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BOPPPS 模式的“ 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 以石河子大学为例论文

2024-04-17 11:08:18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文章以石河子大学为例,首先阐述了基于BOPPPS模式的“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然后论述了基于BOPPPS模式的“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摘要:文章以石河子大学为例,首先阐述了基于BOPPPS模式的“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然后论述了基于BOPPPS模式的“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关键词:“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课程;课程思政;BOPPPS模式;教学设计;研究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关系青年成长,关系民族未来[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这就要求专业课程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课程是石河子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面向农村发展专业一年级研究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教师应依据时代发展需求和新文科建设要求,结合“以兵团精神育人,为维稳戍边服务”的学校办学特色,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教师应在遵循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课程思政”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探索“线上线下学思政、课内课外谈思政、理论实践用思政”的多维度思政育人模式,不断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以提高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分析判断力与创造力。要讲好一节课,不仅涉及“教什么、如何教及教得如何”,还涉及“学什么、如何学及学得如何”,故有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显得尤为重要[3]。教学设计固然要遵循基本的设计原则、程序和方法,但更重要的是要深刻理解原理,并在原则、程序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意设计,保证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的一致性,如此方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教学设计有多种分类,常见的教学设计模式有5E模式、ADDIE模式、对分课堂模式、BOPPPS模式、CDIO模式等。其中,BOPPPS模式的运用较为广泛,如刘斌等[4]在“C语言”课程中运用该模式进行教学设计,邸婧等[5]在“化工热力学”课程、江金环等[6]在“药理学”课程中都运用了该模式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邹灵涵[7]在“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罗丽蓉[8]在“护理学”课程中也通过运用该模式进行了混合式教学设计。可见,作为有效的教学设计模式,BOPPPS已在诸多课程中得到运用。为达到思政育人的教学效果,我校“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生课程拟采用该模式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以期为实现“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育人格局提供有效参考。
一、基于BOPPPS模式的“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根据我校农村发展专业硕士培养方案要求及课程教学大纲中的课程目标,“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生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导论、现代农业创新基本理论与和乡村振兴战略基本理论三部分。该课程重点围绕习近平“三农”思想讲解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演变及当前态势、现代农业创新发展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内在逻辑、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该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有机整合,注重理论阐述和典型案例相结合,聚焦中国实践、中国问题,全面阐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代特征、战略重点、政策体系及相应的战略影响。在“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中,整个授课环节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则:首先,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学习风格,以及学习起点水平;其次,要以学生为本,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沟通,且高效利用课堂时间;最后,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测评体系,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得以体现。基于以上教学设计基本原则,该课程教学设计采用BOPPPS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实现互动式教学,同时利用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能实现课上课下混合式教学活动的实施,从而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和质量[9]。
“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生课程整体的教学设计分为“课前自学—课堂导学—课后拓展”三个阶段的输入与输出活动。课前自学阶段主要完成基础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学生要按照雨课堂中布置的预习任务在研究生网络教学“Blackboard”平台(以下简称“研究生Bb平台”)完成自主学习的输入。课堂导学阶段强调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内化吸收,按照课程导入(Bridge-in)、学习目标(Objective)、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和总结(Summary)六个环节实施面对面课堂授课,同时借助案例分析和翻转课堂使学生进行参与式讨论学习,并针对学生课前预习部分及课中互动部分存在的共性问题,借助雨课堂进行反馈,并在课中加以分析与解答,从而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内化和吸收。课后拓展阶段注重学生对知识理论的输出,以及学生个性化知识拓展及巩固运用的活动设计,同时借助雨课堂教学工具发布复习任务,促使学生强化理解,并在研究生Bb平台上传课后知识拓展资源,让学生开展讨论及成果展示分享。
为实现“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生课程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教师应根据教学设计的内涵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中的原理转换成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系统设计教与学的过程,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据此,“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应包括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课程思政元素、课程思政教学组织及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四个部分,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二、基于BOPPPS模式的“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一)各部分要点
1.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笔者所在课程组根据我校农村发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及新文科建设要求,结合“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生课程特点对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进行合理设置。“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生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应用专业技术知识开展现代农业创新与服务乡村振兴事业的综合能力、知识水平和战略意识,以及将乡村振兴战略转化为创新创业实践的行动能力,强化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为此可从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价值引领三个方面确定该课程思政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让学生学习和领会习近平“三农”思想,尤其是现代农业创新理论及乡村振兴理论,理解现代农业创新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了解乡村振兴的现实发展情况,把握现代农业创新的基本态势和方向,掌握本领域发展的基本动向。②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并提出新的观点或实施策略,提高学生应用专业技术知识开展现代农业创新、服务乡村振兴事业的综合能力、知识水平和战略意识,以及将乡村振兴战略知识理论转化为创新创业实践的行动能力。③素养目标:引导学生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意义及社会变革的战略思维和历史价值观,正确判断中国农业农村社会变革的大趋势和新机遇[10],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及知农、懂农、爱农情怀。
2.课程思政元素。课程组结合我校农村发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上述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思路下对“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生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并形成不同的授课主题,每个主题都要确定相应的课程思政元素,并围绕每个思政元素构建多个思政融入点。本课程重点将美丽中国梦、和美乡村、粮食安全、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家国情怀、“三农”情怀、文化自信、农业伦理、遵纪守法、兵团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知识体系。思政元素的挖掘从以下三个渠道展开。第一,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农业现代发展及乡村振兴战略有诸多文献论述,这些论述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巨大的理论价值,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思政元素。第二,引用学习强国和中国大学慕课两大平台中优秀的网络视频资源,如学习强国平台涉及的“乡村振兴战略解读”“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意义”“跟着总书记振兴乡村”等,以及中国大学慕课平台涉及的“乡村教育”“美丽乡村”“‘三农’学堂”等相关专题视频资源。第三,课程组结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本地农业发展创新的特色与乡村振兴实践,整理归纳兵团现代农业发展和美丽连队建设的典型案例。此外,课程组参与了国家扶贫实施效果调研、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查及兵团高素质农工培训等社会实践,这些真实丰富的思政教学案例也为本课程提供了很好的思政元素。具体的授课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的设计如表2所示。
3.课程思政教学组织。课程组根据我校“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思路,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手段,设计合适的授课形式与方法,将文字、语言、图像、视频等资源有机结合,采用翻转课堂与案例研讨法开展教学。同时,在教学中运用BOPPPS模型,将教学过程划分为引入、目标、预评价、参与学习、后评价和小结六个部分,并结合社会实践、学术研讨与线上分享等,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反馈。
课程组在授课过程中以课堂讲授为主,尝试把教室主阵地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实施较为灵活的教学组织活动。为开阔研究生的专业视野并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水平,课程组根据教学内容开展了三种教学组织活动。一是以“学术+思政”的形式组织教学。依托兵团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和农业现代化研究中心两大科研平台,通过聘请校内外专家举办“润疆大讲堂”及“乡村振兴沙龙”等学术讲座,组织学生参与学术活动并完成学习分享,使学生在了解专业最新发展研究现状的同时,学习专家的优秀品质。二是以“党建+思政”的形式组织教学。结合专业教研室的师生党建活动,组织师生到实习基地(如我校相关专业的科技小院)开展农耕文化教育与社会实践,以开放式讨论和课后撰写思政案例报告等形式组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度,使其实现认知、情感、理性和行为的认同。三是以“第二课堂+思政”的形式组织教学。课程组成员指导研究生参加与课程相关的学科竞赛,如“乡村振兴创意大赛”和“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不断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及科研学术水平,同时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通过上述“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教学策略的实施,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与方法,而且很好地把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进而实现二者的同向同行。
4.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的SMART(S=Specific、M=Measurable、A=Attainable、R=Relevant、T=Time-bound)原则,既有利于员工更加明确和高效地工作,也为管理者对员工实施绩效考核提供了考核目标和考核标准,使考核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更能保证考核的公正、公开与公平[11]。而课程教学目标的考核恰好与该原则相符,为此,课程组借鉴该方法进行“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生课程的教学评价。在课程考核评价的设计中,把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依据上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价值引领”三个层面的目标,借助雨课堂教学工具和研究生Bb平台,将“课前—课中—课后”教学各环节有机联系,强化研究生课程学习过程的管理与考核,构建开放、互动、灵活、多样的课堂形态,形成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可量化的指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外知识拓展、社会实践调研、专题讲座学习及撰写实践案例报告等教学活动进行考核并纳入过程性考核成绩。在各类考核方式的占比上,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占10%)、学术讲座学习(5%)、社会实践汇报(10%)、案例分析报告(10%)、文献阅读与分享(5%)五部分,期末成绩则是提交一份高质量的课程论文(60%),考核方式及比例设置如表3所示。
(二)案例分析
根据“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选取“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路径”这一节主题,通过“兵团沙棘产业带动职工致富脱贫”的思政案例,分析沙棘产业的发展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模式,归纳出产业振兴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以此加深研究生对“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先行”作用机制的理解,进而引导研究生在乡村产业振兴的社会实践中深刻体会兵团精神,增强对我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信心。该节内容以实际案例分析与理论讲授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教学,下面就以该节进行BOPPPS模型的思政教学设计,如表4所示。
根据上述教学设计,该节思政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如下。
课程导入(B—O—P):回顾已学内容。利用雨课堂对上节课知识点(乡村振兴实施的意义、主要内涵等)进行随堂测试,掌握学生对该知识点的了解情况,便于进行知识点的衔接;然后引入俗语“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让学生解释并思考在干旱沙漠地区如何利用本地资源发展产业,接着播放微视频《一分钟了解“沙产业是什么”》,引出本节所学内容,并通过头脑风暴法进行前测,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最后指出本节授课知识的重难点和学习目标。
课堂讲授与讨论(P):理论知识讲授。首先,结合PPT,进一步巩固上一节关于乡村振兴产业要先行的理论,让学生理解产业兴旺的内涵及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其次,运用雨课堂中的弹幕、投稿等功能进行师生与生生互动,边设疑边思辨与讨论,重点讲述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进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的理论知识。最后,总结归纳产业兴旺与乡村振兴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让学生理解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
思政案例分析讨论(P):思政案例分析与价值引领。首先,介绍“兵团沙产业—荒漠里的‘美丽事业’”案例的具体内容,分析兵团在维护生态的同时发展生态产业,以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做法。其次,重点围绕一七〇团“沙棘引领绿色发展,荒漠变果园”的典型实践,引导学生讨论并探求沙棘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机制,总结沙产业振兴促进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进而讲解乡村振兴战略的其他推进路径。最后,案例总结与价值引领,通过微视频及案例讨论结果,对案例体现出的重要思想与结论进行总结与价值引领。沙产业由“冷”变“热”,反映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要成果,该团的实例正是体现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由此让学生体会到正是一代代军垦人秉持着不惧艰难、勇于开拓的精神,才为兵团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巨大的贡献。
后测与课堂总结(P—S):通过雨课堂的弹幕进行师生互动,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总结本节课重难点,如乡村产业如何振兴及产业振兴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其要与上一节课知识点产业振兴遵循的基本原则及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相呼应,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通过产业振兴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价值内涵,从而完成本节授课重点与学习目标。
布置预习任务:依托学习强国平台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慕课资源《“三农”学堂》,在Bb平台上布置复习及预习任务,并进行线上讨论与答疑,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三、结语
运用雨课堂的教学工具结合BOPPPS模型的教学设计,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生课程基于雨课堂和研究生Bb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程相关内容的良好学习习惯,还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学术研究能力。有效的教学设计能够提升教学效果,BOPPPS教学模式与雨课堂相结合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运用翻转课堂及案例讨论教学方法,既能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各环节有效进行,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N].光明日报,2016-12-11(1).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完整的教学设计、教学评价都包括这五个点[EB/OL].(2023-07-06)[2023-10-18].https://wenku.baidu.com/view/2cf274cbed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c3.html?_wkts_=1692082253660.
[4]刘斌,李书琴,韩宏.基于BOPPPS模型的C语言课程教学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7(44):248-250.
[5]邸婧,盖希坤,李音,等.BOPPPS模式下《化工热力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J].广东化工,2022,49(2):163,166-167.
[6]江金环,苏波,张海涛.以学生为中心的BOPPPS教学模式下药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J].卫生职业教育,2022(12):76-78.
[7]邹灵涵.基于BOPPPS模式下的高级财务会计混合式课程教学设计[J].对外贸易,2022(1):152-155.
[8]罗丽蓉,何守蓉,王惠.混合式教学理念下学习通+BOPPPS教学模式在高职外科护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23,9(13):154-157.
[9]努思曼姑·玉素音,闫妍.雨课堂和BOPPPS模型融合的有效教学模式在物流专业英语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J].物流技术,2023,41(1):149-152.
[10]鲍文,黄茜.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课程大纲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9(3):254,256.
[11]SMART原则[EB/OL].(2023-08-06)[2023-10-18].https://baike.so.com/doc/30506713-3230219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