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论文

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论文

1

2024-04-19 10:04:22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创设多元化数学学习体验活动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极为重要。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体验式学习包括学习主体、情境、情感、行动、反思、问题六个基本要素。在实际教学中,将上述六个要素融入教学全过程,能为学生带来积极推进意义。基于此,文章以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为目标,结合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从构建情境、启迪思考、汇总成果三个维度展开探究,提炼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路径,旨在启发一线教育工作者。

  摘要:创设多元化数学学习体验活动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极为重要。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体验式学习包括学习主体、情境、情感、行动、反思、问题六个基本要素。在实际教学中,将上述六个要素融入教学全过程,能为学生带来积极推进意义。基于此,文章以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为目标,结合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从构建情境、启迪思考、汇总成果三个维度展开探究,提炼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路径,旨在启发一线教育工作者。

  关键词: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应用探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归纳为三点,其中之一是对数学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了解数学的价值,欣赏数学美,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质疑问题、自我反思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体验式学习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观念与情感,为学生后续深度探究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体验式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的概念界定

  从教育学角度出发,体验是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目标之一,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科、生活、知识产生丰富的感受。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体验是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是人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感官行为感知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教学目标为主线,以多样化教学手段激活学生新知与旧识之间关联反应的过程即是体验式学习过程。体验式学习是激发学生情感共识的重要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学科中,学生体验的目标、情感的发展需要紧密围绕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和学科与实际生活的内在关联展开。认识生活中的数学,培养积极数学情感是体验式学习的目标和落脚点。

image.png

  二、开展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的必备要素

  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的必备要素包括学习主体、教学情境、情感氛围、体验活动、反思行为和数学问题六个维度。六个维度在实际教学中互为依托,构成紧密的教学关联。其中,学习主体与体验式学习的适配性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体验式教学的过程由教育者和学习者共同参与、配合完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其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因此,体验式教学也要求教师做到因材施教,尊重、关注学生的差异,鼓励学生在差异化体验中探究个人擅长的数学领域。教师可以将情境作为课堂体验的基础材料,借助情境调动学生学习情感,营造数学教学氛围,而后逐步设置教学活动,启迪学生在体验中探究数学问题,在体验中反思学习行为,最终落实多维教学目标,达到强化学生学习体验的教育效果。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体验式学习模式的有效策略

  体验式学习并非碎片化情感体验活动,而是螺旋上升的学习过程。国外学者大卫·库伯将“体验学习圈”理论界定为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主动检验四个发展阶段。本文从此教学理论中汲取设计灵感,将体验教学的发展阶段归纳为情境设计、问题反思、归纳总结和实践体验四个步骤,并将四个步骤融入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教学时段。

  (一)课堂前期: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

  1.真实化数学情境,建立生活感知

  情境是体验式教学的核心要素之一,是教师采取教学手段,学生萌生学习体验的载体和工具。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体验式学习情境的方式,引领学生参与课堂,推动学习进程。情境可以简要分为真实情境和虚拟情境两部分。其中,真实情境是基于现实生活现象的、具有客观存在性的情境,包括生活化场景、事例等。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实体化教具、课堂场景模拟、表演类活动等,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真实的数学情境能有效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生活与数学的关联感知,以生活化情感记忆带动课堂体验情感,促使学生萌生体验情感[1]。

  以新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为例,本课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认识所有面值的人民币,掌握10角=1元的汇算方式,通过观察体验感知人民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生活化、真实性情境内容作为激活学生课堂体验的材料。教师可以找出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和1元面值的人民币,在班级里展示,让学生传看、触摸,感受人民币的特点和不同面额纸币的差别,初步建立法定货币的概念。学生能在传看的过程中了解人民币每一部分的花纹图案所代表的含义,掌握集中辨认人民币真伪的方法。教师还可以设计模拟场景,让学生在班级搭建“小商店”,用人民币教具交易。学生能在贴近真实生活的情境中获得实践类学习体验,深度落实本课学习目标。

  2.虚拟化数学情境,培养模型观念

  虚拟化情境内容主要针对现实生活中理想化、理论化、不易达成或实现的客观数学推理,帮助学生延展联想空间,在脑海中构建数学模型。虚拟情境的创建可以通过微课程视频、思维导图、画面联想等方式来实现。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与学生认知经验紧密关联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自主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形成宏观数学思维,形成合理的推理观点。教师可以借助微课程视频展示3D立体、动态数学模型,向学生直观展示客观数学规律,丰富学生的抽象数学思维体验。教师也可以设计思维导图助学材料,借助图文位置和线条表示数学要素之间的联系,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感受。虚拟化情境内容能帮助学生捕捉难以可视化、难以直观体验的数学现象,深化学生的数学认知[2]。

  以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一课为例,本课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量感概念,能通过1000g=1kg、1000kg=1t自主换算重量单位,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意识与实践操作能力。在本课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师为学生找到微课程视频《地球有多重》。众所周知,地球的质量是难以通过人工精确测量的。因此,这一情境属于虚拟类情境,属于人类掌握数学规律后对相关现象展开的大胆预测与设想。该视频以生动的对比实验,计算出地球的质量在5.965×1024kg左右。这一宏大的数字概念使学生对量感产生全新体悟。

  (二)课堂中期:引领体验后数学思考

  1.预设问题组集,触发学生求知体验

  情境是学生触发体验的基础,问题则是学生课堂体验的催化剂。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预设的问题引领学生思考,使学生从情境出发,由情境联想到数学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巧妙设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对问题情境和数学知识产生思考和探究兴趣,进而萌生求知体验。教师可以依托灵活的课堂学情随机提问,搭建思维支架,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思路,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还可以借助提问教学策略,为学生构建自我体验的平台,使学生对个人知识掌握水平有充分了解[3]。

  以新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为例,本课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初步建立小数概念,能认识小数存在的意义,进一步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与协作学习精神。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问题,串联学生课堂探究思路,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具体的问题组集如下:

  (1)一只小熊玩具3.7元,一只小狗玩具5.6元,小熊比小狗便宜多少钱?你有几种计算方法?你认为最省力的是哪一种计算方法?

  (2)如果你带了10元钱,够买两个玩具各一个吗?为什么?说出你的依据。

  (3)从上述问题中你能发现哪些小数加减规律?

  该问题组集具备启发性,能指引学生在解决学习问题的同时审视个人学习体验,培养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为教师后续的深度教学做好铺垫。

  2.展开互动对话,引导学生探索思路

  课堂问题的铺设能有效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数学问题,而师生之间的有益对话则能验证、肯定、矫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猜想。在体验式学习中,对话互动还能起到启迪学生自主探究思路,调动学生求知体验的作用。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对话互动,交流学习思维,触发个体学习灵感,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积极有益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收获积极的学习情感体验。教师还可以设计师生对话环节,以语言铺设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知识体验,助力学生在生活经验和已学知识中获取灵感,实现深度学习[4]。

  以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一课为例,本课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与比较,自主探究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边关系,进而提炼特征,掌握分析数学规律的一般方法。本课教学内容为图像几何类知识,三角形是学生初步接触的几种基础几何图形之一,学生在此之前缺乏几何图形探究经验。因此,在学生探索环节,教师可以运用简单的对话,激活学生生活体验,使学生由此及彼,自主联想三角形的性质与概念。教师在对话中提到长方形和正方形,提示学生可以通过对比总结三角形的性质。教师又在对话中提及生活中包含三角形的物品。学生能在师生对话的指引下产生丰富的学习体悟,总结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三角形的两边长之和大于第三边长”等几何性质,并自主联想到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的多种案例,感受到三角形性质的实用价值。开放式对话内容和氛围能为学生自主探究搭建思维支架,助力学生在获取新知的同时丰富体验,实现体验式学习。

image.png

  (三)课堂后期:汇总抽象化数学成果

  在体验式学习结束后,学生的新知学习告一段落,但还需在新知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因此,在体验式学习后期,体验式教学的重点指向知识内化与实践应用。一方面,教师可以提纲挈领,指点学生将课堂探究、体验所得的观点感悟以凝练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另一方面,教师还需鼓励学生化知为行,在充分了解课堂知识重点的同时,构建数学与生活间的联系,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类似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在生活实践中丰富对数学知识的体悟。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请学生在课后合作学习,归纳课堂知识点,以思维导图、手抄报、导学案等形式提交作业,书面记录学习收获,便于后期复习查阅。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生活实践类作业,让学生主动在生活中感知数学体验,记录生活体验。学生能在此过程中将抽象的数学思维、知识内容具象化,深化对数学知识的认知[5]。

  以新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为例,本课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应用特点和数据分析优势,能结合条形统计图对比二者在数据体现方面的差异,初步建立数据分析意识。本课教学难点在于数据分析和折线统计图意义的刍探。为了拓展学生的认知深度,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可以为学生小组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小组在安全位置记录多时段(规律时段)内校门口过往车辆的情况,绘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借助数据表达个人观点。学生小组采取轮替方式,在课下到学校门口采集过往车辆信息。根据折线统计图的折线走向可以发现,一日过往车流的最大时段在下午3~5点,最小时段在10~12点。学生小组就这一发现提出多样化见解,汇总成数据分析文字并同表一起上交。实践类合作任务能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产生丰富的学习探究体验。化知为行的学习模式和归纳总结式学习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知识应用欲望,使学生在生活体验中产生更丰富的学习感悟,助力学生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能力和自主反思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体验式学习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的各个环节,需要教师将体验式教学设计分为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部分。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前阶段设计体验式教学情境,以虚实结合的数学情境帮助学生建立生活感知,培养数学模型观念。其次,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环节设计互动对话活动和问题组集,激活学生的求知体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最后,教师可以在课堂后期引领学生提炼抽象化数学逻辑成果,鼓励学生化知为行,在实践中进一步思考,将体验式学习模式的功效最大化,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培璇.体验式学习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家庭教育,2021(31):153-154.

  [2]赵伟.体验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论坛,2021(29):83-84.

  [3]卢忠.巧用体验式教学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1(5):219-220.

  [4]赵建明.小学数学体验学习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2021(35):152.

  [5]姜芸.体验学习快乐:浅论小学数学体验学习的实施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24):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