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护生心理韧性水平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论文

2024-04-18 10:05:06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文章在阐述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概述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某高职院校的护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高职护生心理韧性水平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结果显示,高职护生心理韧性水平与所采取的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且心理韧性水平是影响高职护生应对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摘要:文章在阐述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概述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某高职院校的护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高职护生心理韧性水平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结果显示,高职护生心理韧性水平与所采取的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且心理韧性水平是影响高职护生应对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心理韧性;应对方式;高职护生
心理韧性,也叫心理弹性、复原力、抗逆力等,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面临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重大生活压力时具有良好的适应状态,是一个人实现挫折反弹、良好应对压力环境的积极品质,也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和素质的表现。
高职护生是一类比较特殊的受教育群体,其年龄小、起点低、基础差,加之培养周期长、课程紧,导致他们的学习压力不断增加。如何培养高职护生应对学习和挫折的心理韧性,让他们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是当前职业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有研究显示,提高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应对学业方面的压力,从而使他们能够积极地投入学习,提高学业成绩。本文旨在分析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和应对方式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为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在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中,学生常常需要应对工作与学习带来的双重压力。因此,提升护生的心理韧性水平及引导其采用适当的应对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保持适度的心理韧性水平可以使个体更容易克服挫折和困难,并且能够有效预防和缓解情绪问题。尽管有部分学者前期对于影响心理韧性水平的相关因素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进一步解析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从而提高护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工作效率,仍然是值得探索的方向。
本研究旨在深入调查研究某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并探讨高职护生心理韧性水平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制定相关的心理健康干预措施提供参考。具体来说,本研究将以量化和定性的方法收集并分析数据,以确定高职护生心理韧性水平的现状,并透过研究结果,发现不同水平的心理韧性是如何影响应对方式的,从而为调节护生的心理韧性水平,合理采用有效应对技巧提供指导。
二、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概述
(一)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作为一种生命力和调节功能,又称“苦难中的活力”,是人们在生命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心理韧性的结构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即自我效能感、处理应对能力、社会支持和健康生活方式[1]。心理韧性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一方面,它是一种情绪调节的过程,涉及认知、生理和行为的关系;另一方面,心理韧性涉及环境和自我间复杂的交互作用。
(二)应对方式
德国心理学家帕特里克·本德提出了应对方式理论,他认为人们在面对困境时以五种不同的方式来应对,即避免、逃避、反抗、投机实用和修正。实用主义的代表就是投机的应对方式,人们采取这种方式时,他们可能会尝试“减(抑制情绪)、调(情绪调节)、老(避免成为情绪的受害者)”三个模式,以应对正在面临的困境。
三、相关文献回顾
已有多篇文献表明,心理韧性是护生应对不同环境压力的重要能力,可以有效提升护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帮助他们以更积极、坚持的姿态对待自己的工作和生活[2-6]。托马斯·霍尔在《心理韧性:历史、理论和研究》一书中指出,心理韧性的应用可以在各个层面上改善护生的调节能力。杰尼斯和查维特发现,心理韧性在应对高度应激情形时尤其重要。卡特尔·怀特也报道了心理韧性与护生运用有效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其发现,高心理韧性者更容易使用技巧等应对方式处理困境。蒂尔等报道,心理韧性还可以有效缓解护生的职业压力。此外,王新岱在《护理心理学》中指出,护生的心理韧性水平可以影响他们对困难情况的应对方式。基于上述文献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职护生心理韧性水平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不同水平的心理韧性是如何影响应对方式的,以及实施应对策略的有效性。
四、研究方法
第一,样本。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以某高职院校的护生为研究对象,共收集调查问卷450份,有效样本为420份。其中包括城镇护生246人,农村护生174人;外向性格护生317人,内向性格护生103人。本次调查问卷在性格方面采用安克雷奇青少年版人格问卷,该问卷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人格评估问卷,可测量五个核心维度的人格特征,包括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在此次面向高职护生的研究中,可以使用该问卷评估护生的人格特征,主要分为外向性格护生和内向性格护生。
第二,研究变量。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对心理韧性水平和应对方式进行测量,研究变量分为两部分,即实证变量(心理韧性水平)和自变量(应对方式)。
第三,数据收集。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收集数据共分为三步。①向护生发放《心理韧性水平测量表》(CPRS),测量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本研究采用董旭婷等编制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量表内容包括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这五个维度,共27项,每项均以5分为满分,得分愈高,表明护生心理韧性水平愈高。此量表的克朗巴哈系数为0.84,信度与结构效度均较好。②向学生发放《应对方式量表》,测量学生面对困境采取的应对方式。本研究使用马静、马丽丽等编写的简单应付方法量表,分为正面及负面回应两个层面,共20项,分别对正面及负面回应维度进行评分,并根据两项中得分最高的一项作出反应。总量表、积极应对分量表、负面应对分量表的克朗巴哈系数分别为0.89、0.88、0.79,信度与结构效度均较好。③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学生的基本信息。
第四,数据分析。本研究采用SPSS 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用平均标准差(±s)表示测量结果,并用t检验和单因子变异数进行显著性检验。利用t检验和ANOVA检验相结合的方式检验心理韧性水平及应对方式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测心理韧性水平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用多元回归分析检验心理韧性水平对应对方式的影响。
五、研究结果
(一)高职护生心理韧性水平调查结果
高职护生的心理韧性得分为84.01±9.28分,情绪控制得分最高,为17.74±3.60分;积极认知评分最低,评分为15.19+3.26分,具体如表1所示。
本研究采用t检验和ANOVA检验,检验了不同性格、生源地及是否独生子女等因素对高职护生心理韧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性格的高职护生仅在积极认知方面有显著差异,且外向性格护生的积极认知程度高于内向性格护生;是否为独生子女在情绪控制上存在显著差异,非独生子女的情感控制力明显高于独生子女。另外,在对不同生源地因素进行的单变量分析中,t检验结果显示,不同生源地护生的心理韧性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如表2、表3、表4所示。
(二)高职护生应对方式调查结果
高职护生应对方式的平均得分为34.82±7.79分;积极应对的得分为7—54分,平均得分为23.40±5.40分;消极应对的得分为0—26分,平均得分为10.26±4.99分。单因子变异数分析发现,外向性格护生在消极应对得分和应对总分上显著高于内向性格护生,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非独生子女护生在消极应对、积极应对、应对总分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独生子女护生,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
(三)高职护生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在控制不同性格和是否独生子女的影响后,高职护生心理韧性总分与简易应对方式中的积极应对因子呈正相关(r=0.227,P<0.05),与消极应对因子呈负相关(r=-0.320,P<0.05)。心理韧性水平与所采取的应对方式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791,表明学生心理韧性水平与采取的应对方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随着护生心理韧性水平的提高,他们对主动积极、消极逃避两种应对方式的选择也都有相应的变化:选择主动积极应对方式的可能性显著提高,而选择消极逃避、抗拒应对方式的可能性显著下降。此外,对实时应对策略的使用也有所不同,高心理韧性者更容易使用技巧等应对方式处理困境。
六、讨论
(一)高职护生心理韧性情况分析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高职护生的心理韧性条目均分为3.12±0.35分,总分为84.01±9.28分,处于中等水平。与张振桐等研究得出的护理本科生心理韧性总分(94.15±8.75分)相比,高职护生的心理韧性总分较低。这可能是由护理本科生、研究生人数增多,高职护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增大等因素导致的。这些因素不仅会影响高职护生的实习质量,而且可能对其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提高高职护生的心理韧性水平和自我情绪管理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困境,对于促进其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7]。
在心理韧性的各维度中,目标专注是指在逆境中坚持自己的既定目标,通过规划解决问题;人际协助是指通过积极的社会关系寻求帮助或发泄负面情绪;家庭支持是指家庭成员在困难时期的尊重、宽容和支持态度;情绪控制是指在逆境中调节和调整情绪波动和悲观情绪;而积极认知是指辩证的观点和对逆境的乐观态度。此次关于高职护生心理韧性的研究中,最高分是积极认知(3.82±0.79分),而最低分是人际协助(2.80±0.60分)。其他研究发现[8],心理韧性是护生受到创伤后成长的保护因素,即他们在经历公共卫生事件后,可能会对美好生活产生向往,并促进自身心理健康发展。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高职护生的心理韧性水平与其家庭支持总分及各维度,以及积极应对方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而与负面应对方式之间存在明显的负向关系。也就是说,心理韧性水平高的护生在家庭支持及各维度、积极应对方式方面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心理韧性水平低的护生,而在负面应对维度上的得分则明显低于心理韧性水平低的护生。另外,心理韧性水平较高的高职护生更擅长运用各种途径获取家庭支持,并运用这些帮助自己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本研究发现,高职护生心理韧性水平与所采取的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且心理韧性水平是影响高职护生应对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不同水平的心理韧性中,可以发现护生会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选择主动积极方式的概率会随心理韧性的提高而显著提升,而选择消极逃避、抗拒方式的概率则显著降低。此外,本研究发现,高心理韧性者使用合适应对技巧的机会更大,能够更好地处理困境,从而进行心理调适。该研究结果与其他文献研究结果相符。如卡特尔的研究发现,心理韧性与护生运用有效应对方式之间有关联,证实了本研究的结果。此外,格莫泽指出,心理韧性可以帮助护生有效应对困境,缓解职业压力,这也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
(二)高职护生的应对方式及对心理韧性的影响
研究表明,心理韧性的高分或低分仅代表个人当前的水平,其发展是一个终生的过程。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促进积极特质的发展是增强心理韧性的关键。关于心理韧性的研究倾向于强调释放个人潜力的重要性,从而使个体能够在应对逆境时不断激发自己的潜力,实现自我超越[9-10]。因此,在心理韧性的研究中,更强调挖掘个体的内在潜能,使其在面对挑战时不断挖掘自身潜能,超越个人能力。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增强个人的心理韧性,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压力,并取得更大的成就。有研究发现[11],不同的应对机制会影响压力症状,甚至导致创伤事件后心理健康发展受限的不利结果。有研究结果表明[12],医护人员的焦虑和抑郁评分与积极的应对机制呈负相关,与消极的应对机制呈正相关。在保护个体心理韧性因素方面,父母的关心和支持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家长营造温馨、和谐、有凝聚力的家庭环境,为护生提供更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资源。这样,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适应复杂的现代社会环境,从而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有研究发现,校内专业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也能有效提升护生的心理韧性水平。因此,笔者建议教师将医护人员的感人故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融入护理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过程,树立模范人物,从而促进护生成长。此外,学校可根据不同护生的情况,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和技术支持方法,实现心理咨询的个性化和细化,这有助于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提升他们的心理韧性水平。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护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潜能,提高他们在职业发展和个人生活中的综合素质,从而为医疗行业培养更多优秀的护理人才。
七、结语
本研究成果表明,高职护生心理韧性水平与应对方式之间存在一定关系,使用适时的应对技巧能够有效降低护生对压力的敏感性,从而使其能够调节情绪、保护自己。本研究结果可帮助护生改善心理健康情况,并为未来的心理韧性水平及应对方式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与启示。
尽管本研究结果对于提升高职护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学习和职业发展压力具有极高的实践价值,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和值得改进的地方。为更好地开展后续研究,本研究应该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增加样本的多样性,以获得更为全面和精确的结果。此外,本研究虽然分析出了高职护生心理韧性水平与应对方式之间的相关性,但并未明确研究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影响机制,也没有涉及学生身高、体重等生理学因素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可以将这些因素作为干扰因素,进一步探究心理韧性水平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此外,也可以尝试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和不同性别的护生进行研究,以深入探讨高职护生心理韧性水平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未来的研究可以建立在本研究的基础上,将心理韧性水平作为研究对象,开展更多元化的研究,从而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更有效的应对方式。
参考文献:
[1]董旭婷,李正姐,孙敏,等.高职护生心理韧性水平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2,13(21):19-21.
[2]马静,马丽丽,叶金婵,等.中老年宫颈癌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心理韧性、症状群和生活质量水平现状及相关性研究[J].重庆医学,2023,52(3):477-480.
[3]练炳忠.大学生体育锻炼对抑郁水平的影响: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作用[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22.
[4]潘瑞丽,马千惠,徐燕,等.希望水平在晚期肺癌患者抑郁状态与心理韧性中的中介效应[J].基础医学与临床,2022,42(2):291-295.
[5]彭怡菡.高职学生心理韧性研究综述[J].西部素质教育,2024,10(1):110-113,140.
[6]李艳艳,张勇,张会杰.抑郁症患者心理韧性水平与血清BDNF、IL-6水平的相关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29(1):18-22.
[7]戴娟.集体心理干预对肾移植术后病人心理韧性水平的影响[J].循证护理,2019,5(4):357-360.
[8]茅飞珠.通过提高心理韧性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对三明市领导干部的抽样调查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8(9):57-58.
[9]谢勇琼,高金姣.自我效能、家庭关怀及应对方式对2型糖尿病足患者心理韧性水平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2018,17(4):2-4.
[10]甘良梅.留守经历对高职生心理韧性及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9(2):87-89.
[11]任颖.高职护生正念与学业拖延的关系:心理资本和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D].济南:山东大学,2022.
[12]郑梅钦.团体心理辅导对高职护生人际交往的干预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9):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