上,对四位数的大小进行比较,从而培养学生数的比较和数学判断的能力。因此,在生活化作业设计中,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将数字的大小比较融入实际生活,并围绕具体的生活场景来设计作业内容,使学生在作业练习中整合课程知识内容,构建系统的知识认知体系,提升学习质量,如教师可结合课程主题“游览北京”,将数字大小的比较与路程远近的生活场景进行结合,设计如下题目:小王和小丁打算周末去市动物园游玩,已知市动物园距离小王家有5.6千米,距离小丁家有6.5千米,请问小王和小丁谁家离市动物园更近一些?这一习题的设计,不仅需要学生运用比较数字大小的数学技能进行解答,还融入小数的知识内容,需要学生根据单位将5.6千米和6.5千米转变为5600米和6500米进行大小比较,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认知。

  (二)渗透生活元素,设计合作型作业

  数学知识的学习即为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教师应以此为生活化作业设计的基本思路,在作业内容中体现数学学科知识的本质,使学生通过作业练习来明确数学学习的根本目的,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力。教师可在生活化作业设计中应用合作型作业,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合作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发散学生思维,发展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素养的提升。

  以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走进新农村---位置与变换”为例,结合课程目标,为使学生能够通过作业练习来强化“运用准确度方位名词对某一地点的位置进行描述”的数学能力,教师应以生活中对特定位置的描述为灵感,实现课程知识与生活的融合,从而进行生活化的数学作业内容设计。教师应为学生出示一张游乐场的平面地图,并给出要求:本次游乐场之旅要体验蹦床、过山车、海盗船、飞椅、旋转木马、水上世界几个项目,鼓励学生通过合作,根据游乐场的平面地图找出几个项目的位置,自定游玩路线,要求学生以“从大门进入,向某某方向走若干米,到达某项目位置,再向某某方向走……”的形式写出游览路线图,锻炼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教师还可以加大难度,要求学生思考:应如何安排各个游乐项目的游玩顺序才能够保证路线最短,并写出游玩路线图。这需要学生根据各个项目的具体位置合理安排行进路线,考查学生对位置描述的能力,有助于强化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通过合作学习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三)衔接生活活动,设计接力型作业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生活化作业设计中,教师应避免走老路,要注重辟新途。具体来说,教师应以更为灵活的思路进行作业内容的设计,使学生在作业练习方法方面能够拥有更为丰富的选择。基于此,教师应创新作业内容的形式,提升作业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为生活化作业训练模式发挥出良好的作用提供保障。教师可从生活活动中汲取作业内容设计的灵感,设计接力型作业内容,突破作业设计常规,使学生在作业练习中体验新鲜感,激发学生的作业练习兴趣,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后复习活动得以高效开展。

  以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快捷的物流运输----解决问题”为例,课程的知识内容主要围绕“路程、速度与时间”进行展开,需要学生认识并掌握三者之间的关系,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应挖掘课程知识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以现实生活中有关于“速度、路程与时间”的活动内容为蓝本进行作业内容的设计,如典型的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教师可为学生出示一张图,其内容为“以物流中心为终点,三位派送员分别驾驶着不同的交通工具,从三个方向运送货物到达物流中心,派送员小王驾驶大卡车从物流中心西面而来,行驶速度为每小时65千米,派送员小李驾驶小货车从物流中心东面而来,行驶速度为每小时75千米,派送员小张驾驶摩托车从物流中心北面而来,行驶速度为每小时40千米。”随后,教师应将学生两人为一组进行分组,要求其中一人根据图片内容设计问题,另一人作答,完成后变换角色,原来的做题人负责出题,原来的出题人负责做题,以这种方式进行接力式的作业练习。这种作业形式既可以加深学生对于“速度、路程与时间”关系的认识,也能够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强化生活应用,设计创新型作业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生活化作业设计本身便是数学学科教学的一种创新,因此教师应通过设计和布置生活化作业内容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并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良好发展。教师应在生活化作业设计中融入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完成实践探究目标,实现对传统作业设计重计算能力培养、轻实践能力锻炼的改进,体现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以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爱护眼睛——复式统计图”为例,本节课程的知识内容涉及统计学,需要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根据数据统计要求选择合适复式统计图类型的方法,运用复式统计图统计数据并分析处理数据。因此,教师应在生活化作业内容的设计中,以锻炼学生的数据统计和分析能力为训练目标,设计数据统计任务,在作业内容中增设实践模块,使学生在进行统计任务的过程中形成统计意识,认识统计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熟练掌握复式统计图的应用方法。教师可为学生准备关于“中小学生身高数据的调查”的内容,要求学生对该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运用复式统计图来体现不同年龄段中小学生身高的平均水平差异,结合图表内容,分析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身高趋势和我国中小学生身体发育情况,认识到数据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锻炼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双减”背景下设计小学数学生活化作业,不仅与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契合,也符合“双减”政策提出的减负增效要求,使学生在作业练习中认识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拉近学生与数学学科的距离,有助于转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固有认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从而保证数学教学质量。基于此,教师应总结以往数学学科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深入挖掘数学学科知识内容中蕴含的生活化元素,围绕其进行多元化生活作业的设计,引导学生在生活化作业练习中强化知识掌握、感悟学科内涵、锻炼应用意识、发展创新精神,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徐佳卉.设计生活化作业,推动小学数学作业“接地气”[J].学周刊,2023(33):109-111.

  [2]孙彩春.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作业的设计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8):112-114.

  [3]张家期.新课标理念下小学数学作业生活化设计的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7):98-100.

  [4]崔荣军.小学数学作业的生活化分析[J].启迪与智慧(中),2021(1):38.

  [5]阎皓荣.小学数学作业生活化的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3(2):18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