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评价体系下的地理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论文

2024-04-18 10:15:34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高中地理的高考评价体系以提升高中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为目标。文章以高考评价体系为导向,结合实践,从重构内容、制订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及评价四方面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摘要:高中地理的高考评价体系以提升高中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为目标。文章以高考评价体系为导向,结合实践,从重构内容、制订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及评价四方面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关键词: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高考评价体系
高中地理高考评价体系在考查目标上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为主,在评价体系上突出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和导向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要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一、高考评价体系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高中地理评价体系是围绕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来确定的。高中地理教学的核心素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能力、区域认知、地理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将地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因此,
重视学生地理知识活用是高中地理教学的目标。
地理学科的主要特征是和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太阳、地球、大气,还是人口变化、工农业发展,都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通过地理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关注社会,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符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
高中地理教学不仅要学习地理知识,还要针对社会生活现象进行思考。走进生活,通过社会实践去观察生活,具备环保意识,以此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地理高考评价体系突出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和导向教学来督促教学方式改变。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大单元特征
为更好贯彻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目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在教学内容上做了改革与完善,采用大单元形式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大单元教学的特点是根据学生特点和课程标准来确定教学内容主题,安排与主题相关的内容,对内容进行分析、整合、重组和开发,使教学内容具有学科逻辑,形成一个整体,教师以教学主题为线索展开连续课时的教学。
大单元之所以“大”,第一是因为教学内容增多,大单元教学将有内在联系的内容进行跨单元组合。例如,在自然灾害大单元中,不仅对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做了介绍,也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融入其中。第二是开阔了学生视野,在教学中采取从宏观到微观的方式,层层深入,将学生从自然观引入自己的生活环境中,让学生切身感受。第三是教学课时延长,大单元教学需要多课时连续进行,使每个单元内容具有整体性,避免知识碎片化。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上的水”单元,从地球上的水到海水运动,再到水资源的合理运用,最后让学生研究如何解决阿拉伯缺水问题。根据“水”这个主题,从地球上的水循环这个大概念,过渡到海水运动自然现象,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水虽然丰富,但占比较多的是海水,人类生活需要的水资源有限,需要合理运用,以此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最后,用南极冰块水解决沙特阿拉伯缺水问题,需要结合多方面地理常识,包括太阳影响、大气影响,通过对与水相关的地理知识的整合和重组,督促学生用全面、科学的观念思考环境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采用多种形式考查学生知识运用能力,每个大单元小节教学都有“活动”小栏目,主要是通过课后探讨巩固所学地理知识,采用的方式也灵活多样。例如,在“常见天气系统”中,通过《水浒》描述片段,让学生对照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分析是冷锋过境,还是暖锋过境?哪些是过境前?哪些是过境后?从文字中还能预测怎样的天气?将小说和地理相结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将知识普及和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动手能力进行有机融合,使学生通过生活现象理解书本知识,用书本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促进学生关注环境,具备社会责任感,树立道德观。大单元教学也改进了教学方式,它不再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通过地理知识去思考生活。
三、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以“人口”单元为例
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设计需要从重构大单元内容、制订大单元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进行大单元评价四方面来进行。
1.重构大单元内容
重构大单元内容要以当地生活为前提。例如,高中一年级必修二“人口”单元,主要内容是人口分布、人口迁移、人口容量,由人口问题研究农民工问题。人口问题高中生比较熟悉,他们的家庭可能就是人口迁移。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构建大单元教学内容,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例如,人口输出所在地要将重点放在人口分布的自然环境和人口迁移的推力因素方面,人口输入所在地要将重点放在人口迁移的拉力因素方面。
2.制订大单元教学目标
大单元教学目标的制订要以核心素养为前提,核心素养要求中的区域认知,可以通过“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了解自然因素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对地球不同区域特征进行探讨,可以联系我国西北和沿海的环境因素、气候因素以及水源进行分析。
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可以结合我国不同地区的环境特征、气候特征,来探讨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特征。例如,为什么历代西北战争频发,长江以南地区相对稳定,并且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更加发达?其实与不同的区域环境形成的不同人文有一定关系。探讨人文因素时,还要联系上册教学内容,如地貌、植被与土壤等,分析我国人口迁移原因。
人文因素分析可以联系历史、语文等课程内容。例如,北宋时期我国引进占城稻,南宋诗词很多就是表现江南的农耕生活,以此来说明地域环境对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可以从人口迁移带来的各种社会影响进行分析,针对课文中所列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进行对比,找到协调方式。
地理实践能力可以组织学生调查自己所在地的人口容量情况、人口迁移现状,调查当地农民工工作情况以及农村现状,通过对比,分析农民工现象。
3.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可以分为课时内容安排和问题设计两部分。
一是课时安排。“人口”一共有三节,可以分五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人口分布”,通过阅读教学资料,了解人口分布规律,通过读图形式了解人口密度地区的特点,了解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各是哪些国家,这些国家的经济、工农业发展情况。通过中国地图,了解我国人口稠密区是哪些省份,目前主要的经济状况。
第二课时主要学习“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通过阅读教材资料,利用已经掌握的地理知识解释人口聚集需要的地理条件。通过观看关于南北极和沙漠的影像资料,思考这些地区无人居住的地理因素。通过读图了解适宜人口居住的中低纬度的确切数据。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维度数据,再结合其他学科内容分析中低纬度的农作物特点和水源情况。
人文因素方面要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传统产业,农业以种植什么作物为主,工业是轻工业还是重工业,或者是资源型城市。让学生分析家乡的产业发展现状,了解人文因素对人口居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学“胡焕庸线”,学习胡焕庸善于钻研的品德。
第三课时“人口迁移”,让学生通过自身生活理解人口迁移的含义。当前,部分高中生本身也是人口迁移的一分子。他们之中,很多父母从家乡前往外地工作,也有的高中生家在农村,因为读书离开家乡。让学生通过自身经历了解人口迁移的原因,通过自身经历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以及人口迁移对生活的影响。可以通过视频感受人口迁移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例如,春节期间父母外出,孩子依依不舍;节假日结束时,父母给外出的儿女后备箱塞满土特产。
第四课时学习人口容量,教师要准备相关材料进行辅助教学。如人口过于密集地区出现的房价、交通问题,以及当代农村空心化问题,通过视频、新闻报道等形式,让学生观看、阅读,让学生分析人口容量对生活的影响。例如,大量青年人聚集的城市竞争激烈,房价交通对生活的影响。广大农村地区出现青年一代外出,老年人无法完成很多农业活动等现象。
第五课时主要组织学生讨论农民工问题,了解本地农民工外出原因,以及他们在城市的生活工作状况,要结合人口迁移的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进行分析。
二是问题设计。大单元教学的问题设计要根据大单元内容,找到核心问题,根据核心问题设计重要问题。“人口”这一单元的核心问题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因此,设计重要问题要围绕这一核心进行。
在人口分布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读图回答问题:适合人类居住的因素有哪些?让学生了解人类居住需要中低纬度的地理环境和水源;再通过自身生活环境分析,了解传统农业和工业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在学习“人口迁移”时,可以根据自己生活的环境提出问题:你的家乡自然因素是怎样的?人文因素有什么特点?人们为什么要迁移?高中生对自己生活环境已经有确切了解,可以根据生活经验总结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通过自己家庭生活总结人口迁移的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
在学习“人口容量”时,要让学生去收集自己生活所在地的外来人口数据以及农村迁出人口数据,以实践活动为主。
4.进行大单元评价
大单元评价不仅要考核知识掌握情况,更要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人口”大单元教学评价考核,可以让学生写一份关于当地农民工的报告,因为农民工身上集中了人口分布因素和人口迁移因素两大特点,要求学生去采访或者根据自己家庭情况,提交一份关于本地农民工外出原因、在城市生活的详细报告,将学习内容融合到报告中进行考核。
高考评价体系下的地理大单元教学,教师要善于用现实问题进行导向教学,利用地理知识,综合社会新闻、历史和语文知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去思考,去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梁珂.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的策略探究[J].文理导航(上旬),2023(6):61-63.
[2]鞠婷,谭华云,赵颖洁.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地理单元教学设计—以“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13):48-51.
[3]汪艳英.核心素养指向下的高中地理大单元整体学习探究[J].地理教育,2023(S1):141-1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