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解读与实施建议论文

2024-04-16 11:40:26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文章首先界定了教师数字素养的概念,然后对《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进行了解读,接着分 析了教师数字素养框架的特点,最后提出了《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的实施建议。
摘要 : 文章首先界定了教师数字素养的概念,然后对《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进行了解读,接着分 析了教师数字素养框架的特点,最后提出了《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的实施建议。
关键词 :《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数字素养;教育数字化
当前,全球数字社会发展不断加速,在这一背景 下,数字技术推动着教育不断向数字化方向转型,教育 数字化成为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效 率的有效手段,同时加强国民的数字素养也成为世界 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鉴于此,国家高度重视数字 教育发展,并于 2018 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提出“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 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1]。2021 年,教 育部在《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中明确 指出:“提升全民数字素养是建设数字强国的一项基 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工作,到 2025 年,发展全民数字 素养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 [2]经过多年的不懈努 力,我国教育数字化实现了飞跃式的进步,校园网络覆 盖率达 100%,具备多媒体教室的中小学占比达 99.5%, 数字化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3],数字技术在教育中的 普及应用,为我国教育数字化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是推 进教育数字化的重要力量,教师自身的数字化教学能 力对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数字能 力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回顾我国教育数字化和教师 数字素养的发展历程, 发现其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①从教学过程来看,大多数教 师对数字技术的应用只停留在熟练操作上,在将数字 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有效整合上还有所欠缺;②从使用 意愿来看,很多教师还不能积极主动地在教育教学中 使用数字技术及资源;③从教师培训来看,偏重对教 师的职后培训 ,对教师职前培训的关注度远远不够; ④从评价标准来看,对于教师数字素养能力水平缺乏 科学统一 的评价指标体系。
为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教师的数字素养能力,教育 部办公厅于 2014 年发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4],为当时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 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提供了准则 。2022 年,我国为全面 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提出联结为先、内容 为本、合作为要,即 Connection、Content、Cooperation 的 “ 3C”理念,旨在推动数字技术更好地助力教育高质量 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推进“互联网+ 教育 ” 发展,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使教育数字化转型 成为推进教育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关 键特征 。在以上背景下,为扎实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 提高教师的数字素养水平 , 完善教育数字化标准体 系,教育部在 2022 年 11 月研究制定了《教师数字素 养》教育行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该标准是对《中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的继承与创 新,同时也是与时俱进、顺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产物[5] 。 本文旨在通过对该标准进行深入解读,为该标准的有 效实施和我国教师数字素养能力水平的培养提供合 理建议,进而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
一 、 教师数字素养的概念界定
数字素养的概念最早是在 1994 年由以色列学者 阿尔卡莱提出的 , 他认为数字素养由图片— 图像素 养、再生产素养、分支素养、信息素养和社会—情感素 养五个部分组成[6],分别对应五种不同的能力:理解图 片信息的能力、再次整合信息的能力、运用非线性的 信息构建知识的能力、分辨信息有效性的能力、运用 信息进行情感交流的能力 。美国图书馆协会(ALA)认 为数字素养是运用信息技术来搜索、创造、交流和评 价的能力,需要个体具备认知能力和技术能力[7] 。国内 学者王佑镁等[8]认为数字素养是经过媒介素养、信息 素养、计算机素养和网络素养的综合所形成,是一个 综合的、动态的、开放的概念 。祝智庭和顾小清[9]通过 研究认为教师数字素养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和信息伦理 。王杰[10]认为教师数字素养 是教师所拥有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 息教育方面的素养。
在 2022 年的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 , 教育部发布 了标准,该标准涵盖了教师数字化教学所需的多个方 面的能力,包括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资源的开发与 利用、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学习与评价等。该标准明 确指出了教师数字素养的定义,即教师运用数字技术 获取、加工、使用、管理和评价数字信息和资源,发现、 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 学活动应具有的意识、能力和责任。也就是说,教师数 字素养包含了教师数字意识 、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 数字化应用、数字化责任及教师运用数字化解决教育 教学问题五个维度,并围绕五个维度具体划分出了 13 个要素和 33 个观测点, 进而构成了教师数字素养的 评测指标。
二、《 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解读
教师数字素养框架是标准中的主要内容,由 5 个 一级维度、13 个二级维度构成,包含 33 个指标点,指 标点集中在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不同方面,并详细阐 释了教师应具备的数字化教学能力 。其中,一级维度 包括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 数字社会责任及教师专业发展,具体内容如下。
(一)数字化意识
数字化意识是指客观存在的数字化活动在教师 头脑中的能动反映,其要对数字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 运用具有正确理解和积极态度,这是教师提高自身数 字素养的前提,包括数字化认识、数字化意愿和数字 化意志三个维度,即教师对数字技术在教育发展中的 价值的理解和所带来的问题的认识、在教育教学中主 动学习和运用数字技术的态度及面对教育数字化带 来的问题时积极应对的信心。数字化认识关注数字技 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作用,教师需要认识到 数字技术在社会及教育发展中的价值,并且能够推动 教学理论、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创新发展。 数字化意愿指教师能够主动了解、学习和合理使用数 字技术资源,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积极开展教育数 字化实践、探索和创新 。数字化意志指教师在教育数 字化实践中遇到困难与挑战时具有信心和决心,能持 续开展数字化教育教学实践探索。
(二)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
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是 21 世纪公民数字能力发展必须掌握的能力,对教师现在及未来的学习、生活 和工作等都有重要影响 。2014 年版《中小学信息技术 应用能力标准》的技术素养中就已提到:“教师应该了 解并掌握多媒体教学等技术资源,利用技术手段获取 更多的教育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数字技术知 识与技能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字技术 知识并掌握相应的数字技术技能。数字技术知识指教 育教学中常见的数字技术的概念及基本原理,教师应 该了解常见的数字技术的内涵特征, 如多媒体教学、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并学会运用这些数字技术解决 问题。数字技术技能包括数字技术资源的选择策略及 使用方法,教师要能够熟练掌握在教育教学中选择合 适的数字化设备、软件、平台的原则与方法并能够熟 练地操作使用,从而解决教学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三)数字化应用
数字化应用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具备 的职业能力,指教师应用数字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能 力 。其不仅强调教师数字技术的实践运用能力,还强 调教师要能通过数字技术与学生、家长、同事等进行 教学互动,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该部分包括数字化教 学设计、数字化教学实施、数字化学业评价及数字化 协同育人四个维度。数字化教学设计指教师合理使用 数字技术资源分析学生学习情况、设计教学活动和创 设学习环境的能力。教师要能够运用数字评价工具对 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诊断分析;能够根据教学需要多渠 道收集、管理教育数字技术资源;能够依据教学目标, 合理设计数字化教学活动;能够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 创设网络学习空间等混合学习环境。数字化教学实施 指教师将数字技术运用到教学中的能力, 教师要能够 利用数字技术资源有序地组织教学活动,通过使用数 字工具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改进教学行为,优化 教学流程, 并且能够利用数字技术分析发现学生的不 足,并开展有针对性的个别化指导。数字化学业评价指 教师能够合理利用数字评价工具采集学生的学习数 据,并且能够对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最后借助数字工 具将分析结果可视化并对其进行合理解释 。数字化协 同育人指教师要通过应用数字技术资源促进学校、家 庭和社会协同育人,包括指导学生合理使用数字技术 促进学习,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以及利用数字技术资源实现学校与家庭协同育人,拓 宽育人途径 。相较 2014 年发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 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标准的数字化应用维度更加注重通过数字技术对学生进行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即 利用数字技术资源拓宽德育途径及开展多种形式的心 理健康教育活动,从而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 四)数字社会责任
数字社会责任是教师运用数字技术资源的前提, 指教师在数字化教育教学过程中在道德修养与行为 规范等方面的责任,包括法制道德规范和数字安全保 护两个方面。法制道德规范指教师应遵守与数字化活 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及伦理道德规范,即教师在进行教 育活动时应该自觉规范网络行为,遵守网络法律法规, 合理使用数字产品和服务 , 引导学生传播网络正能 量。数字安全保护指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数字化活动 时,要注意个人信息和隐私的管理与保护,加强对学 生的网络安全教育,使其学会正确辨别、防范、处置网 络风险行为。概言之,教师在利用数字技术时,需要引 导学生遵守网络法律法规,合理使用数字产品并注重保 护个人信息隐私,维护数据安全,合情合理、合规合法 地使用数字信息资源与技术,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
(五)教师专业发展
专业发展主要针对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是指教 师利用数字技术资源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能力,包括 数字化学习与研修和数字化教学研究与创新两个方 面 。数字化学习与研修指教师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搜 寻数字技术资源开展学习;利用数字技术对个人教学 实践进行反思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发展;通过 参与网络研修,寻求相关同事或专家帮助,共同学习。 数字化教学研究与创新指教师针对教学活动中出现 的问题,利用数字技术进行解决,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质量。 即教师需要利用数字技术资源促进自身专业的可持 续发展,不断提升自我。
概言之,教师数字素养具有复杂性,涵盖知识技 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维度的内容,不 能把数字素养当作一项简单的技术性技能。对数字素 养的认识必须从多重目标出发,不仅要培养教师的数 字技能、数字应用能力,还要强化教师对数字教育的 认同感,提高教师的数字社会责任感,培养教师的批 判性数字素养,从而更好地应对数字时代教育发展的 新要求,实现高质量教育数字化转型。
三 、 教师数字素养框架的特点分析
(一)满足数字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而数字 化教育是建设数字中国的基础[11] 。在数字化时代的高 速发展下,人工智能、大数据、元宇宙等新兴技术不断 冲击着教育的发展,不断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出新 的要求,教师要具备更加宽泛和专业的数字素养,因 此数字素养能力标准的制定是动态发展的过程。怀进 鹏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积极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 战略行动,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 大国[12],这为推进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数字化转型指明 了方向。面对 21 世纪信息与科技的高速发展,构建以 教育者为指导、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师数字素养框架 是我国教育数字化发展的时代要求[13] 。教师数字素养 框架聚焦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培养数字公民的核心理 念,充分考虑 21 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导向,可促进教育 可持续发展。
(二)强调教师主动学习,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师数字素养框架中,特别是数字化意识维度, 强调教师要主动学习了解数字技术资源,加强对数字 技术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应该具有主动学习和使用数 字技术的意愿及战胜教育数字化困难的信心 。该框架 针对教师数字素养能力培养采取的是系统性加强的方 式,不仅包括教师职后培训,还包括教师职前数字能力 的培养,从“源头”上严格把关,让教师能够提前主动学 习,并且对教师数字能力进行多方面的评价,以期全面 提高教师的数字素养水平。教师数字素养框架虽然是 面向教师数字素养能力发展的标准,但其根本目的在 于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育教学效率。鉴于此,教师要 学会依托数字技术资源,组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交流 和互动。同时,教师在自身有效掌握并熟练应用数字技 术的同时,要达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指导学生 创造性地利用数字技术进行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并注重培养学生数字社会责任感,充分提高学生 的数字素养能力。数字化时代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以 低成本获取高质量学习资源的机会,学生通过合理使 用数字技术资源,可实现自身全面可持续发展,让数字 技术真正地为其学习与发展服务。
(三)注重教学的融合创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 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不断加强数 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利用信息化发展促进教育 的现代化步伐,不断促进教学创新[14] 。研究显示,目前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对数字技术的应用仅停留在电子白板等多媒体设备上,并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学组织形 式,较少利用数字技术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创新融 合度不高[15] 。在教师数字素养框架的五个维度中,多 次强调教师要积极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教学创新,包 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及学业评价等方面。 如在数字技术支持下, 开展虚拟课堂、O2O 线上线下 混合式教学、游戏化教学等新型教学组织形式;利用 数字技术打通课前、课中、课后等环节,在面对多变的 学习环境时能够准确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让信息技 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中小学教师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 主导力量,要学会运用数字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协调 教学活动,在教学中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 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促进教 育教学的创新,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能力。
( 四)以教师自身能力发展为基础,以给学术赋能 为根本
教师数字素养框架首先强调了提高教师的数字 素养能力,这是因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 作用,他们不仅是知识的继承者,还是知识的传播 者 。数字教育环境下,教师能力的发展指教师能够自 觉学习并掌握数字技术,利用数字技术丰富自己的 专业知识并提高教学技能,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化 水平和数字化能力 。教师只有充分掌握与教育相关 的数字技术,拥有较高的数字素养,才能更好地进行 学术研究,从而为学术赋能 。与此同时,教师数字素 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可实现动态化的过程性评 价,以反映教师在数字素养方面的不足,进而迫使教 师不断改进和调整自身的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 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这 些都是有利于教师开展学术研究的重要条件和要 求。此外,基于数字化教育的推进,教师的数字素养 正在不断提高,其能够准确高效地获取与教学相关 的信息资源,以及讨论、更新和创新数字实践,如此 一来,就能形成可迁移的教师数字化学习特色案例 和工作经验,从而为教师自身能力发展助力,并为 教师学术研究提供支持。
四、《 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的实施建议
虽然标准已颁布,但从以往的经验来看,从文本 到有效理解、实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在实践中 不断改进 。为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本文针对当 前教育发展的情况, 为标准的实施提出四个方面的建议。
( 一)促进教育观念转变,强化教师对教育数字化 的理解和认同
要提高教师的数字素养水平,首先需要在认知层 面加强教师对技术赋能教育教学创新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要积极扮演支持数字技术变革教育的拥护者、领 导者的角色 。数字化转型不仅涉及技术的变化,还强 调思维观念的变革,思维观念在教育发展中具有导向 和激励作用[16]。在教师数字素养框架中,第一个维度就 提到了加强教师数字化意识 , 教育者要转变思维观 念,主动接纳数字技术对教育变革带来的影响,了解 和学习与教育相关的数字技术,积极提升自身的数字 素养能力,以适应数字发展 。对此,可通过专家讲座、 科技汇报、团队协作等形式,向教师普及数字技术知 识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加强教师对数字化转型的认 识;打造情境化、多维互动的数字教学环境,增强教师 教学中的趣味性与互动性,提高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的 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领导要激励教师参与数字化教 学,鼓励教师探索和创新数字化教学方法,提高数字 化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同时加强对教师数字化教 学成果的认可和奖励。教师在发展自身数字素养的同 时,也要积极为学生提供数字技术支持,使学生能够 结合个性化需求 , 充分利用数字技术选择学习资源、 创新学习方法、探索学习路径,即通过数字技术,使教 育真正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
(二)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营造良好数字生态
教育数字化转型促使教育基础设施和教学环境 发生变化, 只有在具备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的条件 下,教师和学生的数字素养才能得到有效发展。首先, 充足的教育经费投入是数字化建设的基础,国家可进 行宏观调控、整体布局,合理规划教学软硬件、教学资 源、优质人才分配,加大对贫困地区学校的投入,缩小 地区差异,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并积极推动各地政府 保障学校多媒体设备配置,建设数字图书馆、虚拟实 验室、微格教室等数字化教学环境,为教师数字化教 学提供保障和支持 。其次,打造融入数字技术的教育 云平台,构建各级各类“互联网+ 教育”平台,各地区、 各学校可共建共享教育资源,突破时空限制,让学生 和教师不论何时何地都能快速获取教育资源和服务, 这样也有助于“双减”政策的落地,减轻教师负担 。另 外,可通过智能技术如多媒体投影、VR 等,对学生的 生活、学习情况进行动态监测,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实时收集、整理、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并 进行精准预测和有效干预 ,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 果。最后,通过数字化促进教育系统各要素变革创新,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完整数字教育生 态,加强各要素间的联系,进一步优化数字教育环境, 三方协同育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满足学生的多方 面需求。
(三)完善教师数字素养评价体系,实施教育动态 评估
教师数字素养框架中的各维度是开展教师数字 素养评价的重要参考,但目前我国没有具体的指标模 型和教师数字素养能力发展水平量表,缺少评价教师 数字素养能力水平的科学统一标准 。 国外关于数字 素养的评价开始得较早,通过标准评价工具推动数 字素养评价实践的发展。例如,在欧盟委员会于 2017 年发布的《欧盟教育者数字素养框架》中,不仅将教 育者数字素养能力分为六大素养域和 22 种能力,还 从低到高将教育者数字素养能力发展水平依次分为 六个阶段,分别是新手(A1)、探索(A2)、整合(B1)、 专家(B2)、领导(C1)、先驱(C2),并以此为基础开发 了教育者数字素养能力水平量表[17]。一个有效的评价 工具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它也 可以激发教师有效利用数字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 性 。我国可借鉴国际经验,依据已有框架和我国教师 数字素养发展现状开发出合理的教师数字素养能力 水平梯度量表。
教师数字素养标准的数字化应用维度提到,应用 数字技术进行学业分析 , 并对分析结果进行合理解 释 。传统的评价方式一般是以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评 价,重结果、轻过程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 术的发展,教师数字素养能力水平的评价也迎来了转 变 , 应该改变传统的以结果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模式。 具体而言,要将一次性、单方面评价转变为持续性、综 合性评价 。考虑到教师的数字素养能力在不断发展, 可以通过数字技术监测、收集、分析不同情况,实现动 态化的过程性评价,分阶段、分批次地对教师进行评 价 。同时,在设置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指标时,将数字技 术的使用、数字安全、网络法律道德等指标都纳入其 中,确保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使评价 更加全面、准确。另外,在设置教师数字素养评价主体 时,要让教师参与其中,以便教师通过数字素养评价 工具进行自我评估,进而让教师主动反思,以促进专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 四)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促进数字技术融 入课堂
在数字时代,教师教学应该是一种面向更复杂学 习环境的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式创新[18] 。提高教师数字 化教学能力,首先要为教师提供数字技术方面的相关 培训,大力开展研究型教师培训。对职前教师,也就是 师范生,可为其开设数字技术方面的课程,并且在资 格考试中适当加入教育数字化及教育技术相关内容, 还可以将数字技术的使用加入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 让师范生能够在教学中应用最新 、最前沿的技术成 果 。对在职教师,要组织其积极开展教育数字化方面 的教学研究,通过听专家讲座、团队合作研修、教学磨 课比赛等方式提升教师数字教学能力 。学校方面,要 为教师提供科研经费和机会,鼓励教师开展数字化教 学相关的研究和创新实践 , 并将成果应用于教学实 践。另外,还可以组建数字技术应用教学团队,重点培 养一批数字技术应用学科带头人,并引进教育信息化 方面的专家进行指导,强化数字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从而形成一支高素养的数字化教师队伍。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将数字技术融入课堂 不是教师简单地将数字技术作为工具在课堂中使用, 而是要让数字技术推动课程改革。学校可通过开展多 种课程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计算思维、 团队协作能力、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数字 技术帮助下实现多元互动, 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可通过数字技术开展教学,让更多优质课程以直 播、录播等形式辐射更多学生,以人机协同的方式开 展智慧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五 、 结语
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不断革新必将成为推动 教育转型的强劲助力 。在数字时代的高速发展下,人 工智能、大数据、元宇宙等新兴技术不断冲击着教育 的发展,特别是在当前,不断对教师教育能力提出新 的要求,教师要具备更加专业的数字素养 。我国教育 数字化转型还处于初级阶段 , 虽然在 2022 年底发布 了标准,为教师数字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方向,但目前 还停留在理论构建层面,实践应用仍存在不足,我国 教育数字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应立足国内教 育发展现状 , 借鉴国际教师数字素养发展的成功经 验,推进我国教师数字素养的相关研究与实践,从转 变教师数字化思维观念、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培养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实施动态评估等方面入手,进一 步提高教师数字素养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 助推教育数字化转型。
参考文献 :
[1]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 (2018 -04 -18) [2023 -03 -3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 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2] 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EB/OL].(2021-11-05)[2023- 03-30].http://www.cac.gov.cn/2021-11/05/c_1637708867754305.htm.
[3] 怀进鹏.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N].中国教师报,2023-02-15(1).
[4]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 行)的通知[EB/OL].(2014-05-28)[2023-03-30].http://www.moe.gov.cn/ srcsite/A10/s6991/201405/t20140528_170123.html?isappinstalled=0.
[5] 关于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的通知[EB/OL].(2022- 12-02)[2023-03-3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302/ t20230214_1044634.html.
[6] 肖俊洪.数字素养[J].中国远程教育,2006(5):32-33.
[7] The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What is Digital Literacy[EB/ OL].(2013-06-18)[2023-03-30].https://literacy.ala.org/digital-literacy/. [8] 王佑镁,杨晓兰,胡玮,等.从数字素养到数字能力:概念流变、构成 要素与整合模型[J].远程教育杂志,2013.31(3):24-29.
[9] 祝智庭,顾小清.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增刊 1):37-41.
[10] 王杰. 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武汉:华 中师范大学,2015.
[1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EB/OL]. (2023-02-27)[2023-03-30].http://www.gov.cn/xinwen/2023-02/27/con- tent_5743484.htm.
[12] 怀进鹏.加快建设教育强国[EB/OL].(2022-12-21)[2023-03-30]. 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76/202212/t20221221_1035366. html.
[13] 吴砥, 陈敏.教师数字素养: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教师发展 重点[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3(5):4-7.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03-13)[2023-03-30].http://www. 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15] 马莲姑,黄寿孟,吴坤明.“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中小学教师数字 素养提升策略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3(增刊 1):88-90.
[16] 黄漫婷,王姝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挑战与机遇:访华南师范大 学胡小勇教授[J].数字教育,2022.8(6):1-5.
[17] 兰国帅,郭倩,张怡,等.欧盟教育者数字素养框架:要点解读与启 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0.32(6):23-32.
[18] 葛文双,韩锡斌.数字时代教师教学能力的标准框架[J].现代远 程教育研究,2017(1):59-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