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研究进展论文

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研究进展论文

94

2024-04-17 15:44:36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文章首先对电子健康素养进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研究现状,接着阐述了大学生 电子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

  摘要 : 文章首先对电子健康素养进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研究现状,接着阐述了大学生 电子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最后论述了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的干预方式与提升策略。

  关键词 : 电子健康素养;大学生;健康教育

  随着“健康中国 2030”战略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电子健康信息资源日渐丰富,互联网作为一个丰富的 信息数据库,能够提供大量与医疗保健、疾病治疗相 关的信息及功能服务,已成为目前大学生搜寻健康信 息的重要工具之一。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 事业发展的主力军 , 同时也是传播知识能力较强、影 响力更高的健康使者,因此掌握在网络上搜索辨别并 运用正确健康信息的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 。然而,大 学生对电子健康技术的应用及网络健康信息的运用 等,均会受到其电子健康素养水平的制约[1] 。因此,本 研究将对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影 响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与 提升对策,以期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水 平提供参考 , 从而促进全民电子健康素养的提升,助 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2]。

  一 、 电子健康素养概述

  电子健康素养概念最早在 2006 年由诺尔曼(Nor- man)等[3]提出,并将其定义为从电子资源中检索、发现、 理解和评估健康信息, 并将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处理 或解决健康问题方面的能力。同时,提出了百合模型, 将电子健康素养划分为 6 种核心素养:①传统素养; ②信息素养;③媒介素养;④健康素养;⑤科学素养; ⑥计算机素养。随后,博迪(Bodie)和杜塔(Dutta)[4]将电 子健康素养的概念具体化,认为电子健康素养不仅指 能够在网络上搜索健康信息,也指能够理解健康信息, 评估健康信息的准确性,辨别网站质量及使用健康信 息做出正确决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诺尔曼[5]基 于 Web2.0 时代将电子健康素养的概念扩大为“使用健 康信息和移动技术的基本技能组合”;陈希文(Chan C V)等[6]将电子健康素养定义为“与电子健康技术进行有 效交互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 如搜索健康信息的能力”。 电子健康素养不再仅是个人的认知过程,同时受 到了个体和技术的相互作用影响。后续的研究中,学者 在定义电子健康素养时考虑到了社会因素, 认为电子 健康素养是指考虑到动态的和特定环境的个人和社 会因素,利用数字技术获取、理解、评估、交流有用的 健康信息,以维持或改善整个生命周期的生活质量的 能力[7-8]。作为大健康时代数字领域的关键概念,电子健 康素养的概念和内涵仍随着环境的变化处于动态发展 阶段。然而,目前最广为人知的电子健康素养概念仍是 诺尔曼等提出的。

E3E8FE98-0D15-4fb8-B8F0-1142A3DD6AFC.png

  二 、 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研究现状

  (一)国外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现状

  国外对电子健康素养的研究比较早 , 斯蒂芬斯 (Stellefson)等[9]通过对大量综述文献进行研究,认为许 多大学生缺乏电子健康素养,获取和评价健康信息的 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大学生应该得到更多的指 导来提升总体健康素养 。帕克(Park)等[10]在韩国的大 学生中开展电子健康素养调查,了解到大学生认为做 出健康方面的决策需要依靠互联网,这是非常有帮助 的工具,而且能够从互联网中获取健康信息资源是非 常重要的 。萨瑞(Sareh Dashti)等[11]评估了马什哈德医 科大学学生的电子健康素养水平,发现大学生识别有 用网站和区分高质量、低质量信息来源的能力相对较 低 。金友善(Sisook Kim RN)等[12]调查了韩国护理专业 学生的电子健康素养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该研 究中的护理专业学生评估互联网上发现的健康信息 和识别质量的能力较差。

  (二)国内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现状

  国内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 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研究方向集中在现状调查、影响 因素及对策干预。沈菲飞[13]对大学生开展调查,发现大部分高校学生认为互联网上的健康信息对自己进行 健康决策有帮助,相较于能否甄别网络上健康信息的 来源或信息的真假,其更重视自己是否拥有通过互联 网获取健康资源的能力 。王思思[14]对杭州高校学生进 行调查,发现其电子健康素养的具备率只有 21.5%,其 中医学类学生电子健康素养的具备率是 25.4% 。还有 研究显示,9 809 名在校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量表总均 分为 28.47±5.79 分,低于合格标准。这种情况可能与学 生对网络健康资源的信任度及关注度不高有关[15]。

  概言之,目前国内外大学生的电子健康素养水平 尚不理想,利用网络健康信息的能力亟须加强 。 国内 外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在不同方面有差异,但存在网 络健康信息甄别能力低的共性问题。互联网已成为大 学生搜索健康信息的重要工具之一,但网络健康信息 繁杂,导致大学生难以做出评判。为此,应从社会层面 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权威网络健康信息, 同时学校要 开展健康教育等,以此提高大学生健康信息评判能力, 提升其电子健康素养水平。

4AE0BD1B-DCC5-431d-BCC7-AD78BC3BC158.png

  三 、 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

  (一)人 口 学因素

  1.家长文化程度。研究表明,文化程度高的家庭更 注重对学生个体身心健康的全面培养,会促使大学生 形成自我学习意识 。具体来说,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 下水平的家长对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能力培养的关 心程度 , 相较于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上的家长要低。 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会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工具获得 健康保健常识,会花费时间、精力指导学生正确认识 电子健康信息,实现对健康生活的正向影响[16]。

  2.生源地。与生源地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相比,城镇 学生的电子健康素养水平较高[17],这与孙晨鸣等[18] 的 研究结果一致 。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城市和农村之 间经济 、卫生水平发展有差异且信息传播途径不同, 城镇学生能够更早地接触到电子设备,享有更多的社 会支持,获得更多的网络信息资源,评判及运用网络 健康资源的能力相对较强,这些客观原因促使大学生 的电子健康素养水平较高。低收入环境下信息通信技 术的利用率较低,卫生信息的可及性差,也可能会影 响大学生的电子健康素养[19]。

  3.专业 。专业对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的影响已成 为一个争议话题 。虽然有研究表明,医学生的电子健 康素养水平与非医学生相比无显著差异,但也有研究 发现,医学专业的学生更关注自己的健康,经常获取健康信息,表现出更好的电子健康素养,并拥有积极 的健康生活方式[20] 。这说明医学相关专业大学生在校 期间通过学习专业课,能够主动接受更多的健康相关 知识,对健康问题更重视,健康意识的可塑性强,善于 运用健康知识进行自我健康管理。

  (二)心理认知因素

  1.自我效能。张筱晗[21]研究发现,高职医学生在使 用电子健康信息时的自我效能感越强,其电子健康素 养水平越高,如医学院的学生接受过专业化、系统化 的培训,都会在课上与课下提高自我效能,这些研究 结果与国美娥等[22] 的研究结果相似 。高自我效能感的 个体,在查找网络健康信息时会更加自信,同时网络 健康信息判断及决策能力也会更高[23]。因此,可通过改 善大学生自我效能,间接提高其电子健康素养。

  2.学习压力 。大学生的电子健康素养水平受学习 压力影响,学习压力大的学生将主要精力投入日常的 文化课知识学习,业余时间较少,因此他们在电子健 康素养方面的得分较低[24]。整体来说,我国多数大学生 因为年轻,自觉身体状况良好,会将更多精力放在学 习上,没有时间关注健康生活方式,尤其是学习压力 大的学生心理负担更重,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 更多,对健康信息关注不足[25]。

  (三)自身行为因素

  1.健康行为与自评健康状况。个体健康行为对大学 生电子健康素养水平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 。研究表 明,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定期吃早餐和主动寻求健康知 识,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的提升。身体状况 可显著正向预测电子健康素养水平,研究结果显示,自 评健康状况较好和比较关心自我健康的大学生电子健 康素养评分较高[26]。自我健康关注度较高者的健康意识 更强,对健康的追求促使他们主动地从不同渠道寻求 科学健康的知识,进而提升了电子健康素养水平。

  2.上网时长。韩国一项对护生的研究发现,大多数 护生的互联网使用时间超过 10 年, 电子健康素养水 平随互联网使用时间的增加而上升 。国内一项研究显 示,大学生的日均上网时长也会影响电子健康素养水 平,每日平均上网时长 3 至 7 小时的大学生,其电子 健康素养高于日均上网时长超过 7 小时者[27] 。这可能 是因为电子健康素养较高的大学生能够正确利用网 络技术作为搜索健康内容的工具,准确识别电子信息 的利弊,充分获取并运用健康信息,且心理保健意识 也较强,因此能够合理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长。

  ( 四)社会环境因素

  1.院校类型。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大学生电子健康 素养的得分普遍高于非医学院校大学生,但是省属重 点大学、普通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得分无显 著差异 。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医学生接受过相关 教育, 能很好地提高健康关注度 , 提升自身获取、评 价、实践健康信息的能力 。这提示高校在未来课程设 置中,要融入网络健康知识、网络健康信息获取渠道 等内容,促进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水平的提升。

  2.网络环境。伊朗的一项调查显示,该国大学生电 子健康素养水平分数低于 2012 年对中国六年级学生 进行的一项研究所得出的电子健康水平分数,分析存 在差异的原因 , 可能是中国有可信赖的健康信息来 源 。大学生具备在网络上搜索健康信息的能力,但难 以辨别健康信息的真假 。 因此,相关部门构建网络健 康信息权威网站,把控好网络健康信息来源,是提升 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 、 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的干预方式与提升策略

  (一)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的干预方式

  1.普遍采用“ 线上+ 线下”的干预方式 。从研究结 果可知,大学生的电子健康素养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 个体的健康状况,同时从上述的研究现状及影响因素 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大学生群体的电子健康素养仍 有待提高。对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的普遍干预多采用 线上与线下面对面相结合的干预方法,应注重加强大 学生电子健康素养培训 , 充分使用专业的健康网站, 以促使大学生获取正确的电子健康信息,具备能够独 立评估健康信息真伪的能力,以便其在实际生活中加 以应用 。参加干预的指导团队应由专业医生、护士及 营养师等组成,选取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检验 干预方式的成效,做好及时调整,以强化大学生电子 健康素养干预方式的有效性[28]。

  2.设置针对性强的干预培训课程。值得注意的是, 在选取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的干预方式时,需要设置 具有针对性的干预目标并设计干预内容 。例如,针对 网络获得健康信息的可靠性、科学性的评估能力培养 目标,可以设计三类培训课程:一类课程要指导大学 生对医疗、健康网站进行搜索,确定哪些网站提供的 健康信息可以使用,并进行网络医学网站的举例和分 类,通过清晰的介绍,帮助大学生提升获取、理解与评 估电子健康信息的能力;一类课程要指导大学生提升 电子健康信息应用能力,如可以引导学生分组在电子健康网站与医生进行问答,组内成员讨论、总结,通过 营养与健康相关问题的对答,提升大学生应用电子健 康信息的素养;一类课程要指导大学生将与电子健康 素养有关的阅读、应用与日常的个人锻炼、生活方式 有机结合,真正做到让大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 与日常生活实践活动进行融合,促进身心健康。

  3.对电子健康素养理论和干预研究的建议 。大学 生电子健康素养的干预需要多方形成合力,干预方式 的设计应考虑大学生灵活应用电子健康信息的技能、 能力方面,以便更好地推动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提升 目标的实现, 而干预方式需要结合互联网环境的变 化,因地制宜地对干预方式进行完善、检验。研究建议 如下:一是国家政府及医院应对高质量网站进行干 预,严格控制和监督专业健康、医疗网站的信息输出, 避免错误、不良、恶意电子健康信息的引导;二是国家 层面针对电子健康素养的评估建立统一的标准,以便 指导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能力培育;三是重视对电子 健康素养测量工具的研发,建立与之对应的交互式网 站,便于大学生实操应用能力的提高;四是加强对国 内外研究电子健康素养的理论学习,为高校教师研究 干预方式提供理论和模型的支持,加强高校教师专业 化学习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素质;五是不 断开发完善大学生电子素养培育培训方案,结合人口 学因素、心理认知因素、自身行为因素、社会环境因 素,设计出涵盖大学生共性与特性的培训课程,并结 合具有创新性的干预方式加以实施[29]。

  (二)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的提升策略

  1.加强健康教育 。近年来,《“ 健康中国 2030”规 划纲要》《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 十四五 ” 国民健康规划》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的发布,可不断增 强民众的自我健康意识,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然而,目 前大学生的电子健康素养仍处于较低水平 。 因此,高 等院校应深化大学生对电子健康素养重要性的认识, 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使健康教育成为大学生素质 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应将健康知识和信息技术 融入教学目标,通过在校课程教学,强化大学生对电 子健康信息有用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教授学生如何评 估和应用电子健康信息 , 以鼓励大学生使用电子资 源,提高互联网的可用性[30] 。同时,强化大学校园课堂 教育与课外实践的融合,以新媒体为教育载体,充分 挖掘宣传健康教育的形式,打造集中式、常规式、临时 性的健康知识与技能普及宣讲大课堂,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膳食习惯、健身习惯,在提升其电子健康素 养的同时,促使大学生实现知行并进。

  2.提供技术培训。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发展,健康信 息的传播形式和传播渠道日益丰富 。网络是大学生获 取健康信息的主要途径,在线咨询医生、使用电子移 动设备与开展学校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最期待和经常 使用的三种健康信息获取途径 。然而,网络上的信息 错综复杂,大学生在使用数字资源时,不仅需要进入 正确的网站搜索,收集健康信息,还要有能力,能够在 数字化信息环境中利用数字资源,搜索、理解、辨别和 获取基于网络的健康信息[31]。因此,高校应当重视大学 生数字素养的培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正确使 用数字化健康工具的培训,包括如何正确在网络上搜 索信息、如何使用权威移动应用程序、如何进行数据 隐私保护和健康数据管理等 。 同时,还要发挥专业课 教师的作用,由医生、护士或营养师担任授课教师,指 导大学生获得正确的医学、养生知识,日常通过手机 等向学生推送相关网络健康信息 、健康科普短视频 等,建立与学生双向互动的学习平台,促使更多大学 生实现电子健康素养水平的提升。

  3.优化网络信息安全环境 。一些具备健康知识且 能够使用技术保持健康的大学生对网络安全有所担 忧,多数学生认为能够满足健康需求的数字医疗服务 可能并不总是可用[32]。因此,国家政府机构及相关医疗 单位需建立权威的中文医学健康信息网站,高校应利 用图书馆线上资源推送准确、权威、优质的医学健康 信息,并且可以推广一些有益的健康应用程序,帮助 学生关注和管理自己的健康情况。这些应用程序可以 涵盖饮食、运动、睡眠等方面,并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建 议和指导 。与此同时,各级政府与社会组织应共同加 强对互联网企业发布信息真伪的监督与管控,加大对 健康医疗网站资质的认证管理。通过多方协同管理模 式,可充分调动网络信息监管主体的积极性,保障网 络健康信息发布的可信性、安全性和科学性,保证信 息发布者具备专业的健康指导资格 , 鼓励医护人员、 健康教育研究人员积极参与,为大学生获取电子健康 信息保驾护航。

  4.鼓励合作互助 。高校课堂是大学生培养电子健 康素养的主阵地,因而建议各类高校在进行健康教育 的过程中,应注重朋辈力量,鼓励学生之间互助与合 作,分享健康信息和经验。例如,通过组建大学生健康 管理小组,由已经掌握健康管理相关技能的学生分享健康知识,帮助其周边同学掌握相关健康理念。再如, 医学专业的学生可以举办知识讲座 , 传递健康知识。 整体来看, 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的提升需多方联动, 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合作与沟通,三方共同 关注大学生的电子健康素养,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 深度融合,侧重提供技术支持和健康资源,同时促进 多领域的合作,包括教育机构、健康机构、科技公司和 社区组织等 , 以便共同提升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水 平 。为了丰富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内容,高校应积极发 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原则,主动 挖掘当地的教学资源,充分与社会组织、企业合作,利 用特色教育资源,让大学生将电子健康素养理论知识 充分转化成实践,通过多方的合作互动,真正做到实 现大学生健康知识水平的提高。

  总之,从研究中发现,当前大学生整体的电子健康 素养水平仍然较低。作为学习能力强、理解能力强的健 康使者,大学生群体的电子健康素养尤为重要,可促进 全体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的整体性提升。因此,研究重点 需要考虑影响因素的不同, 正确选择提升大学生电子 健康素养的干预方式,采取适宜的提升对策,这是我国 教育教学及互联网管理的重要研究方向。目前,国内外 学者电子健康素养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但多数为描 述性研究,电子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研究仍不全面,且 相关干预研究不足,尤其是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研究并 不多 。今后在此基础上,学者需要积极开展纵向研究, 以期建立更多适合我国大学生群体的电子健康干预方 案,进而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

  [1] 李萍 ,韩梅 .糖尿病病人电子健康素养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 2023.37(19):3528-3532.

  [2] 孟舒姻,沈冲.南京某高校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及行为现状调查[J]. 中国健康教育,2018.34(3):254-257.

  [3] NORMAN C D,SKINNER H A.eHealth literacy:essential skills for consumer health in a networked world[J].Journal of medical in - ternet research,2006.8(2):e506.

  [4] BODIE G D,DUTTA M J.Understanding health literacy for strate - gic health marketing:eHealth literacy,health disparities,and the digital divide[J].Health marketing quarterly,2008.25(1-2):175-203.

  [5] NORMAN C.eHealth literacy 2.0:problems and opportunities with an evolving concept[J].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201 1.13 (4):e2035.

  [6] CHAN C V,KAUFMAN D R.A framework for characterizing e - Health literacy demands and barriers[J].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2011.13(4):e1750.

  [7] BAUTISTA J R.From solving a health problem to achieving quality of life:redefining eHealth literacy[J].Journal of literacy and technolo - gy,2015.16(2):33-54.

  [8] GRIEBEL L,ENWALD H,GILSTAD H,et al.eHealth literacy re - searc:quo vadis [J].Informatics for health and social care,2018.43 (4): 427-442.

  [9] STELLEFSON M,HANIK B,CHANEY B,et al.eHealth literacy among college students: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implications for e - Health education[J].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2011.13(4): e102.

  [10] PARK H,LEE E.Self-reported eHealth literacy among under - 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 in South Korea:a pilot study[J].Nurse ed - ucation today,2015.35(2):408-413.

  [11] DASHTI S,PEYMAN N,TAJFARD M,et al.E-Health literacy of medical and health sciences university students in Mashhad,Iran in 2016:a pilot study[J].Electronic physician,2017.9(3):3966.

  [12] KIM S,JEON J.Factors influencing eHealth literacy among Ko - rean nursing students:a cross-sectional study [J].Nursing & health sciences,2020.22(3):667-674.

  [13] 沈菲飞. 高校学生电子健康素养[J].中国健康教育,2012.28(1): 75-76.79.

  [14] 王思思.杭州市高校学生电子健康素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 析[C]//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第八届中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大会论 文集.北京:中国健康教育中心,2015:4-9.

  [15] 许良梅,王蕾,李星,等. 国内外在校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水平及 其影响因素的 Meta 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22.40(5):124-127.

  [16] TSUKAHARA S,YAMAGUCHI S,IGARASHI F,et al.Associa - tion of eHealth literacy with lifestyle behaviors in university stu - dents:questionnaire-based cross-sectional study[J].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2020.22(6):e18155.

  [17] 麦剑荣,周玲,林丽娜.广州高校学生电子健康素养的横断面研 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1.39(2):56-57.

  [18] 孙晨鸣,尹永田,于佩琳,等. 山东省某医科大学一年级新生电子 健康素养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9.26(9):1101-1103. [19] 崔光辉,李少杰,尹永田,等.医学生电子健康素养现状及影响因 素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20.47(6):1148-1152.

  [20] YANG S -C,LUO Y -F,CHIANG C -H.The associations among individual factors,eHealth literacy,and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a - mong college students [J].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2017.19 (1):e15.

  [21] 张筱晗.高职医学生电子健康素养现状的混合性研究[D].南京: 南京医科大学,2020.

  [22] 国美娥, 辛海霞.578 名本科护生电子健康素养与健康自我管 理能力的相关性分析[J].护理学报,2019.26(23):65-68.

  [23] STELLEFSON M L,SHUSTER J J,CHANEY B H,et al.Web - based health information seeking and eHealth literacy among pa - tients living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J].Health communication,2018.33(12):1410-1424.

  [24] 李少杰,尹永田,陈莉军,等.济南市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水平及 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9.40(7):1071-1074.

  [25] 程靖,刘淑聪,郭梦娜,等.杭州市大学生健康自我管理能力及影 响因素[J].中国学校卫生,2018.39(9):1310-1313.

  [26] 邹小驹.广州市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状况调查[J].健康教育与 健康促进,2022.17(6):577-580.

  [27] 王岩 . 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与健康焦虑对网络疑病症的影 响[D].延吉:延边大学,2022.

  [28] 郭向飞.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现状研究[D].唐山:华北理工大学, 2017.

  [29] 钟苗,许小雅.广州市大学生个体因素及电子健康素养与信息 利用关联性[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12):1787-1790.

  [30] YANG S C,LUO Y F,CHIANG C-H.Electronic health literacy and dietary behaviors in Taiwanese college students:cross-sectional study[J].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2019.21(11):e13140.

  [31] 周利华,王颍.论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的教育[J].宿 州学院学报,2021.36(12):77-80.

  [32] Mather C A,Cheng C,Douglas T,et al.eHealth literacy of aus - tralian undergraduate health profession students:a descriptive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22.19(17):10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