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拟研究生学术论坛的“ 肿瘤生物学研究进展 ” 课程教学探究 — 以徐州医科大学为例论文

2024-04-18 10:45:18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肿瘤生物学研究进展”课程教学现状,然后提出了基于模拟研究生学术论坛的“肿瘤生物学研究进展”课程教学方案,最后说明了基于模拟研究生学术论坛的“肿瘤生物学研究进展”课程教学成效。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肿瘤生物学研究进展”课程教学现状,然后提出了基于模拟研究生学术论坛的“肿瘤生物学研究进展”课程教学方案,最后说明了基于模拟研究生学术论坛的“肿瘤生物学研究进展”课程教学成效。
关键词:“肿瘤生物学研究进展”课程教学;模拟研究生学术论坛;专题讲解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我国对肿瘤的认识不断深入,肿瘤治疗的新理论与新技术,如免疫治疗、基因治疗和生物治疗等发展迅速,在延缓肿瘤患者病程、延长肿瘤患者寿命等方面有着突出表现[1-4]。日新月异的临床肿瘤治疗新理论与新技术不仅提高了对医护人员综合素养的要求,也在医学研究生培养方面提出了高要求[5-6]。为此,徐州医科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在研究生一年级阶段开设“肿瘤生物学研究进展”课程,教学对象包括药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影像医学等专业的研究生,教学目标是帮助研究生了解和熟悉最前沿的肿瘤研究动态与进展,开阔研究生在科研和临床方面的思维与眼界,以便培养临床-科研复合型研究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举办模拟研究生学术论坛,将研究生分组后,让其以教师提供的肿瘤相关前沿文献为基础,进行资料查阅、摘要撰写和答辩,并由教师作为评委进行提问和打分。这样能够使研究生深入参与教学全过程,并提高研究生的自学和表达能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基于此,本文拟以我校为例,对模拟研究生学术论坛在“肿瘤生物学研究进展”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加以探究。
一肿瘤生物学研究进展”课程教学现状
“肿瘤生物学研究进展”课程是我校针对一年级研究生开设的选修课。该课程系统介绍了肿瘤病因学、流行病学,以及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征、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及其研究方法等。“肿瘤生物学研究进展”课程不仅加深了研究生对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理论的理解,而且为将来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或生物医药领域研究的研究生奠定了良好的专业基础。该课程未选用固定教材,教师在课堂上大多以专题讲授为教学手段,向研究生介绍国际上肿瘤治疗的新手段与其原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存在以下三点不足。
第一,缺乏对研究生数据检索能力的锻炼。专题讲授的方式提高了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要求教师及时了解专业动向、获取最新的肿瘤诊疗指南和相关研究进展,但是减少了对研究生快速获取肿瘤相关资讯能力的锻炼。同时,多学科交叉融合促使肿瘤研究进展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如何在海量的医学信息里获得需要的数据是对研究生的考验。因此,在“肿瘤生物学研究进展”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给研究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其学会如何检索和筛选数据,以此锻炼研究生自行整理归纳数据的能力。
第二,面对不同专业的研究生,课程开展不够有针对性。一方面,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对肿瘤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一致,对教师专题讲授的知识吸收能力不同;另一方面,课程没有针对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和口腔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分别进行专题设计,与研究生本身的专业联系不够紧密。因此,在课程设计时,教师应该更有针对性地面向不同专业的研究生设计不同专题,或者在同一个专题的框架内分别设计针对不同专业的内容。
第三,课程中缺少促进研究生自主学习的环节,研究生缺乏自主思维。即专题讲授过程中研究生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主动参与课堂的兴趣。因此进行课程设计时,教师应该在引导研究生思考的同时,设计相关环节,激发研究生主动思考并讨论的兴趣,培养研究生的自主思维,增强其创新能力。
针对以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笔者与承担“肿瘤生物学研究进展”课程教学任务的其他教师通过文献调研、问卷调查、会议学习等方式,积极探讨如何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开展了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经过梳理,我校教师提出,该课程需要增加研究生自主学习与讨论环节、加强专业文献阅读训练、增加科研思维训练。其中,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通过模拟研究生学术论坛的举办,将研究生按照不同专业进行分组,进而按照组别要求研究生进行摘要撰写和PPT答辩,能够在锻炼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帮助其快速适应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节奏,提升学生在科研创新、论文撰写和口语表达等方面的水平,培养其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帮助研究生深入了解前沿的肿瘤相关研究进展。
二、基于模拟研究生学术论坛的“肿瘤生物学研究进展”课程教学方案
相对于本科生教育,针对研究生的教育从知识传授型转向创新意识激发型,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7]。模拟研究生学术论坛是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旨在帮助研究生了解学术前沿、进行学术交流和激发创新能力[8]。我校积极鼓励研究生参加校内外专业范围或多学科交叉的各种学术论坛,进行交流学习,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笔者在“肿瘤生物学研究进展”这门课程中举办了模拟研究生学术论坛,具体教学安排如下。
(一)课程前期专题讲解
课程教学前半部分仍然以专题讲解的方式进行,在课程开始时首先介绍肿瘤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接下来分别开展细胞周期激酶与肿瘤生成及治疗;肿瘤代谢重编程研究进展;肿瘤疫苗研究进展;肿瘤病毒;肿瘤基因治疗载体研究进展、肿瘤血管形成的生物学过程;上皮间质转换与肿瘤转移、长链非编码RNA(LncRNA)与肿瘤转移;肿瘤神经调控及治疗;肿瘤细胞治疗研究进展;蛋白激酶与抗肿瘤靶点九大专题教学。在每个专题中,介绍该专题涉及的肿瘤发生发展机制及最新的肿瘤防治策略。通过该部分内容,研究生可以系统地了解肿瘤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以及针对肿瘤的科研前沿成果和临床治疗手段。此外,在此次教学改革中,笔者新增了线上教学平台,并将每次专题讲解视频和PPT上传至平台,可方便研究生随时查看课程资源,有助于研究生进行自主学习。
(二)课程后期举办模拟研究生学术论坛
专题讲授结束后,通过三次课(每次4学时,一共12学时)组织研究生参加模拟研究生学术论坛。模拟的意思是:本次课程活动按照一般举办研究生学术论坛的流程进行,参与者为学习“肿瘤生物学研究进展”这门课程的研究生,但是作为刚开始攻读研究生学位的新生,他们刚开始接受系统性的科研训练,目前并没有研究基础,且对于一些与科研相关的能力,如查阅文献获取资料、科研论文写作及如何汇报研究成果等,仍然掌握得不全面。因此,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文献,假设该文献的内容就是研究生的科研成果,使研究生代入文献作者的身份,设身处地地理解该文献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思路、技术手段和研究成果。同时,教师按照专业将研究生分成5人左右的小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减少每位研究生的工作量,并锻炼研究生团结合作的能力。模拟研究生学术论坛的具体安排如下:在第一次课进行第一至第五阶段的内容;在第二次课进行第六阶段的疑难解答;在第三次课进行第七阶段的答辩。
第一,研究生分组。按照不同专业将研究生分为六组,A组为口腔医学和基础医学专业,共五人;B组为药学专业,共四人;C组为影像医学专业,共四人;D组为临床医学专业,共五人;E组为临床医学专业,共五人;F组为临床医学专业,共五人。每组设立一位组长负责统筹,一位成员负责撰写摘要,一位成员负责制作PPT,一位成员负责答辩,剩余成员负责回答评审问题。由教师介绍举办模拟研究生学术论坛的意义,使研究生理解参与活动能够加深其对本专业科研前沿的理解、开拓其科研思维并提升其文献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从而提高研究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第二,分配研究课题。教师选出适合每组的课题:A组为铁死亡调控肿瘤细胞增殖、转移的机制探究;B组为纳米药物载体对黑色素瘤早期诊断、靶向定位和精准治疗;C组为人工智能在影像学诊断中的应用;D组为CAR-T治疗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分子机制和临床疗效;E组为基于CRISPR-Cas9系统的基因治疗载体构建及其在胰腺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F组为小分子化合物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教师通过查阅文献,筛选出与每组课题密切相关的一篇代表性文献,要求每组研究生以该文献为核心,在假设该文献为其研究课题的前提下,进行准备。值得注意的是,筛选出的代表性文献须是本领域内的最新文献,以帮助研究生锁定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此外,选定的课题和文献应与研究生专业密切相关,从而帮助研究生熟悉本专业的研究方向。
第三,介绍研究生需要准备的内容。每组研究生以教师分配的课题和文献为核心,准备好一篇500字以内的摘要和一份时长10分钟的答辩PPT。摘要书写格式为:标题、摘要正文及关键词。中文字体为标题黑体四号字,正文宋体五号字;英文字体为Times New Roman,标题为四号字加粗,正文为小四号字;行间距1.5倍。PPT格式为:研究题目(首页包含以下信息:小组成员与专业、电子信箱)、研究背景、技术路线、研究结果,以及总结与展望。摘要的书写和PPT的制作能够帮助研究生熟悉研究生阶段科研规范,为研究生进入实验室或临床后汇报课题、参加学术交流做好准备。此外,针对需要准备的内容,小组内成员要进行分工合作,这有助于锻炼其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第四,介绍评审标准。有5位教师作为评审,根据小组成员汇报的摘要和PPT的完整性、专业基础知识、逻辑性和是否存在明显错误等方面进行打分,总分为100分,具体要求如下。①摘要(35分):摘要信息完善、格式正确、语言凝练简洁、重点突出的可评26—35分;摘要信息完善、格式正确,但重点不突出的可评16—25分;摘要信息不全、格式错误、逻辑混乱的可评15分及以下。②概述(15分):体现出选题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阅读广泛,综述全面,掌握国内外动态,专业学位能结合临床实践选题,开展临床科研工作的可评11—15分;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阅读一般,综述较全面,了解国内外动态,专业学位较为紧密结合临床实践选题,开展临床科研工作的可评6—10分;阅读量不足,综述不够全面,不了解国内外动态的可评5分及以下。③课题科学性和创新性(10分):汇报时体现出课题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创新性的可评6—10分;科学性较差,缺乏创新性介绍的可评5分及以下。④实验设计方法合理性及汇报表达情况(20分):实验设计合理,方法可靠,汇报时条理性好,思路清楚的可评16—20分;实验设计欠合理,需作调整,思路欠清楚的可评11—15分;实验设计不合理,需要重新设计,思路混乱的可评10分及以下。⑤预期研究成果(10分):通过认真努力工作,可以有较强应用价值,或者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完成较高质量的论文的可评为6—10分;无法预见有意义的研究成果,论文质量差的可评为5分及以下。⑥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10分):较好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的可评为6—10分;掌握的基础理论不够坚实、专门知识不够系统深入的可评为5分及以下。最后统计评审打分的平均数,作为该小组每一位成员的期末成绩。需要注意的是,提前通知评分标准有利于研究生对内容做好充分准备。此外,将小组表现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可促使研究生认真准备。
第五,数据库资源利用。除Pubmed、TCGA这类经典的数据库[9],研究生还可通过Genecards数据库[10]了解某分子的基本生物学功能、亚细胞定位和相互作用蛋白;通过Protein Atlas数据库[11]了解肿瘤相关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及其与肿瘤进展和预后的相关性。处于研一阶段的研究生对于如何在大量生物医学资源中筛选出有效数据尚且陌生。在为每一组成员定好课题后,尽管教师已经提供了一篇关键文献,但是基于此文献的内容,仍然需要研究生查阅更多数据,以实现理解及拓展。此时,研究生迫切需要从数据库中获取相关信息,而教师适时进行“数据库资源利用相关内容”的教学,并引导研究生将理论与实践联系,就能够使其迅速掌握更有效的获取信息的方法。
第六,疑难解答。教师在第一次课为每小组定好课题与文献后,小组内成员按照最终要求进行分工准备。由于研究生刚进入临床和科研,在文献阅读和资料查阅方面仍有不足之处,课后小组成员在讨论和准备时会遇到问题。对此,教师可利用第二次课的四个学时对研究生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一方面,解答研究生的问题,如从哪个方向查阅资料、如何利用某个数据库筛选自己所需的资料、调解部分小组成员之间的矛盾等;另一方面,了解和掌握每个小组的准备进度,确保每组研究生能在第三次课前顺利提交摘要和PPT。
第七,答辩与评审。学生提交摘要,并按A至F的组别顺序进行答辩,每组有10分钟答辩时间,一位成员为答辩人来介绍PPT,10分钟结束后,有5分钟的提问时间,评审教师对小组其余成员进行提问,并根据摘要书写质量、PPT答辩和回答问题的表现进行打分,取平均值为小组成绩。
三、基于模拟研究生学术论坛的“肿瘤生物学研究进展”课程教学成效
(一)研究生层面
“肿瘤生物学研究进展”课程结束后,我校教师通过发放问卷收集研究生对举办模拟研究生论坛教学模式的评价,28名研究生全部参与调查,其中只有1名研究生有参加学术论坛的经历。绝大多数研究生(96.4%)均认可该教学模式,认为通过参加模拟研究生学术论坛,可以了解肿瘤相关科研前沿进展及临床最新治疗手段(92.9%),并较好地锻炼了科研思维(85.7%),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78.6%),自己在文献查阅(96.4%)、科研写作(85.7%)、口语表达(82.1%)等方面都有所进步,更进一步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学会了在遇到一个科学问题时该从哪几方面下手,有助于未来参与科研和临床工作。但是问卷结果也提示,有部分研究生认为在小组合作方面分工不均(35.7%),特别是负责答辩的研究生承担更多,同时有一部分小组成员虽然承担了收集资料的工作,但是态度敷衍,缺乏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教师层面
为了响应新时代对研究生培养的要求,培养既有扎实医学专业技能,又有科研创新能力,更有临床操作技能的复合型医学研究生[12],本次“肿瘤生物学研究进展”课程教学改革在原来专题讲解的基础上,增加了模拟研究生学术论坛的环节,在专题讲解环节抓基础、抓前沿、抓热点;在模拟研究生学术论坛环节抓专业、抓创新、抓互动。在该模式下,将教师的角色从“教授者”转为“引导者”,将研究生的角色从“倾听者”转为“参与者”,同时注重培养研究生主动学习能力和科研创新思维。教师为每小组选定的课题和文献既与专题讲解环节中介绍的肿瘤生物治疗科研前沿相关,又与研究生本身专业相关,可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思维。研究生通过参与模拟学术论坛环节,充分锻炼了科研创新能力。以教师选定的课题与文献作为基础,把摘要撰写和PPT制作任务作为攻克目标,在小组成员不断遇到问题,向教师请求帮助或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研究生收获满满,在文献查阅、科研写作、口语表达等能力培养上有所进步,更重要的是建立了科研思维,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这有助于其未来更好地参与相关研究。
四、结语
在“肿瘤生物学研究进展”课程教学中,通过引入模拟研究生学术论坛的教学模式,极大程度上增加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交流,弥补了传统课程的缺点,符合研究生教学要求,可培养有科研创新能力、有文献阅读能力、有团队协作能力和有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生。然而,教师教学总结和研究生问卷反馈也表明,该教学模式仍存在部分问题需要改进:尽管教师在分组时安排好了每组成员的任务分工,但是有少数小组成员参与意识不强,不能很好地完成自己负责的部分工作,反而增加了小组内其他成员的工作量。为此,笔者将在下次教学中继续完善模拟学术论坛环节的流程,参考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BL)[13-14],增加教师评价(教师对组内每位成员打分)和组内互评(小组内成员对其他成员打分),并将其和答辩评审给分结合起来,计算得出每位研究生的最终成绩,以期提高每位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海燕,彭华.上海市某社区2010—2019年恶性肿瘤发病特征及趋势分析[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22,17(4):365-370.
[2]谢谦,高祥,王祎.腺病毒载体在肿瘤基因治疗和基因疫苗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J].生物医学转化,2021,2(1):83-88,94.
[3]李小青.肿瘤免疫细胞治疗研究进展[J].浙江医学,2022,44(24):2600-2603,2608.
[4]赵婷,赵卿,刘茜,等.肿瘤免疫治疗联合心理干预对进展期胃癌患者的疗效及免疫功能、心理状态和自我效能感的影响[J].贵州医药,2022,46(12):2015-2016.
[5]刘建国,白国辉,吴家媛,等.“学科引领-德智融合-协同育人”三位一体口腔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医学教育,2023,22(1):52-55.
[6]熊晓青,张枫,王觉进,等.“双一流”背景下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探讨[J].科教导刊,2022(36):4-6.
[7]高成德,帅词俊,冯佩,等.双一流背景下依托科研项目的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J].科教导刊,2022(33):27-29.
[8]周毅,王素华.医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开展现状与发展建议[J].包头医学院学报,2022,38(1):65-67,87.
[9]孙翛,李雪玲,平兰兰.基因表达数据处理工具包GEDPT的设计与实现:基于数据库GEO和TCGA[J].河南科学,2023,41(5):635-641.
[10]蒿花,田国祥,耿辉,等.人类基因综合分析数据库GeneCards的应用介绍[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1,13(8):902-906.
[11]郑丽娇,黄洁,彭冬先.基于The Human Protein Atlas和TCGA数据库分析SmuG1在人卵巢癌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J].贵州医药,2019,43(7):1030-1032.
[12]徐晓莉.新时期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探索与实践[J].医学研究生学报,2022,35(12):1233-1236.
[13]李磊,陶维晨,蔡雪,等.基于雨课堂的CBL混合教学在急诊规培医师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3,21(7):24-26.
[14]刘妍,张柯,胡静,等.形成性评价结合CBL在融通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2,14(8):35-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