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闲暇教育的价值探寻与实践路径— 以江西理工大学为例论文

2024-04-17 15:48:00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 文章以江西理工大学为例,首先调查了大学生闲暇生活现状,然后探寻了大学生闲暇教育的价值,最 后提出了大学生闲暇教育的实践路径
摘要 : 文章以江西理工大学为例,首先调查了大学生闲暇生活现状,然后探寻了大学生闲暇教育的价值,最 后提出了大学生闲暇教育的实践路径,包括君子慎独,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闲暇价值观;走进课堂,帮助 大学生提高闲暇时间管理技能;勇于担当,投身实践涵育大学生闲暇责任意识;等等。
关键词 : 闲暇教育;大学生;君子慎独
闲暇生活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闲暇教育 是大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 高等教育开始向内涵式发展转变,高校更加注重人才 培养质量,着力提升学生的实际获得感 。面对人民日 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 展的新期待,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提出了新的要求 , 赋予了大学生闲暇教育新的内涵, 由此高校加强大学生闲暇教育有了更深刻的意义。
随着工时制度的改革和学分制的持续推进,大学 生的发展任务变得复杂多样,大学生的闲暇时间不断 增加 。新时代大学生每年在校学习时间约 190 天,一 年闲暇时间约 170 多天,其中双休日和法定节假日约 90 天 。这表明大学生一年近一半的时间都是闲暇时 间,是拥有闲暇时间较多的群体。
闲暇生活的质量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直接 而深刻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大学生闲暇时学习时间 的投入会对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正向影响[1]。因此, 如何引导大学生合理安排闲暇时间、开展闲暇活动及 保持良好的闲暇状态,成为大学生闲暇教育需要回应 的重要问题[2]。
一 、 大学生闲暇生活现状调查
闲暇时间是体现大学生美好生活的重要维度,闲 暇生活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大学生 成长成才、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表征,能较为真实地展 现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大学生闲暇时间的度过方式、闲 暇生活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热情,进 而影响大学生的知识构成、能力培养和人格完善,最终 影响到大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此,课题组以江西理工大学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 谈,对大学生的闲暇生活现状进行了实证调查。
如图 1 所示,79%的大学生对自己的闲暇时间比 较满意,认为自己的闲暇时间比较充裕,只有 21%的 大学生认为自己的闲暇时间不够 。经过个别访谈发 现, 认为闲暇时间不足的大学生主要有两种情况:一 是大一、大二学生,课程较为集中,课业较为繁重;二 是部分大学生对大学的自由期待过高,经历了“ 玩命 的中学”之后,内心渴望的是“快乐的大学”。
如图 2 所示, 在受访的大学生中,85.00%的大学 生平均每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超过 1 个小时 。其中, 44.17%的大学生平均每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为 1 至 3 小时,27.08%的大学生平均每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大 于 3 小时且小于 5 小时,13.75%的大学生平均每天花 在手机上的时间为 5 小时及以上,只有 15.00%的大学 生平均每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低于 1 小时。
中国青年网校园通讯社对来自全国的 917 名大学 生的调查结果显示,61.18%的大学生选择在家里度过 暑假, 其中 67.07%的大学生多数时间都在玩手机 。
46.35%的大学生在暑假每天学习时间不足 1 小时, 34.13%的大学生在晚上 0 点后入睡,44.93%的大学生 作息不规律,身体变差。66.41%的大学生对暑假生活有规 划,但不能完全执行,11.12%的大学生没有制定规划[3]。
“ 你的闲暇时间大部分怎样度过 ”这一 问题的调 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休闲娱乐、锻炼身体、发展自己 的兴趣爱好、充分休息和兼职积累社会经验的选择占 比由高到低。“你安排闲暇时间主要从什么角度出发” 这一 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闲暇时间的安排 首要考虑的是“ 满足个人的兴趣要求”,其次是“ 体验 生活,提高生活适应能力”,再次是“增强专业经验,为 就业做准备”,继而是“ 增强交际能力”,最后是“ 学习 和成绩”。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的生 力军和接班人,正处于人生奠基与身心发展的形塑阶 段 , 而骤然增加的闲暇时间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挑战。 从以上调查数据也可以看出, 大学生的闲暇时间充 裕,闲暇生活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但闲暇活动以虚拟 休闲为主,闲暇层次偏低,再加上大学生规划意识不 足,践行力不够,故闲暇生活尚不能达到帮助大学生 促进身心发展的要求。
二 、 大学生闲暇教育的价值探寻
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大学生的学业教育历来是社 会普遍关注和强调的重点,而闲暇教育长期处于被忽 视的地位。学业教育和闲暇教育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 中应该有机结合、相辅相成,这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 高、个体自由时间日益增多的必然要求 。教育不仅是 对知识的追求与传承 ,还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不变的美好追求 。面 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学人才培养被赋予了新的时 代内容,更注重以德为先,更强调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与大学生幸福感与获得感的提高。
大学生的时间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资源和投入, 对于大学生来说, 有效运用和管理课外时间是他们必须学习和掌握的重要能力 , 也是他们学业成功的 关键[4-5] 。有研究表明,“学困生”在课外时间管理上普 遍存在困难,课外投入学习时间过少,网络娱乐时间 过多[6]。鉴于此,大学生闲暇时间管理能力的高低将直 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业表现及大学生自身与社会的全 面进步和发展 。故关注大学生闲暇时间的特征,探索 大学生闲暇时间的价值,是本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闲暇教育是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推手
在大学生活中, 大学生拥有大量的闲暇时间,而 闲暇生活质量将直接影响个体生命的质量。进入新时 代,现代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变革给大学生带来较 大的心理压力 , 面对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新期 待,学校应负起责任、有组织、有目标地开展闲暇教 育,规范大学生的闲暇行为,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 闲暇观念,教会大学生闲暇时间运用技巧,引领大学 生的闲暇生活,提升大学生的闲暇生活品质,促进大 学生实现自由全面发展。
闲暇具有属人的使用价值,不单意味着自由的时 间和空间 ,还意味着自主选择的权利和自觉发展、自 我完善的机会,是体现美好生活的重要维度,更加关 注自我精神世界和情感需要,可以促进大学生更新知 识结构,塑造大学生品性,是大学生实现自由全面发 展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闲暇教育就是引导大学生树 立科学的闲暇价值观念,形成和掌握有价值的利用闲 暇时间的能力和技巧 , 从而提高大学生闲暇生活质 量,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7]。通过闲暇 教育,大学生可以懂得如何利用闲暇时间有效完善自 己的知识结构,促进大学生自由选择、主动探寻,有目 的地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各项能力,促使大学生在积极 有益的闲暇活动中自觉把消遣 、娱乐与创造结合起 来,获得丰富的社会学习经验,促进自我发展与完善, 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闲暇教育是提升教育实效的有力抓手
大学是由学业教育和闲暇教育共同构成的生活 场域,闲暇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 国对大学生闲暇教育的关注起步较晚,1987 年 《教育 评论》上发表的《关于闲暇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思考》可 视为我国大学生闲暇教育研究的肇端 。 自此,闲暇及 闲暇教育问题逐渐走进学术视野,为我国教育理论界 所重视 。但长期以来,学者对闲暇教育的关注和研究 都是随着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等热点问题出现的,呈 现出阶段性和派生性的特点 。闲暇教育本身始终没有
作为独立的教育单元进行实践,换言之,闲暇教育从 未成为研究的重心和焦点,相关研究还主要停留在理 论层面,尚未走向实践层面。
尽管高校对闲暇教育日渐重视,但闲暇教育在实 践上的长期缺失造成大学生普遍缺乏闲暇素养。从大 学生的闲暇生活来看,一些大学生不能真正理解什么 是有价值的闲暇,也不知道如何利用闲暇时间,将闲 暇与消遣、娱乐画等号,沉迷网络,闲暇生活的娱乐 化、庸俗化、消极化问题比较突出,使得闲暇成了浅表 享受和无所事事的代名词。
闲暇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以人为本,倡导大学生重 视自身价值,自由、自主、自为 。大学生理想的闲暇活 动应当是一种基于自由选择并具有内在意义的活动, 能够把大学生从日常的课业活动中解放出来,能够创 造意义并促进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如果在大学生的课 业教育和闲暇教育之间找到一种方式,既可以满足大 学生内在需求的多样化,又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学业进 步,使闲暇教育与学业教育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相得 益彰,必将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育实效 提供有力依据与重要参考。
(三)闲暇教育是激发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新时代 , 高校教育更加注重个体的内在价值,闲 暇教育具有广泛的空间性和宽泛的时间性,能够让大 学生用一种积极向上向善的精神状态体验生活中一 切美好的事物。这种基于亲身参与的社会实践性可以 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涵养大学生积极的情绪 情感,铸就大学生坚强的意志。
亚里士多德曾说:“ 人的本性谋求的不仅是能够 胜任劳作,而且是能够安然享有闲暇。”[8] 自由是创造 的前提 。唯有享受闲暇,在自由的时间、自由的空间, 大学生才能打开思维,突破囿限,自由思考,获致更多 的灵感 。在闲暇活动中,大学生既可以将课业知识与 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又可以将闲暇活动中习得的新知 识进行消化处理和自我构建,在不断试错和反复检验 中懂得真善美,提高自己的抉择和判断能力,进发出 更多思维的火花,激发自身潜在的创造力。
三 、 大学生闲暇教育的实践路径
大学生闲暇时间充裕,但对闲暇教育的价值认识 不足,重视不够,且闲暇技能相对缺乏 。 因此,如何让 闲暇意识比较淡薄、闲暇生活层次不高、闲暇技能较 为匮乏的新时代大学生以自主的方式和积极的态度 度过闲暇时光,从而突破闲暇教育的现实困境,提高大学生闲暇生活品质,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是亟 待教育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 必然要求。
(一)君子慎独,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闲暇价值观
新时代,大学生置身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各种思潮交锋碰撞,价值取向日渐多元,泛娱乐化、泛 物质化的趋向比较明显 。较之以往,眼下的闲暇生活 更为自由、更为随性、更突出个性 。对此,大学生能否 秉承传统,“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君子慎独;能否恰 当地利用闲暇时光摆脱闲暇贫困,形成正确的闲暇认 知,是需要高校进行系统引导和规划的 。高校应明确 闲暇教育目标,增设闲暇教育课程,并将之纳入高校 教育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向大学生传授各种闲暇活 动的知识和技能,引导大学生开展闲暇教育价值主题 讨论,让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闲暇价值观或闲暇态 度,使大学生学会有价值地、明智地、自主地进行闲暇 活动的选择,从而丰富和提高其闲暇生活质量,实现 自我价值[9]。只有树立正确的闲暇价值观,大学生才能 形成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的习惯,才能通过各种闲 暇活动完善知识结构、开阔知识视野、满足精神需求, 投身志愿活动和社会实践, 成长为一个身心愉悦、勇 于开拓、敢于创新的人。
(二)走进课堂,帮助大学生提高闲暇时间管理技能
目前,极少有高校明确把大学生闲暇时间管理技 能的培养纳入课堂。鉴于闲暇教育的自身价值及其与 学业教育之间的影响关系 , 高校应该设立相关课程, 将大学生闲暇时间管理技能训练引入课堂,以班级授 课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集中训练 。 同时,高校还要建 设一支有知识、有能力、有情怀的专业指导队伍,真正 有效地开展闲暇教育 。课堂内外,教师要加强对大学 生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的引导,帮助他们转变学习观 念、更新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尽 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当然,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大学生之间也要加强交流,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有意 识地培养自主学习习惯,提高自身的闲暇时间管理技 能,提升闲暇时间利用效能,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此外,高校也要积极营造氛围,创设支持性的 空间,提供支持性的环境,支持大学生课外学习投入, 并对有需要的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扶。
(三)勇于担当,投身实践涵育大学生闲暇责任意识
责任心是大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闲暇教育是塑 造人的品性的一种重要方式 。闲暇教育在帮助大学生完善知识结构、习得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教会大学 生探寻更高的生命价值,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领悟 更有意义的人生,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大学 生的思想还处于发展和不成熟时期,对各种社会思潮 的甄别力较差,很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隐性或显性 的影响,进而流于世俗,走向自我中心化 。在认知自 我、改造自我的过程中,大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困惑。 在困惑面前,他们习惯淡化读书、沉思等需要专注投 入的精神生活,更倾向于将时间转移到网聊、游戏等 更加表面化的、急速的活动,在短期内迅速弥补其空 虚的内心,获得即时满足。为此,高校实施闲暇教育时 应该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群体的这种客观需求,通过体 育比赛、参观研习、志愿服务、学科竞赛等实践活动, 在主流文化的熏陶和濡染中加强学生与社会的互动。 在互动过程中 , 拓展大学生生命体验的广度和深度, 涵育其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 激发大学生的个性潜 能,培养大学生的良好个性,使其树立社会责任感,帮 助其建构自己的意义世界,意识到自己要对自己的人 生负责,以及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 四)朋辈领航,规范大学生的娱乐化行为
大学期间,大学生的主要交往对象是兴趣、爱好、 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大体相近的朋辈群体,故其价值 观念和道德规范会受到朋辈群体普遍而深刻的影响。 因此,高校实施闲暇教育时应当关注大学生的交往生 活,在朋辈群体之间通过便捷平等的互动和无拘束的 深入交流等柔性方式,使朋辈群体的柔性力量得到提 升和广泛延伸[10]。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应该通 过微信、QQ、视频号等大学生感兴趣的新媒体平台,创 建官方账号,传播朋辈群体尤其是朋辈群体核心人物 的案例图文 , 引导大学生向优秀人物和榜样青年看 齐,充分发挥大学生朋辈群体尤其是朋辈群体核心人 物的正向引导作用,营造积极健康的闲暇氛围,倡导 正面的闲暇旨趣,并且鼓励闲暇管理经验丰富的大学 生分享心得,激发大学生群体对时间的敬畏感、对闲 暇生活管理的紧迫感 , 使其产生积极的闲暇动机,选 择对个人成长成才有利的闲暇生活方式。
(五)追寻美好,丰富大学生艺术审美体验
回归生活,安身立命,追寻美好,是闲暇教育的一 个重要议题。“五育并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国家 对大学生的时代要求 。在闲暇教育中实施美育,把闲 暇交给艺术,深耕美育,符合大学生个性发展需要 。以 学生为中心, 发挥大学生在闲暇教育中的主体优势,在文化艺术的浸润中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审美 能力,是实现大学生和谐发展的“黄金”之道 。审美教 育中那些真善美的元素,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很 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在调节学生情绪,使其得到审 美愉悦的同时,还可以弘扬高尚的人生价值,涵育其道 德素质 。 闲暇时间,一首优美的歌曲、一部优秀的作 品,以及高质量的文博美术大展,都能寓教于乐、陶冶 性情、愉悦身心,跟大学生的心灵同频共振,震撼大学 生。概言之,在闲暇活动中,将艺术普及和人文教育融 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不断提升大学生认识美、理解 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有助于将大学生培养成有 个性、有特长的创造型人才,实现向人的本质复归。
总之,关注大学生的闲暇教育,探索实践路径,既 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观 需要。在闲暇教育实践过程中,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大学 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 性,帮助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升他们自主学习 的能力。同时,有关闲暇教育的理论研究也要跟上,实践 路径也要进行拓展、丰富和优化。只有学校、教师、学生 都充分认识到闲暇教育的价值和作用,大学教育才会形 成“ 自主学习—提供支持— 自主学习”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
[1] 陈强强,杨婕妤 .基于前景理论的大学生闲暇时间利用行为分 析[J].长春大学学报,2021.31(8):42-47.
[2] 魏燕玲. 当代大学生闲暇生活的现实境遇、理性反思与应对策 略[J].思想理论教育,2021(9):106-111.
[3] 大学生暑假生活调查:超 6 成在家中度过超 4 成作息不规律[EB/ OL].(2019-08-28)[2023-12-20].http://news.youth.cn/wztt/201908/t2019 0828_12054599.htm.
[4] 李琳琳.本科生课外学习时间投入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 高教研究,2020(6):20-24.31.
[5] BRINT S,CANTWELL A M.Undergraduate time use and aca - demic outcomes:result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undergrad - uate experience survey 2006[J].Teachers college record,2010.112(9): 2441-2470.
[6] 田甜,王友国.高校学习困难学生的闲暇时间研究[J].山东师范大 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111-121.
[7] 张莉.大学生闲暇教育:内涵、价值及路径选择[J].教育评论,2016 (12):34-37.
[8]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269.
[9] 于昆 . 高校闲暇教育的缺失及构建[J].中国青年研究,2009(3): 103-105.
[10] 杨婷,蒋毓慧.朋辈群体特性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影响的实证研 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2):128-1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