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美育的医学美术课程教学探究论文

2024-03-31 17:06:17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基于美育的医学美术课程教学价值,然后提出了基于美育的医学美术课程教学路径,最后论述了基于美育的医学美术课程教学反思。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基于美育的医学美术课程教学价值,然后提出了基于美育的医学美术课程教学路径,最后论述了基于美育的医学美术课程教学反思。
关键词:医学美术课程;美育;人文关怀
2019年3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高校美育以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为重点,紧紧围绕高校普及艺术教育、专业艺术教育和艺术师范教育三个重点领域,大力加强和改进美育教育教学。同时,要建强美育教师队伍、深化美育教学改革、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水平[1]。《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22版)中指出,医学教育承载着培养医药卫生人才的使命,与全民健康息息相关,医学生应具备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学实践,加强人文社会学科、自然学科与医学学科间的融合[2]。笔者认为,将医学教育与美育相结合,发挥育人合力,形成协同育人效应,进而提升教育的实效性这一课题值得深入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事业的进步,医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更优秀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以更好地服务患者和社会。而医学美术作为一门具有跨学科性质的课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还能够增强其人文关怀和医学沟通能力,从而使其更好地投身医疗事业。因此,本文拟基于美育,对医学美术课程教学加以探究。
一、基于美育的医学美术课程教学价值
医学美术是一种结合了医学和艺术的跨学科课程形式,主要目的是通过绘画、雕塑、摄影等方式表达医疗事业中的人文关怀和伦理价值观。基于美育的医学美术课程教学具有以下价值。
(一)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艺术素养
医学美术课程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艺术精神及绘画技能的训练,从而增强他们的艺术素养。学生在接受医学教育时,通常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上,从而会忽视美学领域。而通过医学美术课程,学生可以学习到不同类型的绘画方式,如素描、水彩和油画等,从而提高自己的绘画技能,同时还能加深对人文关怀和伦理价值观的理解。在医学领域,艺术作品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医学插图、医学图片、病历记录等,这些都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才能准确识读。而医学美术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增强艺术素养,从而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和传达医学的知识和信息。另外,在医学美术课程学习中,通过艺术创作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对医疗问题的思考和见解,同时也能够更加清晰深入地反思医疗事业中的伦理和社会价值。概括来说,医学美术课程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艺术素养,进而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
(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人文情怀
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他们的职责不仅仅是治疗病人,更为重要的是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关怀和理解。这就需要医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沟通能力。而医学美术课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增强人文情怀。其一,医学美术课程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病人的需求和情感。在医学美术课程中,学生将通过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表达医学知识和医疗经验,同时也会涉及病人的感受和情感,故通过学习这些艺术形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和感受,从而提高人文素养和沟通能力。其二,医学美术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医学伦理。医学伦理存在很多的争议和难题,故对于医生而言,理解是极其重要的。在医学美术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艺术表达来探讨医学伦理问题,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医学伦理的理解,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患者面临的问题。其三,医学美术课程可以强化学生的审美素养。良好的审美素养是学生及医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在医学美术课程中,学生将接触到各种不同的艺术作品,这有助于他们提高自己的美学水平和审美能力,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公正、合理和美好的医学服务。据上所述,医学美术课程可以增强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让他们更好地理解病人的需求和情感,掌握医学伦理知识,并强化自身的审美素养,进而为患者提供更贴心、专业和人性化的医疗服务。
(三)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
医学生在进行医疗工作时,需要与患者进行频繁的沟通。良好的医学沟通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和病人满意度至关重要。而医学美术课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医学沟通能力,主要原因如下。首先,通过学习医学美术课程,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医学知识。医学知识作为医学沟通的基础,学生需要深入了解其内涵和外延[3]。而医学美术课程中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可以让学生通过感性的方式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医学知识,从而在日后的医学沟通中能够更加准确、流畅地进行表达。其次,医学美术课程可以提升学生的视觉表达能力。医生在进行沟通时,需要用语言或视觉方式向患者传递信息。良好的视觉表达能力可以让医生更加有效地进行医学沟通。而医学美术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各种艺术形式的表达方法,如线条、色彩、构图等,从而提升其视觉表达能力。据上所述,医学美术课程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医学沟通能力,让他们深刻了解医学知识,提升视觉表达能力,在日后的医务工作中更加有效地进行医学沟通,从而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4]。
二、基于美育的医学美术课程教学的路径
(一)在训练绘画技能中培养学生“美”的表现能力
医学的主体是“人体”,“人体”有八大系统,分别是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泌尿系统及生殖系统,从组织胚胎与解剖角度来看,就是细胞、肌肉、骨骼等部分。因此,学生的美育要从理解每一处人体的细节着手,进而理解生命的美与奥妙。
基于美育的医学美术课程教学中,绘画技能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因此,课程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对其进行线条、色彩和构图等方面的训练。首先,通过线条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绘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线条是构成绘画作品的基本元素,它不仅能够表现物体的形态和结构,还能传达作品的情感和氛围。因此,在医学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线条的训练,包括实线、虚线、斜线等方面的练习,从而提高其对线条的掌握能力。其次,色彩的运用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之一。正确地运用色彩,可以使绘画作品更具鲜明的表现力和生动的形象[5]。在医学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色彩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让他们了解不同颜色之间的搭配和对比效果,掌握调色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学会如何正确地使用光影和阴影等手法来增强作品的层次感和深度感。最后,构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良好的构图能够让绘画作品更具有结构感和表现力,同时也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并引起共鸣。在医学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构图的掌握能力,教导他们学会选取适当的画面构图、合理地布置元素,以及运用美学原理来达到最好的效果[6]。通过集中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可以使其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医疗事业中的人文关怀和伦理价值观,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其未来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美术作品鉴赏中提升学生“德”的领悟能力
美育的本质是育人,无论是首倡美育的王国维,还是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蔡元培,都把美育作为育人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就是通过美育来培养人的品德、素养和能力,使其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全面素养的人。在基于美育的美术课程教学中,不可忽视美术作品的鉴赏,即教师要引导学生鉴赏优秀的美术作品,使学生深入了解美术作品中的伦理问题,理解美术作品中通过艺术表现反映出的医学中的人文关怀。
第一,引导学生结合医学伦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解读美术作品作者绘画的目的。如作者要通过作品表达什么?传递给读者什么?是赞美,还是讽刺,抑或是隐藏了真实意图?并引导学生从道德、法律、政策、历史等方面进行思考,甚至有时还需要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相关文献,包括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患者权利、医疗决策等方面的内容,从而增强其对医学伦理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7]。
第二,鼓励学生从医学心理学的角度入手,基于美术作品中患者的立场进行换位思考。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医疗过程和健康行为与心理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问。在美术作品鉴赏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如何通过艺术表现反映医疗过程中患者的心理状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问题,包括医疗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关爱和尊重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医疗行业中的道德和职业规范等方面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同理心与利他心,使其体验患者的所思所想、所忧所虑[8]。
第三,引导学生根据当下的国家发展、人民情怀理解美术作品。教师可将美术作品与当前的时事热点、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是如何表达对人民生活的关注和情感共鸣,以及强调对人民健康事业的关怀的。同时,教师可组织主题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美术作品,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9]。通过运用批判性思维,学生会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价值,并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念。另外,教师可增加社会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参观人体生命科学馆、美术馆等文化场所,让他们亲身体验美术作品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三)在美术作品创作中激发学生“情”的抒发能力
在“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生物医学模式下,医务工作的对象从“自然人”变成了“社会人”,即医疗工作兼具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因此,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应该是情感丰富的人,不但要有同理心和利他心,还应具有对患者的共情能力。传统的医学教育通常强调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将人的生物属性放大,而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但是在医学美术教学领域,学生仅仅掌握理论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通过美术作品的创作来表达自己的丰富情感,以及对医疗事业的独特见解和思考。通过创作美术作品,学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更好地理解患者的情感和需求[10]。
在基于美育的医学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确定主题,这个主题可以是关于医学的,也可以是关于人性的。通过选择主题,学生可以明确自己的观点和情境。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象征意义表达自己,如绿色代表生命和希望、蓝色代表平静和安宁,再通过色彩、线条和构图等元素营造情感氛围,最终践行“观察—思考—创造”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共情。
三、基于美育的医学美术课程教学反思
(一)坚持教学资源的互动性
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是基于美育开展医学美术课程教学的基本条件。针对医学美术课程,医学教师和美术教师应该联合编写教案教材,内容要涵盖医学美术的基本理论、技术和应用。同时,教师要使用多媒体和新媒体手段开发参与度和互动度高的教学资源,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平台、移动应用等,建立互动平台,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获取教学资源,并运用医学图像处理软件、三维建模工具和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学习。另外,教师要依托平台,通过问题引导、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资源的选择、整合和应用,使其成为教学资源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教师将医学概念可视化,通过图像、动画等方式呈现出来,并与美术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医学概念。例如,教师通过学习如何制作医学动画、如何将图像转化为医学信息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医学知识[11]。
医学美术课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发现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使其更好地运用医学图像和模型。医学图像和模型作为学生学习医学美术的重要工具,能够对学生参与案例研究和临床实践起辅助作用,这样学生就可以接触到真实的医学图像和数据,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医学美术技能。例如,传统的解剖学、病理学教学方式往往比较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教师可以将美术与解剖学和病理学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绘制人体解剖图、疾病病理图,制作人体模型和病理模型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体结构,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此外,教师要整合各方面资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路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节奏和兴趣进行学习,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二)坚持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医学美术课程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故教学方式也应该是综合性的。教师要通过课堂讲解基本概念和教授技术,帮助学生了解医学美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通过示范医学美术的实践操作,让学生了解正确的技术和方法;通过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医学美术技能;通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交流和分享学习经验和想法,促进合作学习;通过分析真实的医学案例,让学生了解医学美术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和重要性;为学生提供研究项目,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和实践,深入了解医学美术的相关知识和技术。
在传统课堂教学、讲座、现场教学、实践训练、社会实践等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医学美术课程需要依据学生的医学学科背景和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PBL、CBL等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方式的探究性、体验性、趣味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及审美能力,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医学知识和美术知识之间的关系。
此外,医学插图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它是结合医学知识同步的图像展示。其通过图像的方式直观地展示疾病表现,便于加深医学生对疾病的理解。同样,医学影像的解读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是通过影像的形式让学生学习医学知识的一种方式。教师将医学影像解读与美术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可帮助学生在影像的“黑白世界”中找到疾病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学会解读医学影像图,并将影像转化为临床诊断。
(三)坚持评价方式的增值性
基于美育的医学美术课程教学需要有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价方式,以确保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学效果。教育是改变人的过程,从结果呈现或过程描述层面考查教育的影响是一种价值选择,具体可从增值比较的视角考量教育作用力的大小。首先,开展学生课堂参与度评价,包括参与的活动数目、参与的频率、参与的积极程度等方面。其次,开展学生对美育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即通过考试或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学生对美育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理解深度等方面。再次,组织学生对美育活动进行自我评价,要求学生对参加的美育活动进行书面或口头的自我评价,评价内容可以包括活动的收获、对自己成长的贡献等方面。最后,进行美育活动效果的评价,通过教师的观察、学生参与活动后作品的评选等方式对美育活动效果进行评价,包括学生作品的水平、表现力等方面。
四、结语
基于美育的医学美术课程教学,旨在激发学生对美的独特视觉体验和个性表达能力。基于美育的医学美术课程教学,具有增强学生艺术素养、审美能力、人文关怀、医学沟通能力的教育价值。对此,教师要在美术作品鉴赏教学中提升学生“德”的领悟能力、在美术作品构思中激发学生“情”的抒发能力、在美术作品绘画中培养学生“美”的表现能力,同时坚持教学资源的互动性,坚持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坚持评价方式的增值性,进而不断地创新教学。概言之,教师要依据医学美术的特点和美育的教育理念,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和实践经验建立多元化、趣味化、探究式的教学体系,提高医学和美学知识的协调性和互动性。同时,要注重医学和美学知识的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创作表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正的启发和享受;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以期为医学美术领域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在注重形式美的同时,让学生掌握核心医学知识和实用技能,并让学生有更全面和实际的学习效果;注重实践性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应用,让学生在学习医学常识和美术技巧的同时,具备创造力、想象力及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19-03-29)[2023-06-0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 624/201904/t20190411_377523.html.
[2]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22版)[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22:17.
[3]周鸿艳,郝军燕,闫忠红.美育视域下医学伦理学课程美育教学的思考与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2,35(7):811-817.
[4]董莉,王云飞杨.改进美育课教学方法,提升医学生审美意识[J].中国民族博览,2021(5):90-92.
[5]魏恒顺,王婧,陈勇,等.大学美育在医学生医德教育提升中的作用与实践探索: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例[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9,32(9):1226-1229.
[6]呼宇,董莉.美育视角下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实践及研究[J].才智,2017(3):26-27,29.
[7]董莉.浅谈美育与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文教资料,2016(16):75-76.
[8]富奇.美术教育在高校“立德树人”中的功能与实践研究[J].艺术教育,2021(7):255-258.
[9]郝永伟,姬盛路,陈红丽,等.开展医学特色美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以“科技论文绘图课程”为例[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23,37(4):444-450.
[10]王晓琦,朱凯.实践、创新:医学高校美育协同育人及第二课堂路径探析:以上海健康医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1(39):172-175.
[11]杨春燕,郑灿磊,赵雄.医学院校大学生美育教育现状及对策[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6,39(5):371-3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