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心理韧性研究综述论文

2024-04-13 11:30:06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对于高职学生而言, 大学三年是专业学习与个人成长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
摘要:为了增强高职生心理韧性,不断改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文章首先论述了研究背景,然后阐述了研究现状,包括高职学生心理韧性研究现状、高职学生心理韧性提升策略研究现状。
关键词:心理韧性,高职,学生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 大学三年是专业学习与个人成长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 其中大一 和大二是专业课程学习时期, 包含理论学习与大量 的实操训练, 其学习任务量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不 相上下,学习压力较大,而进入大三后,便进入了十 分关键且重要的顶岗实习阶段 , 绝大多数的高职生 都会走出校门,进入实际工作岗位进行实操工作。近 几年来, 国家逐步重视职业教育和高校学生心理健 康教育,这使得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得到提高,其心 理健康水平尤其抗压水平也同步稳定上升 。但各高 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不平衡或不充分 , 加之 各类网络平台等功能性线上操作软件日益增多,对 在校高职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产生了较大冲击,继 而产生了许多新的心理健康问题 。 已有大量研究证 明 , 良好的心理韧性水平能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挫折和压力对心理状态的冲击,降低抑郁水平,提升幸福感。本文试图以促进学生心理韧性发展,进而解决 心理健康问题为目标,整理归纳相关研究调查成果, 立足当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探索增强高职生 心理韧性的有效途径 , 以不断改善与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研究背景
(一)心理韧性概念界定及作用机制
美国心理学家安东尼(Anthony)于 1998 年首次 提出心理韧性(Psychological Resilience)这一概念,该 概念在后期学者们对压力应对、挫折应对及危机应对 的研究中逐渐发展形成[1]。在国内,心理韧性也被翻译 为“心理弹性”“心理柔韧度”“复原力”等。
总结已有的文献成果,心理韧性的概念和作用机 制主要有三类方向的解读,即特质论、结果论和发展 论 。第一,特质论方向以诺尔曼(Norman)等[2]为代表,认为心理韧性是在应对挫折 、压力等系列负性事件 时,个体所具有的一种特质或能力,其能通过积极适 应环境,主动自我调节等恢复正常状态 。第二,结果论 方向,其强调个体对消极事件的应对程度,心理韧性 程度越高,应对障碍的速度越快,越能获取积极的结 果 。例如,马斯滕(Marsten)[3]认为,当个体处于长时间 创伤里,同时接受锻炼后,他们可以在应对相似事件 时,利用过往的经验更快地克服压力或困难,从而解 决障碍 。郝月[4]认为,具有良好心理韧性的个体,也拥 有良好的环境适应性等特性,在面临消极事件时更容 易取得积极的结果 。第三,发展论方向则结合了特质 论和结果论两种学说,强调心理韧性是一种动态发展 机制 。 以孔普弗(Kumpfer)[5] 为例,其认为拥有良好心 理韧性的个体在面对困难、焦虑或悲伤事件时能够迅 速恢复,这主要是因为当外部负性事件发生时,心理 韧性能促使其产生自我保护机制,并与外部风险元素 相互影响,由此,当外部环境变化时,也会使个体心理 水平产生相应波动 。这一过程很好地诠释了风险因素 和心理韧性之间的动态变化。
基于以上所述,笔者认为心理韧性是一种个体均 拥有的适应能力,当个体面临威胁或其他消极外部事 件时,这种能力可以帮助个体减少甚至克服不利因素 对自身的破坏性影响,同时对个人的正常心理状态有 十分重要的正向作用,能促进个体积极发展,使其克 服障碍,获取良好的结果 。可见,心理韧性是一种相 对稳定的心理特征。
(二)高职学生心理特点
1.因学习策略等引起的消极与挫败的学习心理特 点 。王岩[6]等认为,与本科生、研究生相比,高职学生 的学习态度、动机和学习倦怠存在显著差异,可能存 在着对传统视听为主要教学方式适应不良等问题 。也有一些高职学生由于未掌握处理学习信息的方法 与技巧,亦不善于进行整理、小结和归纳,或者没有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产生了学习效率方面的问题, 导致学业挫折累积,从而引发学习态度、动机和学习 倦怠等方面的负面表现 。就学习情绪和自我管理而 言,还显示出了高职学生自控力不足,自信心和专注 力缺失等特点。
2.自卑与敏感。高职院校生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 是中专生等俗称“三校生”群体,另一类是普通的高中 生 。生源中有相当部分学生由于发挥失常等,未能进 入本科院校 , 加之高职院校在社会上的普遍认可评 价,如校园环境、硬件设施和学术资源等也不如本科 院校,学生入学后自我评价偏低,有明显的自卑感和 失落感[7] 。沈春静[8]调研发现,有部分学生学业成绩很 好, 但由于家庭经济情况等选择了三年制的高职院 校,这类生源多来自农村贫困地区 。该类生源进入新 环境后,容易不知所措、紧张不安,甚至自暴自弃,因 此该类生源比较敏感,尤其在人际关系方面。
3.对所选专业不认可与就业竞争带来的焦虑 。大 学生在选择高校专业时常常缺乏客观的认知,对专业 发展前景了解不清 。在填报志愿选择专业的时候,大 多数学生听从家庭和学校等周边人群的意见 , 如此, 入学后专业学习适应不良等问题就会一一浮现,尤其 是自卑和敏感的高职学生 , 容易出现焦虑等心理特 征[9]。对于临近毕业的高职毕业生而言,当前就业竞争 愈发激烈,而其在应聘工作时并不具备学历、能力等 明显的就业优势,过高的就业期待值使得他们对于自 身未来职业发展充满了困惑,继而容易引起焦虑等心 理问题。
4.过往成长经历中的负性生活事件对个体心理韧 性培养有阻碍作用。王超等[10]研究发现,生活事件与高 职学生心理韧性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其中负性生活事 件主要包含学业压力、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其 他过往成长经历中的创伤性事件 。因此,心理应激能 力、有无留守经历、是否来自单亲家庭、原生家庭的氛 围温馨与否等 , 均会对个体心理韧性水平产生影响, 进而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总体状态。这提醒高职院校学 生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应关注学生的过往成长经历,通 过各类渠道尽可能地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是否经历 过创伤性事件及创伤性事件对其心理的负面影响,然 后以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发展为目的分群体开展工作,以帮助学生提高心理韧性。
二、研究现状
(一)高职学生心理韧性研究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与高职学生群体相匹配 的教育教学体系仍在不断调整完善中,加之高职学生 的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比较匮乏,同时社会竞争压力 逐年增大, 这些均给高职学生的心理带来严峻挑战, 但结合前人多项调查研究,可看到现阶段我国高职学 生心理韧性水平基本处于中等水平 。张文静[11]认为我 国高职学生在心理韧性领域中具有容易产生较大的 情绪起伏、环境适应能力偏低、在面对负性生活事件 时容易出现消极态度等 7 项特点 。基于人口学变量, 王立高[12]研究发现,工科类学生在乐观维度的得分显 著高于文科类学生;学生干部坚韧维度的得分显著高 于非学生干部;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其心理韧 性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家庭状况学生 。吴萍娜[13]研究发 现,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的高职学生,其整体心理韧性 及各因子均优于非独生子女家庭的高职学生,且差异 显著;处于恋爱状态中的高职学生,其心理韧性得分 及各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单身的高职学生 。以上结果 与大多数前人研究结果相符。
(二)高职学生心理韧性提升策略研究现状
1.挖掘个人资源,提高学生心理韧性水平。陈玉[14] 认为,为提高心理韧性水平,可利用各类途径,不断增 强个体自我效能,挖掘个人资源,积累积极心理资本。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形成合理的归因 方式。心理学家韦纳认为个体对于事件成败原因的解 读,对于其后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 响 。因此在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中,教师应加强“ 归因训 练”,对于绝对化、糟糕至极等不合理信念,要尽可能 避免 。二是通过积极的正向评价增强学生自我效能 感 。高职院校教育人员可通过鼓励学生参加比赛、参 与学生管理等实践活动 , 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甚至获得成功体验 , 同时在活动中多赞扬学生的表 现,以此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使其获得 正向的自我评价,从而提高心理韧性 。三是正确认识 情绪和适当进行情绪疏导。情绪波动大是高职学生的 心理特点之一,因此帮助学生学会认识情绪、接纳情 绪和适当宣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性格内向、表 达较少的学生群体,要多加重视和关怀,使其合理宣泄负性情绪,帮助其健康成长。
2.关注逆商培养,开展高职学生逆商教育。林启修[15] 认为,逆商培养对大学生成长成才、适应社会、克服挫 折带来的负面情绪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逆商低 的学生面对压力与挫折时 , 倾向于用消极的行为方 式来处理 。现阶段高职学生的逆商未能得到有效的 培养,结合心理韧性的作用机制,其主要原因有以下 三点:一是舒适且顺畅的成长经历,致使个体在面对 挫折障碍时, 其心理韧性无法快速激发自我保护机 制,导致极易出现负性情绪;二是部分高职学生对于 网络的过度依赖,使得其意志力被消磨,心理韧性强 度被大大减弱;三是高职院校在逆商教育方面的忽 视,使得学生的逆商未能得到有效的培养 。因此高职 院校应重视学生自主意识的强化 , 通过倡导任务驱 动式教学、强化挫折教育和指导、引导学生积极进行 自主决定,增强学生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能力 。例 如,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以团体形式,共同解决 难易适中的学习任务 。在学习任务解决的过程中,学 生的抗压能力、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和沟 通协作能力能同步提升,同时能迁移到日常生活中, 进而提升逆商 。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可开设专题讲 座或线上专栏,推动学生增强自我认知,使其以积极 的心态面对困境 。对于面临学业困难、就业困难、失 恋或遭遇重大生活事件等重点关注群体 , 则应安排 专职心理工作教师积极关注,定期谈心谈话,引导其 合理宣泄负性情绪 , 调整认知 , 正确看待挫折与困 难,从而提高逆商,提升心理韧性水平。
3.注重使用积极心理学领域的团体辅导活动 。基 于积极心理学领域的团体辅导活动能够把团体积极 情绪体验和团体积极认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有 效促进个体自我效能正向发展,刺激个体积极情绪发 生,从而有效促进心理韧性的提升。郭彦霞[16]研究探索 了团体辅导在提升医学院校学生心理韧性中的作用, 结果显示,团体辅导在改善医学院校学生心理韧性方 面有显著作用, 被测学生的心理韧性整体水平及坚 韧、力量和乐观三个维度的水平均有显著提高 。乔洪 波[17]研究结果显示,团体辅导活动在改善五年制高职 贫困生心理韧性水平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以上研究结 果对高职学生心理韧性训练的开展具有重要指导意 义。结合前人研究,高职院校可结合“5.25”心理健康日 等时间节点,组织实施积极心理学领域的团体辅导活 动,通过团队破冰主题、自信和兴趣等个人效能激发主题、人际关系支持培养主题等,使学生主动唤醒个 人积极品质, 同时将此类体验迁移到日常生活当中, 增强心理韧性。
4.提高高职学生日常体育锻炼活跃度 。黄婕[18]研 究发现,保持规律时间和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有利 于提升高职学生心理韧性水平。高职生在锻炼中可以 通过克服倦怠、挫败等,持之以恒地完成体育锻炼,而 在此过程中所培养的意志力及乐观向上的心态、有效 处理难题的能力可迁移至现实的挫折情境中,因此对 体育锻炼的热爱和参与程度越高,学生的心理弹性水 平则越高 。同时,具有一定对抗性的体育运动,以及竞 赛型体育活动,能训练学生不畏难、不服输的内驱力 和团队合作能力 , 进而有助于提高学生心理韧性水 平 。该结果与大多数前人研究结果相符,因此高职院 校要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 , 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从 学生综合心理素质培养出发,制定培养方案,确保学 生体育锻炼时间与强度保持在适当的水平;优化体育 教学方法,将体育锻炼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如结合 学生社区管理,建设“ 学生社区健身房”等,鼓励学生 利用空闲时间,走出宿舍,走进健身空间,在培养良好 生活习惯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提高心理韧性水平;开 展形式多样的体育锻炼形式 , 举办各类有对抗性、竞 赛性的体育活动,如游泳赛、“新生杯”篮球联赛、啦啦 操表演等校内体育竞赛活动,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 练,创造体育锻炼的多样平台和良好氛围。
5.鼓励高职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干部的培养和历练。 有研究表明[19],担任学生干部的高职学生,其心理韧性 相较于非学生干部者更高,当面临就业时,其择业焦 虑水平也随之得以降低 。 由此可见,参加学生工作对 学生个体的自我肯定 、 自我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因此可鼓励学生担任学生干部,积极参加各项学生活 动或工作,在班级、团组织、学生会等学生管理组织、 各类学生活动社团中承担工作, 通过融入不同的群 体,在工作中锻炼个人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增强 责任心与解决问题能力等途径,达到提升个人综合素 质、增强个人自信心与心理韧性的目标。
6.分类关注,精准施策,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韧性 训练 。较多研究表明,不同学生群体的心理韧性水平 存在差异。宋炜弘等[20] 的研究表明,高职贫困生心理韧 性水平测试得分明显高于普通家庭学生,这一结果与 部分研究结果相符 。以上研究提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心理和行为需 要重新审视。过去人们往往认为经济困难给个人自我 认知和情绪体验等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大,而根据当前 的研究结果显示,家庭经济困难这一客观外部环境对 于高职学生而言是把“双刃剑”,其容易成为学生个人 成长过程中的障碍,但若家庭与学校引导得当,学生 也具有清晰的认知 , 反而能提高学生心理韧性强度。 因此高职院校可针对该类群体开展相应主题的讲座、 团辅、励志影片观看等活动,教育学生正确地看待生 活中遇到的挫折与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挫折具有普遍 性,进而学会接纳挫折,把挫折当成是一种历练,以提 高心理韧性 。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可引导该群体通 过回忆、分析以前的经历,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风格, 并设计一些相对艰苦的体育训练项目,如长跑、接力 赛、百米冲刺等,让个体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或者鼓 励其参与一些自己擅长的比赛活动等,以提高自我效 能感、内控意识及心理烦恼解决能力,从而实现心理 韧性的增强[21]。
7.适当进行基于正念的干预训练 。正念训练是一 种心理调适方法 。该方法通过调整个体聚焦点,引导 个体不带任何判断地关注自身当下的感觉,进而缓解 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正念训练的方式多为正念呼 吸、正念瑜伽、坐姿冥想等。吴洁芳等[22]研究表明,定期 进行正念训练对高职学生心理韧性有正向的预测作 用,同时正念训练可显著提高情绪管理能力、自我控 制能力、自我接纳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唤醒高职 学生潜在的积极品质,从而显著提高学生心理韧性水 平 。因此,高职院校可将正念呼吸、坐姿冥想等较容易 实现的正念干预训练纳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使 得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提高学生正念水平 。同时,可 通过“第二课堂”,定期组织开展专题正念训练,以加 强干预效果,进而提高高职学生心理韧性水平。
8.多方面搭建高职学生心理韧性外部保护系统。有 学者提出[23],提高高职生心理韧性水平,除了个体自身 因素,学校、家庭及朋辈支持等外部保护系统也同等 重要 。因此可通过“家校联合”模式,使家长及时了解 学生近况,同时学会倾听,理解与尊重学生,学会积极 关注学生成长中的变化与异常表现,积极营造学生健 康成长的家庭氛围;健全学校心理支持体系,如针对 不同年级的学生设置相应的心理课程、构建线上线下 心理咨询通道、配备专职心理教师等,同时提高教师群体的心理韧性水平,引导教师努力成为“ 四有”好老 师,尽可能降低学生遭遇“ 师源性”心理伤害的概率; 注重朋辈心理支持,加强对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训和工 作指导,同时针对独生子女、有留守经历的学生和单 亲家庭生源及其他家庭结构单一的学生,鼓励其积极 参加校园内外的实践活动 , 通过拓宽人际交往圈,使 其在同龄人中构建多方位支持网络。
三、结语
近年来, 我国学者就高职学生心理韧性现状和 提升策略展开了多维度探讨和研究 , 并取得了较大 进展 。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有关高职学生心理韧 性结果对比存在一定争议 。通过搜索整理 2018 年以 来的高职生心理韧性现状的相关研究结果, 经过比 对可发现,有研究者在一项针对 2 560 名高职生的研 究中认为,高职生的心理弹性水平较高,且在性别、 经济状况等人口学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24]。而该研 究人员另一份针对 422 名高职生的心理韧性调查结 果表明,高职生心理弹性水平较低[25] 。另有学者的研 究显示高职生的心理弹性水平整体上是良好的[26],甚 至可以说是中等偏上的[27]。一些调查研究资料也表明 高职生心理弹性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上略有不同, 但心理弹性整体处于中等水平 , 这一发现基本符合 其他研究得出的高职生心理弹性处于中等水平这一 结论[28] 。对高职生心理韧性水平而言,产生这一研究 结论存在差异的现象 , 可能与使用的工具 、生源样 本、测量时间是否处于同一 时期等因素有关,需进一 步开展研究,确定更为客观准确的测量工具,同时在 鉴定结果时,还应结合学生的家庭情况、成长经历、 测量时是否有干扰结果等外在环境因素, 尤其是否 曾遭遇创伤性生活事件等因素, 总结出更为客观准 确的心理韧性水平结果。
参考文献:
[1] 李海垒,张文新.心理韧性研究综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 社会科学版),2006(3):149-152.
[2] NORMAN E.Resiliency enhancement:putting the strength perspec - tive into social work practice[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0:78.
[3] MARSTEN A S.Ordinary magic:resilience processes in develop - ment[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227-271.
[4] 郝月.大学生心理韧性与职业成熟度的相关性研究[D].长春:吉 林大学,2014.
[5] KUMPFER K L.Factors and processes contributing to resilience:the resilience framework[C]//GLANTZ M D,JOHNSON J L.Resiliency De -
velopment:positive life adaptations.New York:Kluwer Academie,1999: 179-224.
[6] 王岩.高职生学习心理特点与教育教学策略研究[J].天津职业院 校联合学报,2018.20(11):67-72.
[7] 渠东玲.建国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 大学,2007.
[8] 沈春静.Z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 北师范大学,2019.
[9] 赵昆.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特点及其干预策略[J].产业与科技 论坛,2022.21(15):285-286.
[10] 王超,王传宏.高职学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以北 京农职院为例[J].心理月刊,2022.17(7):26-29.
[11] 张文静.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心理韧性提升的策略研究[J].现代 职业教育,2018(36):254-255.
[12] 王立高.水利类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弹性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广 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2017(3):119-121.135.
[13] 吴萍娜.高职学生心理弹性的现状研究:以福州某高职院校为 例[J].昭通学院学报,2018.40(3):116-120.
[14] 陈玉 .增强高职生心理弹性 提升其主观幸福感[J].山西青年, 2018(10):130.154.
[15] 林启修.基于心理韧性理论的大学生逆商培养研究[J].教育探 索,2020(5):67-72.
[16] 郭彦霞. 团队心理辅导对医学院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干预[J].中 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6):901-903.
[17] 乔洪波 . 五年制高职贫困生心理韧性的调查及团辅干预研 究[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4(1):24-29.
[18] 黄婕.高职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心理弹性的 中介作用[J].心理月刊,2020.15(17):122-123.
[19] 陈晓盾.高职院校毕业班学生心理弹性与择业焦虑的关系[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9.21(5):117-123.
[20] 宋炜弘,陈伊,麻小珍,等.高职学生心理韧性与抑郁的相关:贫困 与否的比较[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2):16-21.
[21] 李融亲,谢晨舒,周媚.广西高职生心理弹性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基于广西 8 所高等职业院校的调查[J].河南农业,2022(30):8-10.
[22] 吴洁芳,张丽, 闫梦洁,等.正念训练对高职生心理资本影响的实 证研究[J].科教导刊,2021(13):189-192.
[23] 马雪玉,王开琳,张恒泽.基于心理弹性视角的高职院校生命教 育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0):59-64.
[24] 邢秋迪.高职生心理弹性现状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J].山西青 年,2021(13):154-156.
[25] 邢秋迪.高职生的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文化 创新比较研究,2021.5(6):183-185.
[26] 张文静.高职生心理韧性现状调查与分析[J].教师,2019(29):74- 75.
[27] 李久霖.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弹性现状调查[J].冶金管理,2021(7): 189-190.
[28] 董丽星.高职学生心理弹性及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晋城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3(3):61-63.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