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论文

2024-04-17 15:37:52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为了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文章首先阐述了大学生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摘要 : 为了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文章首先阐述了大学生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然后从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三个方面提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培养策略。
关键词 : 创新创业能力;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
创新创业是国家发展之根 , 民族振兴之魂[ 1]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增强综合 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 新思维[2] 。2014 年 9 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夏季达 沃斯论坛上提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倡议,并迅 速贯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 成为实施创 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策略[3-4]。此后,“双创”倡议在 党中央、国务院多个重要决议中被一再强调,党的十 九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要“ 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 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由此,“双创 ” 教育已然成为我国当今社会热点之一, 其核心在于 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思维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 人才,是有效实施国家发展战略,助推产业转型的关 键因素[5]。
一 、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校在学生创新思维开发、创新想法引导、实践 技能锻炼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张小惠等[6]提出,大学 生创新能力的差异性问题与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实 践平台建设重视程度 、管理与运行制度存在一定关 系,也受到教师综合学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教学 经验的影响与制约[7-9] 。朱静然[10]认为目前高校的教学 内容较为匮乏,以创业基础理论介绍为主,这导致创 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不强,不能与我国现阶 段社会发展及 ’00 后大学生的特点相契合,从而直接 影响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主动性和热情[11] 。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当前不少大学生缺乏创新创业意识,拘泥 于传统的学习模式与习惯 , 不注重实践经验的获得, 现有知识结构与体系较为陈旧,缺乏能够满足新时代 所需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12]。第二,大学生虽然思维 活跃,但因知识储备有限,往往不能从较深层次思考 问题,处理问题的方式也缺乏创新性,同时学生有创 新的兴趣和热情,但缺乏创新的毅力[13-14] 。第三,受中 国传统思想影响,大多数父母对子女创新思维开发和 创新技能培养的支持度和关注度不高,不希望孩子花 费太多精力在学习以外的事上,认为顺利地完成学业 才是正道,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参与创新 实践的积极性[15-16] 。第四,校企合作渠道少,虽然国家 出台了许多支持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方针政 策,但社会创新氛围不够浓厚,企业对大学生创新能 力持保守态度,对创新失败结果的包容性不强,因此愿 与校方合作提供专业创新平台的企业并不多[17] 。概言 之,大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当前时代发展过程中 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身心健 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基于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探究意识,进而增强学生 问题意识,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得 到发展,为综合能力提升奠定基础[18]。
二 、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策略
基于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本文将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入手,探究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策略。
(一)学校层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对于个人的发展和 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随着创新和创业的重要性不断 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成为学校的一项重 要任务 。鉴于此,学校应该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 能力的重要性,并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为大学生创新 创业能力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落实到具体行动 上,学校要成立院系级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由院 系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把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相 关工作列入院系工作日程,并采用“‘ 一个中心 ’主抓+ 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多部门联动、全方位协 同推进的创新创业工作格局,以便使大学生创新创业 能力培养工作高效有序地开展 。在此基础上,学校再 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 , 从定位要求、制 度保障、平台搭建等方面进行设计,以确保形成良性 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19]。
1.明确定位要求 。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 新创业能力的主渠道,故学校要明确定位,即以培养 创新型人才 , 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和发展的需要为目 的,从全体学生角度出发,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 培养全过程 , 并将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细化成知识、意 识与经验等目标,落实到各专业课程教学、课外实践 活动及校园文化建设等环节中[20],形成特色鲜明且具 有社会互动性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便切实瞄 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方向。
2.加强制度保障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 施离不开制度保障 。鉴于此,学校除了贯彻落实党中 央、国务院关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决策部 署,还应该积极建立创新创业激励、导向机制,大学生 创业风险救助机制,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综合评价体 系等,以求从多个角度、多个环节为培养大学生创新 创业能力保驾护航[21] 。其中,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激 励、导向机制,就是要通过学分认定、设立创业启动 金、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等方式,激发大学生 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意识,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 创新创业活动,从而有效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
3.注重平台搭建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培养大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载体 , 故学校要与企业、 科研机构通力合作,以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为基础目 标 , 搭建起与学生专业对口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并在该平台上设置创新创业政策解读及信息宣传 板块 、创新创业项目实践展示板块 、创新创业沟通 和技术经验交流板块 、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板块等, 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学习和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 便利,进而有效地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进 行培养[22]。
具体来说, 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要坚持四年一贯 , 整体设计,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即将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全程实践 ” 的参与体验平台,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创新实践活 动,着重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热情和实践能 力 。学校要按照人才培养计划,面向全体大学生开放 实验室,开展大学生进实验室活动,有序安排不同学 段大学生完成创新实践任务,并逐年升高能力要求梯 度[23] 。具体而言,大一阶段开放基础和专业基础实验 室 , 让大学生在导师和创新创业团队学长带领下,熟 悉实验室仪器设备,规范实验操作流程,夯实基本操 作技能;大二阶段开放专业实验室,让大学生选择感 兴趣的选修实验或自选实验,尽可能地完成开放性小 实验,锻炼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大三阶段开放创新 实验项目,让学生根据导师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团队 的研究,通过同伴协作,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实验研究 , 进一步强化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四阶段则 要在实验室全开放的基础上,加强与其他学校或校外 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联系,突出应用性,提高创新创 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特色的融合度[24]。
(二)教师层面
教师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 。 一方面,教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视程 度,决定了培养效果;另 一方面,教师对创新创业教 育内容的选择、模式的应用等,影响着培养效果[25]。除 此之外, 教师是否能够胜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 养的任务,也极为关键 。故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培养的教师要主动学习经济学、心理学、人际交往学 的基本理论,扎实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与优秀创业人 士交流经验,并走进市场进行企业考察,同时积极参 加与创新创业有关的实践活动[26],努力提高自身的专 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以便更好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27] 。在此基础上,教师 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 可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 创业能力。
首先,注重对学生创新兴趣的激发 。创新是创新 创业的特质,也是创业的必要条件,故激发学生创新 兴趣是实现其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基础 。 因此,不论 是专业课教师,还是公共课教师,都应该重视在教学 中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28] 。落实到具体举措上,就是 在备课和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 能力的教学切入点 。如在介绍专业发展历程时,引入 国内外创新成果;在讲解实验相关内容时,引入该实 验方向科学家的创新经历和体验 。 由此,激发学生创 新兴趣 , 为学生后续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做好准备,并 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其次,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 。创业过程中, 新产品的开发、新材料的采用、新市场的开拓、新管 理模式的推行等,都必须有创新的思维作为先导 。鉴 于此,教师要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使其创新 思维处于活跃状态[29]。为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 要采用自学辅导法、分组实验法、自主探究法等灵活 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 索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借此让学生有机会提出 自己的创新见解,形成系统性的创新思维 。必要时, 教师可呈现与专业课程内容相关的生活 、生产和科 研中的实例 , 并分析其中涉及的创新思维方式及创 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案 , 使学生学会系统的创新思维 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 从而让学生的创新思 维最大限度地得到开发, 为学生后续将创新思维运 用到创业活动或创业实践中提供借鉴 , 最终达到培 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目的[30]。
最后,传授创新创业方法和技能 。创业是创新创 业的目标,且掌握创新创业方法和技能是学生创新创 业能力提升的关键 。鉴于此,教师要想方设法传授大 学生创新创业方法和技能 。一是解读创业案例,展示 成功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创业方法、创业过程和规律, 帮助学生从中提炼出创新创业方法和技能。二是根据 学生的专业特点,采用分类指导的方式帮助学生构建 创新创业知识体系,具体而言,针对低年级学生,以基 础职业规划、企业管理学、商务礼仪及商业营销等方 面的知识为主;针对高年级学生,将商务谈判、企业管 理等知识作为主要内容,使学生自主探索出相关的创 新创业方法和技能,进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三)学生层面
创新创业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根本途径,故要发挥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 中的作用 。大学生具备年轻、积极、创造力强等特点, 是创新创业的理想群体, 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归 根到底要看自身的努力,同时其创新创业能力的高低 是由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认识高度、创新创业学习训 练效果决定的 。鉴于此,大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从以 下两个方面入手 , 培养并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 以便成为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
一方面,大学生应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创新创业 思想认识高度 。 由于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自主性,大学 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应依托校内外资源,积极主动 地通过各种媒介手段,如电视、网络、报刊、广播等平 台了解与本专业领域相关的国内外创新创业成果及 相关信息,包括当前的社会形势、科技发展的热门领 域,以及行业急需的先进知识与技术等信息,以此锚 定适合自己的创新创业方向,为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 础 。 同时,大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类创新创业专 题报告会、成功创新创业者的分享会、国内外大学生 创新创业成功案例的探讨会等,由此正确理解创新与 创业之间的关系,抓住创新创业的核心要义,把创新 技术、创新思想和灵感都积极地付诸实践。此外,大学 生也要立足专业方向,从国务院办公厅、市场监管总 局、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 等网络平台入手 , 从多个渠道了解创新创业政策,包 括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享受的免征 房产税、增值税等优惠政策 。只有学生增强自我驱动 力,在创新创业方面了解的知识越来越深入,才能达 到创新创业思想认识的新高度,从而切实提升自身的 创新创业能力[31]。
另 一方面,大学生应积极加强创新创业学习训 练,以积累创新创业经验,增强创新创业实际操作能 力 。具体而言,学生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加强创新 创业学习训练 。一是以兴趣为导向,参加创新创业类 社团 。大学生可依托社团活动这一载体,通过参与调 查研究、技术诊断、模拟创业等,提升自身在运营、管 理 、策划 、产品和技术等多个方面的技能和综合素 质,提高创新创业的体验度[32]。二是以专业为导向,参 与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及创业实践项目 。大 学生可依托创客空间、产业园等平台,抓住创业资源 和创业机会 , 选择并加入与专业相关的创新训练项 目、创业训练项目或创业实践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 , 从而将所学的专业 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借此了解真实行业背景下、现 实环境下创新创业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难点等,并 积极探索解决问题及突破难点的方法等 , 最终增强 能力、开阔视野、积累经验,从而成长为德智体美劳 全面发展的人才[33] 。与此同时,大学生也要积极参加 学科竞赛,如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全国大学生 电子设计竞赛 、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 技竞赛、全国大学生金融挑战赛等,将创新创业体验 与学科实践相结合, 通过积极投入创新创业实践活 动,真正形成创新创业能力,最终锻炼与成就自我并 服务于社会。
三 、 结语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激发大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 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 发展的平台和机会,让其在实践中体会,在实践中感 悟,从而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实现全面发展 。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持续性的人才培养工程 , 因此 要立足学校实际,坚持“ 全程实践”理念,借力创新创 业教育, 构建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的完整知识能 力培养框架和体系;四年一贯,整体设计,分阶段、分 层次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 以上措施对推动教师教育综合改革 , 提升大学生基 础服务教育的能力非常重要 。而创新意识的活跃,会 大大地促进大学生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施能力的提 升 。这种良性循环态势,更好地促进了大学生的成长 和发展,人才培养效果也更加明显,从而有助于实现 地方院校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
[1] 刘延东.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 力军[N].中国教育报,2015-10-26(1).
[2]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 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 OL]. (2018 -09 -10) [2023 -11 -20].http://www.gov.cn/xinwen/2018 -09/ 10/content_5320835.htm.
[3] 雷钢.高校双创实验实训平台建设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9.38(1):210-214.
[4] 卢健,魏德强,王喜社,等.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工程训练中心创 新模式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7(19):42-43.
[5] 李昳,张向前.我国十三五期间适应创新驱动的科技人才使用机 制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80-87.
[6] 张小惠, 白帆,霍亚光.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 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3):28-30.
[7] 万青, 陈占秀,赵艺茵,等.校企联盟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青 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3):23- 24.
[8] 鞠志宇, 陈新华,贾晓红,等.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体系的构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1):74-76.
[9] 李全艳,孙凌,王国峰,等.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创新创业实践教 学能力提升研究[J].中外企业家,2020(10):178.
[10] 朱静然.“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嵌入专业教 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7(6):111-114.
[11] 李彦苍, 陈雅楠,宿辉.浅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 过程[J].教育进展,2020(1):33-38.
[12] 李庆鑫.大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其培养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8 (30):242.
[13] 卢曼慧,刘莹,吴宏川.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培养途径[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82-84.
[14] 刘修志,刘雨.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13.27(3):57-61.
[15] 苏兴,包永堂,刘会军.“全程化”大学生科技活动模式探索[J].科 技创新导报,2012(20):222-224.
[16] 单成巍.新形势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及构建“托 盘化”竞赛模式的探索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40):11-13.
[17] 周燕,黎鸿雁,贾柠宁,等.基于 Stair 模式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实践探索[J].高教学刊,2019(3):43-45.
[18] 马永斌,柏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 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36(6):99-103.
[19] 黄兴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机制探析[J].黑龙江高教 研究,2015(11):122-124.
[20] 王丹中.起点·节点·重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涵与路径[J].职 教论坛,2015(33):27-30.
[21] 黄英杰. 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哲学之思[J].高校教育管理, 2016.10(1):74-79.
[22] 郭昕茗,彭建国 .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处理好四个 关系[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9.10(6):6-10.
[23] 宋妍 , 王占仁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引 领[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3):141-144.
[24] 黄丹.新时代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J].品牌 研究,2018(7):241.
[25] 詹圣麒.关于“互联网+ 时代”有效实施校内创新、创业教育的 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9(32):12-13.
[26] 黄虹. 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困境和对策[J].中国商论, 2019(24):255-256.
[27] 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 学,2011.27(5):64-67.
[28] 卢志渊.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看高校创新创业教 育现状与问题:以 Q 学院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9(2):65-68.
[29] 于少强 , 尚彩云 . 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问题研 究[J].社会科学前沿,2016.5(2):299-305.
[30] 邓淇中,周志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问题与对策[J].创 新与创业教育,2014.5(1):33-35.
[31] 胡淼淼.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以管理学原 理课程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8):39-40.
[32] 廖琪丽,孟秀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索[J].学校党 建与思想教育,2017(4):74-75.
[33] 罗春丽,吴绮思 .“挑战杯”竞赛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8 (11):1209-1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