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扩招背景下一流材料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论文

扩招背景下一流材料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论文

1

2024-04-15 11:23:25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为了给社会输送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文章基于相关背景,首先阐述了扩招背景下一流材料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思路,然后论述了扩招背景下一流材料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摘要:为了给社会输送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文章基于相关背景,首先阐述了扩招背景下一流材料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思路,然后论述了扩招背景下一流材料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关键词:培养模式;材料类;研究生;扩招

  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我国研究生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快速发展,培养模式不断改善,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即从1978年招生10 708人,发展到了现今300余万人的规模。同时,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结构也有明显优化。以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为例,该院2020年迎来了新一轮研究生大规模扩招,硕士招生增长率达63.8%,且2022年专业学位硕士招生比例达到61.3%,形成了学术学位硕士与专业学位硕士并重、专业学位硕士人数占比略高的格局,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然而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生源质量逐步下降,必然会带来师资、平台等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这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因此,如何解决招生规模扩大与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促进研究生教育质与量的协调发展,是一个亟待探索的课题。

  为了保障材料领域的硕士教育质量,学院在扩招背景下,研究对比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机制发展轨迹,结合研究生培养特点,进一步强化“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开展一流材料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培养与领域前沿技术同频共振、同步发展,并能利用研究成果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以促进研究生教育质与量的协调发展。

  一、相关背景

  现代研究生教育始于19世纪初的德国,随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发展得十分缓慢。但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二战后,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发达国家都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研究生教育规模亦迅速扩大,随之也带来了研究生教育质量下滑的问题。对此,这些国家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发达国家研究生培养模式,可以找出各国之间相互学习借鉴和取长补短的共性特点,为研究者探索我国扩招背景下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路径提供参考。许士荣[2]深入剖析美、英、德、日等发达国家研究生培养机制的特点,发现一些带有共性的发展特点:自主招生,注重招收优质生源;培养目标多元化,注重特色培养;课程形式多样化,注重培养自主科研能力;追踪学术和科技发展前沿,注重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颖;严格研究生导师制度,注重培养科研素养;对硕士、博士差别化培养,注重论文创新性;创新资助模式;注重分类评估。这些成功经验启示我国研究生教育应注重“模式移植”,形成本国特色;坚持立法先行,加强制度化、规范化建设;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研究方法的学习;积极拓展经费来源渠道;强化中介评估和自我评估等,从而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改革,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杨贵平等[3]通过分析总结,认为美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经过了一系列的变革、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特色鲜明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并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改革和完善,且呈现出新特征,即走向市场导向的培养目标、倡导多元发展的培养方式、注重社会标准的质量评估,启示我国应准确设定培养目标、严把学位授予关,创造条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质量评估,分类优化培养模式以保障多元性人才质量。时宏远等[4]从培养目标、招生考试、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分析了德、美、日等发达国家专业研究生教育经验,启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构建以高校为核心、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目标,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特色;建立美国“产学研”式的培养模式,充分发挥高校科教资源和企业设备资源与实践优势;密切关注相关专业发展前沿问题,为不同学习背景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以适应不同的学习需求。樊冲[5]认为日本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了大批复合型高层次人才,高校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发挥了巨大的人才开发效能。日本产学研合作创新实践启示我国应通过改革人才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创新课程设置和教育方式,以及拓展高校参与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和途径等,提升产学研合作的质量和效率,为经济发展提供雄厚的科研基础与丰富的人才资源。周洪宇等[6]通过总结发现,全球研究生教育多样化、弹性化、专业化、优质化、创新化、法治化、信息化、国际化和开放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显现,启示我国研究生教育应继续积极稳步推进学位类型多样化改革,注重政策灵活性,同步推进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化建设、内涵式发展与“双一流”建设相互呼应,加快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修订工作,发展远程研究生教育,努力提高国际化和开放化水平等。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扩张模式与日本类似,随着高等教育总规模的增长而增长。而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在早期较多参考德国和日本的“学徒式”“教学式”培养模式后,在后期发展中逐渐融合了英美等国的“专业式”“协作式”培养模式,之后“专业式”“协作式”培养模式逐渐发展成我国研究生培养的主要模式[7]。改革开放后,我国研究生教育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2021年招生人数达117.7万人,专业学位硕士规模超过60%,形成了学术学位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同步发展的格局,至此,研究生培养模式也进入了多样化发展的时代,强调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并重,出现了“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共建“研究生工作站”、“集萃”研究生联合培养等模式,且已取得了一些成效。国内不少学者也给出了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意见和建议,如张凯等[8]提出利用学科交叉、国际合作、院校合作等方式共同培养研究生拔尖人才的“P+X”培养模式;郑军等[9]提出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CIPP”(背景、输入、过程和成果)模式;陈建等[10]总结出以平台为依托、以产学研为发展方向、以国际合作为路径、以制度建设为保证的培养模式。刘勇等[11]总结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经验,包括提高教师队伍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认识的水平、研究生论文标准的制定、课程体系的建立、研究生教育过程的管理等,使得培养的专业人才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

  当前,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使得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成为我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力量,但这也导致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结合发达国家研究生培养形式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以及我国研究生教育要“注重分类培养、开放合作,培养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目标,可以从中受到启示,在我国研究生教育招生规模突飞猛进的发展背景下,相关院校应注重与研究机构、大型企业、国外大学等联合培养研究生,开阔国际化视野,强调理论学习与科研创新并重,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人才培养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宗旨。

  二、扩招背景下一流材料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人才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目前,我国正处于由研究生教育大国向研究生教育强国奋进的关键节点,在研究生大规模扩招背景下如何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对比国内外研究生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研究生扩招带来的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教育资源不匹配、职业发展形势不佳等系列问题,笔者拟结合学院一流材料类研究生培养的特点,进一步强化“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并着重深化“本—硕”一体化培养内涵,加强“科教”融汇和“产教”融合培养,拓展科研创新资源协作,以改革适应新形势下材料领域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而从整体上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思路如图1所示。

360截图20230617141653081.jpg

  (一)从入口端共享一流专业教学资源,协同发展本科教育,提升研究生生源质量

  研究生生源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入口,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基础和前提。研究生培养应从入口端解决扩招带来的生源质量下降问题,在生源、高校间共建共享一流教学资源,缩小生源差距。对于学院来说,在吸引高质量生源工作上应“量身定做”,突出办学定位、专业优势、就业质量、办学特色;动员全员开展招生宣传工作,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招生宣传模式,试点制作专业宣传片,形成全员关注和全员参与的局面;推动优质生源基地建设,丰富“本—硕”一体化培养内涵,探索专业核心课程校际开放共享的路径和模式,厘清不同层级课程体系的逻辑结构和有效衔接,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传授给输送生源的主体高校;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及时发布有关考研的新动向,并明确相应的招生举措。

  (二)从培养端拓宽联合培养渠道,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是研究生教育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着力点。课程模式从专有走向共享、指导制度从单一走向协作、师资和场地模式从立足本校到扩展新渠道联合培养,是保障未来可持续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举措。因此,学院应当坚持需求导向,协同国内外高校,联合科研院所、产业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行业企业等多方资源,研究面向新型产业链的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索联合培养体系、课程设计、激励政策和长效机制的改革创新措施,构建高水平高质量的研究生联合培养体系,解决高校在师资、教学资源、基础设施等方面与研究生规模不匹配的问题,从而提升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

  (三)从出口端强化就业培养联动,增强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研究生发展质量

  随着研究生的进一步扩招,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加强,就业创业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学院一流材料类优势学科要扎实推进“三全育人”“五育并举”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质增效,切实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水平,进而增强研究生职业发展核心竞争能力。首先,开展研究生课程和教材的建设;其次,加强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包括校企共建工程中心、研究生工作站等创新性研究生培养平台,以及积极举办各级各类创新实践大赛、科技作品竞赛与科技前沿技术展览等科技活动,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再次,提高毕业生求职就业精准指导的水平,帮助研究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实现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最后,紧密依靠优势专业、优势行业和校友资源,为毕业生提供高质量就业创业资源,同时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全要素、全过程评测跟踪体系,构建双创能力测评体系。

360截图20230617141728411.jpg

  三、扩招背景下一流材料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学院要想进一步强化“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就需要从入口端探索专业核心课程校际开放共享的路径和模式,从培养端积极拓宽硕士联合培养渠道,从出口端加强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一)进一步深化“本—硕”一体化培养的内涵,推进专业协同发展

  为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厚实专业基础、较强创新能力、宽广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建立“本科生选拔培养、研究生培育发展”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学院从招生开始,推行“本—硕”一体化培养,即积极推动研究生优质生源基地挂牌,加强跨院校互动交流,增加一流本科课程的开放度和覆盖面,加强课程质量建设,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将本院先进的课程体系、授课方式、教学管理体制、优秀课程案例、优秀教材等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本科生源基地高校,使生源输送地的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可以接触到学院的课程,为本硕课程过渡起到很好的承接作用。

  (二)多维度拓展“科产教”人才培养资源,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可行路径

  为解决教育资源紧张的问题,学院独辟蹊径,将培养路径向外拓展,筹建“一带一路”材料学科大学联盟,在研究生国际化培养项目建设中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校的合作;发挥学校的创新优势和人才优势,聚焦江苏省内本科院校的产业学院,共同培育“新材料与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发挥地方产业学院的专业特色和技术优势,突出应用导向,实现合作共赢,采取多种模式推进交流与合作。由此形成了俄罗斯乌法国立航空技术大学等国际化培养通道,中国科学院、上硅所等大院大所的国内培养通道,玻纤院、温州医科大学等高校、企业、行业的联合培养通道。三种培养路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为学院日益紧张的教育教学资源提供了保障。同时,三种培养路径兼顾材料学科下设的无机、金属、高分子及复材等方向,为全院各方向研究生跨校深造提供了可能。

  (三)系统化构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能力培养体系,为学生未来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学院不断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持续建设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机制,扎实推进“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走深走实,切实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水平。积极开展研究生优秀教学案例、研究生教改课题、研究生课程思政、研究生优秀课程、研究生优秀教材等校级、院级培育;编写高水平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吸引、激励更多教师参与创新创业和双创人才培养工作。加强校级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打造全国示范双创基地,重点孵化优质项目,培育领军创业企业,进一步做好创新创业项目及人才储备工作;积极申报承办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研究生科研创新实践大赛等重要赛事;校企协同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技术展览、主题论坛、创新大赛等科技活动,全面搭建“产学研”沟通桥梁,促进产业界专家和研究生实现“有深度、高层次、零距离”沟通。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全要素、全过程评测跟踪体系,构建双创能力测评体系。

  四、结语

  研究生教育要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人民群众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最前沿,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聚焦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的提升,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扩招背景下,学院要对一流材料类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就要探索进一步推动“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重点通过共建共享一流专业教学资源、协同发展生源教育,拓宽联合培养渠道、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优化科研基地平台布局、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材料优势学科研究生培养体系,解决扩招背景下研究生教育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从整体上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国家、社会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李克强作出批示[EB/OL].(2020-07-29)[2023-05-20].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2007/t20200729_475754.html.

  [2]许士荣.基于创新能力提升的发达国家研究生培养机制的特点与启示[J].煤炭高等教育,2015,33(5):86-91.

  [3]杨贵平,杨思帆.当前发达国家硕士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的特征与启示:以美国为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5):83-93.

  [4]时宏远,佘凯.国外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盐化工,2019(4):161-162.

  [5]樊冲.日本高校产学研合作创新实践及其启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1,12(6):139-144.

  [6]周洪宇,常顺利.论全球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趋势[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25(1):10-23.

  [7]岳文,王晓莉.2018发达国家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创新导报,2018,15(15):203-206.

  [8]张凯,张黎明.“PX”模式培养石油行业拔尖创新人才[J].中国成人教育,2015(5):135-137.

  [9]郑军,朱京.CIPP模式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与策略[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5):591-596.

  [10]陈建,杨卓鸿,熊亚红,等.农业院校理工科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8):37-41.

  [11]刘勇,朱景川.材料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举措与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23,9(3):14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