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以“圆的面积”为例论文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以“圆的面积”为例论文

1

2024-04-19 13:58:06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引导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学生需要掌握学习主动权, 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然而,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

  摘 要:引导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学生需要掌握学习主动权, 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然而,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向学生灌输数 学知识,这不仅抑制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还影响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生为本的 教学模式。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支架式教学模式,积极改善教学现状,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小学数学;支架式教学模式;运用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 探究学习,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关注的重点话题。支 架式教学是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以创设情境、搭建 支架、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为关键环节, 依 据教学需要, 运用不同的支架, 助力学生自主、合作、 探究学习 [1]。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 教师可以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实施数学教学。本文先 论述支架式教学内涵及其实践原则,然后以“圆的面 积”这节课为例,介绍支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策略。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一)支架

  一般情况下,支架是指“支撑物体时所使用的脚 手架”。维果茨基首先在心理学研究中提到“脚手架” 这个词,并将其当作协助、支持学生学习的工具。在 教育研究领域, 伍德、布鲁纳、罗斯等人首先使用“支 架”这一词。他们将“支架”定义为教师或较高能力 者为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而提供的帮助。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

  到目前为止,教育领域尚未对支架式教学模式的 内涵形成统一认识。基于种种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支 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 和学情,搭建不同的支架,将其贯穿教学始终,助力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实现学习目标的教 学模式。 一般而言, 支架式教学模式包括五个环节, 即 创设情境、搭建支架、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在这五个环节中,效果评价贯穿教学始终,便于 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指导,协助学生深度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自 然而然地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迁移已有认知,使用 多样方法解决问题, 建立深刻的认知, 锻炼多种能力, 获得良好发展。鉴于此,教师在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 时,要以其五个环节为立足点,着力实施数学教学。

8BBA4945-1BAE-42f5-96CD-ABE4D058AC40.png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原则

  (一)适时性原则

  在应用支架式教学模式时,教师应遵循适时性原 则,依据学生的学习、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搭建支 架,让学生获得学习辅助。当学生在支架的辅助下探 究学习内容时,教师要留心关注他们的学习表现和学 习结果,判断其是否达成了预期的学习目标。在学生 达成学习目标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及时撤离支架,使 学生独立探究其他学习内容。如此,学生的学习效率 可以得到提高,学习能力也可以得到增强。同时,学 生可以积极体验不同的学习活动, 高效达成学习目标。

  (二)差异性原则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促进学生差异化发展的实践方 式。这表明,在应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时,教 师要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依据,联系具体的教学内 容,搭建不同的支架,确保不同的学生都可以获得学 习机会。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搭建的支架要稍高于学 生的现有水平,使他们可以通过体验学习活动“跳一跳摘到桃子”,提高自身发展水平。

  (三)灵活性原则

  一般来说,数学课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因此学生 需要使用不同的方式探究不同的知识点。在这样的情 况下, 教师要遵循灵活性原则, 依据教学实际情况, 灵 活搭建问题支架、情境支架、图表支架、实验支架等, 推动课堂教学顺利开展,让学生获得学习机会。

4105D626-F051-4b8c-B999-D868B6B44ACD.png

  三、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是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第一个环节, 是 教师搭建支架的方式之一。所谓的情境是指教师依据 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使用语言、图片、视频等 方式创设出的具有积极情感倾向的场景 [2]。在体验情 境时,学生不仅会产生学习兴趣,还会主动发现并提 出问题,积极探究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运 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实施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创设 情境。

  例如,在“圆的面积”这节课上,教师可以先在 电子白板上呈现一幅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草 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脑,将 情景图中的草坪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圆。此时, 学 生自发提出问题,如“什么是圆的面积?”“怎样计算 圆的面积?”等。于是,教师可以选择学生代表,鼓励 其登台操作电子白板,指出圆的面积。学生代表会迁 移已有认知,在脑海中浮现出面积的内涵,并操作、 表达:“围成这样的平面图形所占平面空间的大小叫作 圆的面积”。教师可以及时给予学生赞赏,并协助学生 探究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推动教学顺利开展。

  (二)搭建支架

  搭建支架是实践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第二个环节, 是 指教师依据学情和教学内容, 搭建问题支架、范例支架、 建议支架等, 帮助学生明确探究方向, 积极投入课堂 [3]。

  以问题支架为例,这是一种以问题为主线的概念 框架,有驱动作用,便于学生产生探究兴趣,自觉参 与问题解决活动。在“圆的面积”课堂教学中,教师 可以围绕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搭建问题支架,引导学 生思考:圆的面积指圆形所占的平面空间大小,那怎 样求算圆的面积? 圆的面积与哪些因素有关?在问题 的驱动下,学生会活跃思维,迁移已有认知,联想各 种方法。

  (三)独立探索

  独立探索是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第三个环节, 是 学生在支架的助力下进行自主探究的活动 [4]。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解决相关问题,建立一定 的认知,甚至发现新问题,继续探究、解决,切实推 动数学学习走向深处。教师可以在搭建支架后,给学 生提供独立探索的机会。

  例如, 在搭建问题支架, 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后, 教师可以搭建任务支架——自主设想推导圆的面积公 式的方法, 驱动学生独立探索。在独立探索的过程中, 大部分学生联想已有学习经历和知识储备,总结出数 方格法、割补法等。于是,教师可以趁机引导学生动 手操作,选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在操作的过程中,大 部分学生兴致高昂,认真绘制图像。有的学生得出结 论,主动展示,如“与之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相比,圆有些‘不规则’,无法使用数格子 法推导出面积公式。”“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将 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都转化成了我们学习过的 图形。我们也可以将圆转化为学过的图形。但是,怎 样分割圆?可以将圆转化为什么图形呢?”教师要认真 倾听学生的表述,并及时进行评价。例如,在听到学 生的疑问时,教师可以先赞赏其良好表现,然后再引 导学生深入探究。

  (四)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是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第四个环节, 是指学生与小组成员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大部分 小学生而言,数学知识抽象复杂,很难建立深刻的认 知。然而,班级中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较强,能 自主建立数学认知。对此, 教师可以搭建异质小组, 依 据学情,搭建支架,助力学生协作学习。

  1. 搭建异质小组

  异质小组是由存在学习差异的学生组成的小组。 在异质小组中,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彰显 各自的优势, 互帮互助、解决学习问题 [5]。一般情况下, 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日常学习表现,将他们划分为不 同的层级。然后,教师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从不同 层级中选取相应数量的学生。之后,教师引导这些学 生组成一个小组。同时,教师可以选择学优生担任小 组长, 鼓励其影响其他组员, 带领其他组员进行探究。

  2. 助力协作学习

  在搭建异质小组后,教师可以紧扣学生的学习困 惑,搭建支架,助力学生协作学习。

  例如,范例支架是教师围绕教学过程中的典型主 体进行范例演示,使学生通过分析直观现象得出结论 的一种支架类型。例如,在学生提出疑问后,教师可 以操作电子白板演示转化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在观看时,大部分学 生积极思考,有所发现,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经 过一番交流,大部分小组提出相同的疑问:“我们是否 可以将圆转化为长方形?”面对此疑问,大部分学生的 探究兴趣愈加高涨。教师可以趁机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为了使学生顺利操作, 教师可以搭建问题支架, 引 导学生思考:“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为什么要将平行 四边形、梯形、三角形转化为长方形?”学生积极动脑, 联想到“得到直角边”“得到高”等,进而由此深受启 发,思考切割圆的方法,并与小组成员讨论。在讨论 的过程中,学生碰撞出思维火花,总结出做法——沿 着圆的半径进行切割。

  之后,各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别将圆平均 分为不同的份数,认真剪切、拼接。在各自完成任务 后,组员们共享割补成果,发现随着平均分的份数增 多,拼出的图形愈加接近一个长方形。基于此,教师 可以继续搭建支架,鼓励各组合作探究圆与“近似的 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列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代入 二者关系,进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五)效果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表 现,使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评价,切实发挥教学评价的 激励、促进作用,助力学生学有所得。

  例如,当学生独立探索时,教师可以关注他们的 探索表现,应用赏识法,肯定他们的良好表现,同时 搭建支架,驱动学生继续探究。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 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各组小组长观察组员的学习表 现,秉持公正、公平的原则填写小组合作学习评价量 表,展示组员的真实情况。在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 要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小组合作学习评价量表,了解自 己和他人的学习表现,进行自主反思,发现自己的不 足之处,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正。

  又如,在学生探索出了圆的面积公式后,教师可 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随堂练 习题,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随堂练习题如下:

  基础过关:

  (1)一个圆的半径为 8 cm,其周长是( ),面 积是( )。

  (2) 一个圆的直径为 12 cm,其周长是( ),面 积是( )。

  (3) 一个半圆的直径为 10 cm,其周长是( ), 面积是( )。

  巩固达标:

  (4)一个大圆的半径是 4 cm,小圆的半径是 2 cm。大圆面积是小圆面积的( )倍。

  (5)将一个直径为 8 cm 的圆形纸片沿着其任意 一条直径进行对折,得到两个半圆。其中一个半圆的 周长是( ),面积是( )。

  (6) 一只钟表, 其分针长 20 cm, 秒针长 30 cm。 秒针针尖扫过一周的长度是( ),分针转过一周扫过 的面积是( )。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选题目。在学生做完 练习题后,教师可以组织讲评活动,了解他们的学习 所得和学习不足,然后针对他们的学习不足提出完善 建议。在课堂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整体回顾支架式 教学过程,审视学生在不同环节的表现,发现学生的 不良表现,进行教学反思,确定教学问题,探寻问题 成因和问题解决对策,积累支架式教学经验,从而提 高支架式教学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通过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可以 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主动权。在不同支架的助力 下,学生不仅探究、掌握了数学知识,还锻炼了思维 能力、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有利于提高学习 质量。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应用支架式教学模式 实施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要按照创设情境、搭建支架、 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这五个环节,依据教 学需要,助力学生体验多样活动,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 马海英.搭教学支架,立时代风标:小学数学支架式 教学探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12):137-139.

  [2] 滕菲儿.基于支架教学理论的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 习现状与策略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22.

  [3] 李莉.探究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应用支架式教学模式 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4):15-16.

  [4] 余红英.重视“支架”搭建,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 量[J].科幻画报,2021(2):71.

  [5] 吴晓锦.基于支架式教学的小学数学课堂应用研究[J]. 新课程研究,2020(25):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