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研究论文

2024-04-13 12:12:14 来源:SCI论文网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首先对大学生心理安全感进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研究的不足及方向,最后论 述了大学生心理安全感提高策略,包括针对家庭因素的策略、针对学校因素的策略、针对社会因素的策略、 针对个体因素的策略。
摘要:文章首先对大学生心理安全感进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研究的不足及方向,最后论 述了大学生心理安全感提高策略,包括针对家庭因素的策略、针对学校因素的策略、针对社会因素的策略、 针对个体因素的策略。
关键词:心理安全感,大学生,学校因素
当今社会快节奏、强竞争、高压力,使得心理问题 急剧突显。而近年频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系列问题引 发了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的广泛关注。作为高知 人群和社会新生力量的代表,在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 之外,大学生还需要得到更多的心理安全感,这样才 能拥有健全的人格,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 。然而缺乏 心理安全感是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它 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缺乏心 理安全感会对大学生造成许多负面影响,包括学习效 率下降、社交关系紧张、出现焦虑和抑郁等情绪 。 因 此,研究大学生心理安全感至关重要。
大学生心理安全感是一种能够在学习中表现和 展示自己,不害怕对自己的形象、社会地位或学校职 务造成消极后果,并能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有价值的感 觉[1] 。前人就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相 关研究,但均侧重于某单一层面,如学业压力、人际关 系、经济来源等,缺乏更为系统的整理归纳 。因此,本 文在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将影响大学生心理安全 感的因素归为家庭、社会、学校、个体四大方面,从多 个维度考察这一研究主题,总结出目前有关大学生心 理安全感研究的不足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同时从家 庭、社会、学校、个体四个方面入手,提出了提升大学 生心理安全感的建议 。这一探索具有重要的价值:首 先,有助于丰富现有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的理论 框架,进一步深化各方对大学生心理安全感影响因素 的理解;其次,对于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的研究和未来 展望, 有助于构建更具包容性和支持性的学习环境, 以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使其以健康的人格造福整个社会;最后,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系统整合及提出建议, 可为学生、教师和管理者提高大学生心理安全感提供 可操作的信息框架和更广阔的逻辑视角。
一、大学生心理安全感概述
(一)心理安全感概念
心理安全感的概念最早由马斯洛提出 , 马斯洛[2] 将心理安全感作为最根本的需要加以阐述,认为心理 安全感是一种摆脱了害怕和忧虑的信心、安全和自由 的感受。埃德蒙森[3]从团体层面上解释了心理安全,即 处于团队成员中的个体会拥有共同的想法,认为自己 处于安全的人际关系中, 并且这种想法是无意识的。 安莉娟和丛中[4]把“ 安全感”界定为一种对可能发生的 危险或风险的预感,并认为个体在处理问题时会有一 种力量或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 可控制感 。泰南[5]把心理安全分为“ 自我心理安全”和 “ 他人心理安全”两类,认为“ 自我心理安全”指的是一 个人对另一个人的“ 安全感”;“他人心理安全”是一个 人感知另一个人的“心理安全感”。 综合前人研究,本 文认为心理安全感是个体对所处环境的一种感知,并 且这种感知是安全的,可以让个体在这种环境下直抒 己见、畅所欲言、互敬互重。
(二)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的影响因素
大学阶段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阶段。在这个 阶段,学生常常承受双重压力,既要追求个人职业发 展,又要在学业领域获得成功 。这个阶段的大学生可 能比其他年龄阶段的人面临更多的烦恼和困扰,这导 致他们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顾欢[6]认为, 心理健康和心理安全是分不开的,他在《大学生心理安全刍议》一文中提到:大学生对社会及大学环境有 一 定的适应力,家庭剧变、经济困难、学业受挫等因 素都可能引发心理问题, 应该及时有效地维护大学 生的心理安全 。这些因素在大学生生活中交织在一 起,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心理安全感挑战网络 。 因此, 本文通过梳理大学生心理安全感文献资料 , 主要从 理论方面对心理安全感的前置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 的探讨,最终归类为四大因素:家庭、学校、社会 、个 体因素。
1.家庭因素。留守经历是一个重要的家庭因素。姜 萱等[7]通过对 1 043 名在校本科生的问卷调查,发现 留守大学生的家庭亲和及心理安全感水平低于无留 守经历的大学生 。徐礼平等[8]通过对 212 名有留守经 历的医学生和 560 名无留守经历的医学生进行调查, 发现有留守经历的医学生心理安全感水平和总体幸 福感水平明显低于无留守经历的医学生 。干瑜璐等[9] 通过对 906 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有留守经历大 学生的心理安全感水平显著低于无留守经历的大学 生 。亲子关系是另一个重要的家庭因素 。马小芳和陈 淑娟[10]调查了 400 名大学生,发现亲子关系可以正向 显著预测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感 。杨元花和谭凤娥[11]发 现家庭类型、家庭经济收入、家庭亲密度等对大学生 安全感的发展有显著影响 。袁紫微[12]发现童年家庭逆 境会直接对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感产生影响,并且会显 著降低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感。
2.学校因素 。 已有研究指出,多个学校相关因素 与心理安全感紧密相关。焦伟杰[13] 的研究强调了学校 的地理位置、基础设施、治安状况及人文环境等因素 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感产生影响。钱若莹[14] 的研究 强调了大学生所处的自由学习环境对心理安全感的 影响 。邹文谦等[15]采用表达谦卑量表、心理安全感量 表对 801 名大学生进行调查 , 结果发现教师谦卑行 为能提升大学生心理安全感。沈贵鹏[16]认为学校层面 的心理不安全性主要体现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过 程中,即学生在心理互动过程中既可能因为理解、融 通、互助而产生安全感,也可能因为隔膜、拒斥、敌视 而产生不安全感。
3.社会因素 。沈贵鹏认为社会生活的混乱、迷茫、 无秩序感会引发人们心理上的不安全感,这包括社会 诚信的缺失、社会公正缺位、社会秩序的混乱、价值体 系迷茫、网络陷阱等。孙裕金[17]探究了高校大学生安全感影响因素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发现大学生心理安 全总分、人际安全感因子和确定控制感因子得分均与 社会支持总分和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及支持利用度因 子得分呈正相关。社会支持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安全感 的一个重要因素 。张玉婷[18]发现心理安全感与社会支 持存在正相关 , 并指出通过社会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可以提升在校生的心理安全感水平 。余亮等[19]对 548 名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样发现心理安全感与 社会支持呈正相关 。李佳[20]发现大学生安全感处于中 等偏上水平,且安全感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显著正相 关 。高佳敏[21]采用大学生安全感问卷和社会支持问卷 对某大学的 300 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安全感及其各 因子与社会支持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
4.个体性因素 。心理安全感的研究还牵涉众多个 体性因素 。裴国洪等[22] 的研究深入探讨了大学生的安 全感与自信之间的紧密联系 。他们发现,大学生的安 全感水平与其自信水平之间存在积极的关联。这意味 着那些在大学生活中感到更加安全的学生,通常也会 更加自信。此外,研究还强调了一系列其他因素,包括 学生的年级、学业表现、外貌、社交互动、总体自信水 平及心境状态等,这些因素都在预测和影响安全感方 面发挥着显著的作用 。孟子明[23]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 点,即压力和心理弹性会对心理安全感产生影响 。这 表明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 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时, 他们的心理弹性水平可能会对他们的安全感产生积 极或消极的影响 。韦耀阳等[24]发现大学生完美主义与 人际容纳呈显著正相关,与安全感呈显著负相关 。李 杰[25] 的研究结果揭示了大学生的安全感与生活满意度 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大学生的安全感通常处于中等 偏上水平,而愉快和满意的生活可以反映出较高的安 全感水平,反之亦然 。这意味着安全感和生活满意度 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它们共同塑造了大学生的心理 状态,并影响了他们的幸福感。
二、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研究的不足及方向
(一)存在的不足
第一,长期跟踪研究不足 。目前,大多数的大学生 心理安全感研究是横断面研究,主要侧重捕捉静态数 据,即某一 时刻的心理安全感水平,而较少关注心理 安全感随时间的演变情况,因此难以理解心理安全感 如何随时间变化,以及可能存在的长期发展趋势 。这 一 问题可能会限制教育者对大学生心理安全感发展的深刻理解 , 使其忽略了大学生关键转折点和阶段。 大学生的生活经历通常包括多个重要的转折点和发 展阶段,如入学初期、学业高峰、社会实践、毕业等,而 目前的横截面研究难以帮助教育者了解这些时期学 生心理安全感的波动和关键影响因素。
第二,研究人群不够细分 。对于不同类型、不同 学历层次的大学生,如大一新生和大四学生、研究生 和博士生 , 心理安全感的影响因素和程度可能有所 不同 。大一新生通常面临适应新环境、建立社交关系 和探索未来职业方向等挑战, 而大四学生可能更多 地关注未来就业和毕业后的生活 , 心理安全感在这 两个时期同样重要, 但具体影响因素可能不同 。此 外,研究生和博士生通常处于更高级别的学术环境, 他们的学术压力和研究要求会更高, 因此他们可能 会面临与学术工作相关的不同心理安全感问题 。概 言之, 目前针对不同类型和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 群体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 需要进行更多深入的研究 来了解这些差异 。基于此,学校和教育机构可以根据 这些研究结果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协同和差异化管理 策略。
第三,研究方法多样性不足 。这一不足主要体现 为当前的研究主要依赖定性和定量两种基本方法,而 忽视了其他角度的研究途径。例如,在定性研究中,研 究者通常通过深度访谈获取被试的主观经验和感受, 但这类研究常常面临样本数量不足、代表性不强的问 题,难以全面反映大学生群体的多样性 。而在定量研 究中,虽然能够提供大量的统计数据,但难以解释个 体差异和深层次的心理机制 。此外,当前研究未充分 利用心理测量和生理指标等方法。心理测量可以对被 试认知和情感状态进行客观评估,而生理指标则能够 更加准确地反映个体在安全感方面的生理反应。然而 这些方法在当前的研究中并未得到充分应用,使得教 育者对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的真实状况和形成机制的 认识相对狭隘。
(二)未来研究方向
第一,可以开展纵向研究 。具体可跟踪大学生在 整个学业生涯中的心理安全感变化,以识别关键时期 和事件对其产生的影响。随着大学生不断进入新的学 业阶段,他们面临的挑战和需求也会发生变化 。而通 过纵向研究,教育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变化,从而 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和干预奠定基础。
第二,加强细分人群研究 。特别是要加强针对不同类型大学生的研究 , 以了解他们面临的具体挑战 和需求 。例如,同一所高校里面可能存在不同学历层 次的大学生 , 故对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应该进行 相应的研究 。此外,不同年级层次的大学生在学业压 力、职业前景和师生关系等方面可能存在显著差异。 因此,将不同类型的大学生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深 入探讨他们的心理安全感问题, 是未来一个重要的 研究方向。
第三,通过不同且多样的研究方式进行大学生心 理安全感研究。例如,进行定期的调查研究,以了解不 同学历层次学生的心理安全感水平。这要求使用标准 的心理测量工具,以便比较不同群体之间的结果 。这 些调查可以包括学生的情感状态、自我效能感、学业 压力和社交支持等方面的数据 。进行定性研究,如聚 焦小组讨论和个别面谈,以深入了解不同学历层次的 学生的心理体验 , 这样有助于揭示潜在的问题和需 求,以便为管理策略提供更多洞见。进行比较研究,以 探究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在心理安全感方面的差异, 具体可以涉及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在学业表现、社交 关系、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比较,这将有助于识别不同 群体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
三、大学生心理安全感提高策略
(一)针对家庭因素的策略
研究表明,家庭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的 重要因素,家庭教养方式、留守经历、亲子关系等都会 影响大学生心理安全感 。针对家庭因素,学校和社会 可以采取一系列策略,以帮助大学生提高他们的心理 安全感。
第一,提供家庭教育支持 。学校可以提供家庭教 育支持的资源,帮助家长了解如何建立积极的家庭环 境。具体包括举办家庭教育讲座、提供家庭咨询服务, 以及为家长提供心理健康信息。为家庭成员提供心理 支持和资源 , 可以减轻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的负面影 响,提高他们的心理安全感。
第二,加强群体层面干预 。社会和高校可以生涯 规划为导向,组建留守大学生聚集地、举办各种相关 公益讲座、设立科学的生涯规划课程及生涯咨询中心 等,通过广泛的沟通与学习,使大学生认清自己,学会 合理规划自己的未来,提高自信与希望感知,进而解 决一些心理问题。
第三,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建 立社交支持网络 , 以弥补家庭因素可能带来的不足。
这包括组织学生社团、心理健康支持小组和开展社会 活动,以便学生能够建立友谊,形成互相支持的关系。 社交支持网络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帮助学生更好地应 对家庭因素方面的压力。
(二)针对学校因素的策略
以往研究指出,多个学校因素能影响大学生心理 安全感,如学校的地理位置、基础设施、治安状况及人 文环境和自由学习环境。这要求学校尽量在这些因素 方面做好支持工作。
第一,创设具有安全性和包容性的校园环境 。学 校可以通过建设安全、包容和互相尊重的校园文化来 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感。具体可以通过培训教职员 工 , 帮助他们更好地识别和处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 题。此外,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活动,从而 使校园成为一个提供心理安全感的社区。
第二,优化学校的基础设施和资源 。学校的基础 设施对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感也有重要影响。学校可以 定期评估和改善校园的物理环境,确保建筑结构的安 全性和舒适性 。 同时,学校可以加大对现代化教育技 术的投资力度,提供学习资源的便捷访问方式,以促 进学生获得学术成功,进而建立学术自信心。此外,学 校还要提供良好的食堂和休息区域,以满足学生学习 和生活的基本需求,这样也可以提高他们的满意度和 心理安全感。
第三,创建自由的学习环境 。 自由的学习环境能 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感。学校应该积极创建自由的 学习环境,为大学生学习赋予自主性 。学校可以采用 创新的教育方法,激发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索和学习的 兴趣 。具体可引入项目式学习、研究型学习及开放式 课程设计,让学生自主参与决策,为其提供个性化的 学习路径,并鼓励他们自主选择学习方向,从而增强 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感。
(三)针对社会因素的策略
通过前人研究可知,大学生心理安全感与社会因 素相关,如社会支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因此教 育者可以针对这些因素来制订策略,以提高大学生心 理安全感。
第一,提供应急心理支持 。学校应建立紧急心理 支持团队,以协助学生应对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等。 这个团队可以提供心理援助和咨询,确保学生在面对 紧急情况时能够获得及时的支持和指导 。此外,应该 确保学生及时了解关于突发事件的最新信息,因为透明的沟通可以减轻学生的不安和恐惧感,同时提高他 们对校园安全的信心。
第二,提供在线资源和技术支持 。学校可以创建 专门的在线社区,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经验、感受,并 支持彼此 。这种社区可以是匿名的,以便学生自由地 表达他们的情感,寻求支持,建立联系,以及分享自己 的应对策略。
第三,促进师生、生生互动。建立更为紧密的师生 关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感,学校可以鼓励 教师开展更多的个别辅导,关心学生的学业和生活状 态 。同时,教师也应该主动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 的困扰和需求 。此外,学校应该建立开放式的沟通渠 道,打破层级壁垒,促进师生真实、坦诚地对话。另外, 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同样是提高心理安全感的重要 因素 。故学校可以鼓励不同学历层层次、不同年级学 生进行交流沟通,同时加强校友资源的建设,如建立 校友自助群,提供一个共享经验、共同成长的平台,进 而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安全感。
(四)针对个体因素的策略
在个体因素上,先前研究表明,大学生自信水 平 、压力和心理韧性等都会影响心理安全感,因此 可以针对这些因素来制订提高大学生心理安全感 的策略。
第一, 鼓励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 。先前研究表 明, 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感水平与其自信水平之间存 在积极的关联 , 即提高自信水平是实现心理安全感 提升的一种方式 。而自我反思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健 康工具,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需求、情 感和目标 。因此,大学生要定期反思自己的学术和个 人目标 。此外,自我管理是将自我反思付诸实践的方 式,它包括有效地规划时间和资源,以实现设定的目 标 。这种自我管理能力有助于大学生提升控制力和 树立自信,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在朝着实现目标的方 向努力 。这两种方式都能通过使大学生获得对未来 规划的掌控感而增强其自信 , 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 安全感。
第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先前研究表明,心理韧 性会对心理安全感造成影响 。对此,学校可以引入创 新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 旨在教育学生如何管理压 力、情绪和人际关系 。这些课程可以包括冥想和冥想 技巧、情感智商的培养及互助支持小组的建立 。通过 这些课程, 学生可以积极参与自身的心理健康管理,增强心理韧性。
第三,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通过开展心理咨询服 务,可以提供一个安全的空间,让学生与专业的心理 健康专家进行沟通和咨询 。这些专家可以帮助学生 应对焦虑 、抑郁 、人际关系问题及其他心理健康挑 战 。他们可以提供具体的建议和策略,帮助学生改善 心理健康状况,增强情绪稳定性 。此外,通过提供心 理咨询服务, 还可以教授学生应对压力和挑战的技 能,以及提供情感支持。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自 己的情感和反应, 进而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 挫折 。通过提供这种支持,学校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更 强的心理韧性,提高他们的心理安全感。
四、结语
本文对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的前置影响因素进行 了较为全面的探讨,涵盖了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 因素及个体性因素,这显示了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的复 杂性和多元性。
在研究存在的不足方面,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的长 期跟踪研究不足,目前只局限于横截面研究;研究人 群不够细分,应该将学生分为不同学历层次和类型进 行研究;心理安全感的研究不仅应该关注负面影响因 素,还应该探讨正面影响因素 。接着本文提出了未来 研究方向,包括开展更多关于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的研 究,特别是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的 研究;深入研究正面影响因素,如学业成就感和职业 发展机会,以及它们如何与心理安全感相关联;开展 纵向研究,跟踪大学生在整个学业生涯中的心理安全 感变化 , 以识别关键时期和事件对其产生的影响;通 过不同且多样的研究方式进行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研 究,如进行定期的调查研究,以了解不同学历层次的 学生的心理安全感水平。概言之,通过多个方面、多个 角度探讨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相关内容,能有效提升学 生心理安全感水平。
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安全感,本文综合考虑家庭、 学校、社会和个体因素,提出了 一 系列策略,针对家 庭因素的策略有提供家庭教育支持、加强群体干预; 针对学校因素的策略有创设具有安全性和包容性的 校园环境、优化学校的基础设施和资源、创建自由的 学习环境; 针对社会因素的策略有提供应急心理支 持、提供在线资源和技术支持;针对个体因素的策略 有鼓励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提 供心理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1] SCHEPERS J,JONG A D,WETZELS M,et al.Psychological safety and social support in groupware adoption:a multi-level assessment in education[J].Computers&Education,2008.51(2):757-775.
[2] MASLOW A H.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J].Psychological review, 1943(50):370.
[3] EDMONDSON A C,LEI Z.Psychological safety:the history,renais - sance,and future of an interpersonal construct[J].Social science electron - ic publishing,2014.1(1):23-43.
[4] 安莉娟,丛中.安全感研究述评[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6):98- 99.
[5] TYNAN R.The effects of threat sensitivity and face giving on dyadic psychological safety and upward communication[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10.35(2):223-247.
[6] 顾欢.大学生心理安全刍议[J].科技信息,2010(4):65-66.
[7] 姜萱, 申光哲,郑军.平视与重视的爱力斡旋:一个关于留守大学 生的探索性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5(3):131-140.
[8] 徐礼平,方倩, 陈晶,等.“ 留守”经历医学生总体幸福感、心理安全 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2.25(4):87-89.
[9] 干瑜璐,杨盈,张兴利. 留守经历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相关研究: 安全感的中介效应[J].中国青年研究,2017(8):99-104.
[10] 马小芳, 陈淑娟.亲子关系对大学生婚姻态度的影响:心理安全 感的中介效应[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2):69-77.
[11] 杨元花,谭凤娥.大学生安全感发展与家庭环境因素的相关研 究[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7(2):5-7.
[12] 袁紫微.童年家庭逆境对自我同一性的影响[D].长春:吉林大学, 2022.
[13] 焦伟杰.程诗敏试析新高教园区大学生心理安全的影响因素[J]. 太原大学学报,2013.14(3):118-120.
[14] 钱若莹. 略论学生心理安全与自由学习环境的构建[J].科教导 刊(中旬刊),2017(9):176-177.
[15] 邹文谦, 陈淑贞,丁毅.教师谦卑与大学生课堂积极表达:一个双 路径模型[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2.38(8):118-124.
[16] 沈贵鹏.未成年人心理安全及其维护[J].当代青年研究,2008(5): 64-68.
[17] 孙裕金.地方高校大学生安全感分析及模型构建[J].池州学院 学报,2023.37(3):85-88.
[18] 张玉婷.浅析“社会支持团辅”对提升中职学生心理安全感的意 义[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1(23):60-61.
[19] 余亮,文育锋, 陈哲平,等.高校大学生安全感影响因素及与社会 支持的关系[J].皖南医学院学报,2022.41(3):271-274.278.
[20] 李佳.大学生安全感与自我接纳、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山西 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6):66-70.
[21] 高佳敏.大学生安全感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考 试周刊,2018(30):9-11.
[22] 裴国洪,刘爱书,张若萍.大学生安全感与咨询的关系[J].中国健 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0):895-896.
[23] 孟子明.大学生压力、心理弹性与心理安全感的关系研究[D].南 宁:广西师范学院,2017.
[24] 韦耀阳,周加胜,吴迪.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安全感关系 研究[J].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18.35(1):105-111.
[25] 李杰 . 大学生安全感与生活满意度调查研究[J].卫生软科学 , 2012.26(3):204-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