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提升小学数学学习 “表达力 ”的实践与探索论文

提升小学数学学习 “表达力 ”的实践与探索论文

1

2024-04-19 10:10:52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表达力”培养至关重要,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数学语言的认知与理解,还可以激活学生的创造、创新思维,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产生更多新颖的解题思路与方法。文章结合教学实践,从情境构建、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方面探究了培养和锻炼学生数学“表达力”的策略,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摘要: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表达力”培养至关重要,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数学语言的认知与理解,还可以激活学生的创造、创新思维,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产生更多新颖的解题思路与方法。文章结合教学实践,从情境构建、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方面探究了培养和锻炼学生数学“表达力”的策略,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表达力”;提升策略

  相比于其他课程,数学课程中出现的语言、文字稍显抽象,以至于学生在叙述和表达数学语言时,容易出现表达不清晰、重点不突出的情况。这就给数学学习增加了难度,尤其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如果学生无法清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其解题思路与方法也容易出错。因此,教师应将数学“表达力”培养纳入教学计划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解决问题的理论框架,促进数学成绩快速提升。

image.png

  一、情境构建,直观表达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表达力”需要一个能够激发学生语言表达意识的教学情境。如果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模式,会影响语言表达潜质发挥,学生享有的语言表达机会也少之又少。这对数学“表达力”的培养与提升将产生不少不利影响。基于这方面考虑,教师应当以授课内容为着眼点,通过创设生动而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意识,使学生数学“表达力”得到更多锻炼。小学生容易对新颖的教学方法产生好奇心,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所学内容以图片、视频形式展现出来。为进一步增强视觉冲击力,应当事先制作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的教学课件,并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功能优势,创设集趣味性与启发性于一身的教学情境。

  以“角的度量”知识为例。为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语言表达意识,可以将事先制作好的动画视频课件展现在学生面前,在画面中出现两个可爱的卡通玩偶,每一个玩偶的头上都顶着一个“角”,其中一个玩偶叫“角1”,另一个玩偶叫“角2”。这时,“角1”和“角2”开始争论“角王国”里谁的地位最高,“角1”说道:“我的地位最高,因为我的两条边比你的长。”而“角2”也不甘示弱,以强硬态度回应道:“我的地位比你高,因为我的开口大,所以我比你大。”这时,教师可以将播放内容暂停,给学生提供积极、踊跃发言的机会。比如,有的学生认为“角1”比“角2”大,因为两条边越长,角度也会越大。而有的学生则认为“角2”比“角1”大,因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度没有任何关系,只和开口的大小有关。当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将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详细予以讲授。

  情境构建的方法,不仅给整个授课增添了趣味性要素,学生数学“表达力”也得到了快速提升。真实的教学情境会让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视频上,语言表达中枢神经也会随着视频播放进度逐渐活跃起来,尤其在遇到一些争论不休的数学问题时,学生的表达欲望将更加强烈。如同上面教学情境中出现的争论场景,实际上,在“角1”表达自己的观点后,认为“角1”所持的观点是错误的学生便开始跃跃欲试,想要立刻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这种方法能够直接触发学生的语言表达欲望,使学生能主动说出自己的想法与见解。

  二、自主探究,擅于质疑

  不少小学生都具有语言表达天赋,在没有第三方介入的情况下,他们便可以将自己想法清晰表述出来。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自主钻研的机会,让他们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对数学问题的细致分析来阐述自己观点,提出疑问。尤其在解决一些有疑问的数学问题时,教师应当正确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质疑勇敢大胆地“说”出来,即使学生的想法或者见解是错误的,也要给以鼓励,让学生快速消除紧张感。当学生提出疑问后,根据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的重要程度,选择最佳讲解方案,消除学生内心疑惑,帮助学生达到快速解决问题的目的。

  以“乘法分配律”知识点为例。在习题训练阶段,学生遇到了下面这道数学问题:34×56+66×56=?要求学生利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出最后结果。在解决过程中,学生发现这个计算式与乘法分配律运算公式形式不相符,为快速、准确计算出结果,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疑问提出来。比如,有的学生认为: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是(a+b)×c=a×c+b×c,即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积不变。这个计算式与乘法分配律字母表达式左侧的式子不存在任何联系,所以这道题无法利用乘法分配律来解决。针对质疑,教师需要对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技巧进行详细说明,学生可以从计算式的表达形式上发现规律,即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右侧的表达形式恰恰与计算式的表达形式如出一辙,因此,学生可以采用从右向左的计算顺序,计算出最终结果,即34×56+66×56=(34+66)×56=100×56=5600。在教师提示与引导下,学生豁然开朗,也熟练掌握了乘法分配律的反用方法。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敢于质疑的学习习惯,进而培养其数学“表达力”。第一,当学生对数学问题或者某一个数学知识产生疑惑,通常会将内心疑惑表达出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冲破学习瓶颈,收获真知。而一些不擅于表达的学生,一旦遇到数学难题,往往会将这一问题压在心里。问题越积越多,学生数学成绩也会急转直下。教师应当经常鼓励这些不善言辞的学生,让这一类学生群体能够勇敢地说出自己想法与观点。第二,在学习中,如果一个疑问得不到及时解决,下一个疑问也会接踵而至,并且在第一个疑问被解决之前,数学解题过程将较难继续。为了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应当及时说出自己内心的疑惑,当这个问题被解开后,接下来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可以看出,学生提出质疑的过程也是语言表达意识被激发的过程。第三,学生在提出疑问时,大脑思维也在飞速运转。对学生来说,质疑的问题难度越大,急于获取正确答案的心情也就越加迫切。因此,在这种强烈求知欲望的驱使下,学生的语言表达意识也会更加强烈。

image.png

  三、小组协作,分享心得

  为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团队合作力量,让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对数学知识与数学问题进行热烈讨论。当这种热烈互动氛围形成以后,学生数学“表达力”也会提升到新高度。第一,学生每天朝夕相处,彼此之间没有陌生感,学生能够敞开心扉,将自己的想法与观点表述出来。这种直接的表述方法能够反映学生真实心理,很难出现“不懂装懂或者似懂非懂”情况。第二,当学生进入讨论状态后,在小组成员带动和激励下,不擅于语言表达的学生也会被这种氛围所熏陶和感染,进而也会抓住机会讨论。第三,由于学生数学基础不同,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深度与广度存在明显差异,分享出来的个人观点也会呈现多样化特点。将这些观点集合在一起,有助于拓宽学生视野,掌握更多学习方法与解题思路。

  以“因数与倍数”知识点为例。为提升学生数学“表达力”,在知识传授与课堂练习中,教师应事先将学生划分为4个合作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指派一名学生担任小组长,并对小组成员的学习及讨论过程进行全程监督与检查。例如,在解决“因数与倍数”相关问题时,小组长应当有序组织本组成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以快速获取正确答案。

  以下面这道数学问题为例。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质数,那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质数还是合数?面对这一问题时,需要明确质数与合数的概念。只有了解和掌握了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才能完成接下来的解题任务。在小组长带领下,熟练掌握该知识点的学生能够快速分享想法,即质数是指在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中,除了1和本身以外,不能被其它自然数整除的数,而合数则是大于1且不是质数的数。在明确质数与合数概念之后,其他小组成员也相继产生解题灵感。有的学生利用“数字替换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即把正方形的边长替换成一个具体的数,如替换成数字2,那正方形的周长等于2×4=8,而数字“8”属于合数。为验证这一结论的正确性,学生也可以替换成多组数字。经过反复推敲和验证,发现无论正方形边长替换成哪一个质数,其周长都为合数。

  可以看出,小组协作讨论不单单是解决疑难问题的有效路径,也是培养和提升数学“表达力”的有效方法。在运用这种方法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应当兼顾考虑每一名学生的真实感受。有的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在讨论过程中常常没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针对这种情况,各组小组长可以采取轮流表述的方法,让每名学生都能得到这样的机会。第二,小组成员在表达自己观点时,其他成员应当认真聆听,做忠实听众,不得打断和干扰对方。当小组成员的表述结束后,小组长应当及时将小组成员的表述内容进行简单记录与整理,进而为结论收集更多依据。第三,教师设计的协作讨论任务应当具有“启发性与创新性”,即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能产生更多新颖的想法与观点。如果过于教条,设计的任务内容与实际脱钩,或者与学习的数学知识毫无关联,那学生的讨论过程也将失去现实意义,学生所表述的观点也会偏离当下正确的轨迹与方向。

  四、结语

  提升小学数学学习“表达力”不仅对数学成绩提升大有裨益,也为后续学习更加复杂的数学知识打下坚实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始终秉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并始终从学生视角出发,通过营造互动、和谐的语言表达氛围,来激发学生语言表达意识。利用一些带有创新性与实用性的教学方法,带动学生学习热情,使他们数学“表达力”在得到充分锻炼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激活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王晓鹏.培养小学生数学表达力的探索与实践[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12):57-59.

  [2]王志建.小学数学中的启发式教学[J].中国教育学刊,2022(12):103.

  [3]于正军.小学数学教材语言的儿童化理解[J].教学与管理,2023(2):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