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环保设备基础”课程思政建设论文

“环保设备基础”课程思政建设论文

16

2024-03-18 10:17:17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为了深入推进高校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文章首先分析了“环保设备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然后提出了“环保设备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策略。

  摘要:为了深入推进高校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文章首先分析了“环保设备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然后提出了“环保设备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策略。

  关键词:“环保设备基础”,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高校课程思政作为一种综合的课程观念和教育理念,在课程知识学习和立德树人方面起着协同育人功能。大量的教育实践表明,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近年来,课程思政已经逐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着力点。2019年,《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校各学科各门类专业课程要深度挖掘提炼课程思政资源,充分发挥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使各类课程达到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效应。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提出按照公共类课、专业类课和实践类课,科学合理建设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同时根据专业特点按类进行课程思政教育,这为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实施政策[2]。“环保设备基础”是高校环境类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在环境工程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中有着重要作用。如何在该课程教学和评价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在教学中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进行思政育人,是高校教师培养环境类专业“红、专、德、才”综合型人才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环保设备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环保设备制造业作为整个环保行业的上游链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是环保领域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为实现绿色发展提供关键保障。在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影响下,我国的环保设备产业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期,同时国家积极鼓励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这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也起到了极大的助推作用[3]。江苏理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针对大三环境类专业学生开设“环保设备基础”课程,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通用设备、水污染治理设备、大气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设备等模块。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掌握不同环保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技术参数、初步设计等基本知识,也可以为水、气、固等专业课程中的环保工艺学习提供必要的理论和技术基础,让学生了解环保设备的管理、应用及研究发展等知识,具有开展环保设备研究与问题分析解决的基本能力。在“环保设备基础”课程中引入思政元素,能使专业知识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基于此,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通过正确科学的引导,可帮助其坚定人生信念,成为一名品格高尚的环保专业人才。

  二、“环保设备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策略

  (一)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其德育能力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尤为关键。然而长期以来,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素质普遍欠缺,一些专业教师把思政教育工作完全归于思政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认为自己只负责专业课涉及知识教学的部分,忽视了自己需要承担的德育职责[4]。同时,部分教师虽然认为思政教育在专业课教学中也很重要,也尽力传授思政方面的知识,但由于对思政理念理解不够深刻,很难系统化地进行传授,难以达到“三全育人”的效果[5]。这种情况不论对教师自我提升,还是对学生全面发展,均无法起到促进作用。因此,为了让教师认识到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必要性,必须有效提升专业教师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以便加强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融合。近年来,“环保设备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教师有针对性和示范性地进行了课程思政学习,如定期进行思政教学培训学习、参加思政教学会议,以及向校内及其他高校教师学习优秀典型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进而为课程思政教学积累经验,启发教学思路。同时,课程教学团队已逐步形成常态化的共同备课及听课制度、教学反馈制度,这些为切实深入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建设,提高“环保设备基础”课程教学团队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学校层面高度重视各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学习,关注专业教师的德育意识和能力培养,增强了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担当。

111.jpg

  (二)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程,它不属于一门独立的课程,而是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6]。因此,只有深入准确地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才能使这门课程充分发挥思政育人的功能。思政元素不仅包含政治思想理论,那些能够反映社会正能量的思想和事情、高尚的品格、崇高的理想、家国情怀等也属于课程思政元素[7]。在“环保设备基础”课程教学中,很多教学内容和环节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教师在讲授中将其与环保设备专业知识点相融合,能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培养学生内在素养,同时将课程专业知识与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能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形成“知识传授”与“思政育人”的协同效果。

  在绪论部分,教师可从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入手,因为这一发展历程体现了明显的专业价值倾向与家国情怀,是开展课程思政的良好素材,故以此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能增强学生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启发学生树立环保领域主人翁意识。

  在通用设备模块,教师可结合水泵运行工况优化调试开展节能教育;结合地下水乱开采现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节能意识,具备积极的思想观念和优良的职业道德素养;由通风技术的发展,引入我国古代矿井劳动者借助竹筒排出井内有毒气体,使学生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有更深刻的认识,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民族文化自信;由不同阀门的作用引入职业生涯中应持有的人生态度,启发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水污染控制设备模块,混凝沉降与气浮是截然相反的工艺,但二者的本质作用又是殊途同归、统一的,教师可据此引导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思考,锻炼学生多尺度、多视角观察事物的能力,使其理解本质,避免片面地思考问题,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在膜分离设备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以不同膜材料结构为例,分析其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的关联,培养学生务实求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选择曝气设备时,氧转移效率、气泡直径大小、气水比、经济成本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而对于怎样抽丝剥茧找到关键因素,在进行这类问题分析时,教师可以引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等,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认识与运用。在污泥处理设备中,教师可结合污泥处理的“三化”原则,向学生传递“以废治废,变废为宝”的污泥处理理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可持续发展意识。在生物膜法设备中,不同类型滤料的生物负载率不同,会造成生物膜在处理水体污染物效果上的差异,其中滤料载体与生物膜相辅相成,共同净化处理水体污染物,教师可据此将团队意识、协同合作精神引入课程教学;在厌氧生物处理设备中,因厌氧反应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虽需较长时间才能将污染物分解,但有效分解率高,教师可以此教育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切勿急功近利,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精神。

  在大气污染控制设备模块,如在除尘器设备部分,教师在讲述我国自主研发的大型化超高温的高效除尘器时,可介绍我国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高速进步,培养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在除尘器设计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合理分工的形式进行电除尘器装置设计,共同分析烟气处理工艺流程,同时组织学生参观校内除尘装置,与装置管理人员进行交流,深刻领会“理论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的科学真谛。在介绍大气污染的起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现代工业快速发展与大气污染的关系,启发其敬畏自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尝试思考自己所学专业知识能解决哪些大气污染领域问题,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在介绍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治理设备时,教师首先讲述矿物燃料燃烧及机动车尾气排放造成的空气污染现状,然后要求学生从脱硫脱硝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和设计等方面入手掌握设备相关专业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复杂环境工程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专业技术最新发展现状,并培养其勇于探索新技术的钻研精神。

  在固废处理与资源化设备模块,在讲解固废收集和贮存设备时,教师可结合国家发布的一系列关于实施垃圾分类的文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让学生树立垃圾分类意识,且能从固废专业角度认识到分类的重要性,从而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和宣传者。在讲解固废热处理设备时,教师可结合双碳计划介绍中国生物质的供给潜力和成本竞争力,使学生了解国家战略和相关行业领域的发展方向,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在讲解固体废物生物处理设备时,教师应介绍古代对粪肥的利用及小型水压式沼气池的应用,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的智慧,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固废分类设备中,固废分选过程不仅要衡量物质的价值,还需顾全到该分选过程引起的社会影响和环境影响,因此,教师据此可让学生从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权衡选择分选方法,考虑人、社会与自然和谐共生,如此能将马克思主义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等融入该部分知识学习。

113.jpeg

  (三)课程融合思政教学设计

  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的顶层设计,因此高质量的课程思政教学首先要制定符合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大纲[8]。对于“环保设备基础”课程大纲的制定,在满足学生培养定位的基础上,我校结合教育部教指委工程认证要求的培养目标[9],着力在大纲各模块中融入思政元素,使课程思政贯穿不同环保设备模块的教学与考核,进而制定出思政元素与环保设备知识点融合的教学大纲。同时,在教学内容上要力求持续更新,遴选适宜的环保设备教材,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阶段性整合。虽然很多思政元素源于教材,但往往与热点时事关联度不够,学生兴趣不高,难以取得较好的思政教学效果[10]。因此,课程组在教学中采取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更新方式,定期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官方网站公告,关注新的与环保设备相关的国家政策文件,了解国内外环保设备制造方面新技术、新突破等前沿热点,这样既能补充环保设备专业知识,又能挖掘相关的思政元素,做到课程教学与思政建设的与时俱进。此外,教案是课堂教学内容如何传达给学生的思路线。在课程教案中,教师要设计好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点的耦合传达,其关键在于寻找思政元素何时引入不同环保设备的结构、原理或设计的切入点,力求做到自然流畅、润物无声。因此,在教案撰写环节,教师需通过前期设计及课程教学实践反复打磨,力求使每堂课形成一条能结合课程专业知识的思政线,从而为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四)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1.情景创设“浸润式”教学。浸润式教学有别于传统的“灌输式”和“填鸭式”强制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方式主要以情景创设的方式形成情感浸润主线。浸润式教学具有渗透性、互动性和渐进性等特点,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行为和观念态度,是一种非常适合专业课进行思政教育的教学模式[11]。“环保设备基础”课程内容中含有多种类型的设备模块,可依据设备的特点构建不同的教学情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选择某一环保设备,初步拟定场景,并为学生做相关背景的介绍,让学生据此进一步完善场景构建,从而在该设备“情景”中互相协作,在情景“会话”中“领悟”。如在讲授“生物膜法设备”这一章节时,教师通过教室环境布置、多媒体动画和音频引导、学生分组站位等方式,模拟生物膜法设备中生物膜在膜负载、膜生长、膜降解污染物、膜更新等环节中的状态和作用变化,使学生在膜变化的情景中感受该水处理设备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同时在该情景中领悟到处理问题需要循序渐进和遵守自然规律,并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变化。

  2.专题实践“案例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的优势在于能够将专业的知识点与真实存在的案例以类比的方式进行优化呈现,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其直观的问题引导性和鲜明的实践特色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思政理念融入案例教学,可有效实现专业课程思政育人[12]。课程组在选择环保设备教学案例时,除了关注相关热点事件,师生身边的案例也是一个重要的选取对象。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在学习此课程前已参加了二周的认识实习实践环节,在实习中能够实地观摩污水处理设备、除尘设备、垃圾燃烧设备等,同时课程组教师都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积累了大量的工程案例,这些背景都能为课程教学提供真实且熟悉的案例素材。在案例教学中,课程组教师充分分析各案例,并结合对应环保设备的特征,将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案例教学,可实现案例和课程思政的同频同步。如在讲述污水处理设备中AAO工艺专题设备时,教师选取本市污水处理厂该工艺设备作为案例,由于学生前期实习时已对该厂的AAO设备有一定了解,教师便结合AAO设备中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循序相连且部分回流协同处理污水的特点,启发学生在工作中要形成合作意识,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合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3.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教育方式和教育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并进行着相应调整。近年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逐渐被各高校采纳,可使线上学习和传统教室学习相辅相成、优势互补。混合式教学带来的灵活性可以促进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入、建构和内化,助力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融合[13]。“环保设备基础”课程教师在教学中积极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即线上通过建立泛雅课堂、链接慕课平台、推荐环保设备相关网站等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线下通过翻转课堂、分组讨论等方式巩固和评估学习效果,可有效地帮助学生内化思政元素。例如,在讲述我国环保设备产业的发展时,课前教师可向学生发布《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等国家产业政策的链接,让学生线上自主进行学习,线下则通过翻转课堂形式由学生介绍某种其感兴趣的环保设备,引导学生预测、研判未来环保设备发展趋势,并探讨未来职业规划,从而将大环保意识、职业道德教育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

  (五)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体系构建

  “环保设备基础”课程以往的考核形式主要为期末考试和平时作业,总成绩为两者按比例相加之和,考核内容中对课程思政内容的关注不够,不能激发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对思政层面内容的积极性,也无法全面考核课程思政在专业课教授与学习中的成效。对此,课程组通过对考核模式和评价因子的改革,以考核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目标和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协同达成为目的,尝试建立多元化、多层面的考核体系。首先,在考核内容选取上要结合专业知识背景进行课程思政考核,考核题目以综合性的主观题为主,具体从对思政元素的理解程度、回答问题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其次,在考核形式上灵活设置,主要采用课堂表现、期末考试、平时作业、线上参与等形式。在考核成绩占比方面,融入课程思政内容的分数占比为25%左右。在以上各考核环节,结合环保设备专业知识,于考核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可充分考核学生对各专业知识点的学习达成度及在解答过程中对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最终综合考核学生在品格、思维、意识形态、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和内化情况。

  三、结语

  课程思政是高校发挥立德树人作用的重要着力点,它不是思政课程的特有责任,而是各类专业课程都必须参与的一项重要内容。专业课教师应当具有强烈的思政意识,在充分了解学生思维形态和知识接纳能力的基础上,有策略、有目标地进行思政育人,把握思政教育“隐性”的特点,将思政育人润物无声地贯穿整个专业课教学的全过程。“环保设备基础”课程组于2019年开始课程思政建设,在近年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课程教学模式,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思想道德修养、家国情怀等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教学成效明显,满足了新时代高素质环境工程人才的培养要求。同时,我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举措和经验可为工科类课程开展思政教学提供参考,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冯国红,高丽兵,郝红,等.环保设备设计“课程思政”探讨研究[J].高教学刊,2019(25):102-104.

  [2]刘伟.基于课程思政的“开学第一课”教学设计:以有机化学课程绪论章节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23,9(3):26-29.

  [3]孙治谦,王振波,刘兆增,等.环保设备设计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1(17):108-109.

  [4]伍泽广,李方文,许中坚,等.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广东化工,2021,18(48):145-147.

  [5]谭建平,王继荣.“三全育人”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在机理[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14(6):120-125.

  [6]周影茹,马陶武,胡文勇.新工科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1(25):181-184.

  [7]邢淑婕,雷磊,陈龙,等.基于目标导向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J].西部素质教育,2023,9(4):49-52.

  [8]程世昆,李子富,张玲玲,等.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思政建设[J].中国冶金教育,2021(3):91-95.

  [9]郭俊元,韩佳慧,刘盛余,等.“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特色建设与评价: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2021(8):77-80.

  [10]刘海军,余光明,王磊,等.课程思政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过程中的融合研究[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28(2):112-116.

  [11]季卫,刘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浸润式”教学及其呈现[J].中国高等教育,2017(11):25-28.

  [12]尹凤英.“案例+课程思政”同频同步专业知识承载思想教育[J].天津电大学报,2022,26(4):6-10.

  [13]宋艳玲.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下“化工生产技术”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J].广州化工,2022,50(16):216-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