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举措——以西安工业大学光电工程学院为例论文

2024-04-17 10:22:25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文章以西安工业大学光电工程学院为例,首先分析了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面临的问题,然后提出了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举措。
摘要:文章以西安工业大学光电工程学院为例,首先分析了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面临的问题,然后提出了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举措。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电子信息专业;联合培养基地
为培养既能适应行业发展需求,又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我国开始分步骤对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学科类型和结构布局进行调整和优化[1]。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立了我国第一个专业学位,并于1991年开始正式招生。2009年,我国开始从应届本科生中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并通过了《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该方案明确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是为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2]。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在2017年首次超越了学术型研究生,一跃成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体,这一转变反映了社会及行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加。随后几年,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报名和招生人数一路攀高。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突破120万,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占研究生招生总数的50%。
2013年,教育部联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提出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将职业素养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3]。202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明确指出,要进一步优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的结构和数量,力争到2025年,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占到硕士研究生总数的2/3[4]。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的不断转型升级,行业企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需求更加旺盛,原因主要是在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过程中,更注重其工程实践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且大多数学生因参与过企业实践环节,一般具有一定的工程背景,当然,这样的培养结果也离不开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等校外资源的共同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正是基于这种需求,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方式联合建立的人才培养平台,该平台融合了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的优势资源,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已成为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和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举措[5]。
近10年来,西安工业大学光电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从2012年的24人,迅速扩大到2022年的204人,其中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从2012年的几人迅猛增加到2022年的130余人,但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所需的联合培养基地数量较少,满足不了研究生招生的需求。加上新增研究生导师大多为引进的博士学位青年教师,其工程实践能力比较欠缺且对社会需求的了解不足,无法满足迅速增加的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数量要求。下面本文拟以学院为例,通过分析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面临的问题,对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举措加以论述,即基于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点及学院在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优势与特色,分析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速度不匹配、联合培养基地提供的专业实践岗位与学生专业领域方向不匹配、联合培养基地培养成效与预期不匹配的“三个不匹配”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探寻相应的建设举措,以便有效推进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并为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一、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面临的问题
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教育现代化改革中的大胆尝试和创举[6],是未来的大趋势和大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不仅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阵地,也是进一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抓手和着力点。学院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虽已开展多年,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也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发展到现在具有一定的规模,但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与运行管理涉及合作企业、学校、导师及学生等诸多方面,以及不同层次的参与者之间不同的利益诉求,是一个多方协作、跨界运行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7],这一特点制约着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与发展,使其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认真分析,笔者将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总结为以下方面。
(一)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速度不匹配
2018年,学院工程专业学位类别有所调整,将原有的隶属于工程硕士领域的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软件工程、控制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仪器仪表工程、农业工程、安全工程、光学工程、计算机技术等调整为电子信息类别。另外,学院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也随之增加,如2019年光学工程、仪器仪表工程2个专业招收的工程硕士有42人;2020年首次开始招收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招收80人;2021年招收100人;2022年招收130余人。
随着学院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原有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环节的顺利开展,同时由于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涵盖的方向较多,也使得招收的生源更加广泛,不仅包含原有的光学工程和仪器仪表工程,还包括少数计算机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学科交叉领域方向。概言之,学院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的增加,直接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速度不匹配,最终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无法很好地满足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需求。
(二)联合培养基地提供的专业实践岗位与学生专业领域方向不匹配
学院现有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这两个研究生学位授权学科在近70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特色鲜明的培养方向。光学工程学位点主要围绕先进光学制造与检测、微纳米材料与器件制造技术、光电探测与信息处理和薄膜与等离子体技术等方向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仪器科学与技术学位点主要围绕光电测试技术及仪器、光学系统与光电仪器设计、动态测试技术、现代传感与信息处理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学院从2020年开始招收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来,所招收的学生不仅会进入仪器仪表工程、光电信息工程等领域方向,也有少数学生选择了计算机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学科交叉领域方向,这就导致原有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在学生专业实践中所能提供的专业实践岗位与学生专业领域方向不匹配。
(三)联合培养基地培养成效与预期不匹配
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已成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展专业实践教育的主阵地,同时,也成为学、产、研之间深度融合的重要平台[8-9],但现阶段,学院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方面的成效还不是很理想,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难以达到预期培养目标,造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成效与预期的不匹配。造成这一结果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联合培养基地相关企业的条件不符合研究生专业实践或课题研究的要求,水平参差不齐;②指导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足,校外导师的实践环节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③现有基地建设、运行模式陈旧,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考核体系。
二、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举措
(一)分类制定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标准,进一步增加基地数量
学院首先通过统计、分析现有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基本信息,对其定位、培养规模、联合培养方式等进行分类,并将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按照其承担的任务和培养方式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专业实践基地(学生只完成专业实践教育环节),另一类是综合培养基地(完成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课题研究)。由于这两类基地承担的职责不同,其建设标准自然有所区别。然后学院依据这两类联合培养基地各自需要承担的职责和功能,继续探索以校企科技合作、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协同创新为引领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新机制,以期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的共赢。学院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课题、技术攻关及研发管理实践等各环节,通过这种沉浸式训练,使学生获得行业发展动向、产业运作管理、岗位需求等多元化、多层次的信息与工程实践训练,从而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10]。
高校在与企业的合作中不仅可找到引领行业发展和生产前沿的科研项目,还可以获得人才培养和管理方面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企业在与高校的合作交流过程中不仅可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技术合作尽快突破技术难题,提高生产效益,还可以通过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更好地服务社会。截至2022年底,学院累计建立比较稳定且在行业内具有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有30余家,其中仅完成专业实践的联合培养基地有24家,完成专业实践和课题研究的联合培养基地有8家。
(二)严格准入制度,探索分类分级联合培养基地管理运行机制
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是企业、学校、导师和学生等不同建设主体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协同、不断耦合的系统工程,这些不同的建设主体能否从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中获得自己的“收益”并实现自身的发展,对于联合培养基地的可持续建设、良性发展是尤为重要的。即要完善联合培养基地管理运行机制,分类建立严格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准入制度,按照不同的基地类型,制定不同的准入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基地建设、协议签订、挂牌、权利与义务界定等工作。学院优先选择具有以下特征的合作企业建立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①在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②具有领先技术优势的企业;③科研实力雄厚的研究院所。除上述条件外,对于研发实力强,且具有能指导研究生进行课题研究的企业导师的合作基地,可将其纳入进行专业实践和课题研究的联合培养基地,学生在该基地的学习不少于1.5年;对于只进行专业实践的联合培养基地,学生要在该基地进行专业实践并达到考核要求,累计时间不少于1年。目前,学院具有代表性的联合培养基地包括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二〇五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北方光电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东莞市宇瞳光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惠州市华阳多媒体电子有限公司、西安中科立德红外科技有限公司等在光学制造和光学仪器界有影响力的单位。
目前,学院对于已经建立的30余家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不仅按照其职责进行分类,还按照立项单位、规模等,将其划分为省级联合培养基地、校级联合培养基地和院级联合培养基地。即探索建立规范的分类分级联合培养基地运行管理制度,组建基地管理机构,明确基地负责人制度,将“项目负责制”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引入基地管理全过程。同时,完善学生在基地的相关管理办法,加强基地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保密和安全教育,完善学生进入专业实践或联合培养基地学习期间的各项制度建设;探索实施基地动态管理制度,并根据建设效果,每年对基地建设进行动态考核及管理。
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严格的准入制度和不断完善的运行管理制度,既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学科的特色与优势,又能基于每年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数量和专业方向对学生的实践岗位进行合理匹配。在每年研一的下半学期,学院都会统计所有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能承接的研究生专业实践岗位的方向和学生数量,并将统计信息发布给学生,以实现专业实践岗位和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最终解决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提供的专业实践岗位与学生专业领域方向不匹配的问题。
(三)改进联合培养运行模式,完善联合培养基地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在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机制和管理运行机制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成效的最主要举措就是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一般采用校企“双导师制”的指导方式,但校内导师是否愿意把学生送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企业导师是否真心接受并愿意负责地指导学生,成为目前制约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效果的主要因素。众多的文献均对此做过大量探索和试点[11-13]。笔者认为,电子信息专业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建好“双导师”队伍,使校内导师具有丰富的应用型科研经验;确保校外导师师德高尚、实践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另一方面,要强化导师职责,激发导师内生动力,这一点更为重要。因此,在“双导师”的基础上,要让校外导师深度参与学生培养计划制定、专业实践指导、专业实践成绩评定等各个环节,以强化导师责任意识,激发导师内生动力。同时,要鼓励满足条件的校外导师、直接受聘学校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与校内导师一样参与学生指导,并将受聘学校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满足条件的企业导师,以及导师所在的联合培养基地等信息在招生时一并提供给学生,以便学生进行选择。校内外导师全面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面试、培养计划制定、专业实践制定、课题研究,以及论文撰写和答辩等各环节工作,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导师”指导。另外,在招生时,通过将联合培养基地及基地的校内外导师公布给学生选择的方式,可实现联合培养基地和校内外导师选择的前置,充分调动校内外导师及学生进入联合培养基地的积极性,避免了中途选择带来的一些无法避免的矛盾。
科学合理的学生及联合培养基地评价考核体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效能良好发挥的重要保障[14]。为了进一步规范和保障进入两种不同联合培养基地的学生能达到预期的学习和训练效果,学院电子信息专业既要探索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评价反馈机制,又要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全过程质量考核体系,以评价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效果,最终对研究生在联合培养基地学习期间的表现做出科学的评价。首先,对于联合培养基地的评价,要依据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类型(专业实践基地和综合培养基地),对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作用和职责进行细分,并制定出不同类型基地的基本职责标准,从而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评价体系及与之相适应的反馈机制,使评价结果得到合理的应用,形成完整有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评价反馈机制,从机制上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其次,对于进入联合培养基地的研究生,要建立全过程质量考核体系,实行“过程考核+结果考核”并重的考核方式。一是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的实际工程问题,带着具体的实践任务走进企业、走进车间,在专业实践过程中尝试寻找答案、提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方法,并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加以实施,最后将自己在实践中的所想、所得记录成专业实践周记,完成专业实践报告;二是通过增加企业导师在学生实践环节中打分的占比,提升学生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三是建立高校、合作单位、校内外导师共同参与的,包含工作态度、岗位适应度、考勤、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以及学术产出等多元内容的全过程质量考核体系,并通过全过程考核来保障实施效果。此外,还要鼓励企业采用现代网络技术,对学生在联合培养基地的专业实践环节进行全程在线管理,从而实现校内外“双导师”的共同管理。
三、结语
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承担着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和开展科学技术合作交流及创新的重要使命。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还有利于学校与企业的科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且在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同时,能够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科技难题,从而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共赢。本文以学院为例,针对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与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面临的“三个不匹配”难题,探索了解决“三个不匹配”问题的有效措施,从而使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落地生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为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提供了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黄宝印,唐继卫,郝彤亮.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7(2):18-24.
[2]关于印发《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设置与授权审核办法》的通知[EB/OL].(2010-09-18)[2023-11-26].http://cms2.huanghuai.edu.cn/s.php/keyan/item-view-id-42509.html.
[3]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EB/OL].(2013-11-04)[2023-11-26].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26/201311/t20131113_159870.html.
[4]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的通知[EB/OL].(2020-09-25)[2023-11-26].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26/202009/t20200930_492590.html.[5]刘震宇,郑彬,朱太锐.产教融合视域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研究[J].教育探索,2022(3):49-51.
[6]李献斌,刘晓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5(5):22-25.
[7]王桂林,裴清清,陈曦.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质量提升探析: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视角[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4):91-97.
[8]石红雁,梁雄,郑三元.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建设若干问题研究[J].学科探索,2021(10):61-63.
[9]陈秀锋,曲大义,邴其春,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39):1-2.
[10]李萌萌,卞科,赵仁勇,等.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建设探讨[J].农产品加工,2022(2):118-120.
[11]李洁.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协同培养体系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12):6-12.
[12]崔春生,李洁璐,王美琦.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完善与优化[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2(21):38-41.
[13]杨超,徐天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双导师制”的制度设计及构建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1):66-70.
[14]郭剑平,朱健香.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评价反馈机制的优化路径[J].高教论坛,2021(11):8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