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探索论文

2024-04-16 14:27:16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文章基于相关背景,首先阐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然后论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成效,最后对以学生为中心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思政教学进行了反思。
摘要:文章基于相关背景,首先阐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然后论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成效,最后对以学生为中心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思政教学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课程思政;“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以学生为中心
为贯彻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的重要讲话精神,各高校大力开展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改革。即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的政治方向与价值追求,进行潜移默化的精神引领,形成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教育格局。“电工与电子技术”是高校工科非电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电类应用学科课程。该课程内容与电相关,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十分紧密,且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多、课程影响范围广。同时,该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十分丰富,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阵地,能够使教师有良好的条件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思政要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润物无声地达到预期效果,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立足学生视角,突破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探索构建一种能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基于此,本文拟对以学生为中心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思政教学加以探索。
一、相关背景
课程思政是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的一种教育理念,是一种润物无声、盐融入水的教育方法。课程思政开展的思路如下: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及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以坚定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集体、爱人民为主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宪法法治、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为重点,春风化雨地培养高校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伦理、工程伦理和大国工匠精神,提升学生心系祖国、志存高远的高尚情怀[2]。
根据“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教师应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高度融合,构建“塑造价值、培养能力、传授知识”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即教师在教学中要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哲学思想、科学精神、工程思维、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情怀等思政元素,以便在课程中开展价值塑造,同时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从而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3],最终培养专业技术过硬、能力全面、思想政治水平高的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一)提高教师综合素养和思政教学能力
高校工科非电专业要引导“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师提高综合素养和思政教学能力,加强责任意识和思政理论的学习[4],积极参加专项培训和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会,使教师不断提高育人意识、教育专业化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与理想信念教育。同时,促使“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师与时俱进,时刻关注学生的现实需要,从学生接受的视角入手,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思政案例,以便达到最佳的育人效果。
(二)建立有机统一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要想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首先要从顶层设计着手,以专业为导向,明确课程定位,规范课程体系建设。“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师要制定新的符合课程思政要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以建立有机统一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即结合专业和课程的特点,在制定新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时,重点新增课程思政的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恰当地融入课程教学。
(三)搭建线上线下混合式的课程思政教学平台
为了持续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解决课程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少,课程思政无法在课堂上深入开展的问题,“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师可将丰富的教学视频、作业、章节测试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上传至平台,还可将各章节涉及的思政相关内容同步上传到超星学习通平台,尤其是将相关思政案例及无法在课堂中呈现的视频、社会时事热点、书籍等一并进行上传,还可以发布讨论话题、开展教学意见反馈等,以搭建线上线下混合式的课程思政教学平台。这样可实现教学内容和思政内容的线上交叉融合,拓展教学内容和思政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实现线上线下多渠道育人,进而提升网络课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四)构建融入思政的课程教学评价机制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师要在教学评价过程中采用多种方式融入思政内容,构建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从而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课程思政的学习。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评价体系不应该脱离原有教学评价指标,而应该整合原有教学评价指标,将教书与育人相统一,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和着力点[5]。因此,“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师应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6-7],将课程思政学习纳入考核,并制定新的符合课程思政要求的考试大纲和考核方式。其中,在过程性评价中的课堂学习表现这一项考核中,可加大思政内容小组讨论的占比,调动学生参与课程思政学习的积极性,以达到更多的互动交流和更好的育人效果。另外,课程的每一章考核内容都设置了线下和线上个人自学的知识点内容和思政内容,包括作业、思政思考题、思政话题讨论等,教师可根据学生参与的次数和完成质量情况评定成绩。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成绩设置如表1所示。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成效
通过“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学生的学习感受和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有了显著提升,课程思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学生学习主动性有效提升
“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融入课程思政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了显著的提升。如图1所示,根据学习通平台发布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调查问卷结果可知,学生对本课程中讨论的思政话题非常感兴趣,认为本课程开展的思政教育对自己思想素质的提高有较大帮助,帮助自身树立了正确的三观,且希望教师能在今后的课程中更多地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容。
(二)学生综合能力显著提升
实施“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思政教学后,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学生成绩也有了较大提升。笔者针对近3年试卷进行分析,发现课程目标达成度均为0.82以上,达成度较高,且学生参与各类科技竞赛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三)教师教学能力显著提升
通过“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可以发现,教师教学能力显著提升,尤其是思政育人能力和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教学方式有所创新,讲解更具有感染力,能灵活运用各种思政素材吸引学生充分参与课程思政的学习和讨论,由此加强了师生互动,充分践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四、以学生为中心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思政教学反思
为增强“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思政教学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研究组基于教学实践和“课程思政开展情况和建议调查问卷”调查结果,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反思。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可知,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的时间少,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尤其课程思政教学中学生参与程度不高,积极性不足。这是因为教师思政教学方式创新性不足,形式比较单一,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而且教师讲授思政内容时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不足。加之教学内容多,学时偏少,课程思政无法在课堂上深入开展,因而效果不尽如人意。对此,研究组通过对课程思政教学进行反思,并结合调查反馈结果,在后续课程教学中进行优化调整,将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的需求和喜好相结合,将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从而实现了课程思政的闭环持续改进,如表2所示。
(一)要重视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基于调查结果,结合教学实践,教师要重视突破传统教学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这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能够融入教学的思政元素,并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思政内容;二是引入思政内容的方式要多样化,可采用故事、案例或视频等多种形式;三是介绍思政内容时要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和讨论,如采用小组讨论、课堂研讨等方式;四是选择合适的时机引入思政内容,如学生上课疲惫或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转换话题,播放思政视频,改善学生听课状态,从而让课程思政真正入脑入心,发挥良好的育人效果。
(二)要重视提炼课程思政元素,完善思政案例库
要深入挖掘“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思政内涵,充分提炼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其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在提炼课程思政元素方面,可着眼于学生所需所想,更多地融入学生喜欢的传统文化传承与自信、国家和民族意识、国家政策和政治理念、时事热点和国际与政治形势等思政元素。尤其要在各种定理定律、公式推导、分析计算等知识教学中巧妙地融入思政元素,将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进行融合,形成一些经典思政案例,最终构建思政案例库[8],具体包含文字阐述思政案例库和视频、链接思政案例库。
(三)要重视课程思政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且注重交流互动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要想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润物无声地达到思政教育的效果,必须采用更加新颖的、更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即教师在课堂上可灵活采用视频展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或课堂辩论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9],并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和讨论。同时,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播放一些能够体现国家大事、时事热点、大国工匠精神等正能量、主旋律的视频,如《大国重器》《动力澎湃》等,因为视频的形式更能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其产生情感共鸣,也更能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10]。
五、结语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思政教学要求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和德育层面达到一定的要求,而笔者以学生为中心组织实施“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思政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也存在一些不足。对此,作为“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者,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通过改进不足,使专业知识传授、能力训练与思政教育更紧密地结合,从而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08)[2023-01-20].https://news.12371.cn/2016/12/08/ARTI14-81194922295483.shtml?from=singlemessage.
[2]刘加萍,张陈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探究:以电工学课程为例[J].教育观察,2021,10(42):81-83.
[3]宋其江,张佳薇,李丹丹.思政融入“电工电子学”课程的研究和探索[J].科教文汇,2020(3):79-81.
[4]何惠英,付少波,赵玲,等.思政进“电工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21,43(2):9-11.
[5]郎佳红,王兵,程木田,等.专业课程思政内涵及思政育人的特点分析[J].教育观察,2020,9(33):57-60.
[6]王红英.让课程思政与《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同向同行[J].山西教育(教学),2021(9):77-78.
[7]王成刚,刘迪,李建海,等.《电工技术》课程思政元素探究与教学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21(4):70-71.
[8]张洪萍,王保琴,王丽萍,等.课程思政在“电工电子学基础”课程中的探索实践[J].科教导刊,2020(19):131-132.
[9]彭红军.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与实践探索[J].大学教育,2021(5):1-3.
[10]张新贺,高闯,张月华.将课程思政融入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探索[J].科技资讯,2020,18(26):100-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