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基于家校联动的小学德育管理困境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论文

基于家校联动的小学德育管理困境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论文

8

2024-03-22 09:19:45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德育管理是学校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载体。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德育逐渐成了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引起了广大教育者的关注和研究。本文立足于本校的教育实际,对当前学校德育管理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分析,从“革新德育管理理念”“转变教育价值取向”“构建家校联动机制”三方面论述了基于家校联动的小学德育管理策略。

  摘要

  德育管理是学校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载体。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德育逐渐成了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引起了广大教育者的关注和研究。本文立足于本校的教育实际,对当前学校德育管理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分析,从“革新德育管理理念”“转变教育价值取向”“构建家校联动机制”三方面论述了基于家校联动的小学德育管理策略。

  [关键词]家校联动;小学教育;德育管理;困境;策略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这是他们身心发展和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学校和教师应抓住这一机会,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德育培养和价值引导。同时,家长也应被邀请参与到学校的德育工作中,通过家校联动,构建完善、系统的德育管理机制,共同为小学生创造一个优良、健康的成长环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然而,当前德育工作还面临一些困境,如何突破这些困境,找到新的发展方向,是我们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小学德育管理的困境分析

  (一)对德育管理的认知和评价导向缺位

  1.学校及家长对德育管理的认识不足

  从学校的层面来看,智育和德育都是学校教育工作中至关重要的内容,也是推动小学生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部分,但是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学校受升学率的影响,往往过于看重智育,把着重点放在了学生的文化成绩上,轻视了对道德教育活动的开展,导致德育、智育失衡。还有的学校对于德育管理的认识还存在一些不足,对于德育投入的经费有所欠缺,在“唯分数”的教学理念下,德育工作逐渐被放在了智育工作之后,影响了学校德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

  从家庭的层面来看,大部分家长都有着望子成龙的心态,往往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限制,习惯于用已有的经验对孩子们实施教育,对小学生的学科成绩提出过高的要求,为了不让他们输在起跑线甚至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轻视对孩子在心理、习惯、人格等方面的培养,单纯地以为只要获得高分、上一所好学校就可以,对他们思想、品德修养的发展情况不够关心。由此可见,许多家长对于德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在认知上的不足逐步阻碍了家校联动德育管理活动的实施。

  2.对德育管理的评价导向缺位

  传统的教育评价过于强调其自身的鉴别、甄选功能,期望通过评价来选出谁的成绩好、谁的成绩差,单纯地以最终的评价来判定学生的好与坏,这样的做法太过片面,难以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来。在比较注重学习成绩的教育背景下,学校领导及教师习惯于通过最终成绩来评价学生,在德育活动中也更关注学生对德育知识的掌握和习得,轻视了对其人格、思想、精神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评价,这种“知识性”的评价导向体现了评价的功利性,不利于促进小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发展。

  (二)德育管理环境无序

  从全国地区的角度来看,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所面临的德育管理困境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城市地区的学校在开展德育时更多的是受网络不良思想、社会上一些不健康文化的腐蚀和影响,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得相对较慢,学校德育观念更新速度也较慢,与城市地区相比德育水平有待提升,所开展的德育课程也比较少,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比较少,缺乏对德育培养环境的营造。

  从学校内部的角度来看,许多学校尚未形成完善的、健全的德育管理机制和体系,甚至也没有设立完整的德育工作部门和配备专业的德育教师,通常都是由任课教师或者班主任来对学生实施德育培养,从而影响最终的德育实施效果。

  (三)德育管理的参与主体过于单一

  1.主体不明确

  在参与德育管理的过程中,学校和家庭之间往往习惯于强调对方的责任与义务。大多数家长都认为教书育人是学校和教师的工作,自己只要照顾好孩子的衣食住行、生活起居就可以,甚至在学校开展德育活动的时候,经常以工作忙的理由而拒绝参加和配合;而学校方面认为家庭是孩子长期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的心灵港湾,家庭的整体环境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所以家长有责任有义务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不能忽视自身的教育价值。

  2.家庭主体参与内容局限

  在比较注重成绩的教育背景下,家长更看重孩子在学校的学习,认为学习是很重要的任务,对学校和教师提的要求大多是为了促进学生在班级里的成绩提升。为了迎合广大家长的需求,在家校沟通的过程中,教师大多数时候只能围绕学习成绩进行交流,除此之外也会交流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但缺乏对道德品质、思想心理等其他领域的沟通与探讨。所以家庭在参与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内容比较局限,缺乏对德育的了解和重视。

360截图20230324162740944.jpg

  二、基于家校联动的小学德育管理的优化策略及建议

  (一)革新德育管理理念

  观念是学校实施德育管理活动的“灵魂”,它对于学校德育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小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成长。因此,学校方面必须树立正确的德育管理观念,要明确自身的责任重大,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加强对学校教师、学生德育知识的教育和培养,让全体师生都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并与家庭进行联动,逐步构建全新的德育管理体系。

  德育除了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之外,还可以使他们对自身形成全方位的认识,让学生树立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了解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质,在循序渐进中提高小学生辨别、判断事物的能力。因此,学校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德育的作用,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教育工作的第一位,树立“德育为先、教学为主”的先进教育管理理念,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引领学生对事物进行正确分析和辨别,提高他们的判断和思辨能力。

  (二)转变教育价值取向

  1.加强系统培训,提升育人主体素质

  在较长一段时期,学校方面容易忽视对家长进行教育观念和德育方法的培训,导致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还是采取陈旧、不合时宜的教育方式,并未意识到自己采取的教育方法不恰当,导致孩子们养成了娇纵、过于依赖、缺乏独立意识的不良习惯。对于这一现象,学校应加强对家长的系统培训,通过开展培训邀请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在培训的过程中了解更多更先进的教育思想、德育理念,从而促进家长教育思想的更新,在此过程中有利于拉近家庭、学校的关系,并提升育人主体的素质。

  在具体的操作中,学校方面可以多开展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活动,邀请学生家长进入学校,让家长们看到孩子在学校内的表现和成长,同时向他们介绍学校的育人理念和方式,这样可以增进家长对学校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认识。除此之外,也可以召开专题讲座,邀请一些在德育工作领域颇有建树的专家到学校举办讲座和专题培训,向广大家长普及新的教育知识和理念,在讲座结束之后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也可以及时和家长进行沟通,针对家长存在疑惑的地方再加以解释和指导,从而促进育人理念的更新、育人素质的提升,推动家校联动德育的有效发展。

  2.明确主体责任,实现双向互动

  家校联动不单单是指学校、家庭的双方互动,同时也包括围绕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对后续的教育工作进行统筹协调,在教育理念和方向上达成一致,共同解决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思想上遇到的问题,形成教育的合力,为学生的健全发展提供指引和指导。因此,家庭和学校必须明确自身在德育管理中的主体责任,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所开展的德育实践活动,而学校也应该考虑家长平时的空余时间,灵活安排家校共育活动,通过双向互动来提高学校德育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比如,在网络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很多小学生从小就接触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他们有的喜欢玩网络游戏,有的喜欢刷短视频,久而久之就会出现网络成瘾的情况。再加上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控力较差,他们难以凭借自己的能力从中解脱出来。那么就可以通过家校联动的方式对学生实施德育和思想引导,学校可以积极开展德育课程或讲座,让小学生意识到当下的重要任务,并普及长时间沉溺网络带来的危害,通过科学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上网观念。同时,家长也要配合学校开展的工作,在家庭中多组织一些出游活动,避免让孩子过多地待在家里,给他们更多接触大自然的空间和机会,转移孩子对网络的注意力。同时家长也要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长时间地玩手机,做好榜样示范,通过长期的引导和教育把学生从网络沉迷中解救出来,最大限度规范学生的上网行为。

  (三)构建家校联动机制

  1.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德育管理有效性

  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必须摆脱以往单一、机械的德育工作模式,不能局限在校内、课堂之上对学生实施德育,而是要注重对社会德育资源的挖掘和充分利用,让学生深入社会,在生活中学习做人与处世的本领,从而形成深刻的道德认知。因为学生自身品质的提升不仅需要学校开展的德育课程,也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引导,更离不开社会的磨炼。学生也是社会的一分子,要想将他们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就必须有效利用社会中的资源,以此来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比如,在开展德育管理工作时,学校可以加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多方联系,带领本校学生走向社会生活,使他们在生活实践中获得道德感悟。如利用重阳节这一天开展敬老、爱老的德育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到本社区的养老院或敬老院进行体验,为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比如,唱歌、表演,给他们收拾屋子、洗脚、剪指甲等,通过自己的行动帮助老人度过欢快的一天。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小学生的个人体验,还有利于实现学校、家庭以及社会资源的整合,促进三方联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增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2.学习先进经验,校内建立家长委员会

  现阶段我国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家校联动德育方面的经验还比较缺乏,处于探索的阶段,而一些经济比较发达地区所推行的家校联动德育机制相对成熟,学校和家庭之间基本上形成了良性的合作。比如,一些地方学校创设了家长教师协会,这是开展家校联动工作的典型案例。因此,学校要积极学习家校联动相关领域的先进经验,在学校因地制宜地建立家长委员会,邀请家长参与,目的是提高家长和学校所开展工作的配合程度,增进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

  3.搭建家校沟通平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学校应采取更多的沟通形式,针对家长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来选择适合的沟通路径,采取搭建线上的家校沟通平台和活动交流双结合方式,这样才能提高家长参与沟通的程度,拓宽沟通的广度,与此同时还可以打破以往借助电话、家长会进行沟通的局限性。与传统的家校沟通相比,融入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平台可以进一步提高家庭、学校双方沟通的有效性,通过文字、音视频、录像等多种方式来传递信息、呈现学生的表现情况,有利于增强家校联动的德育工作效果。

  比如,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家长群、开设微信公众号、开通微博、建立官方网站等多种方式来搭建家校沟通的新平台,便于家长通过社交媒体和软件记录来掌握小学生在学习、思想认知等方面的发展动态,提高家长对德育的了解程度。同时,还要求学校内的教师在沟通平台上向广大家长传输和德育有关的教育信息,比如,介绍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该阶段正是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期,该时期的学生对于周围事物的鉴别能力有待提升,在面对丰富多样的网络信息时很容易迷失自我,这就需要家长针对孩子的发展特点来实施针对性的教育。在德育中也要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平时组织一些心理专家进校园举办讲座等,邀请家长参与。这样,学校通过线上沟通、线下活动等提高家长的德育认识、使他们掌握更多有效的德育实施方法与策略。

  三、结语

  学校作为传授知识和培育人才的主要场所,其教育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德育管理工作的推动,加强德育管理是促进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德育管理的重视,提高对家校联动德育机制的认识。在开展德育活动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家庭及社会资源,邀请家长参与到德育活动中来。通过充分发挥学校和家庭两个主体的优势,共同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良、健康的成长环境。通过携手共进,家校可以形成良性的教育合力,逐步提高学校德育管理的效能和水平,促进小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明香.新时代高职院校“家校政社”区域联动劳动育人机制研究[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2,35(3):53-56.

  [2]李帅,魏登.关于提升家校合作联动机制策略探析[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21,30(5):69-71+82.

  [3]吴艺.中学家校联动育人问题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