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双减”政策 拓展科学教学——探析小学科学课后服务资源建设论文

2024-03-26 09:15:42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双减”政策的出台为小学课后作业设计提供了新的教学标准,以减轻学生的课堂作业负担和在校外参加培训负担为理念,实行课后服务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等品质。在“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小学课后服务,需要教师在开展课后服务课程的过程中做好课程设计的教学工作,保证学生作业完成的质量和效率。在小学科学课后服务中,需要教师根据科学内容设计拓展实验,建立丰富的课后服务课程资源,确保学生能有一个良好的课后学习环境,完成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摘要
“双减”政策的出台为小学课后作业设计提供了新的教学标准,以减轻学生的课堂作业负担和在校外参加培训负担为理念,实行课后服务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等品质。在“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小学课后服务,需要教师在开展课后服务课程的过程中做好课程设计的教学工作,保证学生作业完成的质量和效率。在小学科学课后服务中,需要教师根据科学内容设计拓展实验,建立丰富的课后服务课程资源,确保学生能有一个良好的课后学习环境,完成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科学;课后服务
小学科学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科学知识,培养自身科学核心素养和思维能力的主要学科之一。在开展小学科学课后服务的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材料的来源是一大难题。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来开发教学资源,可以在服务中增添科学实验,科普阅读,小发明小制作等,发挥出服务的价值和意义。还应重视对教材内容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严格按照“双减”政策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筛选出优质高效的科学教学资源,从而促进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一、“双减”政策与课后服务
减轻作业负担的方法,包括量化各个年级作业的总时长,压少作业总量,高质少量地完成作业,不得给家长布置作业等。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是在“双减”政策出台的基础上,由学校利用课后时间对学生进行作业辅导等工作,减少学生对作业的压力和负担,使学生在学校内完成课后作业,充分实现“双减”政策中减量增效的目的。课后服务的实行也减少了学生去校外培训的负担,不但从根源上杜绝校外培训活动的开展和实行,还丰富了学生在校内的课堂活动,使学生可以在学校内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和成长,促进学生学习思维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小学科学教学特点
小学科学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帮助学生通过科学实验教学来提高自身对科学的认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是作为辅助力量,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在探究一个新的科学知识点时,教师应明确本次教学的主题,而大部分的科学课程内容是以实验为主体,所以需引导学生明确的实验目标和思考出实验的方向。在学生开始动手操作一个科学实验前,教师应先介绍一些实验所需要的器材和简单地进行实验操作步骤的讲解,为学生提出一些实验应该注意的事项和合理的实验方案。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尽可能地去尝试着动手进行一些没有危险的科学实验,来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学生在亲自操作科学实验过程中可以发现并解决问题,通过与同学或教师进行交流讨论,寻求实验失败或成功的原因,能够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点的探索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自主的科学探究意识和一定的思维能力。
三、小学科学课后服务中资源建设价值
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对科学的兴趣高低,制定出相对应的科学课后服务课程的方案,提高学生课后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一方面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又促进学生能够各方面全面发展。
由于小学科学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到科学世界和科学知识,课上有限的40分钟时间有时无法让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完全地掌握和理解,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好课后服务的时间,通过不同的手段来帮助学生对课上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深度的理解。教师可以先立足现有教材中的内容,选择能够激发学生科学探索兴趣和欲望的资源内容,也可以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资源整合,为学生学习提供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使学生有效地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资源建设为学生不但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还能优化了小学科学的教学工作和教学方式,更好地满足了学生对于科学学习的需求,促进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和创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小学科学课后服务资源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可以参考的优质、高效的科学学习内容,不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科学学习的理论知识,促进学生对课内科学知识的掌握和吸收,还拓宽了教学的内容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意识和思维能力。
四、“双减”政策下小学科学课后服务资源建设策略
(一)走进科学家,建设精神化教学资源
在教科版的科学教材中,编者用心地在每一本书的第一项内容都设置了一位科学家的故事,通过阅读文章科学家这样做,学生可以初步感知科学家的内心和行为,知道原来所有的科学发展都是需要强大科学精神作为支撑的。这样的教材是很有价值的,可惜的是由于课堂时间等原因,在处理这个环节时,有些老师是直接跳过,有些老师仅是简短地阅读和介绍一下。由于教材排版等问题,很多科学家的介绍也都是比较简短的,通过文字来介绍的科学家,学生在阅读文字时无法感受到强大的科学精神。
教师在开展课后服务时,这一部分的资源就可以进行合理地利用和安排。对于学生来说科学家与他们是有一定距离的高不可攀的人,科学家的形象往往是比较遥远的刻板的印象,所以在相关教学课程中,教师可以选择那些贴合小学生认知的科学家传记,例如《成为科学家》《爱因斯坦传》等书籍。除此之外,跟科学家有关的电影、小视频、访谈内容的节目都可以作为学生了解科学家生活的素材。在这样丰富的素材下,学生可以意识到科学家原来和我们一样曾经也犯过错误,体会到科学家之所以可以在未来的各自领域中取得发展,是源于他们执着的态度。希望通过课后服务这门课程内容的开展,可以让更多的科学家成为孩子们眼中的明星,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科学精神的感召,能够把未来想成为一名有信念有理想的科学家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
(二)留心学生兴趣,建设兴趣化教学资源
兴趣作为学习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双减”政策下开展小学科学课后服务课程中,课程内容的来源之一,就是可以在学生感兴趣的基础上挖掘发展校内课程。
在平时的教学中由于人数、材料数量等因素的限制,有一些实验内容虽然是学生非常感兴趣,但没有足够的材料足够的时间去开展,那么这些实验内容和知识就可以在课后服务中进一步开展相关内容。这样不但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加入科学知识的学习中,还能够丰富了教师的科学教学方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领域中的模型实验工具也日益增加,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工具来为学生创设一个有趣的教学情境,为学生选择多种多样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活跃课后服务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对科学知识进行学习。例如在学习《环境与我们》单元的珍惜水资源一课中,学生认识了地球中的水有很多,但是可以引用的水资源很少,在这极少的可饮用的水中又有很多的水被污染了。在课堂上学生就很好奇地提出,我们喝的自来水是从哪里来的呢?书本上并没有设置相关内容,课堂上教师只能简单为同学们解答,学生们不能很好地感知水被净化的过程。而在课后服务课程中,教师就可以开展相关内容,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完成简单的污水操作,亲身体验水被净化的过程,深刻地感知水资源的来之不易,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通过建设兴趣化的科学资源,既符合“双减”政策,减量增质的教育理念,又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促进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三)融合生活元素,建设生活化教学资源
“双减”政策下小学科学课后服务资源建设中,教师可以融入生活元素来建设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在日常熟悉的生活中来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
小学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科学世界,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难免会让学生感到陌生,教师在小学科学课后服务资源建设中可以融入生活元素,将陌生的理论知识转化成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科学知识。教师在“双减”政策下小学科学课后服务资源建设中,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仔细的阅读,寻找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相联系的地方,尽最大的可能去开发与学生日常生活有关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熟悉的课后服务环境,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的科学知识。例如在学习《温度》知识点时,教师在课后服务为学生解答问题时可以联系每日天气,为学生准备多样的教学资源,像温度计、网络天气、日历风向标等,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到所学温度是如何测量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学生在课后服务时一般是接近于傍晚,天气开始变凉,教师便可以询问学生:为什么晚上的天气比中午要冷很多?天气凉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常说的天冷指的是气温低吗?教师通过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温度的含义和造成温度的原因,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自主地去探索科学知识,学习生活中科学现象背后的科学知识。教师在“双减”政策下小学科学课后服务资源建设中融入生活元素,将复杂陌生的科学理论知识融合到学生日常生活中,以此提高课后服务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充足的小学科学教学资源,也可以让学生对科学知识有更好的学习,丰富课后服务资源的素材,促进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
(四)引入AR技术,建设高科技教学资源
AR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小学教育领域,在“双减”政策下小学科学课后服务资源建设中,教师可以引入AR技术来丰富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教学资源,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的可持续发展。AR技术应用于小学科学课后服务资源建设中,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缺少实验教学,科学资源开发匮乏的问题。
小学科学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要求很高,需要学生充分地掌握科学理论知识和应用方法,AR技术应用于小学科学课后服务资源建设中,改善了小学科学课后服务的教学方法,为课后服务提供了较为丰富有趣的科学教学资源,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后服务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纪,对于部分抽象的科学理论知识可能难以理解和掌握,教师便可以在小学科学课后服务中运用AR技术来引入动态教学,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可以对科学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AR技术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后服务学习氛围,教师可以将课堂上所学的科学知识融入AR技术中,通过人机交互沉浸体验来巩固课上所学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在学习《物质溶解》知识点时,课堂上可能没有充足的时间能够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加热的过程也会对小学生造成一定的危险,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后服务中利用AR技术来为学生创设一个虚拟情景,使学生在虚拟场景中能够亲自动手实验,完成对知识点直观的理解和运用。实验教学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十分重要,但由于部分学校并未引入科学实验器材,科学实验过程中,也会对学生造成一定量的安全威胁,AR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后服务资源建设中的利用,为学生提供了可以亲自动手操作实验的机会,帮助学生将抽象复杂的科学理论形象化地展示在学生眼前,有利于学生深度理解科学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于遇到的问题中。AR技术在“双减”政策小学科学课后服务资源建设中,为资源建设提供了高科技,高效率的资源,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直观地感受到科学知识的魅力,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核心素养的提高。
“双减”政策出台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减轻学生作业压力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科学是需要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学科,需要丰富的学习资源做支撑,教师在“双减”政策下对小学科学课后服务资源进行建设,更好发挥课后服务中科学资源对学生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提高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和动手能力。教师要对小学科学教材进行深度的了解,再结合社会发展和实际情况开发更多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在课后服务中感受科学的魅力,从而更加积极地去探索科学的世界。
参考文献:
[1]赵强,王丽丽,何玉鸿.“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实施困境与突破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8):3-6.
[2]赵欣.“双减”背景下的课后服务活动优化——构建学生与真实世界的联系[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2(1):29-31.
[3]赵红光,聂倩.“双减”背景下学校课后服务质量的问题、原因及策略——以重庆市大足区双路小学班级课后服务实践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2(5):12-15.
[4]傅洁.“双减”背景下小学科学课后服务质量提升的策略分析[J].时代教育,2022(21):13-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