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护士人文修养”课程思政教学探究论文

2024-03-31 17:13:56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护士人文修养”课程思政教学思路,然后论述了基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护士人文修养”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最后对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护士人文 修养”课程思政教学进行了反思。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护士人文修养”课程思政教学思路,然后论述了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护士人文修养”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最后对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护士人文修养”课程思政教学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护士人文修养”课程;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而课程思政是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各环节,实现润物无声地立德树人的全新课程观[1-3]。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要求高校教师“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通过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4]。有学者[5-6]认为,思政教育与立德树人在文化角度上是有本质联系的,立德树人理念在思政教育中具有隐性的教育价值。课程思政教学在各高校中盛行,是未来高等教育的大势所趋。对此,有学者[7-10]认为,当前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思政教学平台,且往往只单纯地介入思政案例,未形成有效的思政教学体系,即目前的思政教育不能很好地与课程内容实现有机结合。
“护士人文修养”课程是面向护理专业、助产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重点阐述了“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的核心要义。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不断发现真、善、美,学会利用平时学习、生活中形成的点滴感悟,不断增强自身修养,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最终形成一种“大爱”的思想,并学会把这种爱融入未来工作。同时,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找到一个突破口,更好地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体会并正确塑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人文精神指引自身向正确的方向前行。下面,本文拟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护士人文修养”课程思政教学加以探究。
一、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护士人文修养”课程思政教学思路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护士人文修养”课程为护理专业、助产专业必修课,在第二学期开设,总学时为18学时。该课程一般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十三五”规划教材《护士人文修养》(第2版)进行授课。该教材以护士的岗位需求为基,以人文精神为经,以人文技能为纬,以人文知识为底,构建了提升护士人文修养的教学框架[11]。该教材共包括9章内容,分别是绪论、人文关怀、护士的科学思维修养、护士的文化学修养、护士的社会学修养、护士的美学修养、护士的人际关系修养、护士的人际沟通修养和护士的礼仪修养。“护士人文修养”课程通过开展理论和实训课教学,能够不断提升学生各方面的修养,进而培养具有崇高理想信念、护理职业道德的合格护士。在全国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的背景下,笔者所在课程组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积极研讨等方式,结合“护士人文修养”课程特色,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儒家、道家、墨家等)的精华部分,并将其渗透教学设计,强化对护生的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观引导。即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指导,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扎实的职业素养,并确保教学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切合,使教学环节中的相关教学活动与育人同向同行。同时,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等思想精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理论知识、专业实践技能操作的有机统一,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进而能够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在未来做一名有内涵且有温度的护士。
二、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护士人文修养”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护士人文修养”是一门以提高护生人文素质为目标的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故该课程教师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课程思政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护理职业道德。对此,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护士人文修养”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具体可从教学目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入手。
(一)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层面
如表1所示,在进行“护士人文修养”课程思政教学的时候,教师要紧密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并进行深度挖掘,把思政元素和护士需要具备的人文素养进行有机结合,融入“仁、义、礼、智、信”的国学思想精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结合实际教学工作需要,从而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教师通过教学恰到好处地结合思政元素,能使教书与育人更好地融合,从而提升课程的魅力和感染力。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着力引导学生“向善”,学会爱家、爱国、爱整个世界且能把这种“大爱”引申到对患者的护理中,使学生学会爱每一位患者,在护理中不断地感悟,并坚持不懈地践行人文护理理念;学会在护理中尊重人、关爱人、抚慰人,让每一位患者感受到爱和温暖。
(二)课程思政教学实施层面
1.理论教学。“护士人文修养”是护理学专业人文课程的导入课,涉及的教学内容包括的东西方人文差异、护理人文关怀的历史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关怀、多元文化、东西方文化与护理、护理文化、礼仪的概述等,不仅兼顾护理与人文,还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便为“护士人文修养”课程思政理论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基于此,在“护士人文修养”课程思政理论教学实施中,教师可以深度挖掘和提炼课程内容中蕴含的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思政元素,并认真做好每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以便通过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政教育,达到系统且连贯地塑造学生护理职业道德观念的目的,让学生能够在将来的护理工作中充分展现人文精神,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在这一过程中,须关注以下两点。一是分析教学内容,挖掘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思政元素。这要求教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点,对标“护士人文修养”课程思政教学目标,通过分析和论证等手段,从当节教学内容中提炼出人文关怀、科学精神、医者仁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涉及“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各个层面的思政元素,以满足时代发展对护士人文素质提出的新要求。二是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有效设计思政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将思政元素呈现出来的载体,也是达到思政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对此,教师可以学生为中心,灵活选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并辅以测练,使学生深入理解儒家、道家、墨家等人文关怀的思想精髓,形成仁爱、诚信、一视同仁、以和为贵、以人为本、大爱等护士应具备的护理职业道德。部分“护士人文修养”课程思政理论教学设计如表2所示。
2.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护士人文修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临床护理服务对象为本,突出实践性,主要针对学生进行全面训练。鉴于此,“护士人文修养”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实施中,教师可以护理工作过程为主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组织各类护理实践训练活动,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过程中,将人文知识、人文方法、人文精神融会贯通,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无私奉献精神、爱国主义情怀、高尚的职业道德等,同时唤醒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提升其文化自信。落实到具体举措上,教师可从以下三点着手。①礼仪基本功训练。教师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礼仪为主题,组织护理礼仪训练,使学生深入学习各种礼仪礼节规范细节。训练内容主要包括人际沟通等社交礼仪;站、坐、走、蹲等体态礼仪;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服饰、仪容礼仪等,以便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思维、语言、体态、服饰、仪容仪表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学会礼仪礼节的规范运用,从而在将来更好地适应护士这一角色。②社会交往礼仪训练。教师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修己安人、慎独等为主题,设计社会交往情景案例,即教师将班级分为10—15人为一组的若干个小组(根据每年学生的人数进行调整),让学生根据案例要求,贴近生活实际地自编自导表演汇报内容,展示所学。通过训练,学生能学会正确维系个人与家人、教师、同学、朋友等的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展现自己的社交礼仪修养。同时,这样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并践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其悯人情怀,以及成人达己的精神。③护理工作礼仪训练。教师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视同仁、人人平等、兼爱等为主题,以临床护理工作案例为基础,设计情景案例,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并让学生进行情景模拟展示,而教师当堂进行指导评价。这样能够使学生了解到面对不同年龄、病种、家庭环境、性格特点的病患,应如何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且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到尊重每一位患者的生命、人格和权利,进而展现出仁爱、尊重、共情、慎独等良好的护理职业素养。
如上所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有机嵌入“护士人文修养”课程思政实践教学环节,将专业训练与思政有机结合,突显课程思政的实践性、参与性和体验性,能有效地让学生感受护理精神、大爱情怀、伦理道德和人文思想,提升护理道德品质,并夯实护理技能,从而在将来为患者提供更人性化、更温暖的护理服务。
(三)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层面
“护士人文修养”是一门将人文知识、人文方法、人文精神融会贯通,培养有品位、有格调、有情怀的高素质护理人才的课程,故在“护士人文修养”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应当使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贯穿教学评价,由此充分了解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护士人文修养”课程思政教学成效,这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后续教学计划。通常,针对“护士人文修养”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可从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方面入手。
关于学生评价,主要包括理论学习评价(40%)和实践学习评价(60%)两部分。理论学习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学习通章节知识点学习、课堂互动、随堂测验、分组任务、课后章节练习、综合测验等部分。理论学习评价除了考查学生对护理人文修养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的掌握水平,还要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相关考点,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护理内涵,包括仁爱思想、修己安人、慎独理念等的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护理人文中的具体应用;等等。同时,要增加课程思政评价指标,如思政案例讨论和汇报、课程思政学习体会等。评价方式可采取任课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包括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并以学生学习通记录的各项内容的分数作为评价依据。实践学习评价应采用任课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各项实训考核评分细则,对学生参与护理礼仪训练、护理表演活动等实践活动的表现及成果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关注学生是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涉及的人文关怀理论要素运用于护理实践,如是否以仁爱的精神、规范的礼仪、诚信的行为、和善的态度关爱患者等。
关于教师评价,可以从专业教学和思政育人两个角度入手。即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两个环节为评价载体,采用工作过程评价和教学效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将专家、同行、学生、自身作为评价主体,以专家督导、同行听课、学生评教及自身反思的形式予以落实。专家督导及同行听课具体评价要以课程要求的“育德”功能及“价值引领”观测点为依据,评价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及课程思政教学成效,然后据此细化评价指标,并在其中添加诸如对护士人文修养相关内容中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的认识等指标。学生评教则要以自己学习所获为依据,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照学校的评教表完成对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评价。教师自身反思具体评价指标包括课程知识、能力、思政目标达成度,并要据此细化相关评价指标,如课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相关内容挖掘的完成度等。
如此,逐步形成全面考核学生人文修养与实践技能的多元主体参与的教学评价体系,并配以及时的评价反馈机制,才能使课程思政教学以护士的岗位需求为基本遵循,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继而培养出更多有内涵且有温度的护理人才。
三、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护士人文修养”课程思政教学反思
(一)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学习有待加强
观察“护士人文修养”课程思政教学可以发现,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对于教师课前在平台上传的课程思政拓展、微课视频、基础课件等资料,都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及时完成;对于课前布置的分组任务,也能在课堂上将成果综合地展示出来。但是从学生在学习通发布的随堂测结果来看,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教师也需要在课堂中反复强调人文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改变一直以来重“科学”轻“人文”的观念,尝试用人文精神领航,指引学生日常生活和实际护理工作的开展。另外,在章节练习中,教师要适当增加中华优秀传统知识的相关内容作为考点,以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并在课后对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查缺补漏,帮助学生有效巩固这部分知识内容,最终通过“知—信—行”的路径,有效改变学生的观念。
(二)人文知识和技能迁移不足
笔者在“护士人文修养”课程思政教学中发现,当前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问题,具体体现在不同情景下,学生运用人文知识、践行人文技能的能力不足;有效迁移、举一反三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这提示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和技能在不同学科和不同情景中进行应用,充分做到触类旁通、活学活用。
四、结语
在“护士人文修养”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为主线,精心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最终使其实现“知—信—行”的改变。具体来说,教师可采用“课堂理论讲授—学习通思政知识拓展—课堂随堂测—课后章节练习—分组任务”等多手段、多途径的教学模式,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护理职业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边学习、边感悟,最终引导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更重要的是,通过每一堂课的“灌输”和强化,不断提升学生的护理人文知识水平、拓展人文技能,使其形成人文观念,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地进行人文护理实践,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开拓创新等优秀品质,使其形成良好的护理职业道德观念,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
参考文献:
[1]张宏晨,李艳,武佼佼,等.护理伦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华护理教育,2020,17(1):45-49.
[2]王晓蕾,任伟,吴晓芳.护士人文修养课程思政的实践:以一次课程思政示范课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22,40(7):17-19.
[3]董莉娟,殷朋宜,仵卫民,等.课程思政视域下护士人文修养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7(19):62-65.
[4]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2017-12-04)[2023-06-06].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5]李靖宇.立德树人视域下的高校思政教育研究[J].职业教育,2021(6):170-171.
[6]刘立伟,张文杰,张丽芬.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研究[J].智库时代,2019(19):88-89.
[7]陈丽丽,张征.高校思政实践现状与对策研究[J].时代论坛,2021(7):13-135.
[8]黄晓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融合思考论形式下高校思政教育发展[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9):9-13.
[9]孔德华.大思政格局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14):137-138.
[10]郭慧,李俊峰.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及改革建议[J].职教论坛,2020(7):163-167.
[11]史瑞芬,刘义兰.护士人文修养[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