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探究论文

2024-04-13 12:02:21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在构建信息化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道法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示范作用。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生动有趣、有滋有味的教学语言,对提高教育效果、唤起学生自觉主动地接受教育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努力提升教学语言的准确性、精练性,同时保持其生动幽默和生活化情感的特点,以及富有启发性。只有这样,道法课堂教学语言才能实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味,使道法课堂因语言教学艺术的魅力而更具吸引力。
[摘要]在构建信息化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道法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示范作用。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生动有趣、有滋有味的教学语言,对提高教育效果、唤起学生自觉主动地接受教育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努力提升教学语言的准确性、精练性,同时保持其生动幽默和生活化情感的特点,以及富有启发性。只有这样,道法课堂教学语言才能实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味,使道法课堂因语言教学艺术的魅力而更具吸引力。
[关键词]道法课堂;教学语言;独特魅力;探析研究
教师课堂语言是指老师在从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专业口头用语。它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是教师传递教育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教师的职业用语和交际用语的总和。但当下积极倡导的信息化课堂让不少老师走进了一个误区,整个课堂教学只记得一个鼠标,而忽略了自己的一张嘴,更忽略了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肢体语言的综合表达,而这些教学语言是任何一种现代媒体所取代不了的。
课堂教学,尤其是人文学科的教学,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长时间地保持学生的课堂关注度,有效展现教师课堂教学的魅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一方面我们需要借助于现代教学媒体的声、光、电以及画面的一体化,同时我们绝对不能忽略了我们教师个人的课堂教学语言,需要用恰到好处的语言带着学生“走进和走出”。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听一堂好课,就像观赏一幅名画,心旷神怡;就像欣赏一首名曲,余音绕梁,这当然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教学设计,教学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和把控,更离不开教师本人精湛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语言艺术让学生能听懂、能反思,喜欢听。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内容思想性、理论性较强,概念较为抽象,学科本身趣味性相对较少,道法老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所以,要努力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教学效率,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迸发出美的魅力,就必须精心着力打造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美。
一、流畅、准确、精练是道法课堂教学语言的生命
课堂教学是需要教师“动口”的艺术,那语言流畅是所有教师最基本的教学素养之一。作为一节新授课,对于学生而言是陌生的,有的道法学科知识点相对还比较专业,仅仅从字面上难以准确理解,学生就非常期待于教师的精彩讲述。教师课堂语言的流畅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思维互动,如果教师的讲述断断续续、支离破碎,学生必将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以然。要保证课堂教学语言的流畅,最主要的还是需要教师的精心备课,功夫花在课前,尤其对于年轻教师而言,更是需要有“课上45分钟,课前至少两小时”的决心和坚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事故”等,不断的尝试,坚持不懈的锤炼,流畅自然成。
相对于其他学科,道德与法治课更需要强调课堂教学语言的准确。道法教学语言的准确性包括两方面:一是用词必须符合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二是即使是教师的口头语言,也必须符合客观规律,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符合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学科知识包罗万象,所有的学科都有属于本学科的专业和规律,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准确理解学科知识点的特点,准确使用学科语言的专业表达,准确体现本门学科的“专业味道”。道法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课堂教学中,有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点、材料数据等方面都要求准确无误清晰表达。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与生活结合非常密切,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生硬的知识点,必须用数据和案例来辅助说明。但无论是案例还是数据,都必须源于生活实际,以事实为依据,要让学生觉得是真实可信的,绝不能不负责任地胡编乱造,甚至有的道听途说的例子逻辑上就不通,既不符合学科教学的严谨性,有失师道尊严,也不利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另外,优秀的教师对于每一环节的讲授时间,对于重难点突破的时间都会有所预设,课堂教学的即兴发挥并不是随意的。即使不能做到字字珠玑,但也要反复磨炼,力求精练。不精练,语言即使再流畅,学生也难抓住重点。
二、生动、形象、幽默是道法课堂教学语言的灵魂
(一)用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语言启发学生
“文似看山不喜平”,教学语言要具有活力和感动学生心灵的魅力,必须生动活泼、形象具体而且富于变化。初中生习惯于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较差;注意力不易集中,精力容易分散;观察力不强,想象力丰富。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语言会牢牢把学生吸引住,能反复刺激学生的兴趣点和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学习思路。这就是生活中为什么会出现自己独自的阅读没有认真聆听别人的讲解印象深刻的原因。使课堂语言变得生动形象的方法很多,可选用优美的辞藻,在讲解不同内容时,可以采用不同的语调、语速,也可恰当地使用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还可以把平时个人阅读时相关的历史典故、民间故事,哪怕是一些成语、谚语等分享给学生,学生都喜欢故事化的语言。所以教师平时也要善于学习,多阅读、多积累,这样可以让语言不仅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而且学生喜闻乐见,能够增加教师语言的生动性。
(二)借用肢体语言达成教学目标
生动活泼与形象具体紧密相连,教师还可以借助肢体语言。肢体语言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被誉为人类的“第二语言”,主要包括人的手势动作,面部表情和体态姿势等方面。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微笑、一个眼神,用得及时,用得巧妙,它的作用有时是有声语言所不能企及的。在八年级下册第五课《我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学习中,要给同学们强调我国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区分。在对经济制度概念的学习时,笔者就即兴指定一位开朗的男生做“模特”,用该同学“人体的躯干”来形容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让大家进行知识迁移,深刻体会“人体的命脉”从而来感受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进而让学生深刻地明确两者的关系和区别。
(三)用“幽默”的教学语言激活课堂气氛
在对学生最喜爱的老师类型的各种问卷调查中,“幽默”的老师往往都是学生特别喜欢的。幽默不仅体现在外观的语言表达,也体现在灵活调控课堂气氛、妥善解决课堂教学事宜的能力中。幽默是一种能以愉快的方式调整人际关系,巧妙、诙谐地表达思想的艺术,是优秀老师的一种综合素养。一句急中生智的幽默,就可以化解一场尴尬乃至课堂冲突。教学幽默其实有相当一部分是借助修辞手法来实现的。所以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不断培育、丰富自己的幽默细胞和修辞手法,努力把幽默艺术引入课堂教学。
三、生活化、情感性是道法课堂教学语言的血液
(一)用生活化的语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基于学科的特点,存在大量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一些比较抽象的专有名词对于初中生来说是有一些难度。教师在教学中多有效使用生活化、口语化的语言,可以产生比书面语言更好的效果。
教学过程中还要鼓励学生积极联系生活实际,教师要多观察生活,多引用身边的案例,要巧设生活场景,用生活化的语言去叩开学生理解的闸门,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的学习中,笔者就设置了一个情境问题:把我们的生活比作一次开车出行,要想顺利平安抵达目的地,作为司机的你该怎么做呢?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结合自己的经历提出了很多情景,有同学说他的旅程一路畅通,有的同学却质疑,比如有车突然变道,有人突然横穿马路,路遇恶劣天气等等。但无论遇到怎样的“意外”,最终都被遵守交通规则、驾驶经验丰富的司机师傅化险为夷了。通过这样一次生活化的讨论,畅谈“不顺利”的驾驶经历,让同学们感受到了社会规则的重要性以及遵守、维护和改进规则的必要性。
(二)把情感融入课堂教学语言中
情感是教学语言的血液,没有情感的教学是枯燥的教学。加里宁说:“如果你要想你的语言感动别人,那就应该在其中注入自己的血液。”教师语言的情感,是教师对道法教材的理解和体验的自然流露,称为“进入角色”,教师必须对所讲的知识有炽热的感情和兴趣。感情不是制造的,需要教师去体验和揣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分享自己的学习、工作真实经历给学生,以期和学生达成情感共鸣。教师的情感表现要适度,既要触动学生,引起学生的心灵震动,自己还不能被情感湮没。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框《关爱他人》的学习中,笔者设问,用具体的事例说明你是如何关爱身边的同学、朋友、家人的?同学们踊跃发言,有帮同学讲解题目的,有帮朋友代买学习资料的,有帮父母做家务的等等。老师继续问:同学们是如何关爱老师的呢?气氛也是非常热烈,有的说见到老师主动问好,有的说做好老师的小助手,有的说上课认真听讲、遵守纪律、积极发言,有的说不拖拉作业……在同学们真切的表白之中,师生情感也在传递。
教学互动过程中对于学生精彩的回答,不能简单地肯定,要带着激情和感情,给予积极的富有个性的评价,才能更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课堂教学中即使对于一些有违纪行为学生的批评也要变“说教”为“关爱”,让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道法教学语言,借助情感的魅力形成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的心灵共鸣,不仅能够准确地传达教学资源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而且能够激励学生的热情,陶冶学生的情操,把学生带到一个充满美好感情的人生境界。
四、启发性是道法课堂教学语言的精髓
(一)在设问中启发学生思考
启发性原则是课堂教学活动最根本的原则。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指教师的课堂语言能诱导学生的思考并使其有所领悟。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能疏通学生学习中的障碍,启迪学生思考,引发学生创新,激励学生探索,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效手段。
提问是教师在课堂中常使用来启发学生思考的主要方式,所以课堂教学语言的启发性主要体现在提问环节的设计。要想使问题变得有效,问题必须具有启发功能,通过提问促使学生思考,加深问题理解。问题的设置要体现一定的层次感。教师可根据由近及远、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围绕一个中心,层层深入地提出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如在九年级上册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的讲授中,笔者根据昆山是个移民城市,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新昆山人的客观实际,首先提问:你的老家是哪里?你对老家有哪些印象,你老家最有名的人或者特产有什么?老家最需要改革完善的是什么?从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有的学生对老家有点印象,有的学生已经没有老家的乡土概念。笔者引导同学们思考:作为生活在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百强县之首的昆山的学子们,你发现自己现在的家乡仍存在哪些不足?你有什么建议?这个话题就在自己的身边,大家都比较感兴趣,以小组的形式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分享了很多的思考,但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大家有的看到了交通拥堵问题,有的结合自己或者兄弟姐妹的实际谈到上学难问题,有的同学发现河水污染严重,失去了古诗中对江南小桥流水描述的美景……而同学们发现家乡存在的这些客观问题,也正是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三大问题,也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二)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启发性培养,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要成为“有问题的人”,只有“有问题的老师”,才能教出“有问题的学生”。教师在课堂提问时,不做无效提问,少做低效提问。简单的概念表述或者重复,以及一些可以用对错、是非等简单回答的一类“紧随反应问题”都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甚至引不起学生回答兴趣。要逐步培养学生学会“组织”一个答案,而不是选择一个答案。启发性原则更高境界是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生成、设计问题,这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与创造性。学生只有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在老师不断的启发鼓励下,深度思考、及时归纳、勇于质疑,才能形成“敢问”“能问”“善问”“会问”的高阶思维。
总之,教师对道法课堂教学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技巧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无定法,只要我们道法教师能够广泛阅读,不仅是本学科的,还有其他学科的,从自身的特点、道法学科的特性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在教学实践中深入研究,并注意关注社会、观察生活,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增强语言变换能力,就能使我们的语言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味。当然,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打造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只要我们勇于学习、勇于实践、勇于坚持,那么道法课堂必定会因语言教学艺术之美而魅力四射。
参考文献:
[1]陈利平,王仲杰,范希运,章跃一.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课堂语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沙夕岗.浅谈历史教学之语言艺术[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