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幼儿一起探索大自然——种植园里的“亲自然探究”课程论文

2024-03-18 10:19:15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幼儿园的教育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创新性和实践性。本文以幼儿园的“碧耕园”自然资源为依托,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发展出发,鼓励幼儿利用种植园亲近大自然,体验动手的乐趣和收获的快乐。通过“亲自然探究”园本课程,幼儿园能够帮助幼儿建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他们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
幼儿园的教育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创新性和实践性。本文以幼儿园的“碧耕园”自然资源为依托,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发展出发,鼓励幼儿利用种植园亲近大自然,体验动手的乐趣和收获的快乐。通过“亲自然探究”园本课程,幼儿园能够帮助幼儿建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他们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探索;大自然;种植园;“亲自然探究”课程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提出了“亲近自然、喜欢探究”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对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强调:“必须以大自然为你的生物园,真教育是在大自然和大社会里。”我园在东南角开垦了一块一百多平方米的种植园,孩子们亲切地称之为“碧耕园”。为了实现“亲近自然、喜欢探究”这一目标,我园紧紧抓住了“碧耕园”这一自然资源,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发展出发,鼓励幼儿利用种植园亲近大自然。
一、大自然的秘密——观察篇
(一)“疯长”的杂草
“碧耕园”一年四季里种植的农作物和花草树木、自然现象都不一样。在观察过程中,老师发现了有些课程可以预设生成,有些则是随机产生的,在经过不断地尝试和调整之下,生成了有意义的课程。大一班的班本课程“大家来拔草”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孩子们发现了很多问题:一是徒手拔草手很痛也不容易拔起来;二是草地里蚊子很多吃不消;三是天气还很热,太阳直射受不了。此时,老师顺势让孩子们一起想想解决的办法,可以寻求家长、花匠的帮忙,商量好后,第二天再去拔草。于是,第二天一早,太阳光照还很微弱的时候,孩子们戴上帽子、手套、锄头、剪刀、小型除草机……穿上长裤、喷好驱蚊水和花露水,向那些杂草再次宣战了!
孩子们在拔草的过程中,还发现草的种类有很多,有些会长出蓬松的“狗尾巴”,有些会开花,有些叶子边还有尖尖的锯齿。在工具的使用中,孩子们体会到了它们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在安排拔草的时间上,孩子们懂得了避开太阳最热的时候,穿上防护服和涂上驱蚊液等,更加了解了日晒的特点和自我保护的方法。就这样,那些“疯长”的杂草变成了很好的课程资源和内容。
(二)神奇的大自然
种植园除了会长出各种各样的草,还藏着许多的秘密。孩子们发现了大风会把麦苗吹倒,发现了透过油菜花看蓝天白云最美妙,也发现了种植园里的桃花、桂花是什么时候开花、什么时候结果的……大自然是神奇的,带给了孩子们无穷的欢乐和无尽的知识。
园本课程“你听!落叶的声音”就是在寻秋中产生的。秋天的大地像是被打翻的颜料盒,散落着五彩缤纷的色彩:它将黄色给了银杏;将红色给了枫树;将橙色给了果树……树的叶子也染上了秋的颜色。孩子们从各色各样的落叶里,找寻着秋姑娘的足迹,他们对落叶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对教师而言,发现并追随幼儿的兴趣点,是课程实施的前提。于是,关于落叶的主题活动探索之旅拉开了帷幕。孩子们在捡落叶、观察落叶的初期,提出了许多问题:“为什么落叶有的红,有的黄,有的还是绿的?”“碧耕园的银杏树叶像小扇子,上面还有一条条的花纹,那是什么?”“树叶为什么会落下来,是它老了吗?”在孩子们的讨论声中,老师及时捕捉幼儿的已有经验和需要提供的帮助,为他们提供了可能需要的各种操作材料、认知经验和适宜的活动场地,使其对落叶的形态、颜色、干枯变色的过程有一个更直观的感知,同时,在与落叶的亲密接触中,也让其进一步感悟了生命的美妙与奇特。在系列活动“问——叶的疑惑”“寻——秋的印记”“玩——叶的畅想”“念——秋的信件”“探——叶的秘密”“觅——叶的归处”中,幼儿由表及里,追寻根源,全面感知,亲身实践,不仅发现了落叶的共性与个性,还发现了落叶与大自然的内在联系。
大自然中的秘密还有许多,在探秘的过程中,许多好玩有趣的课程也产生了:“白云飘飘”“有趣的风”“花开花落”“青青园中草”……
二、收获的快乐——种植篇
(一)辛勤种植
种植园里应该种些什么?怎么种?怎么管理?一系列问题又陆续产生了。为此,老师们开展了园本教研活动“种植园的规划和管理”,孩子们进行了调查研究“我们喜欢种……”。根据班级的投票、调查结果,园部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结合季节、作物等特点,梳理出了种植品种、种植时间、管理班级、责任人等项目。在这里,充分考虑到种植品种不雷同,种植内容适合幼儿进行观察记录。同类型的一起种植:红豆、绿豆、黄豆;红萝卜、白萝卜、青萝卜;大麦、小麦;小葱、大蒜等,更适于幼儿观察比较。除了这些长在地表的植物,种植园里还有红薯、花生等长在地底下的农作物,充分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另外像黄瓜、扁豆、长豇豆等植物,需要攀爬,怎么搭架子,又成了孩子们研究的课题。孩子们在实践操作中,也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小青菜不打药,就会被小青虫吃掉;小番茄不施肥,长得少……怎么办?专业的知识需要求助专业的人士,当孩子们发出求助信号后,他们热情地来到种植园和孩子们一起种植各类蔬菜、植物,孩子们的本领和知识、眼界又开阔了许多。原来连大蒜和韭菜都分不清楚的小家伙们,现在还知道了开花的蔬菜需要“授粉”才能获得大丰收!种植活动带给了孩子们全新的体验,在这里,他们成了小科学家、小园艺师……
有些蔬菜被用到游戏中,孩子们自己制作售卖标牌、商量售卖方法、讨论售卖价格。还有的蔬菜被做成了食物。在收获、售卖、烹饪活动中,孩子们体验到了主动参与、动手制作、体验做美食的乐趣及辛劳,懂得了爱惜粮食,懂得了分享,懂得了关爱。
(二)收获成果
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宝贝的教育资源,种植活动改善了幼儿生活与周围自然环境日渐疏离的现状,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自然,认识自然,提高探究事物的积极性。
在种植活动中,幼儿动手动脑,让幼儿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乐趣。大班课程“种植小麦的故事”缘起于孩子们欣赏了法国绘画大师米勒的作品《拾穗者》后,对画面中金黄色的麦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想试试种植小麦,寻找风吹麦浪的感觉。老师、孩子便开始调查、规划、协商,在家长的支持下,大六班的孩子们在碧耕园进行了一场与小麦的约会。小麦种子选好、发芽后,老师和孩子们都没种植的经验,邀请了农科院的爷爷进行指导。寒冷的冬天大雪飘飞,孩子们发现麦苗不但没被冻死,还长高了,兴奋地给它们测量、记录。立夏时节麦苗一天天长高抽穗,可是不久,孩子们就发现有的麦穗被麻雀吃掉了。为了保护小麦,他们又一起制作了稻草人驱赶麻雀。春去夏来,在芒种的季节,麦子黄灿灿的,好像在向孩子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麦粒一颗一颗的,像小水珠一样镶嵌在麦穗上,还长着长长的麦芒。孩子们置身于金色的麦田之中,零距离观察麦穗的姿态,感知麦芒的尖锐。在老师、家长的帮助下,孩子们一起用工具收割了麦子,把一摞摞的麦子抱到宽敞的地方晾晒,金黄的麦子给孩子带来了丰收的喜悦。
纵观整个活动,孩子们从兴趣到探索,从认知到行动,都是非常投入、专注、愉悦的。孩子们参与种植、管理和收获,主动学习了测量、观察、记录、思考,解决问题等,体会到了农民的艰辛,感受的不仅仅是快乐,升华的是对生活活动的认知,对大自然的真实感悟和演绎。
在农作物丰收的季节里,种植园成了欢乐的大农场,伸出小手摸一摸、看一看、认一认:茄子、秋葵、扁豆、甘蔗,收获满满。在老师的带领下,自己来做拌黄瓜、蔬菜拼盘。地里的红薯、芋艿送到食堂煮一煮,自己种自己吃,不亦乐乎!
在辛勤种植、快乐收获的过程中,我园产生了一系列种植课程:“红豆、黄豆和绿豆”“神奇的紫扁豆”“有趣的蚕豆”“蒜多多成长记”“快乐的玉米种植”等。
三、可爱的兔子——动物篇
我园充分利用“种植园”的资源,通过仔细的调查、筛选,挖掘出更多适合幼儿实践探索的活动资源。种植园的南面一角,规划了饲养区,里面有小鸡、小鸭和小兔子。油菜花、蚕豆花盛开的春天,蝴蝶和蜜蜂飞来了。下雨过后,蜗牛慢吞吞地到处爬行;还有那躲在泥土中的小蚯蚓和西瓜虫,都能吸引孩子们的目光,成为探究的内容,老师带领孩子们从生活入手,收集有价值的内容,经过分析、梳理、筛选,生成了适宜的课程。
(一)你好,昆虫!
昆虫是孩子们最喜欢探究的对象了,在他们的脑海里有无数疑问:“蜜蜂是怎么采蜜的?”“金龟子是益虫还是害虫?”大五班的班本课程“走进蚂蚁王国”就是在孩子们的好奇中产生的。老师看到此情况,便组织孩子们开展了小蚂蚁大调查。关于蚂蚁,孩子们想知道:“小蚂蚁是怎么睡觉的?小蚂蚁住在哪里?它的家是什么样子的呢?小蚂蚁是怎么说话的呢?小蚂蚁吃什么东西?小蚂蚁会不会游泳?小蚂蚁会咬人吗?”然后根据孩子们的经验和兴趣需求,筛选出适于本班幼儿探究的集体活动、区域游戏、亲子活动,最后围绕几个问题:“小蚂蚁长什么样?小蚂蚁住哪里?小蚂蚁吃什么?小触角大神通?小身体大力气?”鼓励孩子进行探索。
在外形的探索中,孩子们用放大镜观察了起来通过自主观察,孩子们看清楚了蚂蚁的样子,归纳起来有:头、胸、腹,头上有一对触角,胸的两边有3对足。这不就是昆虫的特征吗?老师顺便让孩子们找找蝴蝶和蜜蜂,看看它们什么地方是一样的。通过观察比较,孩子们对于昆虫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在探索小蚂蚁住处的问题中,出现了困难,蚂蚁住地底下看不到,老师没有急于告诉大家答案,而是让孩子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想想办法,怎样才能看到蚂蚁住哪里?家是什么样子的?到了周一,孩子们兴奋地带着工具和答案来到了幼儿园……有的带来了IPAID,里面有关于蚂蚁的视频;有的带来了图书,有蚂蚁地下生活的图片;有的带来了活体蚂蚁标本,模拟的地下生态……孩子们相互交换工具倾听、观察、记录着,不时发出高兴的笑声和惊讶的感叹!
通过交流和展示,孩子们对蚂蚁的家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小蚂蚁的家在地底下,那里有错综复杂的隧道,这些隧道通往许许多多不同的房间,每个房间都有不同的作用:有的储存食物,有的堆放垃圾,有的育儿室,还有一个给蚁后住的房间。
在探秘蚂蚁的过程中,孩子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对蚂蚁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探究兴趣,学会了仔细观察,学会了提出问题,学会了自主解决问题,体验到了和同伴交流、合作的喜悦,感受到了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二)你好,兔子!
小四班的班本课程“‘兔’然遇见你”则是来自家长的贡献。小四班的萌萌妈妈买了两只小兔子送到了种植园,后来兔妈妈生了几个兔宝宝,变成了全园的宝贝。从与兔子初见到为兔子取名,给兔子准备可口营养的食物,孩子们可谓是爱心满满又惊喜连连。可是,后来有次台风来了,兔子从笼子里逃出来,一只死了,一只受伤,又让孩子们经历了失去和自责的情感体验。春天,由于疫情的原因,学校延期开学2个月,兔子的照顾遇到了问题,于是,在老师和孩子的线上交流中,大家想到了将兔子分别由有条件饲养的家庭领养,等疫情过去开学时再将兔子带回幼儿园。于是,新的主题又产生了:由谁认领?认领的条件?如何让其他孩子知道兔子在领养家庭的情况?在家里饲养兔子要注意些什么?万一生病了怎么办?
自从和兔子相遇之后,孩子们学会了观察、思考、照顾和责任担当,像这样的园本课程内容是非常适合孩子们的。于是,经过课程审议将已有资源和生成课程结合起来,集体教学活动语言“没有耳朵的兔子”、美术“小兔连衣裙”、区域活动中表演、建构娃娃家等,还有日常活动、家园合作、社区资源等都可以和兔子联系起来。
种植园让孩子们感兴趣又探究性强的动物课程内容还有:大班“有趣的昆虫”“探秘小蜜蜂”“蝴蝶飞飞”,中班“我的蚂蚱朋友”“蚯蚓饲养点滴录”“蚕宝宝成长记”“西瓜虫变形记”“小鸡和小鸭”等。
“碧耕园”虽小,却充满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快乐。在这个种植园中,孩子们有机会亲近自然,自主探索,享受游戏的乐趣。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他们共同生成了许多课程,形成了具有园本特色的三大“亲自然探究”课程:种植探究系列、动物探秘系列、自然现象系列。这些课程不仅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也让他们在探究中快乐成长、深层发展。他们通过亲身参与,提高了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总的来说,“碧耕园”的三大“亲自然探究”课程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自由探索、快乐学习的环境,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收获知识和快乐。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美]英格里德·查鲁福,[美]卡仁·沃斯.《与幼儿一起探索自然》解读[M].张澜,熊庆华,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