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论文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论文

16

2024-04-18 10:39:39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深度学习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核心素养培养的背景下,教师要以深度学习为指引,优化数学教学,应用多样的策略,如整合教学内容、精准洞悉学情等,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性,积极探究数学知识,建构良好认知,同时发展多样能力,如数学抽象能力、数学思维能力等,强化核心素养发展效果。基于此,文章依据教师现有教学经验,具体阐述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摘要:深度学习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核心素养培养的背景下,教师要以深度学习为指引,优化数学教学,应用多样的策略,如整合教学内容、精准洞悉学情等,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性,积极探究数学知识,建构良好认知,同时发展多样能力,如数学抽象能力、数学思维能力等,强化核心素养发展效果。基于此,文章依据教师现有教学经验,具体阐述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教学策略

  数学深度学习是以学生为本,联结新旧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地迁移运用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由此把握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方法,建构知识体系,发展高阶思维能力与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数学深度学习具有四大特征:建构反思、问题解决、迁移运用、批判理解[1]。建构反思是指学生运用已有数学认知,分析、评价信息,形成自我认知,重新建构知识基序列。问题解决是指在新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灵活解决数学问题。迁移运用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数学知识内化为综合实践能力。批判理解是指批判地将新知和思想纳入已有认知结构,就各观点建立多元链接。在实施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要以深度学习理念为指引,以深度学习特点为依据,利用教学智慧,应用多样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促使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发展核心素养与高阶思维能力,增强数学学习效果。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应用如下策略,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数学知识。

image.png

  一、整合教学内容,建构知识框架

  深度学习关注学生迁移运用知识。迁移运用知识,是以知识结构为基础的活动[2]。在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数学知识时,教师要站在全局角度,整合教学内容,把握知识点特性及联系,建构较为完善的知识框架,并以此为基础,应用适当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有联系的、整体的数学知识,为迁移运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为例,这是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节内容。在学习该内容之前,学生了解了小数的其他内容,如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减法和乘法。这些内容是学生学习小数除法的基础。同时,数的运算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数学知识。所以,在实施教学时,教师应以生活实际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掌握算理、算法,灵活地进行笔算、口算、估算等,切实发展数学运算能力。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与生活需要,教师确定两大核心内容:“为什么要如此运算”及“怎样进行计算”。这两大核心内容高度概括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与此同时,教师围绕两大核心内容,梳理教材内容,明晰知识框架的具体内容,如算理的思想、算法的学习,引导学生迁移已有认知,积极探究新知内容,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构知识体系。

  二、精准洞悉学情,落实学生悟点

  学生学情是教师实施数学教学的依据。深度学习强调以生为本,关注学生学情[3]。在实施数学教学时,教师要精准洞悉学情,把握学生悟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洞悉学生学情的方式有很多,如课前访谈、课堂观察等。

  以“平均数”为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辨析“平均数”和“平均分”。在本课之前,学生学习了平均分。基于此,教师利用课堂观察法,了解学生学情。具体而言,教师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展示课件内容,如“二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20 cm”“四年级学生在参与劳动活动时,平均每人回收了20个矿泉水瓶”等。立足于此,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大家知道这些数据是什么吗?”在已有认知的作用下,大部分学生提到了“平均数”。教师对此进行赞赏,并追问:“之前,我们学习了平均分。大家知道平均分和平均数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吗?”经过一番思索,学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有的学生提道:“平均分和平均数是一样的。”还有的学生提道:“平均分会产生平均数。”面对学生的不同回答,教师了解学情:大部分学生对平均分有一定的印象,但尚不了解平均数。学生用平均分来认识平均数,但没有清晰地认知平均分。由此,教师明确了学生的悟点——平均分与平均数的联系。之后,教师利用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理清知识点间的联系与区别,建构知识体系,实现深度学习。

  三、紧扣教学目标,巧设学习活动

  在实施数学教学时,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与深度学习特征,设定教学目标,并以此为依据,创设相关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深度学习机会,达成预期目标。

  以“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为例,在整合教学内容,分析学生学情后,教师设定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能口算100以内的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感受同一内容、问题的异同点,掌握问题的解决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系列活动,如演示活动、操作活动、情境活动等,发挥自主性,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掌握数学知识点,发展数学探究能力、运算能力;体验数学问题解决活动,发散思维,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高阶思维发展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积极体验数学活动,自觉利用多样算法,发展数学应用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增强思维的灵活性,提升运算水平。

  依据如此教学目标,教师创设适宜的学习活动。具体而言,教师创设生活情境——“新学期发新书”,并向学生提出问题:“现在我们有40本新数学书。老师从中拿走30本。你可以提出怎样的问题呢?”在问题的作用下,学生积极思维,发现问题,踊跃表述。

  例如,有学生提道:“剩下多少本书?”教师追问:“怎样计算,才能知道剩下了多少本书呢?”学生迁移已有认知,尝试列出减法算式。对此,教师发问:“怎样计算40-30呢?”此时,学生发散思维,回顾数学所学,联想不同方法,并进行尝试。例如,有的学生尝试摆小棒,有的学生则尝试用计算器计算。在学生解决问题后,教师组织验证活动,展示不同方法,引导学生选用适宜方法验证答案。

  这样的学习活动,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数学探究机会,还使学生积极思维,迁移已有认知,使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建构数学认知,发展高阶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数学运算能力等,有利于达到预期目标,增强深度学习效果。

  四、制造认知冲突,注重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过程。认知冲突既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必然,又是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还是学生进行深入探究的支撑。尤其,在认知冲突的作用下,学生会进行批判,产生生成性问题,继而进行深入探究,实现深度学习。所以,在实施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把握师生互动过程,围绕教学内容及学生学情,启发、引导学生,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深入探究。

  以“认识小数”为例,在学生了解小数后,教师组织“百变的0.2”活动。在组织活动时,教师向学生提出任务:“请大家和小组成员合作交流,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表达0.2。如0.1+0.1=0.2。”在此任务的驱动下,大部分学生走进合作小组中,同时迁移已有认知,使用不同的方式表达0.2。同时,在合作过程中,学生提出不同的表达方式,碰撞思维,深入探究,逐步达成统一认知。在规定的时间结束后,教师随机选择小组,让小组派出代表描述不同的表达方式。小组代表展现不同的表达方式,如“0+0.2=0.2。1×0.2=0.2。2÷10=0.2。”教师就此进行肯定,并继续引导:“有没有小组使用了比较的方式进行表达?”在教师的如此引导下,学生继续思维,迁移已有认知,探寻其他表达方式,并与小组成员交流。在交流后,学生毛遂自荐,展现相关的表达方式。例如,学生代表提出:“它是大于0.1、小于0.3的数。”教师把握时机,制造认知冲突:“大于0.1,小于0.3的数有很多,如0.11、0.111等。你是怎样看这些数的?”在认知冲突的作用下,学生发散思维,完善表达方式。

  由此可见,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把握师生互动时机,不断创设探究活动,制造认知冲突,能够切实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迁移已有认知,思考、解决问题,强化数学认知,加深对所学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还自然而然地锻炼了深度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增强了深度学习效果。

  五、经历深度学习,建构意义理解

  建构意义理解是深度学习的重头戏[4]。深度学习过程正是学生建构意义理解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发挥自主性,积极思维,利用适宜的方式,解决相关问题,锻炼多样能力,增强深度学习效果。对此,在实施数学教学时,教师要立足教学需要,引导学生经历深度学习过程。

  以“小数的意义”为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建立计数单位与小数、计数单位、整数之间的联系,这是学生建构意义理解的基础。于是,在课堂上,教师围绕不同内容,使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经历深度学习过程。例如,在引导学生探究“小数与整数联系”时,教师在黑板上板书“1”,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将‘1’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可以得到哪些数?”在问题的作用下,学生进行数学计算,得出结果。之后,教师随机选择学生代表,鼓励他们展现探究结果。在学生展现探究结果时,教师继续板书,在黑板上呈现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在直观的数学模型的助力下,学生了解了整数之间的联系。之后,教师按照如此方式,提出任务:“请大家思考问题,将‘1’缩小至原来的1/10、1/100、1/1000……可以得到哪些数?试着模仿老师的做法,建立数学模型,展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此任务的驱使下,学生积极思维,认真进行数学运算,同时建立数学模型。在完成任务后,学生毛遂自荐,呈现自己的数学模型。教师则结合不同的数学模型,引导学生思考:“‘1’是否可以无限地扩大或缩小?”学生迁移课堂认知,给出肯定回答。教师及时进行总结,促使学生强化认知,把握小数与整数之间的关系。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经历了数学思考、数学建模过程,掌握了数学知识,理解了数的无限大、小,加深了对计数单位核心要素的理解,还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建模能力等,增强了深度学习效果。

image.png

  六、解决生活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深度学习的最终目标[5]。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发挥思维作用,迁移已有认知,分析、思考,理清思路,继而进行数学运算,获得问题的答案。学生可以在加深对所学理解的同时,锻炼思维能力、数学运算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积累生活经验,为体验现实生活做好准备。对此,在实施数学教学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情与生活需要,设计生活化问题,使学生学以致用。

  以“扇形统计图”为例,在课堂上,学生体验多样活动,认识了扇形统计图,掌握了绘制扇形统计图的方法。教师尊重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生活化问题,如“为使课后服务期间同学们能进行大量阅读,本班选购了一批图书,将它们置于书架上。请大家利用课后时间整理图书,了解种类及数量,绘制统计表和扇形统计图,并据此提出数学问题,自主解决。”此问题具有生活性,很容易将学生带入现实生活中。在体验现实生活时,大部分学生迁移数学认知,获取数据,绘制统计表和扇形统计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学以致用,增强数学认知。同时,不少学生因此锻炼信息收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提升了数学学习水平。

  七、结束语

  总而言之,学生深度学习数学,可以在实现意义建构的同时,发展核心素养和高阶思维能力,增强数学学习效果。所以,在实施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深度学习理念,并以深度学习为工具,联系教学内容,应用多样策略,如整合教学内容,建构知识框架;精准洞悉学情,落实学生悟点等,为学生提供深度学习机会,使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实现意义建构,发展核心素养与高阶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雪玲.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2(21):189-190.

  [2]吴艳萍.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J].数学大世界,2022(5):38-40.

  [3]郭世倩.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2.

  [4]刘东霞.浅谈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实践探索[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2(1):165-167.

  [5]陈洁.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样态[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2):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