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以观念建构为核心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以鲁科版高一教材中“相互作用观念”教学为例论文

以观念建构为核心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以鲁科版高一教材中“相互作用观念”教学为例论文

2

2024-03-07 09:19:20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 作为物理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建构物理观念是教师落实新课标要求、发展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必然步骤。基于新课标对物理观念概念的具体阐释,教师以鲁科版高一教材中“相互作用观念”的教学为例,展开以观念建构为核心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在实践研究和经验总结中,得到“立足观念,筹备教学活动”“创设情境,感知物理观念”“讨论分析,构建物理观念”“合作探究,形成物理观念”“拓展迁移,应用物理观念”等路径建议。

  摘要

  作为物理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建构物理观念是教师落实新课标要求、发展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必然步骤。基于新课标对物理观念概念的具体阐释,教师以鲁科版高一教材中“相互作用观念”的教学为例,展开以观念建构为核心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在实践研究和经验总结中,得到“立足观念,筹备教学活动”“创设情境,感知物理观念”“讨论分析,构建物理观念”“合作探究,形成物理观念”“拓展迁移,应用物理观念”等路径建议。

  [关键词]新课标;观念建构;高中物理

  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是以育人为导向,以培养四大核心素养为目标的生本课堂、体验课堂。物理观念是物理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构建物理观念对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非常重要。在高中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度推进过程中,教师需特别关注高中生物理观念建构问题,以观念建构为核心,组织推进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

  一、物理观念及其建构价值

  要开展以观念建构为核心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物理观念,物理观念的建构有何价值。

  (一)物理观念概念界定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物理观念定义为“从物理学视角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等内容的总体认知,是物理概念及规则等在头脑中的升华”,并明确提出物理观念是人们从物理学角度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新课标提出的物理观念有“物质观”“能量观”“运动与相互作用观”等。

  (二)物理观念的建构价值分析

  作为物理概念规则在学生头脑中的升华,物理观念教学是系统的、深入的,需要教师以观念建构为核心,组织特色化体验活动,以真实情境为依托,搭建基础知识与物理观念之间的桥梁,进而带领学生深度剖析基础知识,发现核心概念,并在整合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建立物理观念。以具体知识为基础、核心概念为中介的物理观念建构活动,需要学生正确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探究方式,在这一过程中,物理知识不再以零散的、碎片化形态呈现,学生能够在具体知识学习中,站在物理学的视角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性认知,建立完整的物理知识架构,从而切实提高其利用物理学科知识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发展自身的科学态度及社会责任素养。

  可见,物理观念的建构,不仅极好地锻炼了学生的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究能力,全面发展了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而且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催生了物理课堂教学新方法、新形式。

  二、以观念建构为核心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路径

  价值是在实践中实现的。在明晰了物理观念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构建价值后,教师以“相互作用观念”建构为核心,推进鲁科版高一物理教学实践活动,并在经验整理中得到以观念建构为核心的物理课堂教学路径。

  (一)立足观念,筹备教学活动

  观念建构活动是一个深度的、系统化的知识教学活动。在该活动推进期间,教师首先要立足目标观念,做好教材分析和目标制定的工作,以观念建构为核心重整教材单元,形成更系统、更科学的教学规划。

  1.立足观念,重组教材单元

  物理教材不是以物理观念为依托构建的,对同一物理观念的感知并不是在同一教学单元下完成的。因此,在以观念建构为核心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动推进期间,教师需明确将要建构的观念在教材中的分布,打破原有单元结构,以物理观念为核心,重整教学资源,形成新的教学单元。

  比如,“相互作用观念”是高中物理教学中应渗透的基本观念之一。在鲁科版高一必修一教材中,除了以重力、弹力、摩擦力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相互作用单元重点展现,还在牛顿第三定律、力的合成与分解、共力点的平衡等课时教学中有所渗透。因此,在进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需打破原有的教学结构,将教材第4章节和第5章节中的教学内容,有选择地编入第3章节教学,并细分其与第3章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相互作用观念感知、建构、形成、应用任务,有目的、有侧重、有层次地分布于不同的课时中,形成相对完善的相互作用观念素养发展的提升方案。

  2.对接观念,确定课时目标

  在基于物理观念建构的物理单元教学活动推进中,每个教学课时都应体现观念建构目标,形成以观念建构为指向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案。在以观念建构为核心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动推进前,教师要全面分析课时教学内容,通过具体知识明确核心概念,进而在定性理解的基础上,确定物理观念建构目标,明确知识、概念及观念之间的层级关系,确定以观念建构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形成初始教学规划。

  比如,在“重力与重心”课时教学前,教师分析教材发现,本课时属于“相互作用观念”单元。在本课时中,学生需了解“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等内容,明确重力、重心概念,学会用大小、方向、重心描绘重力,并应用重力及图示绘制相关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以相互作用观念构建为指向,教师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如下:

  (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学会用力的图示描述力。

  (2)知道力的生成原因,力的三要素,会测重力的大小,能依照等效替代思想建立重力概念,初步形成与重力相关的相互作用观念。

  (3)能够将与重力相关的相互作用与生活实际关联,运用观念解决现实问题。

  以上述目标为依托,以“观念形成——观念应用”为流程,教师设计“体验探究力,感知与重力相关的相互作用观念”“分析描述力,构建与重力相关的相互作用观念”“重力概念建构,依据二力平衡理论找中心”“迁移拓展,应用与重力相关的相互作用观念解决问题”等课堂学习环节,让学生在具体知识学习中,透过现象看本质,建构基于重力知识的相互作用观念。

  (二)创设情境,感知物理观念

  以观念建构为核心的高中物理课堂需要真实且有趣的探究情境。通过构建真实有趣的探究情境,教师能为学生感知物理观念提供更多元的体验、营造更轻松的氛围。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动推进期间,教师需根据教学知识内容与物理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精选素材,多元导入,构建有趣的、可操作、可探究的物理情境。

  1.基于图片观察的问题情境

  图片是直观的、易于高中生感知的物理探究材料。在高中物理课堂情境创设期间,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展现成果图引入课堂,构建真实可感的探究情境。

  比如,在“重力与重心”教学期间,教师展示“掷铁饼者”“举杠铃的运动员”“杠杆撬地球动画图”等场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链接生活经验,亲身感悟力之美、力之大、力之奇,并在多角度认识力后思考什么是力,通过让学生分析图片“举杠铃的运动员”中存在哪些力,方向是什么样的,感知“相互作用”概念,获得“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一认知结论。

  2.基于实验活动的体验情境

  实验是学生还原物理现象、探究物理学原理的分析过程。实验过程的实践性和科学性,为学生物理观念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支持。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期间,教师可利用易得的、生活化的实验材料,组织趣味小实验,通过让学生亲身操作,观察感知获取物理知识,思考物理知识背后隐藏的基本原理和本质特征。

  比如,在“牛顿第三运动定律”课时教学期间,教师组织学生用红、黄两个气球相互挤压,观察两个气球的形变情况,感受气球相互挤压时出现的力,然后分析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力,说出自己的感受(见图1)。为进一步丰富学生力的相互作用的知识,教师又组织学生完成了“磁力对对碰”“扳手腕”等实验活动,以亲身实践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更多关于相互作用的切实体验,为学生汇总体验生成抽象化物理观念奠定基础。

360截图20230321163045713.jpg

  (三)讨论分析,构建物理观念

  物理观念的建构离不开学生对物理知识、现象的深入讨论与分析。在以物理观念建构为核心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动推进期间,针对将要教学的物理观念,教师可以设计可探、可感的探究情境,并引发学生对探究情境的物理化讨论与分析,以任务驱动探究,让学生在合作实验、讨论分析中,构建物理观念。

  以“牛顿第三定律”课时教学为例,在学生借助多个实验感受力的相互作用、初步形成相互作用观念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力的相互作用时,力的大小是否一样,如男生和女生掰手腕时,二人施加给对方的力是否一样。

  学生1:“不一样,男生很轻松地扳赢女生,明显力更大。”

  学生2:“也不一定吧。”

  教师:“到底谁说得对呢?我们一起来实验下吧!”

  教师提供两个弹簧测力计,让学生一人持一个测力计,再将两个测力计连接到一起后相互对拉,记录下不同拉力下的弹簧测力计示数(如图2)。

360截图20230321164056885.jpg

  第一组:2.00N;1.98N。

  第二组:3.50N;3.52N。

  第三组:1.38N;1.40N。

  通过观察几组数据,学生发现在误差允许范围内,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相等,也就是说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力的三要素知识,根据三要素提示进行力的方向探究,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方向特点,逐渐发现并学习了牛顿第三定律的知识。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实践等活动,完成了对物理学具体知识的探究与建构,并在知识的建构中,深度感知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深入理解了力的相互作用现象,加深了自身对相互作用的理解。

  (四)合作探究,形成物理观念

  观念形成过程是学生汇总探究所得,抽象一般化物理知识模型的过程。在以观念建构为核心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动推进期间,教师需引导学生回顾课堂,整合课堂收获,跳出具体的问题探究情境,从系统化、整体化视角入手,抽象一般化经验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物理观念。

  比如,在“共点力的平衡”课时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完成全部探究与实践活动任务后,组织学生总结二力、三力、四力平衡探究经验,回答怎么处理物体在N个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状态,其平衡条件是什么?

  汇总二力、三力、四力平衡问题分析经验,学生总结得出:无论是几个共力点作用下的平衡状态,都可以转化成二力平衡问题,平衡条件是F合=0。

  通过提出进阶问题,引发学生整体性、系统性的经验汇总与讨论,教师有效强化了学生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处理力的方法,渗透了等效替代思想,帮助学生形成了关于共力点平衡的相互作用条件。

  (五)拓展迁移,应用物理观念

  物理观念建构的目的是提升学生利用物理学知识、原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以观念建构为核心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需有效链接现实生活,设计现实生活问题,分析及迁移应用情境,以现实生活素材的引入,开阔学生的研究视野;以现实生活问题的建构,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比如,在“牛顿第三定律”课时教学中,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定律、形成相互作用概念后,可展示神舟十三号升空的图片,并引导学生利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神舟十三号升空的原理;播放以卵击石实验微视频,让学生利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鸡蛋碎裂的原因。

  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为素材,设计拓展迁移情境,学生不仅顺利应用相互作用观念分析解释了生活现象,而且形成了以物理知识改善现实生活、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充分发挥物理观念促进学生养成其他素养的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建构物理观念是发展高中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必然步骤。在高中物理观念建构活动推进期间,教师需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及物理观念的发展建构规律,做好基于物理观念的教学素材重组活动,以“观念感知——观念建构——观念形成——观念运用”为流程,有序设计、科学推进物理学科教学互动课堂,在尊重物理具体知识、核心概念、观念之间的层级关系的基础上,将物理观念建构及应用训练任务合理地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参考文献:

  [1]沈正杰.注重物理观念凸显科学思维——2022年6月浙江省选考物理试卷第13题赏析[J].物理教学,2023(4):68-70.

  [2]孔德昊,冯利.从观念的视角谈物理观念的内涵、表征及生成[J].物理教师,2023(4):31-34.

  [3]邓子君.高中物理统一性观念的研究初探[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20.

  [4]魏刚.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物理观念核心素养[J].大众科技,2019(8):106-107.

  [5]王俊.观念、问题、过程、溯源——例谈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19(4):42-45.