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下通识公共课 课堂革命研究论文

“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下通识公共课 课堂革命研究论文

5

2024-04-17 15:15:37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2020 年 9 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 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 —2023 年)》提出,推动职业学校“课堂革命”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特征,然后分析了“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下通识 公共课教学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了“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下通识公共课课堂革命实施路径,包括 更新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模式、融入课程思政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关键词:通识公共课,课堂革命,“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

  2020 年 9 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 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 —2023 年)》提出,推动职业学校“课堂革命”,适应生源多样化特点,将课程教学 改革推向纵深。这里的“课堂革命”即以提高课堂教学 成效为目标的深刻课堂教学改革,其核心是“ 以学生 为中心”。通识公共课一般是高职院校前期开设的必 修课程,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首先接触到的就是这些 课程。通识公共课有必要进行“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革命教学改革,一是由于课程开设面向的学生范围广 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后,受益学生范围广;二是通识 公共课首先开设,可为接续的专业课教学改革奠定教 和学的基础。基于此,本文拟以通识公共课为例,研究 探索“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革命实践。

  一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特征

  “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特征是使学生成为  教学中心,即教师不再像传统课堂教学那样处于中心  地位,不再唱独角戏和“ 满堂灌”,而是以主导者身份  出现;学生是主体,也就是说,要让课堂这一学习场地  成为学生的舞台,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并在教师  的“ 导演”下,达成教学目标[1] 。 同时,应该明确这里的  “ 课堂”不局限于传统的讲台、黑板、桌椅构成的教学  空间,新时代“课堂”的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  线下课堂教学,二是线上课堂教学,三是作为主课堂  教学辅助的翻转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  的内涵应该包括以下方面: 其一 , 以学生的发展为中  心,强调知识、方法、能力及价值导向都应为学生的终  身发展服务;其二,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强调学生学  习地位的主体作用和学习态度的主观能动性; 其三, 以学习效果为中心,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等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和教学成效[2]。

  教学模式能否体现“ 以学生为中心”,关键看两个 方面:是否以学生为主体,即学生起到主体作用,教师 起到主导作用;是否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即学生投入 课堂的情绪和积极性如何,能否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 性,以及学生是否是自己的管理者。叶圣陶提出:“凡为 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教学中,教师要“授之以 鱼”,更要“授之以渔”,即充分重视对学生积极主动性 的激发和引导, 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提 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程度、合作学习的效度和探究学习 的深度[3] 。期间,可采用小组活动、协作式、设计式等多 种教学形式或将其结合在一起,并充分运用互联网、多 媒体等信息技术, 以帮助学生实现做学习的主人的目 的,让其去行动、思考、感悟、探索、收获、提高。

image.png

  二、“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下通识公共课教学面临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通识公共课课程既包括基础课程,如  数学、语文、英语等,也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育、 就业与指导、创新创业等,这些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  中大多开设在第一、第二学期 。当前,这些课程教学面  临着一些现实问题,具体如下。

  (一)生源多样化,基础参差不齐

  目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招生规 模不断扩大,学生入学门槛逐渐降低,生源类型呈现出 多元化特点,所招收学生中既包含单独招生、高考普 招、对口升学、五年制、3+ 2 转段的类型,又包括高职扩 招类型。在班制建立上,除高职扩招学生,其他生源类 型的学生均按照所学专业进行分班,导致各教学班学 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差别较大,故在高职院校通识公共课教学中,传统课堂教学方式面对 全体学生很难发挥实效,给教师教学带来了巨大挑战。

  (二)学习动力弱,主动学习不够

  高职院校除了存在生源多元化和学生学习基础 参差不齐的现实情况,还存在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和学 习态度不端正的问题 。当前,因高考分数低而进入高 职院校的学生较多,虽然大多数学生进入大学后心态 积极乐观,遵守纪律和行为规范,但只是保证了课堂 出勤,其比较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内在驱 动力不强,自我约束力较弱,学习精力不易集中。加之 文化课基础薄弱和学习能力不足,导致部分学生学习 高职院校学习通识公共课时面临挑战,逐渐由“试图 学”转变为“ 不愿学”“ 学不会”。 另外,对于部分通识 公共课,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课程,学生虽然感觉 难度不大,但是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主动参 与和深入探索精神均显不够。

  (三)教学有矛盾,有效方法不足

  通识公共课传统课堂中采用的教学模式一般如  下:教师依据教材编写教案和制作课件→在讲台上给  学生讲授,中间设计一些提问、案例故事等进行互动→       课后总结→布置作业并批改→  向学生反馈。这种课堂  教学模式的实质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许多教师都  比较熟悉这种教学模式,即这些教师在自身受教育时  接受了这种传统方法,然后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也以  此为授课模式继续应用。这种教学模式实现有效教学  的前提是所有学生都有强烈的求知欲 , 课上认真听  讲,积极思考,课下自学研修,努力消化[4]。而面对新时  代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  应,无法奏效 。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  过程中,通识公共课也不断探索,曾采用模块化教学、 分层教学及项目化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然而反思这  些教学改革,更多只是知识的再融合和删减,整体还  是沿用“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偏于形式上的改  革 。新时代,职业教育对象、教育手段、教育方式等都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课堂的理论教学模式在  职业院校举步维艰,教师和学生均深受其累。对此,教  师亟须改变观念,从“ 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 以学生  为中心”,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有效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向学积极性,为学生发展着想,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关注学生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 四)管理缺共识,评价机制不新

  传统通识公共课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一般包括教 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评价指标的设置比较笼统,评估对象主要是教师而不是学 生,缺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 入开展,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也需要改变,对此,高职院 校教学管理部门对课堂教学评价进行了一定变革,包 括评价的内容和评价的侧重点等,开始将评价的重点 转向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效果 。然而改革效果并不显 著,这是因为一方面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在职业教育教 学改革过程中对基于“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和其 他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的认识不够,对于通识公共课 和专业课课堂教学的评价也没有进行细致的区分,另 一方面在改革过程中,进行课改的课堂教学效果评价 还没有形成统一和成熟的评价标准,一些评价体系改 革不彻底,还是“ 穿新鞋走老路”,不能与“ 以学生为中 心”的新教学模式相统一,并形成完善的评价机制。

image.png

  三、“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下通识公共课课堂 革命实施路径

  (一)更新教学设计

  教学改革“ 改到难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 推动“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革命,教师首先应该在思  想认识方面进行转变,要主动改变课堂教学的主体地  位,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  还给学生,将教学设计转变为“ 以学生为中心”。 在高  职院校专注内涵建设 、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吉  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 我校”)通识公共课  经过几轮的教学改革,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按照职业  学校“ 课堂革命”的要求,从“ 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  “ 以学生为中心”。 在教学设计上,以学生实际学情为  教学起点,紧密围绕“ 以学生中心”,将通识知识学习  和职业能力培养并重,通过开展课程思政这一有效途  径,充分实现通识公共课知识传授、价值塑造、能力培  养的功能,培养学生形成质朴勤劳、敬业爱国、人文关  怀等道德品质和职业素质及核心素养, 如图 1 所示。 在教学方法上,据弃单一 的讲授方法,采用小组合作  法、自主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学、 互动、互评等方式进行学习,让他们成为学习的协同  设计方,由被动参与变为主动学习,由单一 听讲变为  小组协作研讨 。在教学手段方面,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手段辅助教学,由传统教学方式变为线上线下混合式  教学,教师可利用超星学习通、蓝墨云班等平台,发布  学习任务,设计线上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提升学  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参与度 , 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  果。在教学目标设定上,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从知识目  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三个维度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上,依据学生当前认知水平和个体差异,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设计学习内容, 以适应当前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情状况[5] 。 同时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充分利用超星学习通网络课程平  台,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整个学  习过程进行有效监管,及时分析学生学习状况,并在  此基础上融入职业素质评价, 同时坚持立德树人,融入课程思政,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

  (二)创新教学模式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校教师按照“ 基础知识—  核心素养—职业素质”的递进思路,紧扣教学目标,并  以高职学生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为出发点,即每门通  识公共课教师在教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都重视培养  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职业素质 。例如,语文课教师要针  对三年制和五年制的不同学生 , 选取经典篇章阅读、 口语表达训练、应用写作练习等不同模块的内容,培  养学生文化传承与参与、审美发现与鉴赏、语言理解  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等语文核心素养[6];数学课教师要本着适度、够用的原则精选教学内容,融入专业 案例、数学建模、数学实验、数学文化,有效激发学生 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 同时无论 是哪一种通识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均要有意识地 渗透职业素质培养 。通识公共课教学实施过程坚持 “ 以学生为中心”,要抓住三个环节:一是课前自主学 习环节,教师要精心布置课前学习内容,重视课前学 习情况的总结,并以鼓励学生为主[7];二是课上集体学 习环节,强调采用探究式、小组合作式、情景式、讨论 式及开放话题等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 教学方式和手段,并借鉴行动导向方法,强调参与,注 重成效;三是学生创造和展示环节,注重给学生展示 机会,如设置课前学习成果汇报、代表小组展示讨论 结果和学习成果、开放话题表达等环节,使学生之间 能互相学习 。教师则要发挥主导作用,在传授知识的 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积极主动性的激发和引导,既要 “ 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

  在“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革命教学改革实践中, 我校通识公共课形成了特色教学模式 。例如,语文课  的教学设计采用“三环节一转化两融合”模式,如图 2  所示,其中“三环节”为课前自主学习、课中探究学习、 课后巩固学习;“ 一转化”为:教学设计整体上将教师  的“ 教”转化为学生的“ 学”,注重“ 以生为本”,关注学  生终身发展;“ 两融合”为:一是在教学过程中融合课  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渗透德育;二是将课  程教学和信息技术有效融合,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成效,培养学生语文核心  素养,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又如,数学课教学过程采用“3461”教学模式,如  图 3 所示。其中,“3”是三段式教学,即课前在线学习, 课中师生共同完成教学活动、课后考核与评价;“4”是  “ 四为主”的教学原则,即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专业需  求主线、现代教育技术主辅;“6”是六步教学,即第一步为“任务驱动,自学寻疑”,第二步为“ 创设情境,激 发兴趣”,第三步为“ 启发诱导,合作探究”,第四步为 “ 点拨解疑,精讲精练”,第五步为“ 设计训练,拓展提 升”,第六步为“ 目标检测,巩固达标”;“ 1”是融入至少 1 个思政元素,即坚持立德树人,提升课程育人功能。

image.png

  再如,在美育课程“ 民间艺术之美”教学中,教师 可采用“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强化学生实践体 验。一是采用课前、课中和线上、线下多重准备与参与 的方式,贯彻以兴趣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二是以玩促学,将手工艺制作作为课前 准备作业布置给学生,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致,提 升其课堂学习的参与感和积极性;三是注重对比,以 同类型创作元素为题,对比同为婚嫁元素的三峡挑花 绣品和剪纸作品,这有利于学生从多角度理解不同地 域、不同民族的民间艺术作品包含的劳动人民的智慧 和生活情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融入课程思政

  高校育人的关键问题在于“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  养人、为谁培养人”。课程思政是课堂主渠道育人的重  要方式,而通识公共课面向全校学生,其课程思政效  果的好坏,对于学生德育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故教  师应守好通识公共课育人这段渠。通识公共课教师在  课程思政设计中,一是要牢记“ 育人”的本源,坚持立  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为根本目标、以公民素养培育为基本目标、以职  业素质培育为职业目标,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  力培养融为一体, 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 其要提炼课程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并将其归类为  五个思政方向:政治认同、家国情怀、奉献行业、职业  操守、工匠精神,五个思政方向下设具体的思政点,包  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自信、中国梦、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国家重大工程、责任关怀、团队精神、社会责任、安全环保、工匠精神、质量意识、创新意识等。二  是要将思政点转化为价值塑造的载体,教师要“ 以学  生为中心”,对课程思政教学全过程进行设计,恰当  使用案例,以“ 溶盐入水”的方式,通过问题、情景、启  发、引申等多种方式适时引入教学,并采用问题创设、 事件导入、故事导入、情境导入、比较导入等多元化、 多种类教学方法,将思政之盐融入课程之汤,将思政  育人与课堂教学巧妙融合,营造“有温度”“有思考张  力”“有亲和力”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教学五年制高  职语文课的《荷塘月色》时,教师可在引导学生品味文  章艺术特色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感受文章写景物  精细传神、谋篇布局严谨自然,以及情和景结合方面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艺术特色。在学生赞叹之余,教  师可切入工匠精神的教育:《荷塘月色》这篇散文之所  以出色,离不开作者高超的写作技艺,而这种写作技  艺正是通过作者勤学苦练和极致追求获得的,从而使  学生意识到做每一件事都要精益求精,要树立工匠精  神,在工作中追求极致完美 。这样合理引入思政元素  材料,和教学内容相得益彰,达到了“ 有预设又不突  兀”的效果,充分发挥了语文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可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又如,数学课教师可深入挖掘  高等数学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有效发  挥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学实  践的全过程 , 将思政教育体系与知识教育体系相贯  通,提高思政元素的融入量,提高教师思政融合的功  力,最终做到课程设计有灵魂、课堂教学有活力 。再  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中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等大类思政元素在课堂教学中出现频率较 高,因而在实施课程思政时,教师要避免重复,注意精 准挖掘思政元素,确保思政主题教育的准确性、对应 性、深入性、有效性[8]。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可融入理 想信念和思想观念方面的思政元素,从而达到“ 润物 无声,春风化雨”的育人效果[9]。

  ( 四)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1.改革学生考核方式 。为发挥评价体系“ 以评促  教、以评促学”的功能,必须改革传统评价方式 。基于  “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革命,对于学生的考核评价不  应只关注学生学习效果,而是要把重点放在形成性评  价上,注重过程考核,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得以优化,保证教学目标得以实现[10]。评价过程中,不只  要开展教师层面的考核和评价,还要注重学生之间的  评价。例如,对于语文课,可以考核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和自我纵向成长度为导向,采用过程评价和期末考核  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过程评价占 70%,包含思维导图  笔记(10%),大作业(10%),课堂表现(10%),诗歌朗  诵、演讲或解说(10%),实用文体写作(30%);期末考核  占 30%,以普通话达标为考核目标,包括汉字识别朗读  (10%)、话题作文(20%),或者参加 ZHC 在线统一 自测  (30%)。再如,高等数学考核由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组  成,其中过程考核旨在考核学生课堂表现、课堂投入  度、软件使用、课后作业、案例应用等情况;结果考核旨  在考核学生对教师课堂讲授的基本概念、基本运算方  法的掌握,以及知识应用能力等情况,以终结性考试形  式进行。具体而言,过程考核占 60%,包括课堂表现(5%)、 数学实验(15%)、线上作业(10%)、在线学习(20%)、小组  活动(10%);结果考核(期末考试)占 40%,包括定义、概  念、定理的掌握(12%),基本运算方法的掌握(20%),知  识应用能力(8%)。

  2.改变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  好坏,传统的评价标准一般从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   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侧重点主要  指向教师。这种评价标准在“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   已经不再适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应该   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 目前各学校采取新的评价角度 , 如从师德师风、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材料等方面   评价一堂课教学质量的高低,这种评价体系是在不断  适应“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产生的 。 事实上,评价体系的建立应该基于“教学命运共同体 ” 的形成,即形成学生和教师共同体[11]。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不应只是指向教师,而是应该考虑更多的因素。 一是评价指标的设置不应笼统,而要细致具体,要体  现学生对知识、能力等领会或提升的程度和效果,尽  量实现量化评价和多元化主体评价;二是评价体系中  评价的主要对象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效果而不是教师  本身,要侧重学生学习效果、兴趣提高、创造力提升、 情感体验等内容;三是“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  价主体首先应该是学生,其次才是督导或其他教师, 而要想实现这种评价方式,需要不断引导学生形成正  确的评价观并积极参与评价过程。

  四 、   结语

  “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革命既是一场教学理念的  更新变化,又是职业院校师生教学命运共同体共建共  生的过程。相对于可以实施“教学做一体”的专业课教  学, 高职院校通识公共课课堂教学革命的实践有自己  的特殊性和难度。我校通识公共课立足学生实际情况, 基于“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更新教学设计,创新教  学模式,改革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牢记立德树人的育  人使命,进行了“ 以学生为中心”课堂革命的实践。这是  时代责任赋予职业院校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担当,即  不断探索能够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教育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

  [1] 邓丽,陈波,李陵,等.“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 人机工程学课程为例[J].大学教育,2022(5):14-17.

  [2] 刘海苹,杨扬,孙玉英.“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课堂教学策略研 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8):75-76.

  [3] 好的课堂为何要以学生为中心[EB/OL].(2021-05-21)[2023-10- 18].https://zhuanlan.zhihu.com/p/375441084.

  [4] 史阳阳.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改革中的探索[N].山西 科技报,2022-12-01(6).

  [5] 刘惠.基于“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革命”路径探究[J].中国多媒 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1(10):63-65.

  [6] 李宗帅,王修岩.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J].大 学教育,2019(12):35-37,51.

  [7] 赵东明.高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的调查分析[J].教育 与研究,2023(1):42-47.

  [8] 赵东明.善用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J].明日, 2022(12):25-26.

  [9] 郑祥江,张强,谢鸿全,等. 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策 略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8(2):89-95.

  [10] 周蓉蓉,芮海云.“ 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课堂教学设计[J].教育 现代化,2020(16):78-79.

  [11] 胡洁人.“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命运共同体”:重构高校课堂 教学评价标准的指标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1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