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课程思政视角下专题口译课程教学探析——以Unit 3口译专题:环境保护为例论文

课程思政视角下专题口译课程教学探析——以Unit 3口译专题:环境保护为例论文

1

2024-04-15 11:13:56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为了培养具有扎实专业技能与良好思想道德素养的口译人才,文章首先分析了专题口译课程思政实施的可行性,然后阐述了课程思政视角下专题口译课程教学策略,最后以Unit 3口译专题为例,论述了课程思政视角下专题口译课程教学实践。

  摘要:为了培养具有扎实专业技能与良好思想道德素养的口译人才,文章首先分析了专题口译课程思政实施的可行性,然后阐述了课程思政视角下专题口译课程教学策略,最后以Unit 3口译专题为例,论述了课程思政视角下专题口译课程教学实践。

  关键词:专题口译课程教学;课程思政;环境保护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这些文件从国家政策层面解读了专业课教学改革的新时代动因。专业课程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首要任务应该是教书育人、育心明德。教师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因此要对学生负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诉求,避免机械教条思想僵化,帮助学生培养能力,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前,思政元素与课程的融合还任重道远。陈宝生在2018年3月的讲话中就提出要把课程思政作为“硬骨头”来啃,可见课程思政是亟待进一步破解的大课题。对于高校英语专业教师而言,课程思政不仅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也是必须攻克的新课题及勇于担当的新使命,鉴于此,教师应当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深入思考如何将思政元素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提高思政育人成效。

  一、专题口译课程思政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专题口译是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主干必修课,课程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常见的口译主题,具备一定的口译能力,为未来的口译实践打好基础。专题口译课程与思政元素的结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在掌握扎实的口译技能的同时,提升其口译素养。传统的口译课上,教师的教学重点多放在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方面,旨在夯实学生的双语基本功,而新时代一名合格的译员应该具备的口译素养除了扎实的双语基本功,还包括良好的文化修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对此,教师通过将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具体的教学活动,不仅能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创新专题口译课程教学方式,还能帮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提升思想意识,开阔国际视野,增强跨文化交际与传播能力,实现口译知识技能学习和思想政治学习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为外研社出版、张丽华主编的《专题口译》,教材选取的语料涵盖的主题内容丰富,不仅收录了“教育”“环境保护”等这类经典专题,还包括“经济全球化”“企业社会责任”“公共健康”等时下流行的热点,教材中的语料大部分来自各类国际会议或讲座的现场发言,其余语料来自互联网。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能够调动学生的探索欲,帮助教师引领学生关心时事政治,开阔学生的眼光,使其了解信息传播交流的重要性,并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该教材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引领帮助学生掌握译前准备的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最终让学生具备课堂教学百科知识构建能力,让学生意识到掌握可迁移的和可持续发展的口译能力才是帮助其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进而满足国家发展对国际化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这些特点符合课程思政精神,强调教师的恰当引导,故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潜心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内容,巧妙设计、精心安排教学过程,实现“隐”“显”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自然渗透教学环节,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60截图20230324162931037.jpg

  二、课程思政视角下专题口译课程教学策略

  思政元素可以通过以下路径融入专题口译课程。第一,教师制定明确的专题口译课程教学目标。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关键是明确专业课程目标,使思政课目标与专业课程目标一致[2]。教师应当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在传统的知识及能力目标基础上增加价值目标。价值目标的制定应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为指导,紧紧围绕教书育人这一理念,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将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帮助学生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在新的语境中自觉遵循正确的价值取向,将思政内容有机地融入专业知识的教授过程,潜移默化地浸入学生的意识,不断提高和增强其文化自信。专业技能课课程思政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还要关注学生的价值观和自我认知能力[3]。专题口译课程所用教材的每个单元都设有明确的单元学习目标,主要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同时教师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单元教材分析特点增加了价值目标。

  第二,教师可以通过灵活选取教学材料,将思政元素与专题口译课程有机结合。在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选取那些突出的、有分析意义的语言成分,然后从思政视角思考和解释,引领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考虑问题,帮助他们提高创新思维能力[4]。这一活动可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译前准备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在课前通过小组合作,选取官方主流媒介,如联合国官网、China Daily、CGTN、中国政府网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等,按照单元专题“当前全球现状、各主要国家国内现状及举措、未来前景”这一逻辑线收集相关专题的中英双语泛读平行文本,让学生进行阅读。学生在这一课前准备过程中,不仅提升了合作意识,也在信息搜集、思辨梳理中拓宽了知识面,建立了多维视角,更有利于构建新知识。课堂训练环节,教师可以选取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热点词汇,以及国际国内领导人演讲视频等材料让学生进行口译训练,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家国情怀。举例来说,在训练某项口译技能时,教师可以基于单元主题,灵活选取课本内外汉英语料,通过挖掘这些语料当中的思政元素,提炼技能训练包含的思政元素。比如,在教学Unit 7中国对外交往口译专题时,讲解并演示完口译演讲技能后,教师可呈现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关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部分语段,让学生结合所学技巧进行口译训练。从这一语料当中,教师可挖掘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立场、道路自信等思政元素,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在最后的课后任务布置环节,教师要注重选材的与时俱进,可以将课内的口译训练延伸至课堂外,补充国际国内时事新闻,包括社会热点问题、重大事件等,作为学生课后口译技能拓展训练材料,使学生紧跟时代需求,让专题口译这类语言技能类课程能真正体现其时代价值;注重选材语言的价值取向,选取包含有益性价值准则的话语,引导学生结合相关专题进一步讨论,同时教师通过适当引领,帮助学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并分析问题,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世界、理解中国,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如此,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译能力,还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三,教师可综合运用基于SPOC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强调全方位育人、人的全面发展。这与我们国家提出的“三全育人”理念不谋而合[5]。教师可以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混合式教学模式运用于专题口译课程教学,优化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流程,实现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科学化。专题口译课程教学包括课前译前准备,课中技能学习与训练、成果展示、思辨探究,课后成果完善、巩固、拓展,共三个阶段,教师可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创建SPOC学习平台,整合多媒体学习资源,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对话,协商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真实性的学习任务,以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构建强调学习者之间相互合作和沟通的学习共同体,通过共享知识与思想达成共识,实现共同进步。课前,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完成译前准备,及时整理未能解决的问题,并将其带到线下课堂予以解决。课中,学生通过个人展示、小组合作等活动将课前学习的口译技能运用到口译训练当中,通过集体讨论、同伴互评等,从语言表达清晰连贯度、技巧运用熟练度维度及时反馈口译产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讨论分析共性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思辨探索。课后,学生根据课中问题反馈并结合教学内容当中涉及的价值观问题,反思口译成果展示中出现的问题,再以小组为单位,继续完善口译成果并上传至SPOC学习平台,实现共享,从而进一步完善巩固口译成果。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的学习共同体具有“探索、质疑、建构意义和表达”四个自由特征,这对学生人品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享有这样的自由,学生能逐渐学会倾听、学会沟通、学会尊重他人,形成平等意识,最终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四,教师可采用多元考核评价方式。传统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存在一些弊端,诸如考试形式比较单一陈旧,以闭卷考试为主,考试内容片面,更加注重知识点的考核而忽略了对能力的考核,考试计分过于细化,评价形式较为单一、片面,普遍以卷面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鲜少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行纳入教学效果评价等[6]。对此,专题口译课程应当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摒弃过去传统单一的考核评价方式,制定多元化的考核内容,除了将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纳入考核范围内,还应将思想政治素养纳入考核。具体来说,首先,教师要采用多元考核评价方式,结合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进行考核。专题口译课程教学不能仅关注口译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而无论是知识能力的习得,还是价值观的培养,都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单单以结果进行评判不足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故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应相辅相成,如此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其次,制定多样化评价内容,不局限于口译知识与技能层面的评价,综合考核学生课堂内外学习情况。教师要对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活动参与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考核,评价学生是否具备较好的团队合作能力、活动组织协调能力,是否积极主动参与活动,是否能较好理解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最后,丰富评价主体,力求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评价主体应该包含教师和学生,提倡将班级评价、师生互评、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的专业评价可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其对学生的认可和鼓励可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学生自评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培养自控意识,在健全学生的人格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概言之,多元考核评价方式能增添教学生机,帮助学生不断反思,认识自我,改进不足,进而充分促进学生发展。

360截图20230404155758815.jpg

  三、课程思政视角下专题口译课程教学实践

  本部分将以Unit 3口译专题:环境保护为例,分析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教学活动安排,将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本单元共包含3个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环保相关专题知识与主题词汇,了解并掌握口译笔记特点,即如何记、记什么;能力目标:学生通过译前准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笔记进行源语段落重述,学习协调听辨和笔记的精力分配;价值目标:帮助学生提高职业素养,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提升环保意识,开阔世界视野,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

  导入环节中,教师选取中国日报外籍记者于2022年3月26日“地球一小时”(Earth Hour)活动日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卢伦燕和中国矿业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桑树勋的访谈对话并导入课堂,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巩固学生之前学习的源语段落重述口译技巧,加强新旧知识的融合,激发学生对新技能的探索欲。导入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段落重述技能训练。即教师播放音频,挑选其中一段对话请学生听完并做有笔记段落源语重述,要求学生思考笔记应该记什么、如何记。通过“地球一小时”全球公众环保活动的主题口译练习,教师将热点话题引进课堂,借助主流媒体等渠道筛选积极正面的教学内容,不仅能帮助学生训练口译技能,还能引发学生对环保主题的思考,从而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热爱环保事业,弘扬环保精神,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技能讲解环节,由于在导入环节学生进行了源语段落重述、有笔记段落重述等口译技能的训练,但对口译笔记要记什么、如何记还是一知半解,所以,教师要通过讲授法、演示法总结口译笔记特点,让学生通过对比同一语段不同笔记,进一步巩固理解笔记特点。教师此时要指出口译笔记技巧像之前所学的其他技巧一样,是业内专家学者经过长期摸索和实践不断总结概括而最终形成的一套循序渐进的方法技巧,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的认识。概言之,掌握口译技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口译活动,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与马克思主义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观点相契合,即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实战环节是本单元课程思政的重要环节。在技能讲解环节,学生对口译笔记的个性化、简洁性、可读性特点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然而要熟练运用相关技能,还需要学生不断实践。实战环节,教师通过任务设计和活动驱动,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掌握一项口译技能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坚持训练才能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而掌握口译基本技能是一个合格译员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故学习者应通过不断实践,熟练掌握口译的规律、方法与技巧,提升职业技能,发展职业素养。教师可选取习近平总书记于2021年4月22日在全球领导人气候峰会上所作《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讲话及美国前能源部部长朱棣文的哈佛大学毕业演讲部分语段作为语料[7-8],通过创设情境、任务设计和活动驱动带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口译实战训练,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法,巩固内化所学笔记技巧,提高口译成果产出质量。教师选取的这几篇语料蕴含正确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首次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为加强全球环境治理提出了中国方案,并指明全人类应对环境挑战、打造清洁美丽世界的合作之道要做到六项坚持。美国前能源部部长朱棣文在哈佛大学毕业演讲中提到了气候变化给全人类带来的诸多挑战,指出“全世界是一个整体”并提出“走可持续能源的道路”,演讲的最后号召哈佛学子“发扬奉献精神,积极发声,在大大小小各个方面帮助改进这个世界”,“保护和拯救我们这个星球”。通过这些语篇训练,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口译技能,同时也能丰富其内心世界,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地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唯一星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是所有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进而引导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最后的环节是教师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立足本国实际,放眼全球,围绕“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为环保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分小组展开讨论并形成文字报告上传至班级公共邮箱。通过这一设计,教师使课堂活动延伸至课外,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单元主题的理解和认识,能开阔学生思路,升华学生思想,引发其对全球环境问题中国方案和全球视野的关注,以及当代大学生环保责任的思考,培养其责任感,提升其环保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整个教学过程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按照“导入—技能讲解—口译实战”的顺序,拓展主题,步步深化[9]。教师综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任务型教学法、交际教学法多种教学方法,精心安排教学过程,实现“隐”“显”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自然渗透于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环节。

  四、结语

  黄国文、肖琼[10]在其名为《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六要素》的文章中指出,教育的目的是贯彻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各门课程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专题口译作为一门应用型课程,本身具有实用性强、思政元素不明显的特点,教师应当主动加强学习,提高思政意识和思政教学能力,不断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内容融入课堂,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杨祥.“专业思政”重在明确专业课[N].中国教育报,2018-09-24(1).

  [3]朱巧莲.准确把握专业技能课课程思政的特点和规律[J].中国高等教育,2021(1):49-50.

  [4]黄国文.思政视角下的英语教材分析[J].中国外语,2020(9):10-16.[5]岳曼曼,刘正光.混合式教学契合外语课程思政:理念与路径[J].外语教学,2020,41(6):15-19.

  [6]瞿敬平.高校思政课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的再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2(18):254-255.

  [7]习近平.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的讲话[EB/OL].(2021-04-22)[2023-06-18].http://china.cnr.cn/gdgg/20210422/t20210422_525468997.shtml.

  [8]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EB/OL].(2015-02-15)[2023-06-17].http://www.doc88.com/p-9681830401687.html.

  [9]刘晓露.思政教学元素融入口译课程的探索:以单元“听辨英语口音”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2020,34(4):147-149.

  [10]黄国文,肖琼.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六要素[J].中国外语,2021,18(2):1,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