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落地 提质增效——“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评价研究论文

2024-04-13 11:02:41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双减”政策作为近年来教育改革的主要政策导向,不仅要求教师要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和负担,推进教学回归教育本真;还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各学科教师教学要以提质增效为目的,虽然减少学生的作业总量,但是要提高作业的质量,以较少数量的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将课堂教学和作业布置作为提质增效的主要环节。鉴于此,本文阐述以小学数学教学与评价为主,探求在“双减”政策要求下,促使小学数学教学提质增效的有效路径。
[摘要]“双减”政策作为近年来教育改革的主要政策导向,不仅要求教师要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和负担,推进教学回归教育本真;还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各学科教师教学要以提质增效为目的,虽然减少学生的作业总量,但是要提高作业的质量,以较少数量的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将课堂教学和作业布置作为提质增效的主要环节。鉴于此,本文阐述以小学数学教学与评价为主,探求在“双减”政策要求下,促使小学数学教学提质增效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双减”落地;提质增效;小学数学;教学;评价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教学水平和课堂组织能力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知识掌握程度,是教学优化的关键阶段。教学设计、作业布置环节都是课堂教学的辅助环节。如何在“双减”政策的要求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和质量,是自该政策实施以来,小学数学教师研究的重点课题,也是小学数学教师教学优化和改进的方向。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以课堂教学为主,关注和应用教学评价结果,不断提高教学设计水平和作业布置水平,构建多元化高效数学课堂。
一、“双减”政策落地的必要条件
“双减”政策的实施需要各级学校和各学科教师积极配合,教师是政策落地的践行者和推进者。“双减”政策要在中小学学校教育中得以全面、有效落实,学科教师是第一责任人,也是政策落地的必要条件。该政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对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以提质增效为工作方向,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满足政策落地对教师的需求和条件。
(一)课堂为中心,满足空间条件
数学课堂是小学数学教师组织开展数学教学工作的主要场所,数学教师在班级课堂这一空间中,将概念上的教学设计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方法、模式,以数学教材为依托,组织开展教学工作,引导学习、思考和应用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运算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为学生人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思维基础和能力基础。“双减”政策要求教师要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课业压力,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就要改变传统的以作业为课堂教学延续的教学模式,将课堂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满足“双减”政策落地的空间条件。
(二)学生为主体,满足对象条件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将从学生学习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从而达到数学教学提质增效的目的。在“双减”政策的要求下,教师从课堂主导者的身份转变为课堂参与者和辅助者,将学生作为课堂主导者,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为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做好准备工作。数学教师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将其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以学生为对象,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参照,设计满足小学阶段学生学习心理和兴趣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转移至数学知识上,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教师转变角色,能相应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满足“双减”政策促进学科教学提质增效的对象条件。
(三)教学高效化,满足质量条件
“双减”政策将教学的重点转移至教学课堂,数学教师构建高效课堂,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满足“双减”政策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师通过调整课堂结构、教学内容,推动数学课堂高效化建设和发展,为学生创造高效、良好的数学课堂,引发学生思考数学问题,并自主探索解答数学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探索下,共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和学习效率,为“双减”政策全面落实,做好准备工作。
(四)课堂互动化,满足氛围条件
“双减”政策要求数学教师要以课堂为中心,寻求教学提质增效的有效路径。在政策要求下,小学数学教师愈发关注备课环节的教学设计和学情诊断工作,从获取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一方面,教师发挥教学组织和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参与课堂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与教师、同学建立良好的沟通互动关系。教师组织、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营造身份平等、活跃互动的良好课堂氛围,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索知识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双减”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
“双减”政策在中小学教学环节的全面落实,以作业布置阶段的具体要求,促使小学数学教师不得不将课堂作为教学的关键环节,解决课堂教学问题,提高个人教学水平和课堂把控能力,以班级管理为辅,组织开展各类游戏和课堂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在互动中探索和学习知识。
简而言之,“双减”政策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师提出教学要求,促使教师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探求解决教学问题的有效措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与评价提质增效的有效路径
“双减”政策对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各学科教师要以提质增效为方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以将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提高学生的知识学习效率和知识掌握程度,转变传统阶段的教学模式。小学数学教师要践行政策要求,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就要重点关注课堂教学环节,以教学和评价为主要工作,提高课堂组织能力、教学水平和评价能力。
(一)获取教学资源,以兴趣激发导入课堂
数学学科的理科性质较强,与语文学相较,知识缺乏故事载体,这就导致大部分学生在接触和学习数学知识时,因数学知识枯燥和乏味的特征,而无法以兴趣为引导,主动学习数学知识,获得的学习效果较差。同时,因学生担心课堂教师提问,而产生较大的心理负担,长此以往,将对数学知识和课堂产生抵触情绪。针对上述现象,数学教师要在课堂导入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和学习兴趣为主要目的,通过网络途径获取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以动画片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苏教版“识数”章节教学环节为例,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选取《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片中的一个片段,让学生带着“灰太狼抓了几只小羊”的问题,观看动画片,回答问题。在观看之后,有的学生回答“灰太狼抓走了喜羊羊、美羊羊、沸羊羊和慢羊羊村长”,有的学生则直截了当地回答“灰太狼抓走了4只小羊”。教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计划,以使教学计划与学生实际能力相适应,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通过教学观察可知,进入小学的学生基本具备识数和读数的能力,在书写方面较为欠缺。教师采用教学视频或绘本,让学生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将数字与其想象的小动物进行关联记忆,从而提高数字书写能力,如,数字“2”与天鹅形似,“1”与铅笔形似。
(二)挖掘教材内容,以数学知识创设情境
在现代教育的背景下,社会加大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为教师提供多种教学资源,以供教师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教学课堂活动。鉴于小学生的认知、理解、学习、分析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弱,且在数学学习环节往往缺乏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教师可借助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在课堂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在知识教学环节维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苏教版二·下第二课“时、分、秒”教学中,教师选择《滴答滴答当当》绘本作为课堂的辅助材料,辅助学生认识时钟、明确时间的概念。教师首先讲解时钟指针的概念,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时针?什么是分针?什么是秒针?三者的换算关系如何?”其次,教师以视频的形式展示绘本内容,组织学生阅读和学习绘本,明确喜鹊和猫头鹰的觅食时间不同,喜鹊主要在白天觅食,而猫头鹰则主要在夜间觅食。再次,教师在班级内创设绘本情境,将班级设定为一个森林,学生分别选择扮演喜鹊或猫头鹰,教师调试班级钟表,以调整森林时间,规则设定为“早上6:30-下午6:29:59属于白天时间,则喜鹊可进行觅食;下午6:30-早上6:29:59为夜间时间,则猫头鹰可进行觅食”,教师调整班级内的钟表,当钟表时间位于白天阶段,则扮演喜鹊的学生站起来,反之,扮演猫头鹰的学生站起来。在游戏情境中,教师调整时间,难度要一次增加,如,开始时教师先将时间调试至整点时间,在反复训练学生认识时针能力的基础上,再依次增加分针和秒针的应用;在学生基本掌握时针、分针和秒针识读能力之后,教师可设置6:30:03类似的时间,要求学生识读时间的同时,判断该时间属于游戏中的白天或夜间,并依据个人判断结果以肢体动作进行反应。在绘本情境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得到有效维系,且能为教师提供知识教学的游戏情境,以学生高涨的游戏热情,逐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知识学习、掌握和应用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理论联系生活,降低学生知识理解难度
小学生个人认知、理解和学习能力还比较弱,这也是导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小学数学教师要践行“双减”政策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就要解决学生知识理解和学习难度大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学习效率和水平。小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要联系生活素材,在生活背景下,呈现数学知识,降低学生理解和学习的难度。
例如,在苏教版二·下“分米和毫米”教学环节,抽象的数学概念不便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理解和学习,数学教师可利用教室内的物品,辅助学生理解测量单位的长度。如,数学课本的长度为2.1分米,合21厘米,也等于210毫米;宽度约为1.5分米,15厘米,150毫米;厚度约为0.8分米,8厘米,80毫米等。教师不仅为学生提供物品的分米长度,还为学生提供该物品的厘米、毫米长度,学生可在学习同一物品的不同单位表示方式过程中,自行总结毫米与厘米、分米的换算进制。辅助学生理解不同长度单位,并学会以长度单位衡量生活中的物品,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应用数学知识。
对于综合能力相对较低的小学生,数学教师要提高其学习效率和水平,可适当联系生活实际,以生活为背景,以生活素材为载体,讲授相关知识,从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以及生活经历,以具体的生活素材呈现数学知识,降低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难度。
(四)改进评价方式,构建多主体课堂评价模式
教师将课堂作为教学的主要环节,以降低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更新评价模式,构建多主体综合评价模式,利用课堂时间明确学生学情和学困,从而设置针对性数学作业,真正实现将作业作为课堂学习效果的延续环节。教师要构建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的课堂评价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化评价。关注学生,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解决学生面临的学习问题。
例如,在苏教版五·上第二课“多边形的面积”课时中在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学习环节,首先,就长方形面积进行教学,在面积公式“长×宽”的基础上,让学生在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基础上,自主探求并总结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由于正方向的长与宽相等,则有的同学能总结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边长的平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将对学生的评价渗透其中,以鼓励为主,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其次,发挥课堂临近结束10分钟作用,教师通过提问、游戏以及课堂测验的形式,明确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依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设置难度、内容和形式不同的数学课后作业。在课堂评价阶段,教师要调动学生自我评价的兴趣,从多个角度评价学情,从而为数学教师提供更为全面的评价结果。
综上,小学数学教师要推动教学工作提质增效,就要重点关注课堂教学环节,将课堂作为学生学习和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要阶段。在“双减”政策提质增效、降低课业负担的要求下,小学数学教师要获取全面的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联系生活素材、更新评价模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学到的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李庆晔.“双减”落地提质增效——“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与评价[J].小学生(下旬刊),2022(9):121-123.
[2]拜占玉.“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策略探究[J].知识文库,2022(16):34-36.
[3]郑敏慧.基于“双减”背景的小学数学分层教学设计预评价探析[J].亚太教育,2022(15):102-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