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斗争精神强化的现实意义及路径考量论文

2024-04-13 11:02:28 来源:SCI论文网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大学生斗争精神强化的现实意义,然后论述了大学生斗争精神强化的路径考量, 包括斗争精神融入 思政课教学,夯实思想根基。
摘要 : 文章首先分析了大学生斗争精神强化的现实意义,然后论述了大学生斗争精神强化的路径考量, 包括斗争精神融入 思政课教学,夯实思想根基;斗争精神融入 实践活动,磨炼坚定意志;依托新媒体技 术搭建斗争精神学习新平台。
关键词 : 大学生,斗争精神,实践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要求广大青年学生“做敢于斗争、善于 斗争的模范,带头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做到不信邪、 不怕鬼、骨头硬”[1] 。斗争精神既是党在发展的各个时 期中形成的优良品质,又是推动党在民族复兴的历史 进程中实现接续胜利的精神力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 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道路上也不断涌现 出各种风险与挑战,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朝 着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宏伟梦想奋力前行。作为 时代发展的关键群体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 国的先锋力量, 大学生肩负重大使命 、承担诸多责 任,其斗争精神的养成既关乎个人未来发展,更关 系到民族复兴大业,因此理应在学习、工作及生活中 体现先进性,通过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学习能力及 实践水平,在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而进行的 斗争中勇挑重担、积极作为。
一 、 大学生斗争精神强化的现实意义
“ 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 力棒最终还是要交到青年手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梦想最终还是要靠广大青年来实现 。立足当下,大学 生既要加倍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时代,又要清醒地认 识到国家发展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因而,大学生要通 过积极参与斗争实践来继承党的宝贵经验、助推伟大 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并通过斗争实践增强斗争本领, 为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 宝贵经验
“ 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不是别人恩赐的,而是通过不断斗争取得的。”[2] 回顾 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在历史浪潮中凭借坚定的斗争精神和斗争信念,从危机、风险、挫折、失误中一步步 走来 , 并将斗争视为化解风险与挑战的唯一 出路,推 动了党在发展的各个时期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大青年学生在传播马克思 主义思想 、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方面进行了不懈探 索、付出了巨大努力,为党的成立、建设及发展作出了 不可磨灭的贡献 。五四运动中,无数青年学生在国家 生死存亡之际发挥先锋作用,为挽救分崩离析、山河 破碎的国家挺身而出,以强烈的斗争意识、高超的斗 争本领掀起了一场挽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的伟 大斗争,揭开了全民族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 幕,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此后,包括青年学 生在内的中华儿女更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经受住战 争考验并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至此,久经磨难的中 华民族摆脱了深重的民族危机并走上民族复兴的征 程 ,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实际上,青 年学生在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的贡献不止于此,社会 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经济斗争、改革开放与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等斗争实践 中都体现了广大青年学生立志报国、勇于担当、艰苦 奋斗的斗争精神 。进入新时代,我们面临的机遇与挑 战前所未有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 出:“ 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 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 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 加绚丽的华章。”[3]作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其不仅要 牢记革命先辈为党和国家发展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 事迹,更要继承党的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以高昂的 斗争精神和过硬的斗争本领直面现实与挑战,深度参 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类斗争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而奋斗。
(二)斗争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 武器
党依靠斗争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斗争赢得未 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 目标的历史征程上少不了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与 挑战。从国际上来看,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百年未有之 大变局愈发成为国际局势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从 国内来看,我国正无限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 仍面临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繁重复杂的改革发 展和稳定任务。“ 一些长期累积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 交替出现、新旧矛盾交织叠加、各种利益关系交错共 生,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更加突显。” [4]面对 这一 复杂的发展背景,必须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 思维,并在这一基础上做到抓住机遇、趋利避害。正因 如此,斗争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习近平 总书记强调:“ 我们要继续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 点的伟大斗争,准备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朝着我们党 确立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进。” [5]作为新时代大学生,要 充分认识到斗争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除了用昂扬 的斗争精神迎接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道路上的风险 考验 , 更关键的是要将斗争精神渗透日常的学习、生 活及工作,以顽强的斗争意志直面困难,做到在困难 面前不低头、不后退,用斗争思维直面困难、分析和解 决难题 , 从而实现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跨越式发 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强的、高素质的 后备军队伍。
(三)斗争精神是大学生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精 神动力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内 同志在新时期赶考之路上提出的根本政治要求,更是 当代青年学生有效应对风险挑战、追求个人进步必备 的精神气质 。新时代大学生从总体上来说是积极进 取、充满斗志的,在推动社会发展变革的进程中发挥 着关键性作用。但稳定和谐的社会局面使其在一定程 度上缺乏直面大风大浪的勇气和决心,不少大学生身 上都出现了斗争意识缺失、斗争本领不足的情况 。这 表明教育者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群体的斗争精神培 养与教育,用斗争精神带动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其 应对风险挑战以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能力和本领。首 先,受我国社会体制转型影响,各类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及社会问题集中涌现至现实生活中,助推了如拜金 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想在我国的传播与发 展,使得多种不良思潮在大学生群体中扩散 。这些负 面价值观的输入严重冲击着大学生强化斗争意识和 斗争本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削弱了其面对风险挫折 临危不惧、迎难而上的优良品质。其次,经济社会快速 发展对当前人才培养的要求有所提升,致使大学生面 临的社会压力与日俱增,竞争已成为大学生无法避免 的客观现实 。人际交往压力、升学压力、毕业压力、就 业压力交织,使得大学生群体在面临人生道路上的风 险与挑战时变得茫然失措 。 由此,如何让大学生群体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的冲击下保持清醒、面对社会 竞争找准发展目标 , 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 题 。对此,一方面,在斗争精神培育的过程中,大学生 可以从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的斗争实践及革命先辈 的英勇事迹中获得关于价值观念的正确认知,了解当 前国家发展的现实境遇,从而保持清醒头脑、提高政 治站位、增强政治敏锐性,并积极同社会上的各类错 误思潮作坚决斗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 斗争精神的培育也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面对社会压 力的正确认知,使其正确认识个人价值、找准自身定 位,以实现个人目标与自身能力的匹配,从而减轻其 由学校向社会过渡进程中所肩负的重担。
二 、 大学生斗争精神强化的路径考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 要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发扬斗 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6]斗争精神并非与生俱来的, 后天的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至关重要。新时代大学生 要紧跟时代发展脚步,以思政课学习为主渠道来夯实 斗争精神的理论基础,将斗争精神内化于心;同时还 要在实践锻炼中将理论外化于行 , 自觉发扬斗争精 神,将党和国家的发展与个人发展紧密相连,为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除此之外,与时俱进的新媒体 技术在这一过程中也起到了辅助作用,可为大学生斗 争精神的强化拓宽渠道,增强教育实效,并能带动大 学生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伟大斗争的实践。
(一)斗争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夯实思想根基
“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 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 重大”[7],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 谈会上的这些论述充分表明了高校思政课在新时代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铸魂育人的重要作用。在当前大 学生斗争精神的培育过程中,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政课 的关键性作用,让斗争精神实实在在地走入课堂,通 过课程改革创新及教师的积极引领增强大学生斗争 精神的理论学习实效,以实现斗争精神内化,从而为 斗争精神的外化夯实理论基础。
第一,强化思政课改革创新 。当前,高校思政课课 程体系中虽然对斗争精神有所涉及,然而多数情况下 是将其嵌入其他知识点,以较为隐晦的方式呈现,内 容的针对性、系统性不强,教育效果与教育目标还有 较大差距。为此,要积极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将斗争 精神融入思政课课程体系和内容体系。在课程体系改 革上要做到因势而新,开设关于斗争精神的选择性必 修课程,使更多非专业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之余能强化 对斗争精神的了解和认知,以此扩大教育的覆盖面与 系统性,提升教学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在内容体系改 革上要做到因时而进,深入挖掘斗争精神与思政课在 教育内容上的共同之处,并将前者纳入思政课相关章 节的教学 , 以实现斗争精神与思政课内容的有机结 合 。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认真研读国家有关斗争精 神的相关文件,而且要提高时事政治学习的频率,让 学生从国内外热点解读中了解国家发展面临的现实 境况,意识到新形势下发扬斗争精神的极端重要性。 除此之外 , 还可以通过设置斗争精神教育专题的方 式, 帮助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梳理和深度的理念 把握 。如此既能够突出教育主题,又可以促使斗争 精神与思政课内容体系紧密结合,增强教育的学理 性和有效性。
第二,发挥思政课教师的引领作用 。思政课教师 是办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关键,在大学生斗争精 神养成中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 。首先,教 师要以斗争精神武装头脑,提高政治站位 。教师作为 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其一言一行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对 学生个人成长产生一定影响 。 因此,教师在工作和生 活中要做到知行合一,时刻以斗争精神来约束自己的 思想和行为,为学生做好表率。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时 刻保持清醒头脑,用斗争精神对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不 良倾向及时进行纠偏,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其次,教师要不断加强斗争精神学习研究 。斗争精神 的形成跨越百年历史长河,并在新时代人民群众的伟 大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要实现对其内涵的充分把握和了解具有一定难度 。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理论学习, 通过集中理论学习培训及个人主动学习来摸清斗争 精神的发展脉络和深刻内涵,做到讲课有底气、有逻 辑,明确、及时、肯定地回应学生关心的难点与重点问 题,阐明斗争精神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使大学生 在课堂讲解中做到真信、真会、真懂,进而从理论方面 为斗争精神的养成奠定基础。
(二)斗争精神融入 实践活动,磨炼坚定意志
“ 新时代斗争精神的提出本身不是目的 , 根本上 是要使其不断走入实践,以发挥先进理念对实践的指 引作用。”[8]斗争精神的强化须将习得的理论知识应用 于斗争实践,以此检验理论、发现问题,并在实践中磨 炼坚定意志,提升斗争能力,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教师 要看到大学生群体在实践中弘扬斗争精神的杰出作 为 , 肯定他们在各类志愿活动中挺身而出的积极表 现,相信大学生必然能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前进道路上踔厉奋发 , 为民族复兴伟业积极斗争、不 懈奋斗 。 同时,教师也要正视大学生群体在弘扬和践 行斗争精神过程中的不足,意识到新时代和平与繁荣 的阳光为其成长提供的“舒适圈”削弱了其面对问题、 战胜困难的斗争勇气。复杂的发展背景对大学生素质 和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因而大学生在“舒适圈”中养 成的总想过太平日子 、不想斗争的想法是不切实际 的。要想有所作为,大学生就必须走出“舒适圈”,积极 投身斗争实践。
第一,从大学生角度出发 。斗争精神和本领并非 与生俱来的,对于大学生而言,如果故步自封于“舒适 圈”,就失去了在实践中锻造成为“ 烈火真金”的机会 。 当前的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两个一百年 ” 奋斗目标仍需要千千万万富有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 的人民接续奋斗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我们讲的斗 争,不是为了斗争而斗争,也不是为了一 己私利而斗 争,而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知重负重、苦干实干、攻坚克难。”[9]新时 代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性力 量,必须积极争取实践机会,并自觉发挥模范带头作 用 , 将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所需所求作为斗争目 标 。面对外部势力威胁和内部发展矛盾,大学生要明 确斗争目标并把握好斗争方向和斗争原则 , 以坚定 的斗争意志在党的领导下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进行 英勇斗争。
第二,从高校角度出发 。高校要着力拓宽大学生 斗争精神培育的实践渠道,克服学校与社会间的“ 离 心”现象,构建新型学校社会合作模式,为大学生斗争 本领的强化提供实践平台,即要引导大学生走出“ 舒 适圈”,积极参与校内外的各类实践活动 。具体而言, 可在校内设置“学生示范岗”和“ 学生责任区”,组织学 生到校外进行志愿服务、走访调查等,并鼓励大学生 积极参与“三下乡”“西部计划”及支教等志愿活动,促 使其在斗争实践中经风雨、长才干,强化斗争本领、磨 炼斗争意志,为担起党和国家的未来发展事业、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不懈奋斗。
(三)依托新媒体技术搭建斗争精神学习新平台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日常信息获取对社 交媒体的依赖性逐步增强 。 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 各类头部社交平台俨然成为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的 汇集中心及传播源头。新时代大学生作为伴随信息技 术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习惯于网络社交平台的便 捷化、数字化特点及互动性、平等性优势,也更适应以 网络社交平台为媒介的学习方式。“人在哪儿,思想宣 传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 [10] 因此,大学生群体的斗争 精神教育强化活动可以适当以网络社交平台为依托, 以提高教育活动对大学生群体的吸引力,增强教育活 动的有效性。
为此,要组建一支思想理论水平过硬且熟悉社交 平台运作的技术团队,通过创建微信公众号、微博等 新型教育方式开展斗争精神强化教育活动,将斗争精 神教育内容以视频、图片等形式呈现至大学生面前, 提高教育的趣味性和针对性,引导大学生积极进行 线上学习活动 。同时,技术团队要合理利用算法技术 在价值引导层面的正向作用,利用大数据对大学生 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斗争精神教育内容推送活动, 提高涉及斗争精神的会议精神、社会热点、历史典故 等教育内容在社交平台上的出现频率,营造具有浓厚 斗争精神氛围的网络环境氛围,以显性教育与隐性教 育相结合的方式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斗争精 神 。 以学习强国为例,这一平台以中共中央宣传部为 依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 二十大精神为主要内容,凭借丰富的育人资源、润物 无声的育人模式、开放的育人环境等特点迅速在全国 掀起了理论学习的新热潮,为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网络平台 。近年来,习近平 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得到贯彻 。基于此,学校要持续挖掘和建设一批以网络平台为依托的思 想宣传阵地,最大限度地发挥微博等社交媒体在思想 宣传、舆论引导方面的积极作用,并在其发展过程中 以学习强国的成功经验为借鉴,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倾听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心声,从开设专题板块、增添 理论占比、提升趣味性等途径入手,抓好平台建设,进 一步提升宣传引导能力,使其成为强化大学生斗争精 神的重要抓手 。同时要正确处理娱乐与教育二者间的 关系,在放大斗争精神教育宣传效果、增强互动和传 播正能量的同时,避免过度娱乐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 、 结语
斗争精神作为党的宝贵经验和民族复兴的精神 武器,激励着全体中国人民为实现伟大梦想而奋勇向 前 。新时代大学生要正确看待及发扬斗争精神,在学 习、工作及生活的斗争实践中经风雨、长才干,以增强 斗争本领,并将党的初心和使命作为个人追求,敢于 担当、积极作为,将实现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需求及党 和人民的发展需求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加强专业知 识学习、提高工作能力、增强抗压能力,在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具体斗争实践中体现自身价值,在斗争 中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参考文献 :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 话[N].人民日报,2022-05-11(2).
[2]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 民日报,2021-11-17(1).
[3]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4] 吴超晟.新时代斗争精神的内涵实质与实践路径[J].领导科学, 2019(7):65-67.
[5] 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 讲话[EB/OL].(2018-01-05)[2023-09-20].https://www.gov.cn/xinwen/ 2018-01/05/content_5253681.htm.
[6] 习近平: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 目标而顽强奋斗[EB/OL].(2019-09-04)[2023-09-20].http://dangjian. people.com.cn/n1/2019/0904/c117092-31335067.html.
[7]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 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8] 胡洪彬.论新时代斗争精神的内蕴与践行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 2020(2):45-50.
[9] 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20-01-09(2).
[10]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中国外文出版 发行事业局.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