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人本主义心理学视域下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论文

人本主义心理学视域下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论文

5

2024-03-27 09:41:19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文章基于相关概念界定,首先分析了当前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然后阐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最后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视域下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摘要:文章基于相关概念界定,首先分析了当前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然后阐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最后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视域下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人本主义心理学;医学生

  2018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规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需求。大学阶段是学生进入社会前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医学教育具有学制长、学习任务重、学习要求高、学习实践工作情景复杂等特点,导致医学生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1]。因此,开展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对于促进医学生的身心发展,构建和谐健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9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威特默开办首个心理诊所,开展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欧美学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呈整合趋势。谢文涛[2]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方法不够创新、师资不足。陈涛[3]认为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范围较小。薛飒旻等[4]认为高校需提升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教师队伍还有待完善、学生对心理健康认知不够全面。程虹雨[5]发现医学专业硕士压力大于其他专业硕士。国内学者认为我国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师资力量单薄、教育内容不统一、教育形式单一、学生重视程度不足等问题。概言之,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较为丰富,部分国内学者提出了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不足,但对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仍有待深入,故本文将对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进行研究和讨论,以期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健康的标准,定义健康包含了身体健康、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三个方面。《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对心理健康给出了定义,指人在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的心理状态,即在工作、学习、社交、生活中都可以与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和配合。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

  1999年,教育部相关文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做了如下阐述:“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相关的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林崇德等[6]在《心理学大辞典》中将心理健康教育定义为普及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初步掌握心理健康常识,认识异常心理现象并了解简单的心理调适方法。李丽[7]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学生群体的身心发展规律为核心,运用心理学、教育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推动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升的教育,包含心理培养、心理训练等内容,旨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性格品质,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概念

  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又称现象学心理学(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是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新思潮,被称为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的心理学领域的“第三势力”。马斯洛基于戈尔德斯坦的“机体动力观”和奥尔波特的“动机机能自主”理论,提出“需要层次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奠定了基础[8]。马斯洛认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动机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组成,包含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各种需求之间有顺序之分,每一次需要的发展都会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境界。罗杰斯在马斯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我实现倾向”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通过对生活中具体的人的经验研究,实现对人类行为的原因的系统解释,探索人类动机规律,认为人是具有实现自我潜能的高级个体[9]。人本主义强调个体的积极价值和自身的成长与发展[10],认为每个人都有实现自我的需求,并且都具有自我实现的潜力,致力于研究人的价值感、意义感、存在感等较为深层的精神领域[11]。

  二、当前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各高校需按师生比不低于1∶4 000的比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且每校至少配备2名。但目前高校学生心理需求较多,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无法完全负责学校所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许多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心理咨询服务仍由兼职教师和辅导员开展,同时由于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身兼数职,且提供服务的时间不稳定,也缺少继续教育和系统培训,导致心理健康服务的效果不够理想。

  (二)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不明确

  医学生未来从事的医疗行业需要其具备强烈的职业道德感和责任感、乐观和严谨的品质,故其教育具有学习任务重、学业周期长、实践专业技能要求高等特点,基于此,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仅包括医学生智力正常、人格完整、人际关系良好,还需其具备较强的生命认知、与患者良好沟通的能力、强烈的职业道德感和责任感,且能适应高强度和长周期的学习压力。目前,医学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大多为教育和解决当前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但对于如何引导医学生在长周期中应对学习压力及在高强度医疗服务时具备高道德品质,在医疗服务中尊重科学和敬畏生命,在面对患者和开展医疗服务时具有道德感和责任感等还不够重视,即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医疗服务人员的目标不够突出。

  (三)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效果不佳

  很多医学院校均建立了心理健康体系,开展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但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与医学专业培养特点及要求结合性弱、实践教学体验效果不强等问题,导致课程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兴趣减弱。除此之外,医学院校开展的多数心理健康宣传活动仅停留于公众号推文、海报宣传等,对于宣传的效果无法预估,并且由于课业繁忙,医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时间段和人数有限,导致活动的效果可能不佳。

  (四)医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薄弱

  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着医疗行业的良性发展,故建立医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于其个人成长和未来从业有着重要的作用。建立医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关注特殊医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能够使教师更好地对医学生持续开展帮助和指导。但目前高校医学生档案仅限于其个人学籍档案,缺少对医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设,对于具有潜在心理危机的医学生,没有建立医学生个人档案,或者没有根据医学生的个人情况设立心理健康备案档案,而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医学生,其个人档案建立和管理也存在建设不完善和衔接不足等问题。

360截图20230617141728411.jpg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一)人本主义视域能拓宽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

  人本主义以人为本,而关注人的这个主体,能够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医学生的实际需求、学医之路的压力和困惑,同时对医学生心理问题的考虑也会更加全面,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的视角也会更为丰富。在人本主义视域下开展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教师可结合“需求层次论”开展,尝试不局限于当前学校围绕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而是围绕医学生的各层次需求拓展教育的路径,在满足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需求的基础上,尝试将医学生的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融入以医学背景和医疗服务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这能使其更加了解个体发展中存在的矛盾。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视角能促使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更加完整

  由于医学生具有高学习压力、高道德感、高职业要求等特点,因此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仅需要包含基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需包含体现医学生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人本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为“以人为本”,这个视角更加全面和贴近医学生的实际情况。基于此,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可从医学生的身心成长、学业发展、职业发展、职业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全面地围绕人的角度出发,包含学业阶段、实习阶段和职业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变得更加完整。

  (三)人本主义理念能激发医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动能

  人本主义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个体的需求和动机,由于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围绕医学生的特点和未来医疗服务人员的心理素质需求开展的,因此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能使教师关注到医学生的需求及其心理特点,并更好地聚焦医学生在不同阶段和不同环境下需具备的心理品质。同时,也能促使医学生以成为一名好的医务工作者为目标和动机,从医学生的视角出发启发学生,能使其思考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需要具备哪些心理健康素质,从而激励医学生追求实现最高层次的自我价值并具备应对困难的动力,形成正向引导。

  四、人本主义心理学视域下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基于人本主义视角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基于“以人为主”的视角,关注医学生成长,高校需引进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对于在校的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业规划和发展,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提供一定支持,建立系统的培训和考核机制,提升校内兼职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素养。另外,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仅限于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全校教职员工都应树立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理念,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环节教学工作,因此有必要对理论授课阶段的授课教师、学生导师、实习单位的带教教师、行政人员等教职人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使各环节的教职人员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都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关注医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不同心理困惑,及时给予医学生疏导和帮助,同时还可开展与校外医务人员的合作,建立校外心灵导师制,因为这些校外医务人员具备从业经验且经历了成长与历练,能够更好地基于医学生的视角为其提供心理指导。

  (二)基于人本主义视角引导医学生参与心理自助与互助

  人本主义心理学模式对于有效探索人的领域、激发人的潜能,有着不可忽视的优势。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自助与助人工作,不能仅围绕技术问题开展[12],还需调动学生的自我认知和主观能动性,关注学生认知的构建和发展,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主观意愿和驱动力,使其由内而外地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人本主义理念的基础上,调节自我认知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现自我的关键,故教师可告知医学生,其具有解决自己存在的问题的能力且具备解决问题的资源;可引导医学生之间开展心理互助活动,鼓励高年级医学生参与低年级心理互助活动,建立医学生心理互助小组,如开展朋辈心理咨询活动、朋辈团体辅导活动、朋辈互助团体活动、心理分享会等,如此通过互相交流和分享心理经验,医学生可以获得别人的支持和理解,共同面对心理压力,进而在助人与自助中,了解自我、发展自我,发掘自我的力量。同时,教师可依托多种平台引导学生开展自助和互助活动,如校内医学生的自助和互助读书活动,即通过读书会的分享,促使有共同学科背景的医学生进行思考和互助,开设校内外医学生群体的线上线下心理“树洞”,建立医学生的交流圈,开展心理服务,并积极开发校园自助心理服务设备,以供学业繁忙的医学生群体在空余时间选择自助心理服务。

  (三)探索“以人为本”理念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和科研体系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多为教师向学生讲解心理健康的相关理论知识,无法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贯穿全程并与学生职业规划相结合。因此,可引入“以人为本”的OBE理念,以医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为中心开展课程设置,尊重医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可尝试开展模块化教学,尝试基于OBE理念,进一步归纳适用于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如基础心理学知识模板、学习心理模块、医学职业心理模块、积极心理模块、生命模块,并围绕医学生不同生涯阶段的心理健康状况,探索以结果为导向和基于医学生体验感评分的考核和评价体系,从而使课堂教学更贴合医学的特点。

  对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科研工作,教师可针对医学生个体或具有某类特征的医学生群体进行跟进研究,如开展医学生的认知、行为、心理活动等特点调查和规律总结,关注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学历、不同地域等类别的医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及干预措施,了解当前社会和经济环境对医学生个人发展、职业规划、职业认可、职业精神的影响,了解医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进行医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纵向研究,将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通过科学调查与研究,提出适用于医学生的教育规律及方法。

  (四)“以人为本”视域下完善心理健康档案管理

  医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且存在不同阶段的考试,其多数时间都处在高压学习状态,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活动的积极性较低。基于关注人的理念,教师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前移,变被动为主动,围绕医学生教育背景开展心理健康组织管理和评估[13],提前建立特殊医学生动态心理健康档案,整理曾有患病史的学生、残疾学生、贫困学生、留守儿童等其他特殊情况,将教育干预的介入点提前到学生心理管理的前端和中端,提前收集特殊学生的名单,并在大学期间进行有效的关注和干预,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情况,开展医学生学业调节、医患沟通、生命关怀、职业认知等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完善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评估模型,如从学习适应、专业适应、注意力、合作能力、压力应对、焦虑与抑郁、沟通能力、职业热爱等多个角度对医学生开展评估,提前指导医学生更好地应对不同阶段的心理问题。同时,将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与个人档案进行衔接,关注医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潜在心理问题、心理发展等情况,如此可以更好地帮助医学生实现职业发展,同时也可提前关注未来的医务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情况,避免出现心理危机等问题。

  (五)围绕“需求层次”完善心理健康服务

  医学生存在学业压力、社会压力、临床压力、就业压力,且在各学习阶段存在不同的心理需求,如入学阶段和刚接触临床时的安全感需求、学习过程中的追求自我的需求、从事医疗服务后的尊重需求等。因此,需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家庭、医疗机构、社会力量、远程热线服务、网络平台、社区服务、学校心理中心、辅导员和心理委员等跨省市和平台资源作用,开展多群体协同育人。同时,需注意结合医学生的实际学业和专业情况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关注其在不同阶段的困惑,如新生适应、临床适应、学业困惑、考试压力、恋爱指导、职业与就业压力、毕业分别焦虑、医患初次沟通等,不同阶段涉及的辅导时间和咨询效果评估均应有所不同,可制定心理健康服务时间表。此外,要定期开展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检测,关注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心理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医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制定医学生的心理康复计划,避免问题进一步恶化,而对于有心理问题或疾病的医学生,可根据不同学业阶段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康复计划,包括心理治疗、康复训练等方面的内容,从而帮助医学生恢复心理健康。

  (六)基于“需求”规律开展多维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宣传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选择适用于医学生的宣传方式十分重要。由于医学生当前对网络媒体存在依赖,会在网络中进行虚拟和现实角色扮演,以满足自我表达的需求,因此,基于医学生“需求”的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线上和线下联合展开。线上,可使用网络短视频平台、公众号、微博等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发布科普文章、开展心理健康测评等,主题可以是医疗行业楷模故事、基层医生故事等,并基于不同的情景给予医学生表达的空间。同时,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可以与医疗服务人员共同开设医学生心理健康新媒体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适合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文章,并在后台为医学生答疑解惑。另外,高校还可制作宣传医学生心理健康且贴近医学生生活的微视频,定期推送给医学生。线下,制作医学生的宣传海报、组织开展医学生心理健康活动,如各种主题的团体辅导、绘画心理比赛、心理剧、心理健康知识竞答活动、心理短文、漫画心理等活动。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学生的心理也在持续变化,高校可合理运用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开展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结合医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未来的职业发展,以学生为中心,从多角度开展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医学生处理心理困惑,充分挖掘医学生的内在动力和潜能,从而提升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云,刘宏娟.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7,46(4):335-338.

  [2]谢文涛.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创新实践策略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16):19-21.

  [3]陈涛.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与展望[J].高教学刊,2022,8(2):67-71.

  [4]薛飒旻,叶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0,11(11):112-113.

  [5]程虹雨.小组工作对中医硕士生心理压力的干预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22.

  [6]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5.

  [7]李丽.“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线上线下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24):174-175.

  [8]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36.

  [9]舒跃育.动机论对人性的阐发: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典范意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37(6):209-213.

  [10]姚本先.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328.

  [11]黄雅静,李新庄.人本主义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网络欺凌干预研究[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22,14(5):82-87.

  [12]李军霞.科学人本主义视角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20):29-32.

  [13]毛一旭.大学生心理教育中表现艺术治疗的作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7):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